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投縣
南投縣(閩南語:Lâm-tâu Kuān,國姓鄉四縣客語:Namˇ Teuˇ I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份,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南投市內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佈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查看 塔羅灣溪和南投縣
堰塞湖
堰塞湖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藥擊發、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爆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大多數的堰塞湖會於形成後的數天內,不斷的由原本的河川注入儲水,累積到足以潰堤的水量。).
查看 塔羅灣溪和堰塞湖
奇萊南峰
奇萊南峰為台灣知名山峰,列名台灣百岳,排名第41。奇萊南峰3,358公尺,屬於中央山脈,行政區劃屬於南投縣,山體崇闊寬廣,為台灣高山「十崇」之一。奇萊南峰南方有南華山,北邊越過卡樓羅山斷崖,連接奇萊主峰。岳人多將奇萊南峰的行程與南華山搭配,合稱為「奇萊南華」,以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為基礎,沿台14線廬山進入屯原山區,開始登山行程。.
查看 塔羅灣溪和奇萊南峰
仁愛鄉
仁愛鄉位於臺灣南投縣東部,為該縣兩個山地原住民鄉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為信義鄉)。 該鄉在戰後,由原來的臺中州能高郡直轄的蕃地所改制。本鄉的行政中心設於霧社,位居中央山脈之上,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境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即發生於本鄉。 1950年外省移民隨著政府軍隊從泰緬邊境遷入仁愛鄉清境地區,開墾高山農場,建立眷村,因為當時該部隊主要是雲南省人為主,其中也有不少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擺夷族人,所以也替本鄉引入雲南擺夷文化,進而與原住民文化揉和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貌。.
查看 塔羅灣溪和仁愛鄉
廬山溫泉
廬山溫泉,舊稱富士溫泉,位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原為賽德克族馬赫坡社(Mahebo)領土。附近有霧社、塔羅灣溪和馬海僕溪。依地質分類,廬山溫泉屬於中央山脈板岩區的變質岩溫泉。196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礦物所在廬山溫泉的探勘結果發現,此溫泉區的儲水層位在廬山層的逸峰砂岩段和眉溪砂岩破碎帶。.
查看 塔羅灣溪和廬山溫泉
颱風森拉克 (2008年)
#重定向 颱風辛樂克 (2008年).
霧社溪
霧社溪是臺灣一條被公認為濁水溪主流的河川,使得位於主流上--河段的霧社溪也廣泛被人誤認是濁水溪。霧社溪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境內,發源於武嶺,即合歡東峰西側的板岩層崩壁。其源頭處的高度是海拔約2,880公尺。匯集合歡山西坡之水後,沿縱谷流下,至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匯流,至萬大附近與萬大溪合流後,始稱濁水溪。 台灣電力公司利用霧社溪的溪水,於溪上興築霧社壩形成萬大水庫,利用水頭落差,提供萬大發電廠進行水力發電,為該流域電力開發之樞紐。.
查看 塔羅灣溪和霧社溪
能高山
能高山別稱能高主山、能高山主峰,為台灣知名山峰,也是台灣百岳之一。能高山高3,262公尺,屬於中央山脈,位置約在台灣中部,南方有能高山南峰,北邊連接南華山及奇萊南峰。能高山特色為高聳,頂峰遍佈草原。 日治時期興建通路,相較其他百岳,該山的攀登歷史頗早。因山名中均有「高」字,與第1高山─新高山(玉山)、第2高山─次高山(雪山)並稱「台灣三高」。但能高山高度在臺灣排名第62名,較前兩者矮了超過500公尺。.
查看 塔羅灣溪和能高山
能高瀑布 (南投縣仁愛鄉)
能高瀑布位於台灣南投縣仁愛鄉,濁水溪支流塔羅灣溪上游,海拔約2800公尺,落差逾200公尺,為台灣高海拔瀑布之一。能高越嶺道由屯原(西段入口)進入後,一路與塔羅灣溪平行前進,過雲海保線所後,兩旁山勢愈來愈高聳,溪澗不再平伏流動,終而轉為壁立垂流,形成瀑布景觀。於能高越嶺道上可見瀑布分三層於巍峨的高山上落下,故稱為「三疊瀑布」。日治時期,由於水瀑自中段分為兩道水流,猶如夫妻並肩而立,故稱為「夫妻瀧」。每年夏、秋兩季水量豐沛時,氣勢磅礡,宛如一條奔騰於山林間的銀色絲帶。.
濁水溪
濁水溪,古稱螺溪,下游段稱為西螺溪,是位於台灣中部,屬於中央管河川,全長約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域面積達3,156.90平方公里,計畫洪水量為每秒24,000立方公尺,流域面積與河口百年洪峰流量皆僅略次於高屏溪。 濁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混濁,因而得名。上游之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3000毫米,且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萬大溪、丹大溪為最高。.
查看 塔羅灣溪和濁水溪
921大地震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當地時間)發生於臺灣中部山區的逆斷層型地震,造成臺灣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约102秒,乃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震央位于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处于南投縣集集鎮境內,震源深度约8.0公里,芮氏規模7.3级(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矩震級7.6-7.7级)。該地震肇因於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車籠埔斷層及大茅埔-雙冬斷層兩條活動斷層同時再次活動所引起。 此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不但人員傷亡慘重,也震毀許多道路與橋樑等交通設施、堰壩及堤防等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維生管線、工業設施、醫院設施、學校等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台灣中部受災最為嚴重。台鐵西部幹線一度全面停駛,亦有多數客運公司暫時停駛。 為悼念地震逝去的民眾與警惕自然災害的威脅,中央政府於2000年訂立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以求災害來臨時能做好防護措施,將傷亡的可能降至最低。.
查看 塔羅灣溪和921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