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4 关系: 危害人类罪,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民軍,坦克,塞尔维亚国旗,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塞族共和国军,塞族民主党 (波黑),塞拉耶佛,岱頓協定,巴剎,布罗德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列寧格勒圍城戰,克羅埃西亞赫塞哥波士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围城,科索沃,穆斯林,紧急状态,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美国,牛津大學出版社,首都,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欧洲共同体,步枪,波士尼亞克人,波士尼亞戰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拉多万·卡拉季奇,拉特科·姆拉迪奇。
- 1992年屠杀
- 1992年衝突
- 1993年屠杀
- 1994年屠殺
- 1995年冲突
- 1995年屠杀
- 1996年屠杀
- 南斯拉夫人民军
- 城鎮戰
- 波斯尼亚战争战斗
- 萨拉热窝围城战
危害人类罪
危害人類罪或反人类罪,旧译违反人道罪,于2002年7月1日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将该罪名中文译名确定为危害人类罪。规约中的定义为“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极其严重的侵犯与凌辱的众多行为构成的事实。这些一般不是孤立或偶发的事件,或是出于政府的政策,或是实施了一系列被政府允许的暴行。如针对民众实施的谋杀,种族灭绝,人體試驗,酷刑,强奸,政治性的、种族性的或宗教性的迫害,以及其他非人道的行为”。As quoted by Guy Horton in April 2005, co-Funded by The Netherlands Ministry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南斯拉夫人民軍
南斯拉夫人民軍(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Jugoslovenska narodna armija/Jugoslavenska narodna armija;塞爾維亞語及馬其頓語,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народна армија—JHA,拉丁字母:Jugoslovenska narodna armija;克羅埃西亞語及波士尼亞語:Jugoslavenska narodna armija—JNA;斯洛文尼亞語:Jugoslovanska ljudska armada—JLA)一般簡稱為JNA,國際上有時會採用英語 Yugoslav People's Army簡稱YPA。.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坦克
塞尔维亚国旗
塞爾維亞國旗是一面三色旗,由紅、藍、白 (即泛斯拉夫顏色)三橫條組成,国旗中間偏左方有國徽 。採用於2004年8月16日,在2006年11月8日生效的憲法中得到保障。2010年11月11日对旗帜上的国徽图案作出修改。 紅、藍、白的形式形成於1835年。.
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人 (Србијанци/Srbijanci)是居住於塞爾維亞的區域居民稱謂詞,常用於塞爾維亞族人,但是泛指不分種族居住於塞爾維亞的人。 在塞爾維亞語中,「Srbi」被用於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嚴格指由塞爾維亞中心來的塞爾維亞族人,所以塞爾維亞語該詞不包括來自鄰國,例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等的塞爾維亞族人。一般說漢語的人亦可能會以「塞爾維亞人」來指「塞爾維亞族」。 在1852年的《塞爾維亞語詞典》中,指出: 「Srbijanci」一詞不常用於現代塞爾維亞語中,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可能會覺得被此詞侮辱。.
塞族共和國
塞族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Српска,罗马化:Republika Srpska),也译作斯普斯卡共和国,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一个政治實體,擁有自己的政府、議會、軍隊和警察部隊。但在2005年年底时双方决定合并各自的军队,现在波黑联邦及塞族共和国军皆隶于国家层级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防部(Ministarstvo odbrane Bosne i Hercegovine)。塞族共和國和波赫聯邦(穆克聯邦)組成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前身則是1992年2月9日建立的塞族共和國。.
塞族共和国军
塞族共和国军(Војска Републике Српске (ВРС),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Vojska Republike Srpske (VRS))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自治政治实体塞族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曾作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军队参与波斯尼亚战争。 2003年起该军队与合并。2006年6月6日,该军队完全与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军合并,并受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国防部統一指挥。 2005年曾与境内的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武装一同参加美国领导的伊拉克作战任务。.
塞族民主党 (波黑)
#重定向 塞尔维亚族民主党.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Sarajevo;Sarajevo;Сарајево/Sarajevo;--)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也是波赫人口最多的城市。據2011年8月估計,波黑塞拉耶佛州下屬四個自治體,人口合共311,161人。塞拉耶佛同时也是塞拉耶佛州的首府。 塞拉耶佛位於波斯尼亞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里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所包圍。塞拉耶佛是波黑的社會及文化中心,也擁有區域性的政治、教育、娛樂、媒體、時尚、科學和藝術影響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經濟中心。 塞拉耶佛以其宗教多樣性聞名於世,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數世紀以來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樣性,塞拉耶佛常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 或者「巴爾幹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塞拉耶佛都是歐洲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可以比鄰共存的大都市。 雖然塞拉耶佛地區在史前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但今日的塞拉耶佛是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開始發展的。塞拉耶佛在近代多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塞拉耶佛在1885年成為歐洲首個,也是全世界第二個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世界首個有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是美國的舊金山)。1914年,塞拉耶佛发生了奧地利王儲暗殺事件(又名塞拉耶佛暗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1984年,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塞拉耶佛在波黑戰爭期間遭到了持續數年的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 时至2012年,塞拉耶佛仍处在戰後的復興重建中,正在逐漸恢復戰前的水準。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將塞拉耶佛排在第43位。這個名次要高過同樣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各个觀光都市,包括第59位的杜布羅夫尼克、第84位的第盧布爾雅那、第90位的布萊德、第113位的貝爾格萊德以及第135位的薩格勒布Lonely Planet (March 2006).
岱頓協定
《岱頓協定》,又稱《巴黎議定書》、《岱頓·巴黎協議》等,是波斯尼亞戰爭中交戰各方在1995年12月14日於巴黎所簽訂的協定,同意中止這場長達三年八個月的血腥內戰,因1995年11月進行協議時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岱頓市的萊特-特派森空軍基地因此得名。.
巴剎
巴刹(东南亚从马来语译--,中国西部从维吾尔语译--,词源为波斯语بازار),是阿拉伯文化地区对集市或者市场大厅的称呼,尤其是指中东地区的集市街道,这些街道往往有顶棚遮掩,街道两旁有许多小的摊头和店铺。 中东巴刹的一个特点是许多贩卖类似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巴刹的另一个特征是兼有批发商与零售商,有些商铺同时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业。一般巴刹位于清真寺附近。 尽管巴刹这一单词源于波斯语,但是这一形式的商业模式已经被世界各地的本地人所广泛接受。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巴刹被分为干巴刹和湿巴刹。售卖鱼类水产以及菜场被称作湿巴刹,而售卖食品的地方称作干巴刹。而在香港某些市場或市集,例如甘肅街玉器市場和樂富市集,英文直譯也是「巴剎」之意。.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巴剎
布罗德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布罗德(Брод),旧称波斯尼亚布罗德(Bosanski Brod),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族共和国城镇,位于波黑北部,萨瓦河南岸,与克罗地亚城镇斯拉沃尼亚布罗德隔河相望。总人口17,943(2013年)。.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克羅埃西亞赫塞哥波士尼亞共和國
#重定向 黑塞哥-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審理起訴1991年起發生於前南斯拉夫地區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罪行人物之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Prosecution of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ommitt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Former Yugoslavia since 1991),簡稱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簡寫为ICTY、前南刑庭)是聯合國建立的組織,負責起訴於前南斯拉夫内战期間發生的重大罪行以及申訴斯洛波丹·米洛塞維奇等施罪者。該法庭是臨時法庭,位於荷蘭的海牙。.
围城
#重定向 攻城戰.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围城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國(Republika e Kosovës;Republika Kosovo),通称科索沃(又譯科索夫、科索伏),是一個主權爭端地區及有限承認國家,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於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塞爾維亞雖然承認其民選政府,但只承認该地区为塞爾維亞的兩个自治省之一(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是聯合國的託管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1990年至1999年間,該地阿爾巴尼亞族人也將科索沃稱為“科索沃共和国”,但当时該國僅有阿爾巴尼亞一國承認。 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阿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已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旋,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現時获得了110个联合国国家的承认。塞爾維亞政府已經宣佈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科索沃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穆斯林
紧急状态
緊急狀態是指一個國家陷入或即將陷入危機,有可能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及存亡,由國家元首使出超過平常法治範圍的特別措施。現在多數先進國家會將權力下放至國會,讓國會通過實施緊急狀態,再由國家元首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根據危機程度的不同,所採取的緊急狀態的辦法也不同。 所謂的危機的代表如外國武力攻擊、內戰、暴動、恐怖攻擊、大規模災害等,近些年来因為禽流感等疾病以及暴雪、低温等恶劣气候而發布緊急狀態的例子也開始增多。 緊急狀態時所採行的措施主要包含動員國家的公務員(包含警察及軍隊)、徵收派發國家的公共物品、發布政令、檢查訊問和搜索民宅等行為。碰到內戰時,會特別限制集會自由和組黨結盟等限制市民權利的措施,因此緊急狀態和戒嚴的性質其實相當接近。.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拉丁字母:Josip Broz Tito;),本名约瑟普·布罗兹,南斯拉夫革命家、政治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主席团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执政35年的总统、总理,南斯拉夫元帅。尽管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但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他还是不結盟運動發起人之一,与印度總理尼赫鲁、埃及總統纳赛尔共事。.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美国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稱OUP)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排行第二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書刊逾4000種。該社是牛津大學其中一個部門 ,掌管該社的監督委員會的成員,均是由校長委任的牛津大學教職員。 該大學涉足印刷行業可追溯至1480年,初時為印刷聖經、祈禱書和學術著作的主要印刷商。在19世紀時承印了牛津英文字典的項目,而其業務亦不斷擴充,涉獵兒童讀物、教科書、音樂、雜誌、世界經典系列,以及英語語言文字教學書籍等。隨着開拓國際市場,該社開始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開設辦公室,首間位於紐約(1896年)。又隨着電腦的普及和經營環境改變,該社位於牛津的印刷廠於1989年關閉。其印刷和訂裝工作早已外包。.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首都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Alija Izetbegović,),波黑波斯尼亚克族律师、社会活动家、政治家,首任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主席團主席。.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單數)是個已不再被歐洲聯盟官方使用的組織名稱,使用於1993至2009年。 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馬斯垂特條約》,亦即成立歐盟的條約,將「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名為「欧洲共同体」,並將包含著歐洲共同體的「欧洲各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複數)作為「歐盟三支柱之第一支柱」。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欧洲共同体」(原欧洲经济共同体),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里斯本條約》也取消了「歐盟三支柱」體系,將原本各支柱的事務以及歐盟因《里斯本條約》取得的新事務權限更加緊密整合成10個主要任務領域。.
步枪
步枪(Infantry firearm),或称为步--、步铳、步兵铳,是步兵使用的制式长管枪械。现今步枪多指來福槍(rifle),即枪膛内壁锻有膛線、配有枪托用于抵肩精准射击的单兵轻武器。历代战场上出现的步枪有:.
查看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和步枪
波士尼亞克人
波士尼亞克人(Bošnjaci),或稱為波士尼亞穆斯林,或譯為波士尼亞人,屬於南部斯拉夫民族,主要分布於由南斯拉夫分裂而獨立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主要為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改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或克羅埃西亞人後代,由於生活習慣與傳統的塞爾維亞人或克羅埃西亞人有所不同,因而在近代當作是另一個民族看待。.
波士尼亞戰爭
波士尼亞戰爭(又称波黑战争)是指從南斯拉夫联邦獨立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与多方之間的戰爭,持续时间为1992年3月至1995年之間。.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Armija Republike Bosne i Hercegovine, ARBiH)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成立于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时。1995年战争结束,冲突各方签署代顿协议后,根据国防改革法案成立了(OSBiH),波黑共和国军被解散。.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塞爾維亞語:Слободан Милошевић;拉丁字母轉寫:Slobodan Milošević;國際音標:;),南斯拉夫政治人物,歷任塞尔维亚總統(1989年—1997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1997年—2000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创始人和领导人(1992年—2001年)。.
拉多万·卡拉季奇
拉多万·卡拉季奇(塞尔维亚语:Радован Караџић,又譯卡拉迪奇,)生于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尼克希奇市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政治人物、诗人、精神病学家,曾任塞族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92年-1996年)。 由1995年開始,他被國際法庭戰爭罪行法庭通緝。法庭指控他涉及種族滅絕和戰爭罪行,包括1992至1995年圍攻薩拉熱窩時屠殺11,000人、1995年在斯雷布雷尼察屠殺8,000個回教徒。 在逃期间卡拉季奇化名德拉甘·达比奇在民间行医。2008年7月21日,卡拉季奇在貝爾格萊德被捕。2008年7月30日被引渡至海牙受審。 2016年3月24日,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裁定卡拉季奇在波士尼亞戰爭中犯下反人類罪,罪行包括謀殺和迫害等,判處卡拉季奇40年監禁。.
拉特科·姆拉迪奇
拉特科·姆拉迪奇(塞尔维亚语:Ратко Младић,),在1992年到1995年之间的波斯尼亚战争中担任塞族共和国将军。他因下令军队执行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等事而于事后成为战犯嫌疑人。姆拉迪奇于1961年进入泽蒙的军事工业学校。1989年,担任斯科普里第三军区教育署的负责人。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2011年5月26日,拉特科·姆拉迪奇在塞爾維亞北部茲雷尼亞寧附近一個村莊被捕,荷兰当地时间5月31日,姆拉迪奇被引渡到海牙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受審。6月3日,对姆拉迪奇的审判正式开始。2017年11月22日,法庭判處拉特科·姆拉迪奇終身監禁。 姆拉迪奇仍是部分塞尔维亚人心中的英雄,在他的纪念日时,贝尔格莱德红星和贝尔格莱德游击的球迷尤为极端。 2017年12月,欧足联就因“种族主义”对这两队及圣彼得堡泽尼特球迷展开调查,一大原因就是他们唱歌歌颂姆拉迪奇。.
另见
1992年屠杀
- 1992年洛杉磯暴動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1992年衝突
- 1992年欧共体监测直升机击落事件
- 南斯拉夫內戰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
- 波士尼亞戰爭
- 第一次南奧塞提亞戰爭
- 红宝石山脊事件
1993年屠杀
- 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
- 1993年孟买爆炸案
- 卡爾登理容院縱火案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1994年屠殺
- 克勒肯韋爾電影院火災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巴库地铁袭击
- 建国门事件
- 松本沙林毒氣事件
1995年冲突
1995年屠杀
-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1996年屠杀
- 埃塞俄比亞航空961號班機空難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南斯拉夫人民军
- 1991年貝爾格萊德抗議
- 南斯拉夫人民軍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柏迪遜球場
- 武科瓦爾戰役
城鎮戰
- 1956年匈牙利革命
- 1959年藏区骚乱
- 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
- 2007年黎巴嫩武装冲突
- 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
- 万宝山事件
- 亞琛戰役
- 光州民主化運動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台兒莊戰役
- 城鎮戰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巴泽耶战役
- 布達佩斯圍城戰
- 布雷斯特戰役
- 摩加迪沙之戰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旅馆战争
- 日本駐秘魯大使館人質危機
- 柏林市戰役
- 武科瓦爾戰役
- 波茲南事件
- 淞沪会战
- 第一次紅色恐慌
- 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
- 第二次漢城戰役
- 維也納攻勢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莫斯塔尔围城战役
- 莱比锡战役
- 藍星行動
- 解放巴黎
- 貝爾格勒攻勢
- 迦太基圍城戰 (前149年)
- 都柏林战役
- 长春围困战
- 顺化战役
- 馬尼拉戰役 (1945年)
- 马拉维危机
- 黑色五月暴动
波斯尼亚战争战斗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莫斯塔尔围城战役
萨拉热窝围城战
- 塞拉耶佛圍城戰役
- 塞拉耶佛隧道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
- 韋德蘭·斯梅洛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