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古文經學

指数 古文經學

古文經學,漢代經學一派,與今文經學相對應,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聖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闡明:關注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 魯恭王壞孔子宅,發現壁中夾層所藏竹簡,《論語》、《書經》、《孝經》等數十篇,因是以古蝌蚪文所寫,乃稱古文經。 興起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漢民間,曾短暫地立於學官。.

18 关系: 博士君主專制師徒东汉刘歆王莽穀梁傳经学盧植西汉許慎马融魯恭王谶纬贾逵汉朝服虔新朝

博士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理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管理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學位會與姓氏相結合而被稱為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並通過同行學者審查方能取得博士學位。 然而,醫學博士及法律博士雖稱作「博士」,這不是一般所指的學術型「博士學位」,然而在美國與PhD博士學位具備同等地位(部分國家則視為類碩士學位)。 中国古代的“博士”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漢武帝時的五经博士)。 後來衍生為對特定的某一種專門職業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類似近代對於服務業跟製造業師傅的稱呼。.

新!!: 古文經學和博士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古文經學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師徒

師徒是指師父與徒弟的關係;師父也作師傅是前輩,是學問、武功、技術、工藝的傳授者;而徒弟是學生是晚輩。 受儒家文化影響,東亞傳統師徒關係往往是要求尊師重道,而師傅和徒弟一起生活,師徒之間往往形式一種有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終身的,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傳統拜師儀式也是結誼儀式之一。當徒弟的不像學生上學一般,每天未必都有新的知識傳授,甚至跟隨師傅幾年,也只是常童工、傭人而已;但他們並不像學生那樣需要按時交學費,而是要為師傅工作,同時師父會供應徒弟的日常生活所需。 隨著學校制度與免費教育普及,師徒制在現代社會已經較少見,但一些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如戲曲、武術等以及宗教修行(如佛教、道教等)或某些特定行業如大律師仍常見師徒制。.

新!!: 古文經學和師徒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古文經學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歆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改名劉秀,漢朝宗室,西漢末年及新朝官員及重要學者,協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職「羲和官」,號稱國師,晚年卻因兒子被殺與誤信預言,謀叛事敗自殺。劉歆博覽圖書,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推動把《左傳》及《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列於學官,引起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他曾與父親劉向一同校閱宮庭藏書,編成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別錄》,反映當時的學術思想流派。.

新!!: 古文經學和刘歆 · 查看更多 »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新!!: 古文經學和王莽 · 查看更多 »

穀梁傳

《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春秋時魯國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學者認為此書原本是口頭傳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學派門人集結而成。 《穀梁傳》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內容有伦理史、教育史、妇女史、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 《穀梁傳》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今古文经学)。全书正文23000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风格类似,但在许多义理和考据问题上有歧异。一般来说,《穀梁传》的解经风格比较平实,与惯说高言大义的《公羊传》形成对比。漢武帝時“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漢宣帝時則重用《穀梁》学者,立为学官,“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這是由於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东汉以后,《穀梁》之学日渐衰落。唐代将《穀梁传》列为“九经”之一,又列为《十二经》之一。 东晋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范甯本人還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标榜“兼採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人钟文烝有《穀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新!!: 古文經學和穀梁傳 · 查看更多 »

经学

經學 (Chinese Classics 或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在中文语境里一般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義、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學問。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新!!: 古文經學和经学 · 查看更多 »

盧植

盧植(),字--,涿郡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華北名將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盧植之門下弟子《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新!!: 古文經學和盧植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古文經學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許慎

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现河南省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讚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學家、语言学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他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 許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成的《說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许锦晶曰: 永元十有二年(100年),始作《說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沖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冢。 《後漢書》讚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源誰--。” 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 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

新!!: 古文經學和許慎 · 查看更多 »

马融

融可以指:.

新!!: 古文經學和马融 · 查看更多 »

魯恭王

魯恭王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古文經學和魯恭王 · 查看更多 »

谶纬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現也稱籤)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後來民間發展在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 《說文解字》: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雒所出書曰讖段玉裁注補引《文選•鵩鳥賦》、《文選•魏都賦》補後十二字。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三篇上,中華書局,2014年,第91頁.

新!!: 古文經學和谶纬 · 查看更多 »

贾逵

贾逵可指:.

新!!: 古文經學和贾逵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古文經學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服虔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改名虔。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人。.

新!!: 古文經學和服虔 · 查看更多 »

新朝

新朝(9年-23年),又稱新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為當時權臣王莽所建立,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長安)。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9年1月10日篡位稱帝,國號為「新」,西漢亡。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新末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等民變軍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23年劉玄成立玄漢,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即漢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玄漢亡。漢光武帝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一統天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而且傳統史觀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逐漸中立。.

新!!: 古文經學和新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