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平洋之嵐

指数 太平洋之嵐

『太平洋之嵐』(はわい・みっどうぇいだいかいくうせん たいへいようのあらし)是1960年4月26日上映的日本戰爭電影,描述日美太平洋戰爭,從珍珠港事變到中途島海戰的經過,當時在美國上映時非常受歡迎,在電影《中途島》的許多戰爭畫面皆是剪接此片而來。.

33 关系: 印度洋友永丈市夏木陽介太平洋之翼太平洋之鷲太平洋战争山口多聞山本五十六工商日報中途岛海战中途島三船敏郎平田昭彥志村喬土屋嘉男團伊玖磨珍珠港珍珠港事件田崎潤田中友幸聯合艦隊華僑日報飛龍號航空母艦鶴田浩二藤田進蒼龍號航空母艦東寶電影公司松林宗惠橋本忍池部良河津清三郎戰爭片日本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新!!: 太平洋之嵐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友永丈市

友永丈市 太平洋戰爭時任海軍大尉,航空母艦飛龍號的艦上攻擊機隊長,加入中途島作戰,1942年6月4日7點整,帶領第一梯次攻擊隊108架戰鬥機,轟炸中途島,轟炸過後向南雲忠一中將發佈「カワ·カワ·カワ(與日文的「川」字同音)」也就是需要進行第二波轟炸的電報。 作戰過程中,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三艘航母重創,唯獨飛龍號倖存,並帶領飛龍號的第四梯次攻擊隊進攻美國航母約克鎮號,友永坐機右側油箱受傷,據說已撞上約克鎮號而戰死,將其航母重創。 友永戰死後,軍方在他的家鄉建立墓碑以緬懷他的英勇奮戰。 Category:日本海軍軍人 Category: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戰爭身亡者 category:太平洋戰爭戰死人物.

新!!: 太平洋之嵐和友永丈市 · 查看更多 »

夏木陽介

夏木陽介(,),出生於東京府八王子市(今 東京都八王子市)的日本電影演員,本名為阿久澤有(阿久沢 有)。.

新!!: 太平洋之嵐和夏木陽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之翼

《太平洋之翼》(たいへいようのつばさ)是1963年1月3日上映的日本戰爭電影。.

新!!: 太平洋之嵐和太平洋之翼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之鷲

太平洋之鷲(日文:たいへいようのわし)是于1953年上映的日本戰爭電影,是日本戰後第一部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的歷史戰爭鉅片。戰後初期的日本電影多以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為主題,而本片首次將戰爭的爆發、發動和指揮戰爭的歷史人物、著名戰役過程直接呈現在螢幕上,開日後同類電影的先河。 本片是昭和28年藝術祭參加作品。.

新!!: 太平洋之嵐和太平洋之鷲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太平洋之嵐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山口多聞

山口多聞,日本帝國海軍將領。在中途岛海战中战死,追晋海军中将。.

新!!: 太平洋之嵐和山口多聞 · 查看更多 »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旧日本海軍軍人,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历任重要职位,进行了多项重大变更与改革,尤其是亲手组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早期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策划或指挥了数次战役,例如偷襲珍珠港以及中途岛战役。山本在搭乘飞机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视察的路上遭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拦截,座机(一式大型陸上運輸機)被击落。山本之死对日本军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新!!: 太平洋之嵐和山本五十六 · 查看更多 »

工商日報

《工商日報》(The Kung Sheung Daily News)是香港一份已停刊的報紙,1925年7月8日創刊,1984年12月1日停刊。創辦人洪興錦,督印人容守正,發行所位原於中環結志街六號。除賣本埠之外,亦賣到中國同外埠,訂一年以黃曆幾多日計。《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是香港早期的三大中文報紙。報社另發行《工商晚報》,1930年11月5日創刊,1984年12月1日停刊。.

新!!: 太平洋之嵐和工商日報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新!!: 太平洋之嵐和中途岛海战 · 查看更多 »

中途島

中途島(Midway Atoll,夏威夷語:Pihemanu),太平洋中部一群岛,屬於珊瑚環礁,陸地面積約5.2平方公里。包含較大的沙島(Sand Island)與較小的東島(Eastern Island),及一些礁島。位於檀香山西北2100公里,屬波利尼西亞群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日中途岛战役而闻名世界。.

新!!: 太平洋之嵐和中途島 · 查看更多 »

三船敏郎

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出生於日本租借時期的中國青島市,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日本電影演員。在2016年,三船敏郎獲荷里活星光大道追頒名人之星,以表揚他對世界影壇的貢獻。.

新!!: 太平洋之嵐和三船敏郎 · 查看更多 »

平田昭彥

平田昭彥,出生於日占朝鮮京城府(今首爾)的日本電影演員,是日本當代特攝片中著名的演員。.

新!!: 太平洋之嵐和平田昭彥 · 查看更多 »

志村喬

志村喬是兵庫縣朝來村出身的日本電影演員,原名為島崎捷爾。出众的性格演员,演过多部黑澤明的電影,其中尤以1952年的《生之慾》中的絕症課長和《七武士》裡的武士首領这两个角色最為人津津樂道。志村喬於1982年2月11日在東京因肺氣腫逝世,終年76歲。.

新!!: 太平洋之嵐和志村喬 · 查看更多 »

土屋嘉男

土屋嘉男(1927年5月18日-2017年2月8日)日本電影演員,常扮演外星人。.

新!!: 太平洋之嵐和土屋嘉男 · 查看更多 »

團伊玖磨

團 伊玖磨(),日本作曲家,出生於東京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其父為團伊能男爵,其祖父為三井財閥掌門人團琢磨男爵。1942年起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他的老師包括山田耕筰、諸井三郎和橋本國彥等人。1951年完成著名歌劇《夕鶴》(劇本由木下順二創作),並於1952年初首演。1953年與作曲家芥川也寸志、黛敏郎組成“三人之會”。團伊玖磨長期致力於日中文化交流,曾訪華六十餘次,直到2001年在蘇州病逝。團伊玖磨的作品數量較多,重要作品包括歌劇《夕鶴》《楊貴妃》、六部已完成的的交響曲、《絲綢之路》組曲、《阿拉伯紀行》組曲、《祝典進行曲》、交響幻想曲《萬里長城》、序曲《東京奧運會》,以及動畫《蠟筆小新》中經常出現的歌曲《大象》等。.

新!!: 太平洋之嵐和團伊玖磨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

珍珠港(英語:Pearl Harbor)是一個位於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上的海港,位於該州首府檀香山西方。其命名的由來,是該地曾經盛產珍珠而得名。珍珠港港區與鄰近島嶼上大部分的設施都屬於美國海軍所有,作為深水軍港使用,也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總部所在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曾遭日軍突襲轟炸造成重大傷亡,史稱「珍珠港事件」。此事件直接導致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部分的戰事。 2010年,珍珠港與空軍基地合併成為「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電影《虎!虎!虎!》及《珍珠港》就是以此事件為背景所拍攝,電影原聲帶亦從此熱銷。.

新!!: 太平洋之嵐和珍珠港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新!!: 太平洋之嵐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田崎潤

崎潤日本的電影演員。.

新!!: 太平洋之嵐和田崎潤 · 查看更多 »

田中友幸

中友幸是大阪府柏原市出身的日本電影製作人,曾任東寶電影公司執行董事、日本創造企畫執行董事社長、日本電影金像獎協會副會長、日本電影電視製作人協會顧問。筆名是神宮司八郎,嗜好是旅行,妻子為女演員中北千枝子。1997年4月2日因腦中風去世。 在東寶任職的60年裡,田中參與製作超過兩百部電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創造了哥吉拉,將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民的焦慮,以及長崎、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恐懼,以怪獸的型態具體化。從1954年,首部哥吉拉電影問世,直到2004年相關系列作品總共28部。.

新!!: 太平洋之嵐和田中友幸 · 查看更多 »

聯合艦隊

聯合艦隊(連合艦隊、れんごうかんたい),一般指大日本帝國海軍編成的艦隊種別之一,然亦可解釋為由二隊以上的獨立艦隊編成的海上作戰部隊,略稱GF(Grand Fleet)。.

新!!: 太平洋之嵐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6月5日,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同人所辦,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香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後因旅港華商總會無意續辦,由岑維休、陳楷等承購,易名《華僑日報》,當時總編輯是李大醒(他亦為《香港華商總會報》總編輯),其後由胡惠民擔任,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在九十年代激烈的報業競爭中,《華僑日報》幾度易主,終於1995年1月12日停刊。 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量鉛字工人曠工,不少報紙被逼停刊,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公司,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變,字體較大。二戰後《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三大報紙,亦是親國民黨的報紙。 1991年該報被《南華早報》收購,1994年初由香樹輝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共發行近70年,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可追溯至1857年創刊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有138年歷史之久。《華僑日報》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由於其歷史關係,亦成為香港歷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新!!: 太平洋之嵐和華僑日報 · 查看更多 »

飛龍號航空母艦

飛龍號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與蒼龍一樣屬於第二次船艦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建造的艦艇之一,原本是設計成跟蒼龍號相同的第二號同級艦,不過在有了加賀號的改裝經驗與蒼龍號的施工經驗之後,對飛龍號有更多加強修正的設計。由於完工後與原先最早設計變化很多,最後飛龍與蒼龍的艦型已相差甚遠,於是便獨立成為飛龍級航艦。.

新!!: 太平洋之嵐和飛龍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鶴田浩二

浩二()是日本電影演員、歌手,常多次與高倉健演出多部黑幫電影,原名小野榮一.

新!!: 太平洋之嵐和鶴田浩二 · 查看更多 »

藤田進

藤田進(平假名:ふじた すすむ、)乃日本演員,早期和黑澤明合作,後來常在其他戰爭片和特攝片扮演軍官,被譽為「軍人俳優」。.

新!!: 太平洋之嵐和藤田進 · 查看更多 »

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航空母艦(蒼龍 / そうりゅう )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以全通式航空母艦功能需求為設計導向建造的航空母艦,與飛龍一樣,都屬於日軍第二批次建造完工的航空母艦。有別於赤城與加賀等1920年代完工之改裝航艦,1930年代服役的蒼龍號為日軍第一艘以航空母艦需求為考量出發點設計的專業正規航艦。.

新!!: 太平洋之嵐和蒼龍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東寶電影公司

#重定向 東寶.

新!!: 太平洋之嵐和東寶電影公司 · 查看更多 »

松林宗惠

松林宗惠(松林 宗恵,),日本電影導演,善於執導戰爭片,也執導《社長系列》多部,不過《社長太平記》電影也是關於社長當兵參戰的故事,與戰爭意味脫不了關係。.

新!!: 太平洋之嵐和松林宗惠 · 查看更多 »

橋本忍

橋本忍()為日本最著名的電影編劇、作家,長年與大導演黑澤明合作不少作品,並且受廣大影迷喜愛。.

新!!: 太平洋之嵐和橋本忍 · 查看更多 »

池部良

池部良(平假名:いけべ りょう、),日本演員。 出生於東京市大森區,與日本原首相安倍晉三有遠親關係,最早在島津保次郎監督的電影《闘魚》參與演出。1944年參與太平洋戰爭,因船被擊沈,險些喪生。作品有《早春》、《雪國》、《青色山脈》,池部良與李香蘭合演《破曉的逃脫》(暁の脱走)。值得一提的是,与高仓健、原田芳雄 、中野良子出演的电影《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佐藤纯弥监督)在1979年于中国大陆以《追捕》片名公映后,在中国内陆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以至于中国2005年系列电视纪录片《电影传奇》中专门制作了一集《杜丘和真由美》讲述该电影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新!!: 太平洋之嵐和池部良 · 查看更多 »

河津清三郎

河津清三郎日本的電影演員,1954年在電影「透明人間」演出主角南條,以及「大鏢客」的清兵衛一角,也常在多部特攝片演出司令官。.

新!!: 太平洋之嵐和河津清三郎 · 查看更多 »

戰爭片

戰爭片也可被視為廣義的動作片範圍之一,多半為有歷史根據或稍作改編自歷史,以製作費多、政策宣傳為目標、场面較暴力血腥、槍林彈雨的爆破聲光音效為主。以年代分有古代戰爭片、近代戰爭片(已有熱兵器但無空軍)、現代戰爭片;以型態來分有陸戰、海戰、空戰、混合四類;科幻戰爭片因為情節多為對於未來的想像,缺乏歷史依據(但日本電影《戰國自衛隊》一片較難分類),屬於科幻片。.

新!!: 太平洋之嵐和戰爭片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太平洋之嵐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