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獸馬科

指数 古獸馬科

古獸馬科(學名:Palaeothere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與貘及犀牛是近親,且有可能是馬科的旁系群。牠們分佈在北半球,介乎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牠們的肩高由20-75厘米。牠們吃軟葉、嫩苗、草莓及在地上的葉子。牠們生活在密林之中。 Category:奇蹄目 *.

15 关系: 原古馬古獸馬始祖馬始新世學名北半球哺乳动物犀牛绝灭草食性马科漸新世旁系群

原古馬

原古馬(學名Propalaeotherium)是一屬早期的奇蹄目,是馬的祖先。牠的學名意思是「古獸馬之前」,可見牠是古獸馬的祖先。雖然原古馬及古獸馬都是由始祖馬演化而來,但牠們並非現今馬的祖先。牠們於4千5百萬年前滅絕,並沒有後繼的物種。 原古馬是細少的動物,肩高30-60厘米。牠們的外貌很像非常細少的貘。牠們沒有蹄,只有幾根細少像釘的小蹄。牠們是草食性的,而在德國麥塞爾發現的化石顯示牠們是吃漿果及葉子。.

新!!: 古獸馬科和原古馬 · 查看更多 »

古獸馬

古獸馬屬(學名:Palaeotherium),又名古獸,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奇蹄目動物。喬治·居維葉(George Cuvier)原先認為牠們是一類貘,故牠們一般都被描繪成一細小的貘。近年就其頭顱骨的研究發現牠們的鼻腔並非用來支撐鼻子,故現開始將牠們描繪成更像馬的動物。解剖學研究亦發現古獸馬,連同其他古獸馬科的屬,包括始祖馬,與馬是近親。 古獸馬的物種平均約有75厘米肩高。牠們生活在4千5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中期,當時被熱帶雨林覆蓋的歐洲。最大的物種P.

新!!: 古獸馬科和古獸馬 · 查看更多 »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新!!: 古獸馬科和始祖馬 · 查看更多 »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新!!: 古獸馬科和始新世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古獸馬科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古獸馬科和屬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古獸馬科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古獸馬科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新!!: 古獸馬科和犀牛 · 查看更多 »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新!!: 古獸馬科和绝灭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古獸馬科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马科

科(学名:Equidae)是奇蹄目中的一科,史前种类曾经非常繁盛及多样化,现仅存马属一个属。虽然如此,马科动物依然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史前马科曾广泛分布于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其中,美洲一直被视为马科的演化中心。现代马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成员包括马、驴和斑马,大多数野生种都处于濒危状态。.

新!!: 古獸馬科和马科 · 查看更多 »

貘(另有一寫為「--」),奇蹄目貘科貘屬(学名:Tapirus)动物。体型像猪,但略大,鼻子圆长,可自由伸缩,尾短皮厚,毛少且长,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现存的貘属动物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马尼貘及马来貘5种,前4种都分佈在美洲,只有马来貘一种分布于东南亚。貘也是南美洲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說文》:“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所述似大熊貓,从现存貘类体色来看,应为马来貘。(釋義出自《王力古漢語字典》).

新!!: 古獸馬科和貘 · 查看更多 »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新!!: 古獸馬科和漸新世 · 查看更多 »

旁系群

旁系群在支序分类学是指一个演化支上某个单系群最亲近的分类群,又称为姐妹群。如下图所示: 单系群A是单系群B的旁系群,同时B也是A的旁系群,两者从一个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而关系较远的C就是它们的外类群。A和B也可以组成一个单系群单元D,此时这个单元D就是C的旁系群,反之亦然……,以此类推,用以概括更远的旁系群。在支序分类学的定义上,A、B、C可以是生物样本、物种或分类单元。在描述物种时,有时会以“姐妹种”(sister species)来称呼。 在种系发生学的亲缘关系研究中使用“旁系群”这个概念时,一般只考虑研究中所列举的样本,例如:在现存物种当中,鳄鱼是鸟类最亲近的旁系群,但这仅仅是对现生种而言;如果将已灭绝的种类算进来,鸟类作为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和鳄鱼之间还隔着许许多多的已灭绝的旁系近亲。所以,需留意“旁系群”这个概念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仅用来描述研究中所列出的类群、物种或样本之间相对的亲疏远近关系。.

新!!: 古獸馬科和旁系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古兽马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