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2 关系: 埃里希·米萨姆,吕贝克主教座堂,吕贝克戏剧木偶博物馆,君特·格拉斯,大城堡街,威尼斯,川崎,布登布洛克之屋,世界遗产,德國行政區劃,德国,圣亚纳博物馆,圣彼得教堂 (吕贝克),圣凯瑟琳教堂 (吕贝克),圣灵医院 (吕贝克),圣马利亚教堂 (吕贝克),圣阿吉迪教堂 (吕贝克),圣雅各教堂 (吕贝克),呂貝克音乐学院,克莱佩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科特卡,維斯比,绍兴市,维斯马,特拉維河,狮子亨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克森自由州,路德教堂 (吕贝克),霍尔斯滕门,耶稣圣心教堂 (吕贝克),欧洲汉萨博物馆,汉萨同盟,波罗的海,易北河,斯波坎,斯拉夫人,日耳曼尼亚志,托马斯·曼,拉罗歇尔。
埃里希·米萨姆
埃里希·米萨姆(德语:Erich Mühsam,),生于德国柏林,被杀于奥拉宁堡集中营。他是著名的德国作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者与反法西斯主义者。威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他因为辛辣地讽刺阿道夫·希特勒以及谴责纳粹主义米萨姆而成为国际知名人士。 他既是波希米亚主义者,又是多产的诗人与戏剧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萨姆出现在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反革命胜利之后被判处15年徒刑,1924年获赦。此后,他迁居柏林。自1925年至1929年,他身负德国共产党成员的义务,后来因意见分歧退党。 法西斯主义者一夺取政权就拘捕埃里希·米萨姆,经历了一年多的监禁与严刑折磨后,他被杀于集中营。 Category:德国剧作家 Category:德国诗人 Category:德國作家 Category:猶太作家 Category:無政府主義者 Category:和平主義者 Category:魏瑪共和國 Category:納粹德國人物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柏林人.
查看 吕贝克和埃里希·米萨姆
吕贝克主教座堂
吕贝克主教座堂(Lübecker Dom)是一座大型的砖砌路德会主教座堂,位于德国吕贝克,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它由狮子亨利始建于1173年,作为吕贝克教区的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吕贝克主教座堂部分被炸毁,后来重建。管风琴在火灾中损失。目前教堂完成于1982年。 伯恩特·诺特科(Bernt Notke)和Thomas Quellinus的作品在1942年轰炸中幸存了下来。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著名的祭坛现在在吕贝克的圣安妮博物馆。.
查看 吕贝克和吕贝克主教座堂
吕贝克戏剧木偶博物馆
吕贝克戏剧木偶博物馆(德语: TheaterFigurenMuseum Lübeck)是德国吕贝克的一座博物馆,设于吕贝克中世纪老城霍尔斯滕门(Holstentor)附近的科尔克巷(Kolk),圣彼得教堂下面。.
君特·格拉斯
君特·威廉·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德國作家,出生於但澤自由市(今日波蘭格但斯克),也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被廣泛的視是德國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於1965年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Georg Büchner Prize),並於199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會榮譽院士,他在1995年獲得赫爾曼·凱斯滕獎。 君特·威廉·格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它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的第一部作品(另外兩部作品是《貓與老鼠》與《狗年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視為有左翼作家,而他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認為他「以嬉戲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查看 吕贝克和君特·格拉斯
大城堡街
大城堡街(Große Burgstraße)是德国吕贝克中世纪老城北部圣雅各区的一条街道,位于城堡门内,是从北部运河进入吕贝克老城的主要通道,南接国王街(Königstraße)。 大城堡街的南端是圣灵医院(Heiligen-Geist-Hospital)和圣雅各教堂。.
查看 吕贝克和大城堡街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查看 吕贝克和威尼斯
川崎
川崎可以指:.
查看 吕贝克和川崎
布登布洛克之屋
布登布洛克之屋位於德國呂贝克,1989年起為布登布洛克之屋發展協會所在地。 1993年年起,這棟建築物當作曼家族(Familie Mann)住宅前身,作為托瑪斯·曼(Thomas Mann)與亨利·曼(Heinrich Mann)兩兄弟之紀念與研究場所。原則上一樓作為托瑪斯·曼與他家庭的博物館,如同布登布洛克斯(Buddenbrooks)為名的小說一樣,記載了呂貝克地區貴族家庭生活之衰亡;其二樓為托瑪斯·曼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之地。 在這裡可以感受得到文學研究的場所。 category:德國建築.
查看 吕贝克和布登布洛克之屋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查看 吕贝克和世界遗产
德國行政區劃
德國由16个邦联合组成,各州下設郡和市鎮。有些州会在县级以上加设行政區,并在较小的市镇上再加市镇联合体。.
查看 吕贝克和德國行政區劃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吕贝克和德国
圣亚纳博物馆
圣亚纳博物馆 (Museumsquartier St.)原为奥斯定会圣亚纳修女院(Sankt-Annen-Kloster),1915年成立圣亚纳博物馆,为吕贝克的艺术和文化历史博物馆之一,其中包括德国最大的中世纪雕塑和祭坛画收藏,包括汉斯·梅姆林等人的著名祭台画。 这些展品陈列在大楼的一楼,紧邻吕贝克东南部的犹太会堂。 该博物馆是吕贝克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查看 吕贝克和圣亚纳博物馆
圣彼得教堂 (吕贝克)
圣彼得教堂(St.)原是德国吕贝克的一座教堂,最早在1170年见于文献记载。此后不断扩建,直到15世纪建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吕贝克圣彼得教堂遭到严重的破坏,在1987年修复。但是室内没有恢复,也不再用于教会仪式,而是用于许多文化和其他宗教的活动和艺术展览。.
圣凯瑟琳教堂 (吕贝克)
圣凯瑟琳教堂(Katharinenkirche)是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的一座砖砌哥特式教堂,曾是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以圣凯瑟琳命名。这座教堂建于14世纪初。它属于吕贝克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自1980年以来被吕贝克博物馆作为博物馆教堂和展览大厅使用。 展览内容包括伯恩特·诺特科(Bernt Notke)为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的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所作的《圣乔治与龙》的复制品,一块墓志铭是戈弗雷·奈勒(Godfrey Kneller)纪念他父亲的作品,另一块是丁托列托的作品,拉撒路复活。 一些从前的祭坛,如Hermen Rode的路加祭坛,永久陈列在圣安妮博物馆。 立面装饰着20世纪由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和格哈德·玛克思(Gerhard Marcks)雕刻的烧结砖。.
圣灵医院 (吕贝克)
圣灵医院(Heiligen-Geist-Hospital)位于德国吕贝克旧城内,建于128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慈善机构之一,也是该市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圣马利亚教堂 (吕贝克)
圣马利亚教堂(Lübecker Marienkirche)是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的一座大型路德会教堂,兴建于1250年到1350年。 多年以来,它是这座汉萨同盟首府财富和权势的象征。现在仍是德国第三大教堂,吕贝克的最高建筑。它的规模超过了吕贝克主教座堂。圣马利亚教堂及整个老城均被列为世界遗产。 圣马利亚教堂是德国北部和波罗的海地区砖砌哥特式风格的代表。在这里,高耸的法国风格结合了当地的砖。这座教堂拥有世界最高的砖拱顶(38.5米)。计入风向标,其双塔高达124.95米和124.75米。 圣马利亚教堂位于从沿河码头一路延伸到教堂的商业区内,并且毗邻集市广场和市政厅。.
圣阿吉迪教堂 (吕贝克)
圣阿吉迪教堂(Aegidienkirche)是德国吕贝克内城最东面的一座教堂,也是吕贝克内城七座教堂中最小的一座。以圣徒 Ägidius von St.
圣雅各教堂 (吕贝克)
圣雅各教堂(Jakobikirche)是德国路德会在吕贝克旧城区的五座主要教堂之一。 它成立于1334年,为水手和渔民的教堂,现在仍位于海员之家对面。主保圣人是圣雅各。该教堂、圣灵医院和邻近的格楚德宿舍是从北欧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的一个站。自2007年9月,该教堂的北塔成为国家海事纪念物。.
呂貝克音乐学院
呂貝克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Lübeck)是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內唯一的音樂學院,位於德國東北部的呂貝克市。.
查看 吕贝克和呂貝克音乐学院
克莱佩达
克萊佩达(立陶宛语:Klaipėda;波兰语: Kłajpeda),舊德語名梅梅爾(德语:Memel),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它在2002年時擁有194,400個居民,(1989年時拥有202,900個居民)。今日的克萊佩達主要是一個渡船港口,連絡到瑞典、丹麥與德國。它的位置靠近尼曼河河口。 克萊佩達擁有如畫般美麗的建築景觀,與德國、英國和丹麥的建築景觀類似。立陶宛受歡迎的海邊休閒勝地是位在克萊佩達附近的內林加與帕蘭加。.
查看 吕贝克和克莱佩达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重定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
#重定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科特卡
科特卡是芬蘭的城鎮,位於該國南部芬蘭灣沿岸,由屈米區負責管轄,面積949.74平方公里,該地區自石器時代有人類居住,2012年人口54,837。.
查看 吕贝克和科特卡
維斯比
维斯比(瑞典语:Visby)是瑞典哥特兰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小鎮,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保留下来还有环绕整个城市的3.4公里长称为「環城城牆」(Ringmuren)的石头城墙和古老的教堂遗迹。城市名称维斯比(「Visby」)来源于古挪威语「Vis」(「Vi」的所有格),表示献祭的地方,「bær」表示农场或定居地。另一种解释是起源于波兰语「wyspa」(发音为"vis-pah"),表示「岛」。 如今城市人口为22,000人,是哥特兰省政府所在地。.
查看 吕贝克和維斯比
绍兴市
绍兴市(普通话:Shào Xīng;吴语:Zau Shin),简称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旧称会稽、山阴,越文化中心。现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纺织业与小电机、节能光电工业的中心。 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又称绍酒)更是闻名遐迩,成为国宴专用酒。根据酿制工艺和口感不同,绍兴黄酒又分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等。.
查看 吕贝克和绍兴市
维斯马
维斯马(德语:Wismar),是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1.69平方公里,总人口44057人,其中男性21541人,女性22516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 057人/平方公里。 属于漢薩同盟,2002年六月二十七日維斯馬老城與施特拉爾松德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吕贝克和维斯马
特拉維河
特拉維河是德國的河流,位於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河道全長124公里,流域面積2,676平方公里,最終注入波羅的海,河畔城鎮有巴德塞格貝爾格、巴特奧爾德斯洛和呂貝克。 Category:德國河流.
查看 吕贝克和特拉維河
狮子亨利
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德意志诸侯和统帅。他的封号包括萨克森公爵(称亨利三世,1142年-1180年在位)和巴伐利亚公爵(称亨利十二世,1156年-1180年在位)。狮子亨利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以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戏剧性冲突著称于世。.
查看 吕贝克和狮子亨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查看 吕贝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查看 吕贝克和萨克森自由州
路德教堂 (吕贝克)
路德教堂(Lutherkirche)是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的一座路德会教堂。 这是一座砖砌教堂,1937年10月31日建成,位于郊区圣劳伦斯。路德教堂的牧师卡尔·弗里德里希·施泰尔布林克(Karl Friedrich Stellbrin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吕贝克殉道士(Lübecker Märtyrer)之一。1943年,施泰尔布林克和三位罗马天主教神父一同被处死。.
霍尔斯滕门
霍尔斯滕门(Holstentor)位於德國吕贝克西方,由於城門位於漢薩同盟首都城,位階相對提高,成為呂貝克的地標。此後哥德式建築作為堡壘防禦之用,為呂貝克唯一存留的城堡大門遺蹟。 Category:吕贝克建筑物 Category:德国博物馆 Category:德国城门.
查看 吕贝克和霍尔斯滕门
耶稣圣心教堂 (吕贝克)
耶稣圣心教堂(Propsteikirche Herz Jesu)是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兴建于1888年至1891年,由帕德博恩教区建筑师Arnold Güldenpfennig设计,1891年5月10日祝圣,供奉耶稣圣心。 吕贝克天主教会已经有350年历史,18世纪中叶租房礼拜,并设立了小型学校和神职人员住所。后来他们购买了吕贝克主教座堂附近的地点,1888年8月3日奠基,三年后建成砖砌新哥特式教堂。 在1910年圣若瑟堂建成以前,耶稣圣心教堂是吕贝克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堂。 在耶稣圣心教堂的地下室,是1955年的纪念碑,纪念1943年被一起处死的吕贝克烈士,包括三位天主教神父:赫尔曼·兰格(Hermann Lange),爱德华·穆勒(Eduard Müller)和约翰尼斯·普拉谢克(Johannes Prassek),和一位新教牧师卡尔·弗里德里希·施泰尔布林克(Karl Friedrich Stellbrink)。.
欧洲汉萨博物馆
欧洲汉萨博物馆 (Europäisches Hansemuseum)是德国吕贝克的一个关于汉萨同盟历史的博物馆,占地面积,是世界上关于该主题最大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15年5月27日开幕。5月30日迎来第一位访客。.
查看 吕贝克和欧洲汉萨博物馆
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Hansa、或Liga Hanseatica,Hanseatic League,又譯漢撒同盟和漢莎同盟),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Hansa、或Hanse )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最早是指從須德海到芬蘭、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與一群貿易船隻。12世纪中期逐渐形成,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中叶后,随着英、俄、尼德兰等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转衰,1669年解体。现今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Lufthansa)即是以汉萨同盟命名的。.
查看 吕贝克和汉萨同盟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查看 吕贝克和波罗的海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查看 吕贝克和易北河
斯波坎
斯波坎 (Spokane, )是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座城市。她是該州第二大城市、西北內陸區的中心城市、美國西北部第三大城市。根據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為208,916人,為美國第103大城市。斯波坎與斯波坎谷和在愛達荷州的科達倫相連成了一個都會區。著名旅館集團紅獅飯店集團 (Red Lion Hotels Corporation) 發源於斯波坎。.
查看 吕贝克和斯波坎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查看 吕贝克和斯拉夫人
日耳曼尼亚志
《日耳曼尼亚志》(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意为“关于日耳曼人的起源和分布”),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著,于公元98年完成。记述了公元1世纪左右的日耳曼部族的分布情况。篇幅不长,但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中世纪时,这部书基本在欧洲遗佚并且被忘记。1455年,唯一一份手稿在德国的Hersfeld大教堂被发现。这份手稿被带到了意大利。正是在那里,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第一次查看了这部书。这引发了德国人文主义学者Conrad Celtes、Johannes Aventinus以及Ulrich von Hutten的兴趣,在一系列的研究和辩论后,这部书被看成是有关日耳曼地区的可靠来源。 1956年意大利历史学家Arnaldo Momigliano将这部书描述成“历史上最危险的书之一”。.
查看 吕贝克和日耳曼尼亚志
托马斯·曼
保罗·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 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 吕贝克和托马斯·曼
拉罗歇尔
拉罗谢尔(La Rochelle),法国西部比斯开湾东岸港口,滨海夏朗德省省会,著名游览胜地,人口78000人(2004年)。 拉罗谢尔邻近雷岛,两者之间有桥梁相连,拉罗谢尔港即位于雷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中。 高卢人是拉罗谢尔最早的主人,其后在古罗马的统治下,该地成为葡萄酒和食盐的著名产地。拉罗谢尔正式建城于10世纪,1137年阿基坦公爵授予其独立市镇待遇。12世纪时,拉罗谢尔已经成为法国西部主要商业港口,拥有独立铸造硬币和免交部分王家税收的权力。在15世纪之前,拉罗谢尔一直是法国葡萄酒和食盐的主要输出港。百年战争中,一支法国和卡斯蒂利亚海军联军于1372年6月22日在拉罗谢尔海战中击败英格兰海军,从而一度夺取了法国近海的制海权。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拉罗谢尔皈依了新教。1568年,拉罗谢尔成为了胡格诺派(法国新教教派)的中心之一,是胡格诺派获得英格兰等新教国家支援的主要的港口。在胡格诺战争中,拉罗谢尔曾经于1572年和1627年两度被围(参见拉罗谢尔之围),最终被黎塞留率军攻占。 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后,拉罗谢尔的新教徒遭到残酷镇压,大批新教商人被迫迁居海外。部分迁居到北美洲的拉罗谢尔移民于1689年在纽约州建立了新罗歇尔。 此后,拉罗谢尔通过积极参与非洲-西欧-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而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当时,这里是奴隶(来自非洲)、朗姆酒(来自加勒比海)、毛皮(来自加拿大)等商品的集散地。但是,随着法国的海外领地和贸易据点在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战事中损失殆尽,拉罗谢尔最终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现在,拉罗谢尔主要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海滨小城。.
查看 吕贝克和拉罗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