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基督教救贖論

指数 基督教救贖論

基督教救贖論是基督教神学對救贖的觀點,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信仰意義,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顯現的意義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從過去直至未來。.

40 关系: 加爾文加爾文主義原罪協同書天主教會安瑟倫希伯來書希波的奥古斯丁三位一體亚他那修亞伯拉德彼得·阿伯拉循道宗律法信義宗俄利根俄立根喀爾文主義預定論公義約翰一書約翰福音聖經聖靈道德西方基督教馬太福音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阿民念主義自由意志長老宗耶稣歸正宗新約聖經新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救贖救贖論教父普救派

加爾文

#重定向 讓·喀爾文.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加爾文 · 查看更多 »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加爾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原罪

原罪,或稱原罪論,是部分基督教神學家提倡的神學理論,猶太教則無原罪一說。.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原罪 · 查看更多 »

協同書

《協同書》(亦稱協和書;Konkordienbuch)是路德會的一部教典,包含自16世紀被該會確認為權威的十條信經。 這部典籍最早在1580年6月25日於德累斯頓用德語出版,當時正逢《奧斯堡信條》發表五十週年。官方的拉丁語版本在稍後的1584年於萊比錫出版。 1969年,香港路德會文字部出版了首個《協同書》漢譯本,由李天德(Erhardt Riedel)漢譯,曾森、李志傑和古志薇校譯,2001年4月又出版修訂版初版。 把這部書當作經典的人們認為它是對《聖經》的忠實闡釋。因為其“唯獨聖經”的聖經至上教義的影響,本書的地位也較聖經為次。.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協同書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安瑟倫

#重定向 坎特伯雷的安瑟莫.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安瑟倫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書

希伯来书(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約聖經》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約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這卷書中沒有提及作者姓名,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 《希伯来书》主題:基督超越猶太教及其一切,祂所完成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希伯來書 · 查看更多 »

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希波的奥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奧斯定會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的恩典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希波的奥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三位一體 · 查看更多 »

亚他那修

聖亞他那修(Ἀθανάσι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Athanásios Alexandrías;羅馬公教传统上汉译为亚大纳削、阿塔拿修,),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卒於公元373年5月2日逝世。亚他那修被列為基督教聖人之一。.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亚他那修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德

#重定向 皮埃尔·阿伯拉尔.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亞伯拉德 · 查看更多 »

彼得·阿伯拉

#重定向 皮埃尔·阿伯拉尔.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彼得·阿伯拉 · 查看更多 »

循道宗

循道宗(Methodism),又稱卫斯理宗(Wesleyans)、監理宗,現代亦以衛理宗、衛理公會之名而著稱。是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現傳佈於英國、美國、中國,和世界各地。世界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聯合循道宗。.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循道宗 · 查看更多 »

律法

律法可以指:.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律法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俄利根

#重定向 奧利振.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俄利根 · 查看更多 »

俄立根

#重定向 奧利振.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俄立根 · 查看更多 »

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加尔文主义预定论(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又稱預選說,是加尔文主义神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理论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主要信念。《西敏斯特信仰信条》宣称,上帝“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加尔文主义者将其“预定论”适用于其救赎论,认为上帝以其恩典指定某些人得救的永恒命运,而留下其余的人为他们自己的罪甚至人类的原罪得到永恒的诅咒。前者称“无条件的拣选”, 后者称“遗弃”。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必须被上帝所预定,蒙有效的呼召(更新/重生)而得到神赐给他的信心,然后才会愿意相信耶稣基督,或者说想要去被称义。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入神的国;他们同时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余人将下地狱。加尔文主义神学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认为“选民”永远不会失去他们得到的救恩,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將會得救,但是這上帝預定的人在社會上負擔重責大任,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在世間的榮耀是來自天命。加尔文亦認為預定論和自由意志不矛盾,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 查看更多 »

公義

公義可以指以下幾種概念:.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公義 · 查看更多 »

約翰一書

《約翰一書》(ΙΩΑΝΝΟΥ Α΄)是《新約聖經》中的第23卷書,屬於“大公書信”中最前寫成的第四卷。 《約翰一書》主題:神聖生命的交通。.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約翰一書 · 查看更多 »

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Κατά Ιωάννην;天主教汉譯作《若望福音》),是《新約聖經》正典的第四部福音,共21章,是四福音書中最遲寫成。本書中記載的耶穌言行有許多未記錄在其他三卷福音書,文體淺顯但深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建造。 基督教傳統上,相信它的作者福音書作者約翰,即是使徒約翰。 《約翰福音》主題:生命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神救主,來作生命,使神得擴增。.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約翰福音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西方基督教

西方基督教(Western Christianity)泛指包括拉丁禮天主教會、普世聖公宗和新教在内的各种形态的基督教宗派,通常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羅馬天主教。西方基督教是相对東方基督教而言的。这些宗派在西、北以及南歐、東歐部份地区、南部非洲、澳洲以及西半球占主流,並隨著這些宗派的宣教活動而擴及世界各地。.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西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Εύσέβιος,Eusebius Caesariensis 生於約260年或275年—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凱撒利亞的教會監督或主教。由於他對早期基督教歷史、教義、護教等貢獻,他被一部分後人認爲是基督教歷史之父。.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 查看更多 »

阿民念主義

阿民念主义(Arminianism,或譯亚米念主義)是基督教新教神学的一派,由荷蘭神學家雅各布斯·阿民念所提出。阿民念派的追隨者共同編寫了一份名為《抗辯》的文獻,簡述他們反對加爾文主義的五點反對立場,因此他們被稱為「抗辯派」。.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阿民念主義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能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和決定行動的能力。這是一個複雜的主題,無一個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之「自由意志」。.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自由意志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歸正宗

歸正宗(Reformed church)也称加尔文宗、改革宗,是基督新教的宗派之一。 狭义的归正宗(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即欧洲大陆的加爾文主義教会,廣義的歸正宗(Reformed church)还包含長老會及公理会等所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會。歐洲大陸的歸正宗早期興盛於瑞士與荷蘭,長老會和公理會則早期興盛於蘇格蘭、英格蘭與美國。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理会采用会众制。 若用來指一整套信仰生活與價值觀,稱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如果是指神學,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稱歸正神学、改革宗神學)。上述含義源頭都來自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 其著名國際組織有普世改革宗教會協會(The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歸正宗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早期基督教

在基督教歷史中,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又稱原始基督教,指耶穌死後,使徒開始傳播其教義,形成初代基督教會後,一直到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這段時期,是基督教形成的最初期階段。一般又被區分為使徒時代與前尼西亞時期。.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早期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救世主

救世主(Savior)可以指:.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救世主 · 查看更多 »

救贖

救贖,英文是atonement,原意是at-one-ment,意即「合一」。 另見.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救贖 · 查看更多 »

救贖論

救贖論(Soteriology)是宗教理論中有關救贖和拯救的理論思想。這種思想存在於多種宗教當中,但以基督教的救贖論最為一般人所熟知。.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救贖論 · 查看更多 »

教父

教父可以指:.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教父 · 查看更多 »

普救派

普救派是18世纪在美國逐步形成的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779年,英国人墨累在美國麻省設立普救派教堂。 1803年,普救派制订了《温彻斯特认信文》。 1935年,普救派声称自己是世界性的自由派基督教。 1961年,美国普救派与一神论派合并,在美國成立了「一神普救派协会」。 普救派主張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為普世全人類而作的(即不管是否信徒)。 雖然普救派是在18世纪出現,但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如克雷芒、奧利金,曾提出過普救論的觀點。而宗教改革時期,再洗禮派的主張都有普救論的觀點。.

新!!: 基督教救贖論和普救派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