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圣经汉语译本

指数 圣经汉语译本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语种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汉语的聖經译本。中文聖經包括文言文聖經(古文)、白話文聖經、及方言聖經,例如閩南話聖經、客語聖經、粵語聖經(廣東話)與吳語聖經等等。《聖經》原文分別以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希臘語寫成。.

70 关系: 印度塞蘭坡天主教太平天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上海市中國基督教史中国基督教希伯来语希腊语亞拉姆語伊巴謙·艾比度·拉沙徐家汇藏书楼圣经和合本修订版圣经和合本根据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版圣经汉语译本列表圣经汉语译本用语对照表圣经新世界译本包尔腾和合本創世記固利乙米憐约翰·施敦力當代聖經當代譯本牧灵圣经白话文聖經聖經 (和合本)聖經呂振中譯本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譯本聖經恢復本聖經新譯本聖經思高本聖詠經裨治文裨治文文理译本西什库天主堂馬士曼譯本詩篇马儒翰马礼逊马相伯高德 (传教士)賀清泰麦都思郭士立艾约瑟...若望·孟高维诺雷永明耶稣会NET聖經(中譯本)杨格非楊格非淺文理新約譯本次經正教會满语浸信會新約聖經新生活版英文翻譯本聖經新遺詔聖經新標點和合本方济各会施约瑟施约瑟浅文理译本文惠廉旧约圣经景教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塞蘭坡

塞蘭坡(Serampore)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城市,现在属于加尔各答都会区的一部分。 它位于胡格利河右岸,平均海拔。 从1755年到1845年,塞蘭坡曾经是丹麦殖民地。19世纪初,塞蘭坡不敌附近的英国殖民地加尔各答,商业逐渐衰落。到1815年仅有1艘欧洲船只停靠港口。1845年10月11日,丹麦总督 Pater Hansen以120万卢比的价格将殖民地出售给英国人,并恢复了孟加拉名字。1854年,铺设从豪拉到布德旺的铁路,塞蘭坡演变为一个黄麻工业城市。随着工人移民的到来,塞兰坡人口从1872年的24440人增加到1901年的44451人。他们居住在恶臭拥挤的贫民窟。1947年后,塞兰坡成为加尔各答的一个卫星城,是豪拉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在19世纪初,有威廉·克理等4位英国传教士来到塞蘭坡。他们在传教活动之外,还献身于医疗、教育和社会改革事业,他们在1818年开办的塞兰坡学院,是亚洲第一个授予学位的大学。 ,塞兰坡的人口为197,955,平均识字率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5%。.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塞蘭坡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巴黎外方传教会

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Societas Parisiensis missionum ad exteras gentes)法国天主教的男性使徒生活团,1659年成立于巴黎,1664年得到教宗的批准。总部设在巴黎。它与传统的天主教修会不同,是历史上最早的全力从事海外传教的天主教组织。 巴黎外方传教会主要在亚洲从事传教工作,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 历史上,中国的西南地区、两广和东北,乃至西藏的边缘地带,都是巴黎外方传教会重要的传教区。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80年到达中国福建省,禁教时期在四川省坚持秘密传教,此后在中国陆续开辟的教区有:成都教区、沈阳教区(1840年)、康定教区(1846年)、重庆教区(1856年)、广州教区(1858年)、宁远教区(西昌)、叙府教区(宜宾)、贵阳教区、昆明教区、南宁教区(1875年)、吉林教区(1898年)、汕头教区(1914年)、北海教区(1920年)、安龙教区等14个。 在中国殉道而死的传教士有徐德新主教(Gabriele Taurin Dufresse)、马赖神父(Augusto Chapdelaine)、文乃尔神父(Giovanni Pietro Neel)等多人。.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巴黎外方传教会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在中国有两个意涵。一則是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另一则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本词条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多马(“印度使徒”)或巴多罗买是最早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的人。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次来到中国。.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中國基督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基督教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唐代的景教,並在明朝中葉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東傳而開始有系統而廣泛的傳播。但因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相對於中國原生的儒教與道教、以及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許多;至清末以降,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基督宗教各宗派才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的發展。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包括基督宗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均遭到中國政府大幅的打壓;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基督宗教才與其他宗教同樣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與傳播活动,自此基督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宗教信徒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佛教。中國的基督宗教人口難以確切統計,部分數據評估可能有八千萬至一億人,但真实性存疑,在中国宗教中佔有相當地位。.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中国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 -,读音:)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為具有古代猶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來民族)意識之現代人民的民族語言、也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諾語和意第绪语,以色列復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採用希伯来语字母書寫;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希伯来語亦如同其它大部分的閃語族语言般,其拼寫法為橫寫由右到左。.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希伯来语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亞拉姆語

阿拉姆語(ܐܪܡܝܐ;亦汉譯為亚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或阿辣米语,下稱阿拉姆語)是闪米特语族(閃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亞拉姆語 · 查看更多 »

伊巴謙·艾比度·拉沙

伊巴謙·艾比度·拉沙(Ibrahim Abdul Razak,),是加納的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場。.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伊巴謙·艾比度·拉沙 · 查看更多 »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Bibliotheca Zi-ka-wei),又称天主教藏书楼、汇堂石室,是一座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历史建筑,现在已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为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开办的一所图书馆,创建于1847年。目前共藏书56万余册,其中包括2,000多册1800年以前出版的珍贵西文古籍。.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徐家汇藏书楼 · 查看更多 »

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圣经和合本修订版(Revised Chinese Union Version,縮寫:RCUV)为一本针对和合本进行修订而成的中文圣经译本,由三十多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圣经学者耗时27年修订而成,于2010年完成修订工作并出版新旧约全书。该修订版秉承「不為修訂而修訂」及「盡量少改」的原则,忠於原文,力求保持和合本的风格,尽量保留信徒熟知的金句。.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 查看更多 »

圣经和合本根据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版

和合本根据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版为一本针对和合本(1919年上帝版)进行修订而成的中文圣经译本,由正教会中华诸圣会修订而成,于2013年完成新约全书的修订工作并在中国正教会网站刊出。该修订版秉承拜占庭多数文本原文修改,在保持和合本的风格的同时,尽量依照原文修订。圣经和合本根据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版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正教会中华诸圣会的正式官方译本,仅仅是在原和合本基础上进行依照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的一次实验性文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圣经和合本根据拜占庭多数文本更新版 · 查看更多 »

圣经汉语译本列表

本表罗列各种圣经汉语译本,包括深文理(文言文)、浅文理(浅文言文)、官话(白话文)以及汉语各方言的译本。“深文理”和“浅文理”是十九世纪的传教士发明的术语,用以指代中国古代的艰深文言文和浅易文言文。但比较各深文理圣经和浅文理圣经,发现它们在难度上差别不是很大。.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圣经汉语译本列表 · 查看更多 »

圣经汉语译本用语对照表

本列表收錄聖經漢語譯本的用詞差異對照。基督教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三大宗派在将《聖經》翻译为汉语时,在詞語的使用上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中文维基百科的基督教条目大多採用在華語圈較為通用的新教译法,如使用了新教《聖經和合本》的“马太福音”,而未使用天主教《聖經思高本》的“玛窦福音”、或东正教的「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由于不能像其他条目一样使用自动文字转换,因此在此列出三大宗派的用词差异,以供读者参考。 目录:圣经書卷标题、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参考文.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圣经汉语译本用语对照表 · 查看更多 »

圣经新世界译本

《圣经新世界译本》(New World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Scriptures (NWT))是由基督宗教非传统教派耶和华见证人的守望台聖經書社所发行的圣经译本。同时作为非卖品《圣经》在世界范围内也颇有影响力。英语版的新世界译本自稱是根据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原文直译(LORD 的翻译有问题)而成,中文版的新世界译本《圣经》根据2013年版英语版为蓝本,经过耶和华见证人长老团集体翻译而成,絕大部份正统教会並不认同。耶和华见证人与正統基督教教派之间,依旧对该译本翻译的准确性存有很大的争议。.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圣经新世界译本 · 查看更多 »

包尔腾

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是一位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1874年-1897年任香港維多利亞教區第三任主教及聖保羅書院校長。 包尔腾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23岁进入圣公会传教学院,于1853年被派往中国上海,次年由施美夫主教按立为牧师。他曾访问太平天国。1857年与Burella Dyer结婚,与戴德生成为连襟。不过次年她就因霍乱在上海去世。1862年調北京,在英国使馆内建立了一个小教堂,同年6月11日,同文馆开学,聘请包尔腾担任英文教师。 1874年4月,包尔腾回英国,在蘭柏被祝聖為維多利亞教區主教,年末前往香港,12月13日抵港,在香港聖約翰座堂行就任。1876年和1878年,包尔腾巡视福建省和日本教务,福建是維多利亞教區教务最发达的部分。1883年在福州成立真学书院(今施埔堂)。20世纪初单独设立教区,在日本访问了东京、长崎和大阪等地的圣公会教堂。此外,圣公会也传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江門、大良、鶴山,羅定,恩平,香山及黃埔;并派遣传教士远赴粤西的北海开辟新传教基地。1897年辞去主教职务,在欧洲旅行并写作。1907年在Royston去世,年81岁。.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包尔腾 · 查看更多 »

和合本

#重定向 和合本聖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和合本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固利乙

固乙(Гурий Карпов;Guri Karpov;音譯:固里·卡爾波夫,),俄罗斯正教会總主教。.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固利乙 · 查看更多 »

米憐

米憐(William Milne,),苏格兰人,是繼馬禮遜之後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宣教士。他們同樣屬於倫敦傳道會。 1785年米憐出生于蘇格蘭阿伯丁郡亨特利附近的Kennethmont教区。少年时曾為木匠學徒。1804年入教,1809年加入倫敦會。米憐在1813年來華。原本宣教差會認為他不符合來中國宣教士的資格,覺得派到中國這種文化很深厚的地區的傳教士,要像利瑪竇、馬禮遜那樣,知識水平很高,受過醫學、天文學的訓練才可以去。而米憐六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小時候是一個牧童,舉止粗野,文化素質,知識水平都很低。所以他們認為像米憐這種人去的話會好像損壞神的面子一樣。甚至他們徵選委員會裏面還有一個人說“你做工人就最合適的”。但是米憐確實有來中國宣教的心志,後來差會終於准許他到中國去。當時他說:“你們如果覺得我沒有資格的話,那我去中國我可以作任何的工作”,他說:“我去洗衣服,去燒飯,我來服侍馬禮遜博士,讓他可以專心地傳教,我願意作任何僕人的工作。” 米憐來華以後,不像馬禮遜那樣可以用東印度公司翻譯的合法身份在廣州居留。於是米憐住在馬來西亞西邊的馬六甲。那裏有很多的華僑,設備也辦得十分好。他的妻子跟他一起來澳門,他一個人到馬六甲工作去事奉。他主要是幫助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並成為該校首任校長;他亦辦雜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印刷出版書籍,他主要做助理的工作。但是他經過這幾年的時間認真地服侍跟學習以後,米憐的中文程度非常地好。甚至他去世的時候很多人稱他為“米憐博士”。1819年米憐在馬六甲發表取材於聖經故事的中文章回體白話小說《張遠兩友相論》,此後此書在馬六甲、新加坡、上海、寧波、香港、福州、漢口等地重印多達30次,廣為流傳。他在1817年離馬六甲,9月初抵達中国。1818年返回馬六甲。1819年,妻子死在澳門。1820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他名譽神學博士。他在1822年6月2日去世。 米憐夫婦皆死在馬六甲, 如今米憐太太的墳墓仍在馬六甲一個古墳場內, 且附有有名有姓的墳墓石碑, 至於米憐的屍體, 一般相信是埋葬在馬六甲的 ' CHRIST CHURCH MELAKA ' 下面。.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米憐 · 查看更多 »

约翰·施敦力

约翰·施敦力(John Stronach 1810年3月7日-?)十九世纪英国伦敦会派遣来华的新教传教士。1810年3月7日施敦力诞生于爱丁堡。他是亚历山大·施敦力的胞弟。1837年被伦敦会派遣随同兄长为华侨传教。1838年3月5日抵达驻地新加坡。他在新加坡和胞兄一同创办一所为面对欧洲侨民子女的星期日学校,和一所马女子学校。1839年担任新加坡学院华侨班的班主任,并开始用福建方言布道。1843年离开新加坡,8月抵达香港,出席伦敦会传教士大会,并出席在香港召开的圣经翻译代表会议。1844年7月携带家眷抵达厦门。由于妻子生病,施敦力不得不举家离开厦门,取道香港返回英国,有理雅各随行。1846年3月7日妻子不幸在海上病故。 Category:清朝基督教新教人物 y.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约翰·施敦力 · 查看更多 »

當代聖經

代聖經,是於1974年出版的中文聖經譯本,由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Chinese Bible International Limited)籌劃翻譯,該會前身是成立於1987年11月的當代聖經出版社,而當代聖經出版社的前身,便是早在1968年成立的國際新力出版社(Living Bibles International)的香港辦事處。.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當代聖經 · 查看更多 »

當代譯本

代譯本(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是國際聖經協會(Biblica Inc.)於1979年從希伯來文及希臘文原文聖經翻譯而成的中文聖經譯本。 歷經多次修正(1979, 2005, 2007, 2012, 2015) ,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新約繁體版於2015年出版,新舊約全書繁體版於2016年出版。.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當代譯本 · 查看更多 »

牧灵圣经

《牧灵圣经》是Christian Community Bible的中文版本。其翻译工作始于1991,七年后完成,于1998年出版发行。牧灵圣经有简体版和繁体版两个版本,是天主教使用的圣经译本之一。其主体翻译工作是在菲律宾及台北完成,但是其简体版的出版和发行工作都是在中国大陆完成,支持该版本的外国出版社有西班牙的保禄国际出版公司。具体发行由以曹雪为主的志愿者开展,并由全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的圣物组具体协作。.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牧灵圣经 · 查看更多 »

白话文

#重定向 官話白話文.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白话文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經 (和合本)

#重定向 和合本聖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 (和合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呂振中譯本

呂振中譯本,是呂振中牧師以一人之力,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譯成的中文聖經譯本。 1946年,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為吕振中出版了《呂譯新約初稿》。譯文採用直译的方式,尽量表达原文每字之意义,并保持原文之结构。於1952年,由香港聖書公會出版了吕振中譯《新約新譯修稿》。1970年正式出版整本《圣经》全书。.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呂振中譯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代中文譯本(Today's Chinese Version,縮寫为TCV),是聯合聖經公會於1979年出版的《聖經》汉语译本,又於1997年又參考教牧之意見,出版《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它主要對象是剛接觸《聖經》的讀者。此譯本的翻譯工作開始於1971年,由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等人所翻譯。 聯合聖經公會鑑於華人最常用的《聖經和合本》的一些字句,對於某些讀者(尤其是初信或教外的)而言暗晦難明、生硬拗口,甚至容易造成誤解;這是由於《和合本》的語言屬於白話文運動的早期,許多語詞用法已與現代汉语白話文的使用習慣有不少差距。此外,《和合本》是以1885年出版的《英國修訂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 為翻譯藍本, 並參考《詹姆士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而不是直接從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原文翻譯;如此從英文二次轉譯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譯或漏譯的情形。再者,當時《和合本》根據的原文抄本,無論從數量或素質而言都不能與現存的抄本與考古資料相比。因應不少教內有識人士呼籲重譯聖經的聲音,聯合聖經公會遂決定推出符合現代白話文,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新版《聖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譯本

聖經譯本,是宗教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聖經》原文分別以古代希伯來語、亚兰語和通用希臘語寫成,聖經全書或聖經某部分已被不同聖經學者或團體翻譯到2530种语言中。 由於選取不同的原始底本、採用不同的翻譯準則及拼寫、書寫規則和神學觀點等因素,不同的譯本之間有時存在著巨大差異。聖經譯本雖風格各有不同,但大致可歸納為三類.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譯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恢復本

圣经恢复本(Recovery Version),是李常受主持翻译的多种语言的圣经译本和研读本《圣经》,包括英文、中文(包含繁、簡體)、西班牙文、韩文、俄文、日文、 葡萄牙文、法文、德文、菲律宾语、宿雾语、印尼文、馬來文、泰文和高棉文等语种。中、英文的《新约》恢复本完成于1987年,英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1997年,中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2003年。.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恢復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新譯本

《聖經新譯本》是由數十位華人聖經學者自譯的《圣经》汉语译本。此譯本以原文重譯《聖經》,《新約》於1976年完成;《舊約》於1992年完成。 整個譯經過程由原文、神學和中文的工作小組依次縝密斟酌譯文,最後由資深學者作審訂。 2001年推出了跨世紀版,更邀各地聖經學者和牧者撰寫《聖經》各書卷的總論和簡介。同年亦開始了修訂計劃,終於在2011年11月出版了四福音書,2012年9月出版《羅馬書》2013年3月出版《啟示錄》(新約預算2013年出版,舊約預算在其後三年內完成),並正式把《聖經新譯本》升級為《環球新譯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新譯本 · 查看更多 »

聖經思高本

思高圣经,正名稱為思高圣经译释本(現通稱「思高聖經」,下稱「思高本」),是今日华语天主教會最普遍使用的《圣经》中文譯本。此译释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天主教会议决定翻译《圣经》。 现时,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O.F.M.)所出版的「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羅馬教廷唯一认可法定的中文版本圣经。。 「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由天主教方济会会士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le Allegra O.F.M.)于1945年在北京所创立的思高圣经学会翻译和注释。會址在北京(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名叫西煤廠的宿舍內,後來「遷至李廣橋18號的方濟堂(近紫禁城),再遷往小石橋區,輾轉再遷回位於李廣橋的方濟堂。」)。1948年迁往香港继续翻译和注释工作。用了九年时间(1945-53年)译释旧约共八册,1954年,圣地和香港的圣经学会谊结金兰,雷神父带领学会的众兄弟,在圣地的继续深造和实地考察。雷神父也在圣地学院讲避静,讲授《若望福音》。1955年,会士们返回香港,着手把希腊文的《新约》译成中文。其间用了六年时间(1955-60年)译释新约共三册,新旧约全书共十一册。 1961年学会开展出版圣经合订本的计划,整个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在1968年12月25日正式完成,并出版了《思高圣经合订本》,其中不单是修改译文及删减批注,更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译了一次。这是第一部译自原文的公教圣经全译本。香港的思高聖經学会會址在香港渣甸軒德蓀道6號,別無在其他地方設有分會。.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經思高本 · 查看更多 »

聖詠經

聖詠經(英文譯文「Psalter」)是一本包含聖詠及其他祈禱內容的書籍。 在中世纪早期,《聖詠經》是最普遍的泥金裝飾手抄本,媲美福音書。中世紀的《聖詠經》,往往包含日課表、聖人的禱詞、取材自《聖經》的聖歌、以及其他祈禱的內容;並且常常包含許多華麗的插圖。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基督徒,在聖餐感恩祭時,《聖詠經》都是很重要的祈禱書。 1879年東正教掌院修士固利乙曾經將斯拉夫文的聖詠經譯為中文,這個版本經過修訂後於2016年6月6日由香港中華正教出版社出版。.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聖詠經 · 查看更多 »

裨治文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又名高理文,),美部会传教士,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而来华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 1830年2月25日,他从波士顿来到广州。当时中国尚不可能公开传教,他主要是向马礼逊学习汉语,以及进行其他一些准备工作。担任英文《中国丛报》的编辑,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丰富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奠定了美国汉学的根基。並利用其所長参與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的工作。在華最著名作品為介紹美國的《大美聯邦志略》。 裨治文是最早关注中国鸦片贸易问题的西方传教士之一,对鸦片的流弊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832年3月,他在《传教士先驱》发表文章抨击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将鸦片描述为“折磨中国社会最大的罪恶之源”,并对中国毒品严重泛滥进行了深度描写。这是美国传教士首次公开地在西方杂志上评论在华鸦片贸易问题,也是第一次使美国公众震惊地了解西方商人在中国的鸦片走私活动 。 1841年获纽约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1847年以后,他移居上海,参加《圣经》的翻译工作。直到1861年在上海去世。完成的裨治文文理译本(Bridgman Version)将“God”翻译为“神”而不是“上帝”。一般认为,这个译本比以前的其他译本译笔忠实,切近原文。 1854年5月,随美国驻华公使麦莲从上海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回上海后发表《调查报告》,否定太平天国。 在上海期间,在翻译圣经之余,他和妻子还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女校裨文女塾(1850年,在老西门外,后来的裨文女中)。.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裨治文 · 查看更多 »

裨治文文理译本

#重定向 裨治文译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裨治文文理译本 · 查看更多 »

西什库天主堂

西什库天主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西什库天主堂 · 查看更多 »

馬士曼譯本

士曼文理譯本,是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馬士曼(Marshman)在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Lassar)的协助下翻译的文理(文言文)圣经。1810年出版马太福音、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约,1822年在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出版《圣经》全书, 史称“马士曼译本”,比马礼逊译本早了一年。马士曼译本(Marshman’s Version)和马礼逊译本(Morrison’s Version)统称“二马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馬士曼于1810年从马礼逊处收到了巴设译本的手稿,后又收到了马礼逊的译本,所以参考了巴设译本和马礼逊译本。因他与马礼逊一样,都参考了巴设译本,而巴设将God翻译为神,所以他也翻译为神,与马礼逊采用的词是一样的。此外,马士曼是浸信会人士,所以他将baptism翻译为“蘸”,而不像马礼逊那样翻译为“洗”。.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馬士曼譯本 · 查看更多 »

詩篇

《詩篇》(唐朝景教譯《多惠聖王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它是《希伯来圣经》中第19本书。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会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尔”。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及。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 主題:敬虔之人藉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詩篇 · 查看更多 »

马儒翰

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 英国人。传教士马礼逊的长子,又称小马礼逊。 馬儒翰1814年生于澳门,1843年8月29日病死于香港,後來遷葬到澳門賈梅士公園隔壁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基督教)墳場,和他父親瑪禮逊、母親瑪麗(Mary)、及出生後不久便夭折的哥哥占士(James)葬在一起。鸦片战争时期,参加英方行动,担任过中英《南京条约》谈判的翻译。英国割占香港后,任香港议政局和定例局委员,兼代辅政司。.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马儒翰 · 查看更多 »

马礼逊

逊(Robert Morrison,),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来华传教,到达广州,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他在广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為第一个华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华人牧师梁发。他和米怜等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在澳門出版中文報刊《雜聞篇》。英华书院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曾协助麦涤逊创办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广州记录报》。1834年過世,葬於澳門舊基督教墳場。.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马礼逊 · 查看更多 »

马相伯

伯(),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天主教圣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曾是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後來成為震旦学院、復旦公學、輔仁大學的創始人。.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马相伯 · 查看更多 »

高德 (传教士)

德(Josiah Goddard 1813–1854),美北浸礼会来华传教士。1813年10月27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温戴尔。1831年成为美北浸礼会教友。1835年毕业于布朗大学。1838年完成牛顿神学院的培训课程,1839年成为一名牧师,年底被美北浸礼会派遣,前往新加坡向华侨传教,1840年抵达新加坡,成为当地第一位华人教会的本堂牧师。1848年同家人经上海前往宁波传教。1854年11月28日在宁波逝世。高德从事中文圣经翻译工作,于1853年出版了新约,被称为高德译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高德 (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賀清泰

賀清泰(法語:Louis Antoine de Poirot,),18及19世紀初耶穌會畫家及翻譯家,於乾隆期間擔任宮廷畫師。連同潘廷章,他是最後一個於乾隆在位時作畫的畫師,他們取代了名氣較大的郎世寧和王致誠。 賀清泰以滿語翻譯舊約聖經,又以中文白话翻譯旧约聖經,其中夹杂北京俚语和土话。他亦負責北京與聖彼德堡兩國外交通信中拉丁語與滿語的翻譯。.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賀清泰 · 查看更多 »

麦都思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英国传教士,自号墨海老人,汉学家。.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麦都思 · 查看更多 »

郭士立

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自称郭实猎、郭士立,又被译为郭实腊,是普鲁士来华新教传教士,曾任香港英治時期的高級官員撫華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郭士立 · 查看更多 »

艾约瑟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字迪瑾,英国传教士和著名汉学家。.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艾约瑟 · 查看更多 »

若望·孟高维诺

若望·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是天主教方济各会傳教士,同時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主教。他最為著名的事蹟就是代表教廷出訪元朝時代的中國,並獲得元朝皇帝的禮遇,因此得以在京師汗八里(大都,即今北京)傳教,最後甚至建立了最早的中國天主教會管區:汗八里總教區。.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若望·孟高维诺 · 查看更多 »

雷永明

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e Allegra OFM,),方济会会士,《思高圣经》的主要翻译者,思高圣经学会的创办人。.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雷永明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NET聖經(中譯本)

NET聖經(中譯本)是New English Translation(NET)聖經的中文譯本。NET聖經(亦稱為新英語譯本聖經)是一部全新的英文聖經譯本,由20余位聖經學者自1995年開始筹编,將聖經從希伯來文本、亞蘭文本、希臘文本经过组合调整譯成英語。版權歸聖經研讀出版社所有。NET的“新”不僅是翻譯年份較新,更在於它有6萬餘條註釋。NET聖經(中譯本)第二版在2016年四月完成。.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NET聖經(中譯本) · 查看更多 »

杨格非

杨格非(格里菲斯·约翰,Griffith John,)又译杨约翰、杨笃信,英国伦敦会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中国华中地区基督教事业的开创者。 1831年12月14日,杨格非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斯温西一个公理会基督徒的家庭,家境比较贫穷。在8岁时被公理会教堂接纳为正式成员,14岁时在一次祷告聚会中进行了第一次讲道,16岁就开始正式在教堂里定期讲道。随后进入威尔士和英格兰学习神学。 1850年自学考入大学,后来学习神学。1853年,杨格非加入了最早来华的伦敦会。1855年被按立为牧师,同年,他和一位传教士的女儿Jane Griffith结婚。他准备前往马达加斯加传教,但是伦敦会差会说服了他,前往中国传教。 1855年9月,新婚夫妇航海到达中国,先在上海附近活动。1857年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1860年8月到苏州会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后又见干王洪仁玕,然后前往南京,获得在太平天国境内自由传教的权利。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规定中国内地(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向传教士开放。杨格非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传教士之一。1861年,他从上海出发,6月21日,来到汉口,成为第一个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在沈家庙金庭公店的住宅开展布道工作。此后直到1912年离开,汉口一直是他的工作基地。他在这里创办了学校、医院和训练中心。只是在1863年住在武昌,而1867年住在汉阳。 1862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郭修理自广东来汉,杨格非将金庭公店房屋以及汉正街一带让给循道会布道,自己去下游的花楼街购地,建造花楼总堂(后来迁往模范区,名格非堂,即今日黄石路口的荣光堂),创办仁济医院(汉口协和医院的前身)。1863年,在汉口夹街建造华中第一所教堂——首恩堂。1864年7月,在当时尚未列为商埠的武昌戈甲营建造了湖北省城的第一所教堂(崇真堂,2000年恢复使用),在附近的昙华林,也建造了一所仁济医院。不久,又先后在孝感、天门、皂市以及黄陂、汉阳等地建立教堂。他和他的同事在湖北省建立了至少100个传教站,被称为“街头布道家”。 杨格非以在广阔的中国内地旅行布道而知名,有时旅行距离远达3000英里以上。他是第一个进入湖北、湖南、四川3个省份的新教传教士。 杨格非对于中国教会的另一项主要贡献是写作和翻译。杨格非通过努力,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说、写都非常流利。他雄辩的口才,使得他在中国人中深受欢迎,吸引了大批群众来听他的讲道。1876年,杨格非在汉口创办了华中圣教书会,专门编印布道单张与小册子,供外出传教散发,以补外国传教士运用汉语不便之弱点(据1899年统计,全国基督教所用的街头布道文字材料80%以上为该会印刷)。杨格非不仅多年担任圣教书会的负责人,他自己也是一个多产的小册子作者,写作了难以计数的广受欢迎的福音小册子。他还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曾经将新约和部分旧约翻译成一种以上的中国方言,又将新约、诗篇和箴言翻译成浅文理译本,1885年出版。他也曾翻译了官话新约,在1889年出版。杨格非在训练和指导众多的中国传道人方面做得特别成功,他在长江流域创办了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培养本地传道人的神学院。1899年,他在汉口后花楼居巷(今交通巷)创办博学书院(英文校名:Griffith John College 杨格非学院,武汉市第四中学的前身)。 1905年在主日讲道时突然中风,偏瘫卧床。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由其女婿施伯珩等护送乘英轮离开汉口,1912年1月返回英国。这时杨格非已经在中国定居了55年,其间回国只有3次。 1889年,杨格非被选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但他拒绝了这个荣誉,继续留在汉口,住在他所热爱的中国人中间。同年,出于对他在中国传教工作的赏识,爱丁堡大学授予他神学博士学位。.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杨格非 · 查看更多 »

楊格非淺文理新約譯本

楊格非文理新約,是19世纪在汉口的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翻译的浅文言文新约圣经。1855年,楊格非(Griffith John, 1831-1912)受「倫敦傳道會」差派,来到中國。楊能熟練地使用中文,他將新約和部分舊約翻譯成淺文理譯本,1885年出版。.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楊格非淺文理新約譯本 · 查看更多 »

次經

次經(又称为次正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区别于“”,Protocanonical Books;原文有隱藏、隱密的意思,引申為「神秘經典」之意。翻成英文是 secondary scripture 即第二正典)是指幾部存在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但不存在於希伯来文聖經的著作。或稱為旁經、後典或外典。一般認為,這些著作是猶太教抄經士在後期加入,或在翻譯的過程裡納入正典。但是也有幾卷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的抄本在死海古卷中被發現。次經不同於偽經,偽經的內容被正統神學認是否定基督的救恩,冒用他人之名寫作,並且與聖經的主要內容相違背或衝突;而次經只是未被納為基督教(新教)認可為舊約正典的猶太教著作。 对于次經的权威地位,教会中存在两种意见。其一以奧古斯丁为代表,认为次经乃是圣经的一部分;而另一种观点则更严格认为次经在权威上不及希伯来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为教义信仰的依据。耶柔米在他所翻译的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序中阐述了后一种观点。后世亦有一些教父和经院学者也都持这两种观点。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一直以來,皆視次經為聖經的一部份,理由是世紀初已是如此。 马丁·路德整理翻译圣经时,追随耶柔米的意见,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但未有刪除。現代主流新教只使用了傳統的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公元九十年尼吉亞會議所制定的希伯來文本作為聖經的舊約部分,认为次經没有希伯来文原始經文作為依据,而是以希腊文或亞蘭文寫作、紀錄或整理而成,故欠缺权威性。目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天主教、東正教的《旧约聖經》版本包含次经的内容,而新教的聖公宗、循道宗、信义宗将次經放于旧约和新约之间,新教的归正宗和浸信宗等则无次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次經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满语

满语,又称满洲语,是满洲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一种主宾谓结构的粘着语。 满语是满族人的母语。在清朝,满语被称为清语、国语,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因而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满文文献。早期的清代文书全部使用满文书写,至中期开始使用满汉双文。至清末民初,大量满族人只会说汉语,满语逐渐式微。其后,大部分满族人不懂得这种语言,他们已经改说汉语,今日满语的母语使用者总数在五十人以下,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的三家子村。满语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大危险”级别的濒危语言。.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满语 · 查看更多 »

浸信會

#重定向 浸礼宗.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浸信會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生活版英文翻譯本聖經

新生活版英文翻譯本 (NLT) 是按聖經原文,修訂成現代英文的聖經譯本。翻譯學者們所修訂的版本是《生活版聖經》;《生活版聖經》則源於希伯來文版與希臘文版的聖經。.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新生活版英文翻譯本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遺詔聖經

新遺詔聖經是東正教的新約聖經文言文譯本。此譯本於1864年由京都東教宗北館出版刊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新遺詔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標點和合本

新標點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 with New Punctuation,縮寫:CUNP 或 CUVNP)於1988年出版,由聯合聖經公會組織聖經學者、翻譯顧問和編輯人員,以《和合本》為基礎展開修訂。《新標點和合本》在用語和文體上基本沒有改動。目前香港聖經公會銷售的中文聖經,主要也是以《新標點和合本》和《和合本修訂版》為主。1988年《新標點和合本》與1919年《和合本》的關係,就像是1769年《欽定版聖經》與1611年《欽定版聖經》,前者更新了拼寫與標點,使之和現代一致。.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新標點和合本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会

方济各会(Ordine francescano)又稱方濟會或小兄弟会,或译法兰西斯会、佛蘭西斯會是一個跟隨聖方濟亞西西教導及靈修方式的修會,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其拉丁语會名稱為「Ordo Fratrum Minorum」(簡寫為OFM),是「小兄弟会」的意思(方济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路德會均有方濟會。.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方济各会 · 查看更多 »

施约瑟

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1831年5月21日(或6日)—1906年10月15日)是19世纪美国圣公会派驻中国的一位主教,翻译了北京官话旧约圣经和文理本新旧约圣经,创办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1831年5月21日(或6日),施约瑟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立陶宛小镇Taurage,父母都是犹太人。幼年父母双亡,由同父异母的兄长抚养。1848年,施约瑟就讀于 Zhitomir 的拉比学校,1852年进入普鲁士布雷斯劳大学,在那里接触了一批信仰基督教的犹太人。1854年,施约瑟移民到美国纽约,做装运玻璃的工人。1855年4月2日,他在守逾越节晚餐时,决定受浸归信基督耶稣。 1856年,施约瑟就读于纽约州Allegheny市的长老会的西方神学院。由于美北长老会没有批准他到海外传教的请求,在1857年他转入紐约市的圣公会神学院( Episcopal General Theological Sminary )。1859年7月7日,施约瑟被按立为圣公会的会吏。一周以后即启程前往中国上海,成为美国圣公会的一名海外传教士。 施约瑟颇有语言天赋,在上海三年期间(1859年——1862年),他学会了上海话、官话(国语)和文言文。当《北京条约》签订、北京向外国人开放以后,施约瑟立刻请求前往北京。他在北京居留12年之久(1862年-1874年),在传教方面收效甚微,九年中只为三名中国人施行洗礼。不过在1864年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艾約瑟、包約翰、白漢理、丁韙良)组成了北京翻译委员会,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北京官话。由于他精通希伯来文,因此主要负责旧约部分。1872年,北京官话的新約译本完成;1874年,北京官话的旧约译本完成。1878年,英国圣经公会将旧约和新约合并出版,即是北京官话新旧约全书。這部新舊約全書是第一部北京官话聖經,比后来的官话和合本早四十年。1868年,他在北京与英国女传教士 Susan M. Waring(1837-1909)结婚,二人后来育有一子一女。 1875年,施约瑟计划在中国创办一所学院,因此他回到美国,进行募捐活动。1877年10月31日,施約瑟在纽约市曼哈頓的恩典堂(Grace Church)被祝圣为圣公会上海传教区的主教(Missionary Bishop of Shanghai)。随后他以上海主教的身份,在1878年7月,前往伦敦参加了普世聖公宗藍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 施约瑟回到上海以后,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着手筹建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1879年,施约瑟主教看中了西郊苏州河转折处的一块面积84亩的土地。这块土地是英国商人、兆丰洋行(H.Fogg & Co.)大班福格(H.Fogg)在1864年买下、所建的私人花园的一部分,已经建成极司非尔路,可通静安寺。1879年4月14日(復活节的次日),举行了学校的奠基仪式;同年9月,圣约翰书院开学,有十名老师(美籍华籍各半),及62名学生,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学习神学、西学、国学。书院共设六年课程,分为预备(preparatory)、神学、学院( college)。 美国圣公会后来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1881年夏天,施约瑟主教前往此一带视察教务。8月12日,由于武昌的天气极为炎热,施约瑟严重中暑,痉挛,昏迷不醒达数日之久。8月23日,乘船回上海休养。次后,施约瑟四肢行动不便,連說话也受影响。1882年,施约瑟前往瑞士疗养。1883年,他辞去了美国圣公会主教职务。1886年,他回到美国,居住了9年。圣约翰书院也由卜舫济担任校长。在此期間,施約瑟又將新舊約聖經翻譯為文言文,即施約瑟文理译本。中風之后的施約瑟只有兩個指頭能活動,所以他用這兩指翻譯的聖經又稱文理二指版聖經。 1895年,施约瑟夫妇再度回到上海。由于日本的印刷更有效率,1897年,施约瑟夫妇移居日本东京。1899年和1902年,他的北京官话旧约圣经和文理新旧约圣经先后在东京印行。此后他又准备制作串珠注释版。1906年10月15日,施约瑟因糖尿病而離世,享年75歲。.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施约瑟 · 查看更多 »

施约瑟浅文理译本

施约瑟浅文理译本,是施约瑟在十九世纪末翻譯的浅文理新舊約聖經,是浅文理译本中水平较高的一个译本。.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施约瑟浅文理译本 · 查看更多 »

文惠廉

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美国圣公会主教,该会在华传教的开创性人物。1837年先到爪哇的华人中间传教。1842年进入厦门。1843年成为主教。1845年进入开埠不久的上海,开辟江苏教区。他先在县城内居住,1848年向上海道台要求开辟美国居留地,被允许得到苏州河北岸的虹口。1853年在建成救主堂。1864年7月16日文惠廉在上海去世。 救主堂教堂大门开在南面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东侧的马路就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为文监师路或蓬路(今塘沽路)。救主堂在1906年自立,1918年迁到华界的天同路(天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口,1937年淞沪会战中被炸毁,又迁往法租界赵主教路(五原路)。1966年文革时停止宗教活动。1986年拆除,改建为华东神学院。 后来美国圣公会在武昌所办的大学也以他的姓氏命名为“Boone University”(文华大学)。 文惠廉的长子文恒理(Henry William Boone,1839年-1925年)是传教医生。1880年创办了上海同仁医院(St.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文惠廉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圣经汉语译本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文聖經譯本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