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後冠齒獸

指数 後冠齒獸

後冠齒獸(Hypercoryphodon)是犀牛般體型的全齒目動物,是始新世蒙古的原住民。牠們很像其祖先的冠齒獸。 後冠齒獸與戈壁獸是同期的動物。 Category:後冠齒獸屬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9 关系: 动物原住民始新世冠齒獸全齒目犀牛蒙古脊索动物戈壁獸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後冠齒獸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當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多半應在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殖民事業的脈絡之下來理解。外來統治者為安撫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統治目的,會制訂各種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對於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擾,甚至可能造成滅族的結果。 即使前一階段的殖民主義擴張已經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解殖民運動後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仍存在於原住民與解殖民之後成立的新興國家之間。有時後者會被稱為「內部殖民」,而與傳統的「外部殖民」加以區別。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討論此一問題時,亦有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它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民族」(people),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決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住民個體。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新!!: 後冠齒獸和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新!!: 後冠齒獸和始新世 · 查看更多 »

冠齒獸

冠齒獸(Coryphodon)是已滅絕的一屬哺乳動物。化石见于北美的上古新统和下始新统(约6350万年前至5200万能年前)、欧洲和亚洲东部的下始新统。代表着古老的全齿类,是一群笨重的动物,大约像现在獏一样大。 冠齒獸肩高約1米,長2.25米,是第一類吃草的大型哺乳動物。冠齒獸像河馬般是半水中生活的,但卻與現今的河馬或其他動物沒有關係。冠齒獸可能是生活在沼澤的。牠們廣泛分佈於5900-5100萬年前的北美洲。牠們被認為是始新世中期蒙古後冠齒獸的祖先。 冠齒獸,尤其是雄性,有短的尖牙來叉起沼澤的植物。牠們的上肢長而下肢短,故行動緩慢。冠齒獸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腦部與體型的比例最小的,估計牠們的腦部只有90克重,而身體則重500公斤。.

新!!: 後冠齒獸和冠齒獸 · 查看更多 »

全齒目

全齒目(Pantodont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哺乳動物。牠們生存於古新世的北美洲及亞洲,其下有一早期的屬Alcidedorbignya則是生活於古新世的南美洲。全齒目最初約有貓般的大小,但到了始新世早期,牠們就發展到有牛般的大小,且是草食性的,是當時陸上最大型的哺乳動物。後來牠們突然在始新世中期消失。.

新!!: 後冠齒獸和全齒目 · 查看更多 »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新!!: 後冠齒獸和犀牛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後冠齒獸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後冠齒獸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戈壁獸

戈壁獸(Gobiatherium)是猶因他獸科的一類,生存於始新世中期的蒙古。牠不像北美洲的猶因他獸或始王獸般有頓角或獠牙,相反牠有很大的額骨及接近球狀的吻部。 由於戈壁獸缺乏猶因他獸科的大部份特徵,故牠被分類在自己的戈壁獸亞科中,而一些學者更將之提升為戈壁獸科。 Category:恐角目 Category:猶因他獸科.

新!!: 後冠齒獸和戈壁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冠齿兽後冠齒獸屬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