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查看 吳鏘和县令
福州府
福州府为明清时期福建布政司下设的一个府,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区二县级市六县再加上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二县。明朝初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为福建省治。.
查看 吳鏘和福州府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查看 吳鏘和福建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查看 吳鏘和进士
闽县
闽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明朝初年后,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侯官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由原丰县改称闽县。唐朝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新宁县、温麻县。武德八年(625年),废侯官县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入闽县,元和五年(810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咸通二年(861年),划出闽县和连江县地置永泰县、永贞镇(今罗源县)。终唐一世,属福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即闽国时期,改闽县为长乐县,清泰二年(935年),长乐复名闽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县再改称长乐县,次年又复原名。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9乡置怀安县。元朝时属福州路,明朝初年属福州府。 清代,闽县管辖12乡、4坊、34里。清末撤乡、里,建区,闽县分为11区,与侯官县分治今闽侯县及福州城内区、南台区和下渡区。城内区又分为:北段(华林坊、钱塘巷一带)、中段(鼓楼前一带)、南段(南大街一带)、东段(东街、旗汛口、法海寺一带)、旗界段(东门大街、汤门大街、河西街、河东街一带)五段。城内井楼门、汤门、东门、水部门、南门五城门均属闽县城内区管辖。南台区分南台、水部两段。下渡区以藤山(仓前山)为首段,泛船浦以下为第二段,江边一带为第三段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民国2年3月改设为闽侯县,闽县建置从此取消闽侯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12,ISBN 7-80122-636-4。.
查看 吳鏘和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