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子角

指数 太子角

太子角(),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太子。卫殇公之子,被立为太子。 前559年夏,孙林父联合甯殖驱逐了卫献公,立公孙剽为卫殇公。甯殖非常内疚,临终嘱咐儿子甯喜,帮助卫献公回国复辟。前547年二月初六庚寅,甯喜攻打孙氏,孙林父的儿子孙襄战死,二月初七辛卯,甯喜杀死国君卫殇公和太子角。.

目录

  1. 13 关系: 卫国姬姓孙林父左传庚寅二月初七二月初六储君甯喜衛獻公衛殤公辛卯春秋时期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查看 太子角和卫国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查看 太子角和姬姓

孙林父

孙林父,即孙文子,姬姓、孙氏,卫武公後裔,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84年,孙林父被卫定公厌恶,出奔晋国。前577年,在晋厉公、郤犨的干涉下,卫定公被迫接纳孙林父回国,不久,卫定公去世,其子卫献公即位。前576年,孙林父和范文子、叔孙侨如、华元等与吴国会盟。前571年,参与筑虎牢。前566年,聘问鲁国,叔孙豹评价孙氏必亡。前563年,楚国公子贞、郑国子耳伐宋国,卫献公救援。郑国子展、子驷派兵伐卫,孙林父与子孙蒯抵御。前562年,随诸侯伐郑。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召他们赴宴,却爽约。卫献公当着孙蒯的面让乐工师曹唱《巧言》终章。孙蒯告知父亲,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献公之弟卫殇公。卫献公逃到齐国。前556年,孙蒯挑衅曹国,引起卫国和曹国的战争,晋国调停,扣押孙蒯。前554年,孙林父伐齐。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立卫献公复辟,孙林父以戚地归附晋国避难。.

查看 太子角和孙林父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太子角和左传

庚寅

庚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前一位是己丑,后一位是辛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查看 太子角和庚寅

二月初七

二月初七,农历二月第七天。.

查看 太子角和二月初七

二月初六

二月初六,农历二月第六天。.

查看 太子角和二月初六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太子角和储君

甯喜

宁喜(),即宁悼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卫殇公。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驱逐孙林父,立卫献公复辟。晋国出兵执宁喜,不久放回。前546年,结果卫献公害怕宁喜专权,公孙免余受命杀死了宁喜,灭掉了宁氏。.

查看 太子角和甯喜

衛獻公

衞獻公,即姬衎,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定公兒子,在位期間為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前559年,國內發生政變,他奔齊國避難。前546年回國復位(在位3年)。.

查看 太子角和衛獻公

衛殤公

衞殤公,即姬秋,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獻公堂弟。孫林父趕走了衞獻公。獻公逃亡到齊國,齊國把他安置在聚邑。孫林父、宁惠子共立公弟秋爲衞國國君,是為衞殤公。 殤公十二年(前547年),寧喜與孫林父因爭寵而至相攻訐,殤公讓寧喜攻打孫林父。林父逃奔到晉國,又請求晉國護送衞獻公回國。當時,獻公在齊國。齊景公聽到消息,和衞獻公一起到晉國請求幫助返回衞國。晉國便去討伐衞國,誘使衞與晉結盟。衞殤公前去會見晋平公,平公逮捕了殤公與寧喜,緊接著送衞獻公回國。獻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返回故國。獻公後元元年(前546年),誅殺殤公及寧喜。.

查看 太子角和衛殤公

辛卯

辛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8个。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查看 太子角和辛卯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太子角和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