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葉衣菩薩

指数 葉衣菩薩

葉衣菩薩(梵文:Parnasavari;藏文:རི་ཁྲོད་ལོ་མ་གྱོན་མ།),又譯“缽蘭拏賒嚩哩菩薩”、“葉衣菩薩”、“披葉衣菩薩”、“葉衣觀自在菩薩”、“葉衣觀世音菩薩”、“山間葉衣母”、“山間葉衣佛母”佛教裡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度母)的化現之一。葉衣菩薩屬於蓮花部的女性菩薩之一,常示現居住在山間,以披戴樹葉為衣裙,所以稱作葉衣菩薩。是以能除一切有情眾生之天災、瘟疫、飢饉、盜賊、刀兵、水旱不調、宿曜失序,也能增長福德、國家富盛、人民安樂為特色的菩薩。.

15 关系: 多羅菩薩天災佛教刀兵火焰瘟疫盜賊饑荒觀世音菩薩藏文梵语汉语拼音

多羅菩薩

多羅菩薩(梵語IAST:;多羅,意為“眼”、“妙目睛”、“瞳子”、“極度”、“救度”;藏語:སྒྲོལ་མ།;Drolma;卓瑪,意為“救度”),又譯為多羅母、多羅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認為多羅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女性菩薩,因此,有時佛教經論又作多羅觀自在菩薩、多羅觀音。.

新!!: 葉衣菩薩和多羅菩薩 · 查看更多 »

天災

#重定向 自然灾害.

新!!: 葉衣菩薩和天災 · 查看更多 »

弓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之一。一般通過弓臂的彈力来射出箭。弓箭用於狩獵、運動比賽,也曾經在戰爭中被人使用。.

新!!: 葉衣菩薩和弓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葉衣菩薩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刀兵

刀兵是日本將棋的棋子之一。只在大局將棋出現。 可升級成刀將(とうしょう)。.

新!!: 葉衣菩薩和刀兵 · 查看更多 »

火焰

#重定向 焰.

新!!: 葉衣菩薩和火焰 · 查看更多 »

箭,又称矢,指的是由弓或是弩所射出的武器,是人类自远古时代便开始利用的武器。 除了作為武器用途外,另有一種「響箭」,箭鏃部份以空心管狀鐵器製作,發射時空氣急速注入,可以使鐵器發出高音頻的聲響,主要用作通訊或警示用途。《水滸傳》中梁山泊哨站客店要通知山寨發船的話,主要都靠發射響箭示意;中國稱為「響馬」的山賊也是因為常用響箭而得名。.

新!!: 葉衣菩薩和箭 · 查看更多 »

瘟疫

瘟疫,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又會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廣大區域或全球多處傳染人或其他物種。現代醫學衛生發達,許多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瘟疫都有效控制為流行病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新!!: 葉衣菩薩和瘟疫 · 查看更多 »

盜賊

盜賊,是以偷盜、打劫、搶掠以及經營非法勾當為「職業」的人,但有部分地區對盜賊狹義地理解為偷盜者(即小偷)。在大多數地區,盜賊的行為都被判定為犯罪。 Category:犯罪.

新!!: 葉衣菩薩和盜賊 · 查看更多 »

饑荒

饑荒(famine),又稱饑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内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因持續時間相當長的糧食短缺,導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們逃難,或因飢餓導致的佔人口比例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饑荒由自然災害或人爲因素引起,屬於災難。 发生饑荒的自然原因一般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或农业遭遇自然灾难粮食欠收所引起的。如果发生饑荒,则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粮食紧缺往往还伴随着社会动荡,大量人口将会从此迁移到别的地方。 现代以来,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饥荒,有1932年苏联大饥荒、中国1960年代大饥荒、1990年代朝鲜饥荒。这几次饥荒中,政府政策禁止人民通过迁移来逃避灾难,更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人口與發展通訊》指出“公元1958年至1962年中國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

新!!: 葉衣菩薩和饑荒 · 查看更多 »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अवलोकितेश्वर,),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新!!: 葉衣菩薩和觀世音菩薩 · 查看更多 »

藏文

藏文(བོད་སྐད་)是藏语、宗喀語、锡金语等语言的文字系统,基本上是一種母音附標文字,它根據古典藏語语音而建立。目前通用的藏文罗马化方案为威利转写方案。除此之外,還有藏語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薩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羅馬化方案。 藏文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參照梵文字母創製的。 藏文字母能一一對應的转写梵文字母。不过,藏、梵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藏文虽能毫不失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却对其意思仍毫无办法,还是只能倚靠翻译。.

新!!: 葉衣菩薩和藏文 · 查看更多 »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侧边发育自植物的茎的叶原基。叶内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同时,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过叶的气孔实现的。 叶只出现在真正的茎上,即只有维管植物才有叶。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所有高等植物都有叶。相对地,苔蘚植物、藻类、真菌和地衣则没有叶。在这些扁平体(Thallus)中只能找到与叶相似的结构,但只能作为类似物(Analoga)。 但有人认为,上述的叶的外延,只是狭义的。广义的叶应该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结构。但有一部分的茎為了不讓水分被蒸散掉,而演變出如仙人掌般針狀的葉子。 完全叶包含三部分,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片指的是完全叶上扁平的主体结构。它会尽可能地吸收阳光,并通过气孔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和温度。在叶片的纵切面可见三种主要结构:表皮組織(即上、下表皮),葉肉組織(包括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及維管束組織。 叶柄是连接叶片与茎节的部分。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处,细小,早落。不同的植物种类,托葉的形态也不同。例如豌豆有着大的叶片状托叶,而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则是针形,山櫻花的托葉為羽狀。其作用是保护幼叶。 而叶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非常原始的针状小型叶发展出各种各样形态的大型叶。有些叶,已不再行使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成为花瓣,花刺,叶卷须和保护幼叶的牙鳞。.

新!!: 葉衣菩薩和葉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葉衣菩薩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簡稱为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目前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海外,特别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但舊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採用舊式威妥瑪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寫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新!!: 葉衣菩薩和汉语拼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叶衣佛母叶衣菩萨山居叶衣母披葉衣菩薩钵兰拏赊嚩哩菩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