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7 关系: 埔里鎮,南投縣,台灣外省人,台灣佛教,台灣日治時期,大崗山派,大樹區,大湖法雲寺,中台山,临济宗,佛光山,凌雲禪寺,禅宗,花蓮縣,道场,靈鷲山無生道場,靈泉禪寺,觀音山派,高雄市,貢寮區,超峰寺,释太虚,臺灣戰後時期,金山區 (台灣),釋印順,釋心道,釋聖嚴,釋證嚴,釋惟覺,釋星雲,法鼓山,法雲寺派,月眉山派,新城鄉 (台灣),新北市,慈濟基金會,曹洞宗。
埔里鎮
埔里鎮(舊稱埔--,邵語:Qariawan、巴宰語、噶哈巫語:Puri/Purisia、台羅:Poo-lí-tìn),坐落於埔里盆地之內,由於位居中台灣內陸風景點的中心位置,今日已逐漸發展為中台灣的旅遊重鎮。也是南投縣東北部的區域中心,在經濟、文化、醫療等機能的服務範圍有埔里、國姓、魚池、仁愛等四鄉鎮,其市中心海拔高度約440公尺。.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埔里鎮
南投縣
南投縣(閩南語:Lâm-tâu Kuān,國姓鄉四縣客語:Namˇ Teuˇ I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份,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南投市內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佈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南投縣
台灣外省人
#重定向 臺灣外省人.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據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佛教是最大宗教。 台灣佛教系統承襲自中國閩南地區,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然而因戰後中國傳入的佛教體系一枝獨秀,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例如世俗體系部份就經常被誤認為「佛道混合」或「非正信」,但實際上世俗體系的發展未必違反佛教原教旨。 不過,從佛教以不同形式傳入台灣後,臺灣的佛教信徒,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因此,統計改以觀察寺院增加數目、並透過台灣社會變遷歷次調查問卷中有關宗教項目的實際統計數字,來論斷其變革的趨勢。.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大崗山派
大崗山派是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始於日治時代初期。派祖是義敏法師和永定法師。本山是台灣四大名山之一的高雄大崗山超峰寺。.
大樹區
大樹區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西南方,與旗山區、燕巢區、大社區、仁武區、鳥松區、大寮區、臺灣省(屏東縣屏東市、九如鄉)相鄰,有水果之鄉的美譽。.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大樹區
大湖法雲寺
#重定向 大湖法雲禪寺.
中台山
中台禪寺(Chung Tai Chan Monastery),又稱中台山,佛教寺廟,位於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由釋虛雲的付法弟子惟覺老和尚創辦,是一個位在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的一個佛教寺廟,樓高達136.0米,三十七樓,為目前世界及台灣最大、最高的佛教寺廟及世界第二高東方、佛教建築(僅次於天寧寶塔),完工後曾獲「二〇〇二年台灣建築獎」、「二〇〇三年國際燈光設計獎」等獎項。.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中台山
临济宗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門下分出,始於臨濟义玄(?-867年)大師。义玄从黄蘗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蘗禅寺(位于江西宜丰黄檗山)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因其禅风比较刚劲,故而后世与理论较为细密的曹洞宗相比,称“临济将军,曹洞士民”。.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临济宗
佛光山
佛光山是大乘佛教的一座寺廟,總本山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大樹區,由開山宗長釋星雲創辦於1967年,為臺灣一大佛教名剎,也是南台灣著名觀光勝地。 佛光山在全世界也設有許許多多的別院或分院,如1988年落成啟用的佛光山西來寺,並有國際佛光會——由出家僧眾及在家居士所組成的國際組織,總部設於佛光山西來寺。該會在2003年獲联合国正式邀請成為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组织(NGO)會員。.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佛光山
凌雲禪寺
凌雲禪寺,俗稱五股凌雲寺,是位於台灣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山上的寺廟,是繼舊凌雲寺之後所重建的寺廟,廟內主要供奉觀音菩薩。在《宗教臺帳》一書中,說明了凌雲禪寺約有9200坪的面積,氣勢與規模甚大,該禪寺也是不少虔誠信徒常造訪的地方。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創建,曾於大正三年(1914年)和大正七年(1918年)整修增築。凌雲禪寺因加入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稱「臨濟宗妙心寺派觀音山凌雲禪寺」,開觀音山派(凌雲寺派),與基隆月眉山派、大湖法雲寺派、高雄大崗山派並稱日治時代台灣佛教四大門派、四大名山,並曾經當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大正十五年(1926年),日本佛教界由各地佛寺募捐數尊石雕觀音像來台,在內巖(凌雲寺)與外巖(五股西雲寺)之間的道路上設置「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即今「禮佛古道」。 民國81年(1992年),9月9日凌晨,禪寺後山崩塌,土石壓毀後殿。民國82年(1993年),6月5日下午發生第二次山崩,石塊泥漿沖入後殿。.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禅宗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花蓮縣
道场
道场,指修道的场所。亦指佛教、道教、一贯道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亦指僧尼、道士诵经超度亡人的仪式场所。.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道场
靈鷲山無生道場
鷲山無生道場,是一個三乘合一的佛教道場。位於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福隆里靈鷲山(雪山山脈北端的首座山峰荖蘭山(鷹仔山)之近旁)、最高點海拔約387公尺,即在福隆近郊。由釋心道法師於八十年代創建。.
靈泉禪寺
泉禪寺,俗稱基隆靈泉寺,位於台灣基隆市月眉山中,由善智、妙密禪師創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傳承自福建湧泉禪寺一脈而來。與新北市五股區凌雲禪寺、苗-栗-縣大湖鄉法雲寺、高雄市阿蓮區超峰寺合稱日治時代台灣佛教四大道場、四大名山,開月眉山派,為台灣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為台灣佛教曹洞宗重要叢林,亦是台灣北部重要的佛教發祥地。日治時期舉行五屆傳戒大會,培養僧侶人才。.
觀音山派
觀音山派或稱凌雲寺派是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始於日治時代初期。派祖是本圓法師。本山是台灣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股觀音山凌雲寺。.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高雄市
貢寮區
貢寮區是中華民國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是新北市、也是台灣本島最東端的行政區,區內的三貂角是台灣本島的最東端,東臨太平洋。 貢寮人口稀少、開發度低,因此境內的龍門被選為飽受爭議的台電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之設置地點。.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貢寮區
超峰寺
大崗山超峰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阿蓮區,是當地的佛教名寺,主奉觀音菩薩、善財和龍女,原由浙江普陀山奉迎來臺的觀音菩薩聖像則供奉於大崗山下的新超峰寺內,另祀西方三聖、達摩祖師和地藏王菩薩。.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超峰寺
释太虚
釋太虚(),俗名吕沛林,出生于浙江海宁县长安镇,籍贯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市),著名佛教僧人、哲学家,是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辦人,受到佛教後學們的崇敬。.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释太虚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金山區 (台灣)
金山區是中華民國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地處新北市北部。金山區境內有台灣位置最北的溫泉——金山溫泉,日治時期曾在此處設置總督行館開發溫泉休憩,近年來又因溫泉旅遊的熱潮而逐漸受到重視。除此之外,由於與陽明山的交通便捷,也使金山區成為了北海岸的重要遊憩點。金山區是北濱地區的精華所在,擁有鑲嵌著突出岬角、弧形沙灘的綿長海岸線,及翠綠的山川田園,由磺溪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從大屯火山麓一直向海延伸,密佈著形狀不規則的水田。海岸線上,獅頭山以醒目姿態伸向海面,在岬角兩側形成磺港、水尾兩個漁港;再以弧度優美的沙岸,分別連向野枊和石門。廣佈的水田、良好的漁場,金山一直是北部濱海地區最為豐美的魚米之鄉。.
釋印順
#重定向 释印顺.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印順
釋心道
釋心道(),俗家名楊小生、楊進生,生於緬甸,臺灣靈鷲山無生道場住持,也是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之創辦人。.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心道
釋聖嚴
法師(Sheng-Yan,),俗名張保康,出生於江蘇南通,臺灣佛教出家人,佛學弘法師兼教育家,為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聖嚴法師於少年出家為沙彌,法名常進。1949年,因戰亂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隨軍抵達台灣,以張採薇為名。在退伍後,於1960年皈依於東初法師門下,剃度出家,法名聖嚴,法號慧空,承繼臨濟宗與曹洞宗法脈。此外,又接受靈源法師禪悟印可,承繼臨濟宗法脈,法名知剛,法號惟柔。 後來,他前往日本留學並自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完成所有學分的出家比丘。 1998年5月1日至3日和藏傳佛教精神領袖與紐約進行三日的文殊菩薩法會,堪稱是吐蕃僧諍記後的第二次漢藏討論。 在東初老人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並創立法鼓山。.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聖嚴
釋證嚴
證嚴法師(),俗名王錦雲,法名證嚴,字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生於日治臺灣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臺灣臺中市清水區),臺灣佛教比丘尼,慈濟功德會的創辦者,其信徒多稱其為證嚴上人或師公上人。1963年於印順法師門下出家,後返回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與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交界處的普明寺苦修,被村民稱為「農場師父」。 1966年於花蓮縣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為慈濟基金會之前身。1986年創建花蓮慈濟醫院。1989年再創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1991年,獲得麥格賽賽獎社會領袖獎。2003年,總統陳水扁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11年,獲時代雜誌(TIME)選為2011年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2012年,馬來西亞檳城州元首授予她拿督斯里榮譽勳銜。.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證嚴
釋惟覺
釋惟覺禪師( ),俗姓劉,法名知安,法號惟覺,生於中華民國四川省營山縣,台灣佛教比丘。1963年依靈源長老門下出家,法脈源自臨濟宗虛雲一系。創建靈泉寺、中台佛教學院、中台禪寺、 普台國民小學、 普台高級中學、 中台世界博物館,以及中台禪寺海內外一百零八家分院精舍。 惟覺和尚在台灣弘揚禪宗,其所創的中台禪寺,與 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佛光山 齊名,有台灣四大佛教教團之稱。.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惟覺
釋星雲
釋星雲法師(),童年出家。俗名李國琛,法名今覺,法號悟徹,自號星雲,筆名趙無任。生於中華民國江蘇省江都縣(今扬州市),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被尊稱星雲大師。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1949年初遷居臺灣。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提倡「人間佛教」,為中國佛教臨濟宗法脈傳承。1967年創辦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的寺院道場達300所以上、佛教學院設立16所,並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 、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推廣社會教育,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1992年創辦國際佛光會,國際佛光會於2003年起被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列為正式成員。 除宗教領袖身份外,星雲法師也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釋星雲
法鼓山
,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 創辦人為聖嚴師父,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法鼓山
法雲寺派
法雲寺派是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始於日治時代初期。派祖是覺力禪師。本山是台灣四大名山之一的苗栗大湖法雲寺。.
月眉山派
月眉山派是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始於日治時代初期。派祖是善慧法師。本山是台灣四大名山之一的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
新城鄉 (台灣)
新城鄉(太魯閣語:Alang paru,阿美語:Sudadatan),位於台灣花蓮縣北方,北及西臨秀林鄉,東濱太平洋,南接花蓮市,和毗臨的花蓮市皆為全縣面積最小的鄉鎮,兩者皆為29.4095平方公里,臺灣本島最重要的中華民國空軍基地-佳山基地便位於新城鄉、花蓮市與秀林鄉的交界處,花蓮機場亦在新城鄉。 新城鄉轄區共劃分為八個村:新城村、順安村、康樂村、大漢村、北埔村、佳林村、嘉里村、嘉新村。而新城鄉公所位於大漢村中。 新城鄉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有三棧溪及須美基溪流經,氣候上屬副熱帶季風氣候。產業方面除農業及漁業外,石材加工業也相當興盛,另法商投資的家樂福量販店花蓮店也開設在新城鄉,而近年來在觀光業部份也有蓬勃發展。 地方通行語為太魯閣語與阿美語。.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新北市
慈濟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英文: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於中華民國(臺灣)以外之國家或地區稱作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Taiwan Buddhist Tzu-Chi Foundation),簡稱慈濟基金會,是臺灣證嚴法師創辦,經中華民國內政部社會司(今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立案的一個全球性慈善及宗教團體,其總部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靜思精舍。慈濟成立初期,即開始從事社會救助事業。.
曹洞宗
曹洞宗,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石頭宗門下分出,創始於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創默照禪,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因其学说细密,故而后世与理论较为激进的临济宗相比,称“临济将军,曹洞士民”。.
查看 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和曹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