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哲學殭屍

指数 哲學殭屍

哲學殭屍(Philosophical zombie,或稱p-zombie),又譯哲學喪屍,是一個精神哲學上的假設存在物。假設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人,外觀與物理組成都與一般人類無異,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感質或感情。舉例而言,一個哲學殭屍在撞上尖銳物品時,在外在上與一般正常人類相同,可以看到他的皮膚出現傷口,測量他的神經訊號,也可以測量到疼痛訊號的出現,會出現疼痛的表情,發出叫聲,會向其他人表示自己正在疼痛。但是他的內在心靈中,沒有疼痛的意識。 哲學殭屍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來驗證哲學的前提是否可靠。利用哲學殭屍存在為前提,建立的論證,也被稱為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s),常被用來反駁物理主義(Physicalism),包括唯物主義、行為主義與功能主義者提出的論點。.

目录

  1. 21 关系: 可能世界同一律中文房间人形機器人他心問題伯特兰·罗素心物問題图灵测试知識論證精神哲学精神病精神病学疼痛痛苦表象行为主义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感情意识思想實驗性格

  2.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3. 哲學論證
  4. 感質
  5. 物理主义
  6. 精神哲学思想实验

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的概念被用来在哲学和逻辑中,表达模态断言。在哲学中,术语“模态”覆盖了如“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观念。谈论可能世界在当代哲学讨论中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英语世界中),尽管有着巨大的争议。.

查看 哲學殭屍和可能世界

同一律

在逻辑中,同一律声称 A.

查看 哲學殭屍和同一律

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Chinese room),是由约翰·希尔勒提出的一个思想實驗,借以反驳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根据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並且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該實驗出自约翰·罗杰斯·希尔勒的論文《心靈、大腦和程序》(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發表於1980年的《》。.

查看 哲學殭屍和中文房间

人形機器人

人型機器人(Android),又稱仿生人,音譯安卓,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爲的機器人(robot) 尤其特指具有和人類相似肌體的種類。 直到最近,人型機器人的概念還主要停留在科學幻想領域,常見於電影、電視、漫畫、小說等。機器人學方面的進展已經可以設計出功能化擬真化的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 仿生人擬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從外觀上識別,也沒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過來說亦有開發外觀不似人,但能夠有似真人行為的機器人,如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號稱世界上第一個有类似人類感情的機器人。.

查看 哲學殭屍和人形機器人

他心問題

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又稱他人心靈問題,哲學知識論中的一個傳統問題,由懷疑論提出。這個問題的內容,簡單來說,是:如果我只能觀察到其他人的外顯行為,我要怎麼知道其他人也擁有心智?因為人類可以透過內省來確認自己擁有心智,但是只能觀察到其他人的外顯行為,由行為來推論其他人也擁有內在心智,不能直接觀察到其他人的心智。要如何建立哲學論據來證明其他人也擁有心智,以及證明對於他人心智的知識是可靠的,一直是哲學上的一個難題。 這個哲學問題有著悠久的歷史,哲學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A·J·艾耶爾、伯特兰·罗素等人都曾對此進行討論。.

查看 哲學殭屍和他心問題

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羅素伯爵(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OM,FRS,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逻辑原子論。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1921年罗素曾於中国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

查看 哲學殭屍和伯特兰·罗素

心物問題

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又譯為心身問題、身心問題,一個傳統的哲學問題,討論心靈(mind)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探討心靈如何透過身體,與外在世界進行互動,相互影響。比較狹義的討論中,集中於意識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這個哲學問題的歷史悠久,在亞里斯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哲學家已經開始對它進行討論,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伊本·西那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近代哲學中,笛卡爾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提出了笛卡爾二元論的見解。唯心主義主張,所有物質都是基於心靈存在,因此只有心靈存在;物理主義認為,心靈是基於物質運作而產生的現象。.

查看 哲學殭屍和心物問題

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Turing test,又译图灵试验)是图灵於1950年提出的一个關於判断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著名試驗,测试某机器是否能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测试的談話僅限於使用唯一的文本管道,例如計算機鍵盤和屏幕,這樣的結果是不依賴於計算機把單詞轉換為音頻的能力。.

查看 哲學殭屍和图灵测试

知識論證

知識論證(Knowledge argument),又稱瑪麗房間(Mary's room),超級科學家瑪麗(Mary the super-scientist)或是黑白瑪麗,一個哲學上的思想實驗,1982年由哲學家法蘭克·傑克森(Frank Jackson)首次提出。這個論證的目的,在於反駁物理主義的見解,很快引起哲學界的討論。.

查看 哲學殭屍和知識論證

精神哲学

心靈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mind)或精神哲学是一个研究心靈、心理事件、心理功能、心理特性、意識以及它们與肉體(尤其是大腦)的關係的本质的哲學分支。雖然有很多有關心靈的課題都與肉體無關,但是大眾總認為「心靈與肉體的關係」是核心的研究對象。 Kim, J., "精神哲学的问题".

查看 哲學殭屍和精神哲学

精神病

#重定向 心理疾患.

查看 哲學殭屍和精神病

精神病学

精神醫學目前是一門醫學專科,內容是關於心智及精神疾病的預防、甚至壽命。精神疾患因為容易慢性化及復發,患者常需要長期或終生接受治療。如何採取有效的治療,常因不同的患者及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 在中文裡,醫療院所中的精神科也可能會被稱身心科、身心醫學科;然而在德國,身心科與精神科則屬於兩種不同疾患。而兒童精神科也可能被稱兒童心智科或兒童心理科。 精神醫學與神經醫學從數十年前分開,神經醫學處理如中風等腦部疾患,精神醫學則治療心智疾患(mental illness);隨著神經科學進展,這兩個研究中樞神經疾病的臨床範圍於近年互有涵蓋。.

查看 哲學殭屍和精神病学

疼痛

身體的疼痛(pain)指通常由身體損傷、病患或不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出於臨床研究的需要,國際疼痛研究將疼痛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See.

查看 哲學殭屍和疼痛

痛苦

痛苦(Suffering),一種廣泛的而複雜的人類感受,意指會讓人經驗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樂等負面情緒的任何事物,它通常與受傷,或會讓人受到傷害的威脅連結在一起。因為肉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痛苦感受,稱為疼痛(Pain)。 痛苦與人類的意識有關。 痛苦經常伴隨著過去的經驗。.

查看 哲學殭屍和痛苦

表象

表象,指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察覺到的一切事物所組合而成的形體。表象是我們賦與生活圍遭的環境一種具體化的意象。對於只依感覺來描述的抽象概念,則隱藏在表象中,不被我們所見。哲學上常以表象世界為對象,開創出與之對立的精神理念。 B.

查看 哲學殭屍和表象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又稱作行為論,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识。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結合了哲學、方法論和心理學理論。過往的深層心理學和其他形式的傳統心理學通常是難以透過實驗預測的。 行為主義的最早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開創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指出行為的結果會持續強化往後的行為。 约翰·华生(John B.

查看 哲學殭屍和行为主义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查看 哲學殭屍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感情

感情是能夠感受、感知或主觀地進行體驗的能力。十八世紀的哲人以此概念來區分思考(「理性」)和感受(「感情」)。在現代西方哲學,感情是能進行感受(精神哲學稱之為「感質」)。這個概念和動物權益有關,不少爭論在於「動物有否感情?」,因為有感情才代表有感受痛苦的能力(而非只是感受疼痛)。.

查看 哲學殭屍和感情

意识

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关于人类的心灵,神经科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人的心灵是神经网络中信息传递过程的涌现性质。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個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

查看 哲學殭屍和意识

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是指:使用想像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例如愛因斯坦有關相對運動的著名思想實驗,又例如在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著的科普讀物《物理学的进化》中,就有一個實驗要求讀者想像一個平滑,無摩擦力的地面及球體進行實驗,但這在現實(或暫時)是做不到的。思想實驗需求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感官。.

查看 哲學殭屍和思想實驗

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社会定义下,个人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由行为反映出。性格随个体差异,但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对其认知有重大影响,也因此体现了阶级与道德。.

查看 哲學殭屍和性格

另见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哲學論證

感質

物理主义

精神哲学思想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