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圖蘭主義

指数 圖蘭主義

圖蘭主義或泛图兰主义,是图兰人的极端政治运动,指成立一日本至匈牙利的大图兰国。泛突厥主义是它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图兰是指阿姆河以北民族,特别是乌拉尔-阿尔泰民族。 土耳其人宣称:土耳其人、土库曼人、鞑靼人、马札儿人、芬蘭人、蒙古人、满洲人、朝鲜人、日本人也是图兰人。匈牙利人在1920年代提出图兰社会一说。.

20 关系: 博斯普鲁斯海峡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匈牙利图兰鞑靼人青年土耳其党人齐亚·乔加勒甫阿塞拜疆阿姆河阿尔泰山脉阿爾泰蒙古人民族主义行动党泛突厥主义满族朝鲜人日本日本人意識形態

博斯普鲁斯海峡

#重定向 伊斯坦布尔海峡.

新!!: 圖蘭主義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圖蘭主義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新!!: 圖蘭主義和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圖蘭主義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图兰

图兰(波斯语:توران ),是波斯语中对中亚的称呼,本意为图尔人(Tur)的土地。图兰最初的居民为波斯古经时代的Tuirya伊朗人。那里存在的两支伊朗人部落经常会发生战争。而根据《列王纪》,在波斯古经时代1500年之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游牧部族开始被图尔(Tūr)所统治,他是皇帝菲里敦(فریدون,Fereydūn)的长子。同样根据《列王纪》,与突厥人的联系是因为那时中亚的突厥化已经开始并部分完成。他們中最著名的王是額弗拉斯牙卜,是黑汗王朝始祖。也有人說圖蘭是一些與信仰拜火教的伊朗人敵對的部族。.

新!!: 圖蘭主義和图兰 · 查看更多 »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新!!: 圖蘭主義和鞑靼人 · 查看更多 »

青年土耳其党人

青年土耳其党人(ژون تورکلر,Jöntürk,تركيا الفتاة ),奥斯曼帝国统一进步协会(1913年更名为统一进步党)的成员,也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革命运动的参加者。.

新!!: 圖蘭主義和青年土耳其党人 · 查看更多 »

齐亚·乔加勒甫

#重定向 齐亚·格卡尔普.

新!!: 圖蘭主義和齐亚·乔加勒甫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圖蘭主義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姆河

阿姆河(آمودریا;Amudaryo;د آمو سيند;Amyderýa;Амударё),是中亞最長的河流。在古代,這條河被認為是大伊朗和圖蘭之間的邊界。.

新!!: 圖蘭主義和阿姆河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山脉(维吾尔语:ئالتاي تاغ تىزمىسى;Алтай;ᠠᠯᠲᠠᠢАлтай或Алтайн нуруу;)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羅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000公里,海拔1000—3000米。北部的平均海撥2050米,南部的平均海撥2377米。高峰有別盧哈山(4506米),友谊峰(4374米),奎屯山(4082米)等。中段在中国境内,长约500千米。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阿尔泰”在蒙语中意味“金山”,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万多人。阿尔泰语系从阿尔泰山得名。.

新!!: 圖蘭主義和阿尔泰山脉 · 查看更多 »

阿爾泰

阿爾泰可以指:.

新!!: 圖蘭主義和阿爾泰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指:.

新!!: 圖蘭主義和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义行动党

民族主义行动党(Milliyetçi Hareket Partisi,缩写为MHP),也译作民族主义运动党,是土耳其的一个极右翼政党。.

新!!: 圖蘭主義和民族主义行动党 · 查看更多 »

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義是由十九世紀的韃靼知識分子萌發的文化和政治統一民族主義運動,與圖蘭主義相似。图蘭低地是在伊朗的東北,咸海以东、以南的一块平原。傳說這裡是一切突厥人的發源地。他們指圖蘭是突厥人的後代。曾有一陣子,土耳其帝國為縮小與歐洲臣民的差距,提出圖蘭雅利安人的說法,就是指突厥人是圖蘭人後人。圖蘭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提到的与伊朗相对立的另一方,大致相当于伊朗东北的广大区域。匈牙利人提出的圖蘭的範圍则更大,甚至包括蒙古、芬蘭。泛突厥主義是用來抵抗泛斯拉夫主義,主張通過教育和文化自治,團结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当时在欧洲也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这极大地刺激了鞑靼知识分子。泛突厥主义的主要目標是在政治、文化、语言上统一突厥民族,建立一个西起亚得里亚海、東至中國新疆、甘肅和青海的「大突厥国」。 最早的泛突厥主義在1804年由一個韃靼神學家库萨维提出,呼籲伊斯蘭教的現代化建設,這是扎吉德運動。1843年開始了世俗教育改革。1880年代,在伏爾加河,發展了新伊斯蘭運動。泛突厥主義者認為由土耳其到阿爾泰山有一突厥帶,生活很多突厥人。 俄国境内的鞑靼民族知识分子利用文化认同意识,激发民族主义的團聚力,通过教育和语言改革,試圖将操突厥语的各民族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突厥民族”,以抵制沙俄政府。沙俄鞑靼人易司马仪·哈斯皮拉里于1883年明确提出:俄罗斯的突厥人应该“在語言上,在思想上和在行动上联合起来”,他是泛突厥主義之父。其继承人優素福·阿克楚拉提出把所有突厥民族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而在土耳其,有一重要人物茲亞·戈卡爾普,寫了一本書,名為《突厥主義原理》,提出突厥主義的三階段,第一階段統一操烏古斯語支的土耳其人、土庫曼人與阿塞拜疆人,第二階段是操欽察語支的突厥民族,远期理想是圖兰。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嘗試建立一個突厥人帝國,取代在歐洲的失地。1917年十月革命后,哈斯皮拉里等流亡土耳其。于是,“泛突厥主义”被一些鄂圖曼帝国的知识分子接手,改变成恢复鄂圖曼帝国昔日强大辉煌的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支柱,并向世界传播。其中一個特別提倡泛突厥主義的人物是恩维尔·帕夏,鄂圖曼的战争部长和署理总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成为在中亞發生的巴斯馬奇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反抗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统治。 在蘇聯時代與凱末爾時代,泛突厥主義受壓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被提出,納粹黨人阿尔弗雷德·羅森堡曾經想在中亞設一突厥斯坦总督辖區,分割蘇聯。 泛突厥主义在中國新疆有一定影響,泛突厥主義者一直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 現時許多新的泛突厥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建立一個經濟一體化的突厥聯盟,由各個突厥裔人國家組成,希望形成一個類似歐洲聯盟的經濟及政治聯盟。2000年,土耳其主管中亞經貿事務的部長提出仿效阿拉伯聯盟體制建立一個突厥國家聯盟,受到俄羅斯的嚴重警告和反對。 說:泛突厥主義有文化與政治二種,政治上失敗了,但文化沙文主義上仍在進行。.

新!!: 圖蘭主義和泛突厥主义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新!!: 圖蘭主義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朝鲜人

朝鲜人可以指:.

新!!: 圖蘭主義和朝鲜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圖蘭主義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新!!: 圖蘭主義和日本人 · 查看更多 »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新!!: 圖蘭主義和意識形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图兰主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