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指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紅軍,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伤,后入总参军事学院学习和第1骑兵集团军作战。内战结束后在多个军区担任参谋长,参与军事改革,十分看重士兵训练和改善交通的重要性。1936年作为苏方军事顾问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升任副总参谋长。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他率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间短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参与苏军“反侵略计划”的制定。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与折磨,3个月后他被释放,派往西北方向。曾抵御南下的芬兰军队和夺取德军控制的季赫温,防止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其后两年里他多次组织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的行动,经历过柳班战役的失败和“火花”行动的成功。列宁格勒解围后,组织了对芬兰军队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5年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中歼灭位于北极圈中的德军,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8月指挥远东第1方面军参加八月风暴行动,迅速攻入滿洲地區,精兵堂。,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胜利勋章。.

100 关系: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华沙战役 (1920年)十月革命勋章卡累利阿大诺夫哥罗德大清洗奥涅加湖威廉·馮·里布季莫申科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安德烈·弗拉索夫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尼古拉·沃罗诺夫山田乙三巴伦西亚布柳赫尔三八线亚历山大·叶戈罗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库尔斯克会战库兹涅佐夫库图佐夫勋章代理 (政治)什捷缅科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伏罗希洛夫伏龙芝军事学院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弗拉基米尔州佩琴加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彼得罗扎沃茨克德國北方集團軍德米特里·巴甫洛夫俄国内战俄罗斯俄罗斯帝国北海舰队列寧勳章喀山周保中哈康七世哈爾科夫冬季战争内务人民委员会关东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伏龙芝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约瑟夫·斯大林维堡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芬蘭灣莫斯科莫斯科州莫斯科和平协定西南方面军西班牙内战西部方面军馬基恩·波波夫马克西姆·普尔卡耶夫马特维·扎哈罗夫魏瑪共和國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谢苗·布琼尼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迫击炮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胜利勋章阿列克谢·安东诺夫蘇聯英雄蘇日戰爭赫鲁廖夫赫鲁晓夫金日成长春市苏德战争苏联苏联元帅列表苏沃洛夫勋章KV-2坦克柳班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松节油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梁赞楚德湖波罗的海满洲戈沃罗夫斯特里河拉多加湖曼纳海姆防线 扩展索引 (50 更多)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的司令官。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苏联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攻势,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查看更多 »

华沙战役 (1920年)

华沙战役(有时称为維斯瓦河的奇蹟,波兰语:Cud nad Wisłą)是波苏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争开始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持续到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 华沙战役的战斗从1920年8月13日到8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及附近的莫德林要塞。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波軍從南面反攻,逼使俄軍混亂地向東撤退直至尼曼河以東。俄方約有1萬人陣亡、500人失蹤、1萬人受傷及6萬6千人被俘,而波軍則有約4500人陣亡、1萬人失蹤及2萬2千人受傷。 在波軍取得維斯瓦河的勝利前,蘇俄和大多数外国专家都认为波兰即將戰敗。.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华沙战役 (1920年) · 查看更多 »

十月革命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67年10月31日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设立的勋章,頒發予“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有杰出贡献”在“和敌人作战和保卫苏联国家安全中有杰出贡献”及“努力发展苏联和其他国家关系,加强世界和平”的人,在苏联勋章中,十月革命勋章的地位仅次于列宁勋章。.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十月革命勋章 · 查看更多 »

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卡累利阿語、芬蘭語:Karjala;俄語:Карелия;瑞典語:Karelen)是芬蘭人民的土地和一個浩大的居住的區域,在北歐歷史意義為芬蘭、俄國和瑞典的區域範圍。 根据1617年沙皇俄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签订的《》,瑞典将卡累利阿地区中的东正教信徒居住地区,包括白卡累利阿和奥洛涅茨卡累利阿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自此卡累利阿地区开始东西分治。西部称西卡累利阿,并入瑞典,之后芬兰独立后属于芬兰,分为南卡累利阿区和北卡累利阿区。东部称东卡累利阿,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7月—1944年7月的持续战争中三度易手,目前被劃分给俄國的卡累利阿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聖彼得堡地区。.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卡累利阿 · 查看更多 »

大诺夫哥罗德

大诺夫哥罗德(Великий Новгород,俄语诺夫哥罗德拉丁字母拼写:Novgorod)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于859年,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沃爾霍夫河注入伊爾門湖的地方。大诺夫哥罗德在2002年有人口216,856人,人口数量最高时是在1989年统计时,当时人口达229,126人。大诺夫哥罗德是诺夫哥罗德州的首府。俄罗斯10号联邦公路通过诺夫哥罗德。.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大诺夫哥罗德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奥涅加湖

奥涅加湖(俄语:Онежское озеро)是欧洲仅次于拉多加湖的第二大湖。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大部分位于卡累利阿共和国境内,南部在列宁格勒州和沃洛格达州境内。 属冰川构造湖。湖盆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长250千米。最宽处91.6千米,面积97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3米。西北和北岸为由花岗岩组成的曲折岩岸,多湖湾;东南和南为平直的沙岸,多湖滩。湖盆南浅北深,平均水深30米,水体积292×109立方米。有1369个湖岛,总面积250平方千米。大多数水量来自舒亚、沃德拉等58条河流。通过运河与白海、波罗的海相连,有重要航运价值。湖内盛产多种鱼类。 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之间一拖船路上的桥(1912年照片) * Category:卡累利阿共和国湖泊 Category:列宁格勒州湖泊 Category:沃洛格达州湖泊.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奥涅加湖 · 查看更多 »

威廉·馮·里布

威廉·冯·里布騎士(德語: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年9月5日–1956年4月2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一名陸軍元帥。.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威廉·馮·里布 · 查看更多 »

季莫申科

Тимошенко是一个源于乌克兰的姓氏,其来源为源于希腊的名字蒂莫西。中文音译包括.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季莫申科 · 查看更多 »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Ант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ени́кин,),俄罗斯帝国将领,俄国白军领袖之一。.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弗拉索夫

#重定向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安德烈·弗拉索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苏联红军大将,苏联英雄(追授)。 瓦图京生于前苏联别尔哥罗州切普希诺镇。1920年参加红军,1921年加入苏共,先后在波尔塔瓦步兵学校、基辅高级联合军事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总参军事学院受训,在部队中历任排长、连长、师参谋长、军区参谋长、方面军司令、副总參謀长等职,1943年获大将军衔。 1942年7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抵御德军对沃罗涅日的进攻。1942年10月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6月再次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了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10月 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指挥了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 1944年2月29日在前线遭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伏击,受重伤,于4月15日去世,葬于基辅。 Category:蘇聯將軍 Category:苏联英雄 Category:苏联战争身亡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沃罗诺夫

#重定向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尼古拉·沃罗诺夫 · 查看更多 »

山田乙三

山田乙三(,),生于日本长野县的武士家庭,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大将,关东军的最后一位司令官兼日本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山田乙三 · 查看更多 »

巴伦西亚

#重定向 瓦倫西亞.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巴伦西亚 · 查看更多 »

布柳赫尔

#重定向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布柳赫尔 · 查看更多 »

三八线

三八线,是1945年苏联和美国在从日本手中收复朝鲜半岛过程中,按土地面积大致相等原则,沿北纬38度线在地图上随手划定的一条受降分界线。值得注意的是,该线严格上并非停战分界线,朝鲜和韩国两方的界线是根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划设的軍事分界線(又稱作停戰線)。 根据朝鮮停戰協定的规定,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間以全長247公里(154英哩)的实际控制区划定界線。該線大致依照北纬38度线划定,但主要根据双方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时的实际控制线,军事分界线兩側是朝韓非軍事區。其中,由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由于南北韓均宣称拥有朝鲜半岛全境,因此这条軍事分界线并不被双方視為“国界”。在黃海上,兩韓以事實上的「海上軍事劃界線」分隔,稱為北方界線,1953年由聯合國軍劃定。然而北方界線並未有在停戰協定中提及,因此不被北韓承認。.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三八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重定向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瓦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1943年荣获苏联元帅军衔。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1915年9月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立即被派往前线。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31年5月被调到红军军事训练部工作。1936年被送到培养高级将领的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主管西方防务。1941年8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出任总参谋长。1942年10月起还同时担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任职期间,几乎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5年6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实施八月風暴行動,战后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起先后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主管军事科学研究的副部长,1959年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他荣获兩次“苏联英雄”称号、8枚列宁勋章,两次获苏联胜利勋章及许多其他勋章,1977年12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库尔斯克会战 · 查看更多 »

库兹涅佐夫

庫茲涅佐夫/庫茲涅佐娃 是俄羅斯人的一個姓氏:男性為“庫茲涅佐夫”(Кузнецов,拉丁轉寫:Kuznetsov 或 Kuznetsoff),女性為“庫茲涅佐娃”(Кузнецова,拉丁轉寫:Kuznetsova)。是為第三大常見的俄羅斯人之姓氏。英文中,“Kuznetsov”、“Kuznetsoff”及“Kuznetsova”等同于“Smith”;.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库兹涅佐夫 · 查看更多 »

库图佐夫勋章

库图佐夫勋章(Орден Кутузова),是一種蘇聯和俄羅斯頒發的勳章,共分三級。該勳章是紀念库图佐夫元帅,於1942年7月29日(二戰期間)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立,當時分為兩級。在1943年2月8日增加至三級。.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库图佐夫勋章 · 查看更多 »

代理 (政治)

代理、临时或过渡,汉语用作现代政治术语时,通常作为词的前缀即术语的前一部分,有多种形式。指国家政权、多党执政国家临时组阁的政府,如临时政府、过渡政府,看守内阁;指临时行使国家元首权利的人如“代总统”、临时总统,或直接称呼“代理国家元首”;政党制政府国家,未按照法定程序产生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或者政府中未按法定程序产生的政府首脑;地方政权中未按照法定程序产生的最高行政长官;另外还有政党、各种机构组织没有按照宪章、章程的规定临时代理的党务、事务人员。 護理、署理、兼理、兼領等詞各有意義。護理為官員暫代上司的職權,署理為官員暫代同級或下屬的職權。兼理、兼領為官員同時任另一職位,如特命全權大使同時出使多個國家,兼任一國駐數國之大使(亦稱)。.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代理 (政治) · 查看更多 »

什捷缅科

#重定向 谢尔盖·什捷缅科.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什捷缅科 · 查看更多 »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Иерони́м Петро́вич Уборе́вич,),苏联军事家,一级集团军级軍銜(1935年時授予),在俄国内战中率领红军取得多次胜利。在担任红军军备部长时力主发展空军和装甲部队,强调要重点训练红军掌握现代兵器和装备。在担任多个军区司令期间,他组织了多次演习和野外作业,提高了苏军的实际训练水平,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受他影响的同僚和他所提拔的下属中不少成为了苏德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大清洗中,他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军队高层领导人被处决,是苏联军队的重大损失。.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 · 查看更多 »

伏罗希洛夫

#重定向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伏罗希洛夫 · 查看更多 »

伏龙芝军事学院

伏龙芝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是苏联陆军培养中级指挥和参谋军官的军事院校。入学条件要求毕业于诸兵种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军事学校,担任过2年以上营级(含)军事主官职务,年龄不超过38岁,军衔为大尉或少校。设有基本系和函授系,学制均为三年,学习研究团、师、集团军的战术战役学。授予硕士学位。自1950年设立毕业生“金质奖章”。毕业生在军装右胸口佩戴银色徽标,担任团参谋长或团长(有营长资历)。.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前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 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青少年时代即在军中。1936年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1月26日成功占领巴塞罗那統一全國,并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在二战中佛朗哥政权实行亲德、義的政策以换取相对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并象征性的派出“蓝色师团”协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各国孤立,但和美国保持亲密的盟友关系。1947年佛朗哥自任摄政王。在二战之后西班牙迅速成长为工业化的中等发达国家。1975年逝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 佛朗哥统治期间,以灵活的外交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在二战之后使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飞跃。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统治,严酷打击异己特別是親共产主义或社會主義人士,严重阻碍西班牙的民主化而遭到后人诟病。.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州

弗拉基米尔州(Vladimirskaya oblast)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 中央聯邦管區。首府弗拉基米尔在首都莫斯科以東190公里。面積29,000平方公里,人口1,523,990 (2002年)。.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弗拉基米尔州 · 查看更多 »

佩琴加

佩琴加(Пече́нга; 芬兰语与Petsamo; Petsjenga; Beahcán; Peäccam)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佩琴加区的一个镇。人口:.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佩琴加 · 查看更多 »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

#重定向 波特薩莫-希爾內科斯攻勢.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 · 查看更多 »

彼得罗扎沃茨克

彼得罗扎沃茨克(俄語:Петрозаводск,俄语拉丁字母拼写:Petrozavodsk,卡累利阿語:Petroskoi,英語:Petrozavodsk)是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首府,位於奧湼加湖畔。2002年人口為266,160人。 始於1703年,1777年建城。.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彼得罗扎沃茨克 · 查看更多 »

德國北方集團軍

#重定向 北方集團軍.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德國北方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重定向 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海舰队

#重定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海军.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北海舰队 · 查看更多 »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俄文:Орден Ленина)是蘇聯最高等級的國家勳章,命名是為了紀念俄羅斯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此勳章在1930年4月6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立,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中建立特殊功勋的个人、集体、机关、社会团体、部队或城市。到蘇聯解體為止,共頒發了431,418枚。.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列寧勳章 · 查看更多 »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喀山 · 查看更多 »

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云南大理人,白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和軍事人物。 周保中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国民救国军总参议、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总参谋长,绥宁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步兵88旅旅长等职务。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云南大学校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職。.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周保中 · 查看更多 »

哈康七世

哈康七世(Haakon VII av Norge, Christian Frederik Carl Georg Valdemar Axel,)第一任挪威国王,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與皇后瑞典的路易絲公主的次子,1905年挪威自瑞典獨立後,議會選出他继承王位。.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哈康七世 · 查看更多 »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哈爾科夫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内务人民委员会

#重定向 内务人民委员部.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内务人民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关东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伏龙芝

#重定向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米哈伊尔·伏龙芝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苏联红军上将,苏联英雄。 基尔波诺斯在1915年加入俄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作军医。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因受到士兵拥戴,被选为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主席。1918年5月加入苏共。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在红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27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934至1939年任喀山步兵学校校长。苏芬战争期间,任第70步兵师师长,由于战绩突出,于1940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升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同年获上将军衔,并在苏共18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在西部前线所有的苏联方面军中,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对战争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基尔波诺斯对战争警惕性也极为敏锐,当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他即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 战争爆发后,基尔波诺斯指挥西南方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德军在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但由于其北部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其南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溃败,使得西南方面军两翼被德军包抄,有被合围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基尔波诺斯于9月10日向大本营请求撤退,但11日斯大林的电报却要求他向敌人发起进攻,基尔波诺斯服从了这一命令。9月15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 9月17日莫斯科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9月19日基辅沦陷,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的树林裡被流弹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也在这天先后阵亡。9月25日基辅會戰结束,苏军66万人被俘。 两年后的1943年9月,苏军重新夺回此地后,为基尔波诺斯将军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今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石碑上面写着“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约瑟夫·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维堡

维堡(Вы́борг,Vyborg、Viipuri、Viborg、Wiburg)是俄罗斯西北部列宁格勒州城市。位于芬兰湾内的維普利灣口,在圣彼得堡西北方113公里(70哩)处。由於此地為東斯拉夫、俄羅斯與芬蘭的交界處,因此歷史上有多次易主的記錄。最近一次是1940年冬季戰爭後,芬蘭將此地割讓給蘇聯。.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维堡 · 查看更多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查看更多 »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重定向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芬蘭灣

芬蘭灣(Suomenlahti;Soome laht;Финский залив, Finskiy zaliv;Finska viken)是波羅的海東部的大海灣,位於芬蘭、愛沙尼亞之間,伸展至俄羅斯聖彼德堡為止。芬蘭灣形狀細長,長度約為400公里,平均水深為40米,最深處115米。海水含鹽量低,深度和含鹽量均自東向西逐漸增加,並有3-5月的封凍期。主要注入的河流有從聖彼德堡出海的涅瓦河。灣內主要城市有芬蘭的赫爾辛基、愛沙尼亞的塔林及俄羅斯的聖彼德堡。 芬兰湾形状细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0公里,平均水深为40米,入口处宽70公里,中部最宽处130公里。南北19~128公里。北岸陡峭、曲折,多岛屿;东、南岸低平。 芬兰湾一般深度20—30米,西端入口处最深,达115米。有涅瓦河、纳尔瓦河、塞马运河等注入。索伊马运河通此湾。芬兰湾内有戈格兰岛(Gogland,苏尔萨里(Suursaari))、拉文萨里岛(Lavansaari,即莫希内)和科特林岛(即喀琅施塔得)。.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芬蘭灣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州

莫斯科州(Moskovskaya oblast)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周圍,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中央聯邦管區。成立於1929年1月14日,首府莫斯科市。 面積45,799平方公里,人口6,618,538 (2002年)。 莫斯科州位于东欧平原的中心,伏尔加河、奥卡河、克利亚季马和莫斯科河流经此州。西北临特维尔州、东北临弗拉基米尔州、东南接梁赞州、南倚图拉州、西南与卡卢加州接壤,西北与斯摩棱斯克州相接。莫斯科市被其环抱在内,与雅罗斯拉夫尔州在该州也存在较短的边界。 该州行政区域由14个地区,44个城市、2个类城市定居点和5个保密行政区构成。 莫斯科州的州名来自于被其环绕的莫斯科市。然而,莫斯科市是俄罗斯联邦的独立行政主体,莫斯科州和莫斯科直辖市的政府行政中心及政府办公地均位于莫斯科市。2007年,莫斯科州的大部分行政部门,已经被迁往位于距离莫斯科环城公路350米远的克拉斯诺戈尔斯克的新政府办公大楼内。.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莫斯科州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和平协定

莫斯科和平协定是一份由芬兰和苏联于1940年3月12日签订的和平协议,此协议标志着为期105天的冬季战争的结束。协议规定芬兰割让部分领土予苏联。签订协议的苏联方人员为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安德烈·日丹諾夫和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芬兰方人员为里斯托·吕蒂、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Rudolf Walden 和 Väinö Voionmaa。.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莫斯科和平协定 · 查看更多 »

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20年1月,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南方面军,1920年12月被撤销。 1941年6月22日,基辅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5、第6、第12、第26、第3、第9、第13、第21、第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6月-9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12月)、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赫鲁晓夫曾任该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过基輔戰役、叶列茨战役、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7月12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942年10月22日第二次组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3、第6、第12、第46、第57、第62集团军,第5、第3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7、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将(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费奥多尔·雅科夫列维奇·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2年4月-6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上将(1943年3—10月)。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顿巴斯战役等。1943年10月20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西南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团体;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衝突和共產主义與反共產主义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說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國記者乔治·奥威尔、戰地攝影記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滅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西班牙内战 · 查看更多 »

西部方面军

西部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19年,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方方面军,1924年撤销。 1941年6月22日西部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部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3、第4、第10、第13、第5、第11、第16、第19、第20、第21、第22、第28、第29、第30、第31、第32、第33、第39、第43、第49、第50、第61、第68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第11近卫集团军,第3、第4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第4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巴甫洛夫大将(1941年6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7—9月)、科涅夫中将(1941年9至10月和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朱可夫大将(1941年10月至1942年8月)、索科洛夫斯基上将(1943年2月至1944年4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1944年4月)。参加过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莫斯科会战、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1944年4月24日被撤销,所部编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西部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馬基恩·波波夫

基恩·波波夫(Марки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опов拉丁化Markian Popov,)前蘇聯軍事部隊高層指揮官,陸軍大將 ,(1965年)蘇聯英雄得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時在不同時候他率領許多戰線軍隊「軍團」作戰,有: 北方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參與部份庫爾斯克戰役戰事)、波羅的海方面軍及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 1956年-1962年他擔任蘇聯陸軍參謀長;.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馬基恩·波波夫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姆·普尔卡耶夫

#重定向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马克西姆·普尔卡耶夫 · 查看更多 »

马特维·扎哈罗夫

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札哈罗夫(),苏联军事家、1960年代的苏军总参谋长。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担任方面军参谋长协助科涅夫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统帅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方面军大纵深进攻战役。1945年9月8日、1971年9月2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59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马特维·扎哈罗夫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是一位蘇聯軍事領導人,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有「蘇軍的大腦」之稱。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Ш Category: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車里雅賓斯克州人 Category: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Category:二级圣安娜勋章得主.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

#重定向 谢尔盖·加米涅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 · 查看更多 »

谢苗·布琼尼

#重定向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谢苗·布琼尼 · 查看更多 »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俄语: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乌克兰语:Семен Костя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1897年8月26日-1962年2月22日)苏联国防工业的重要组织者之一。1944年11月18日获得苏联工程技术勤务上将军衔。.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後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稱來源由於它可以「迫近射擊」。.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迫击炮 · 查看更多 »

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

錫尼維亞攻勢是一次由蘇聯籌劃的軍事行動,意圖打破德軍对列寧格勒接近一年的包圍,建立一條通向列宁格勒的可靠補給路線。與此同時,德軍當時正策劃北光行動(Nordlicht)以攻佔該城并與芬蘭軍隊會師。由於德軍在1942年7月已经攻佔南线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爾,主攻该城的强大军队在战役结束后被用于增援北线列宁格勒方向。雙方均不知道對方正在準備中的攻勢,這使得雙方以未預料到的方式展開戰鬥。 蘇聯的進攻分兩個階段展开, 列寧格勒方面軍於8月19日開始進攻,沃爾霍夫方面軍於8月27日展開主要進攻。從8月28日起德方轉移力量,組織起自己的進攻,逐步遏制蘇聯的攻勢。初始時德軍的反擊都失敗了,但蘇聯軍隊也不能前进。經過10天的僵局,明显加强了的德軍在9月21日对蘇聯軍隊发动反擊。經過5天激戰,德軍各部隊聯繫起來,並切斷了苏军發起進攻時形成的突出部Glantz p. 224。10月10日,戰線回復至該戰役開始時之陣地;激戰持續至10月15日,在口袋中抵抗的苏军被消滅或突圍。 最终苏军的進攻失敗,但惨重的傷亡导致德軍轉入防禦姿態。11月德國從北方集團軍抽調援軍和其他單位,以應付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進攻,北光行動被中止Glantz p. 230。.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 · 查看更多 »

胜利勋章

胜利勋章(Орден «Победа»)是苏联最高级别的军功勋章,授予给“顺利完成一个或数个方面军战役并使战争全局发生有利于苏联红军的根本改变”的军事统帅。历史上总共颁发给17人20枚胜利勋章,收回1枚(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得人数最少的勋章之一。.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胜利勋章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安东诺夫

#重定向 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阿列克谢·安东诺夫 · 查看更多 »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蘇聯英雄 · 查看更多 »

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ソ戦争)、「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蘇聯发动迅速、猛烈的大规模进攻,佔領庫頁島以南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击下缴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苏联要求了同盟国战后归还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维持日本在东亚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軍“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视日方调停要求直至1945年8月8日開戰最後一刻。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的日軍70万人之龐大的關東軍,與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等條件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而空洞化,蘇軍享有質與量的龐大優勢,而关东军则拥有大量日軍武器坐守经营了数十年的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工事以逸待劳。 1945年8月8日當天150万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後即被切斷通訊,日本大使沒能將消息傳回國內,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關東軍原本是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因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苏联转入防御,但在太平洋战场占用了日本大量资源的时候,仍保有70万人的规模,拥有后来被证实“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及经营了数十年的工事,无需等待日本国内下达作战命令,实际上關東軍的停止作战命令也是于8月18日由司令 山田乙三 下达的,等于是技巧性的对苏备战。同時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进攻非常順利,在交战过程中攻势凌厉,“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并最终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将满洲国当敌国看待,军纪弛懈,滿州國的治安被战事破壞後,亦犯下不少罪行,不少漢奸因為恐懼還跟著日軍撤退而後未得赦免而被處決。占领东北地区后,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奪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與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於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即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役“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一次投入89个师150万军队,其中不乏经历了苏德战场有经验的老兵,“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透過短期對日作戰和極少傷亡而为盟国取得龐大利益。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夺岛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冲绳一役,18万美军伤7万余亡1万余人占总兵力近一半,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50万人的代价,而中华民国国军对日军的“中国派遣军”都疲于应付,更妄论击败“关东军”夺回满洲地区。苏联于8月14日与中華民國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文內容附件有两条主要:苏军出兵攻打满洲国后,一、苏军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二、「鑑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没有时限。随即苏军根據《雅爾達協定》攻佔了滿洲地區,随后又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出东北,但撤军因掠奪大量財物及日本投資工業設備等战利品并搶運至蘇俄境內而推迟,不过1946年蒋介石仍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以待中华民国国军进驻,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中华民国国军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而後冷戰時期在扶植勢力代理人的政策主導下,停止了向对日战绩不佳的国民党的自孙中山时代以来的长年资金和武器扶植,转而同意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而朝鮮亦由蘇聯所扶殖,對半島局勢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日侨被迅速遣返,許多人返国后因占领区内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0,000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0,000人死於當地。.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蘇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赫鲁廖夫

#重定向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赫鲁廖夫 · 查看更多 »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赫鲁晓夫 · 查看更多 »

金日成

金日成(朝鮮語:김일성,),原名金成柱(김성주),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國父」、先后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由1948年开始,直至其去世一直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掌權長達46年之久,也是金日成主義的核心。其子金正日和孙金正恩亦先后接掌政权。 執政期間在其與蘇聯、中國兩邊交好下,朝鮮透過外交往來、經貿手段獲得大量援助,生活水準一直高過韓國,直到1970年代末情況才被扭轉。1992年被朝鲜授予“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金日成 · 查看更多 »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設在此處,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 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长春市同时为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长春市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苏联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沃洛夫勋章

蘇沃洛夫勳章(俄文:Орден Суворова)是一種蘇聯和俄羅斯頒發的勳章,共分三級。该勳章是紀念亞歷山大·蘇沃洛夫,於1942年7月29日(二戰期間)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立。在胜利勋章诞生之前,该勋章中的第一级是等级最高的苏联軍功勋章。.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苏沃洛夫勋章 · 查看更多 »

KV-2坦克

KV-2戰車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戰車KV系列的第二型,KV2屬自走炮坦克,搭載152公釐榴彈砲的它拥有恐怖的火力,其巨大車體被德軍稱為「巨人」(Gigant)。.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KV-2坦克 · 查看更多 »

柳班

柳班(Люба́нь)是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的一個城市,距離聖彼得堡東南85公里。2002年人口為4,616人。 1499年首次見於文獻。1912年設市。 Л.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柳班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Československé legie,Československé légie),通称捷克军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协约国协同作战的捷克族裔和斯洛伐克族裔志愿军人。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得到盟国的支持,从而可以在奥匈帝国境内的一部分建立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 查看更多 »

松节油

没有描述。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松节油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Georgy Maksimilianovich Malenkov.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

#重定向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 · 查看更多 »

梁赞

梁赞(Ряза́нь,俄语拉丁字母拼写:Ryazan',英语:Ryazan)位于俄罗斯中部联邦管区奥卡河畔,是梁赞州的行政中心。拔都攻擊俄羅斯第一地方就是這裡。.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梁赞 · 查看更多 »

楚德湖

楚德湖(Peipsi-Pihkva järv,Чудско-Псковское озеро,Peipussee),又称佩普西湖,是位于俄罗斯和爱沙尼亚边境的淡水湖。 楚德湖面积3500平方公里,是欧洲排在俄罗斯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瑞典维纳恩湖和芬兰塞马湖之后第五大淡水湖,平均水深7米,最深处15米。该湖是著名的观光胜地和渔业基地,但是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工业污染。 124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诺夫哥罗德军队在此击败條頓骑士团,史称“冰上大激战”。 Category:俄罗斯湖泊 Peipsi-Pihkva Category:愛沙尼亞-俄羅斯邊界 Peipsi-Pihkva Category:普斯科夫州 Category:納爾瓦河.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楚德湖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戈沃罗夫

#重定向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戈沃罗夫 · 查看更多 »

斯特里河

斯特里河是烏克蘭的河流,屬於普里皮亞季河的右支流,河道全長494公里,流域面積13,100平方公里,河水主要來自融雪,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結冰。 Category:白俄羅斯河流 Category:利沃夫州河流 Category:羅夫諾州河流 Category:沃倫州河流.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斯特里河 · 查看更多 »

拉多加湖

拉多加湖(Ладожское озеро,Laatokka)是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共和國和列寧格勒州的淡水湖,也是歐洲最大的湖泊和世界第15大湖泊。.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拉多加湖 · 查看更多 »

曼纳海姆防线

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文:Mannerheim-linja)是芬蘭建造於卡累利阿地峽用來防禦蘇聯的防禦工事。 芬蘭花了10年建設,成功將曼納海姆防線建造成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它由縱深約90公里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各道防禦地帶配合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興建,構築有670個固定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交通壕連接。在主要防禦地帶前設有20~60公里縱深的緩衝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前和緩衝地帶內廣泛設置了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樁砦、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崖壁。 在冬季戰爭期間,它被命名為「曼納海姆防線」來紀念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戰爭中有一些戰役在這個防線上進行。.

新!!: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和曼纳海姆防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