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别名白肢野牛、野黄牛、白袜子、亚洲野牛等,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印度野牛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成年雄性野牛最重可達1500公斤,驯化的印度野牛叫大额牛(B.)。.
查看 印度野牛和印度野牛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創造的術語,以替換百年老詞「印度次大陸」,這老詞用來代表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主要是位於印度板塊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地域,有時亦包括東西部鄰近的周邊國家,總面積達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陆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达17亿左右,使其成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於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別,當地的政局都不太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亦因為這些理由而曾多次開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爾、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蘭卡境內也因宗教衝突和政治鬥爭而不平靜。現時區內有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理區內經濟合作。.
查看 印度野牛和南亚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1758年,孟加拉虎成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为老虎命名时的模式标本,因而也就成了指名亚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孟加拉虎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珍稀动物。.
查看 印度野牛和孟加拉虎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印度野牛和學名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查看 印度野牛和东南亚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規定受到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8年12月10日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业部、農業部發佈、施行。該名錄中共有330多種,一級保護動物較二級保護動物為少,共90多种。 列入該名录的动物有:.
另见
不丹哺乳動物
- 中菊头蝠
- 中華穿山甲
- 印度伏翼
- 印度象
- 印度野牛
- 印支林鼠
- 喜山長尾葉猴
- 喜瑪拉雅棕熊
- 喜馬拉雅旱獺
- 喜马拉雅鼠耳蝠
- 大耳菊头蝠
- 大足鼠
- 姬豬
- 孟加拉虎
- 巨松鼠
- 戴帽葉猴
- 斑林狸
- 明纹花松鼠
- 普通獼猴
- 栗褐鼯鼠
- 毛足飛鼠
- 河水牛
- 灰獴
- 灰颈鼠兔
- 灰麝鼩
- 熊狸
- 熊猴
- 皺唇犬吻蝠
- 粗毛兔
- 紋貓屬
- 纹猫
- 藏狐
- 西藏野驴
- 豹貓
- 金葉猴
- 金貓
- 马铁菊头蝠
- 鬣羚
- 麂
- 黄鼬
- 黑麝
东南亚动物
- 亚洲象
- 亞洲黑熊
- 北梭短吻魚
- 印度野牛
- 双全白环蛇
- 合趾猿
- 啬青斑蝶
- 孟加拉眼鏡蛇
- 密疣蜥虎
- 小叢軸孔珊瑚
- 小天使翠鳳蝶
- 小盾鱧
- 帝王芋螺
- 斑蜓蜥
- 斑鳳蝶
- 望遠鏡海蜷
- 樹鼩
- 泥蟹属
- 潮龜
- 灵猫属
- 熊蟬屬
- 狐蝠屬
- 猩猩屬
- 玉女芋螺
- 白环蛇
- 筆尾鼠屬
- 紅紋刺鰍
- 纹猫
- 莱氏拟乌贼
- 虎
- 變異軸孔珊瑚
- 铜蜓蜥
- 难解不等蛤
- 青斑蝶
- 馬來貘
- 马来熊
- 鬣羚
柬埔寨哺乳動物
- 中蹄蝠
- 印度支那豹
- 印度象
- 印度野牛
- 哈氏彩蝠
- 喜马拉雅鼠耳蝠
- 小懶猴
- 小毛猬
- 小菊頭蝠
- 小靈貓
- 小鼷鹿
- 小齿狸
- 扁颅蝠
- 斑林狸
- 林牛
- 果子狸
- 毛鼻水獺
- 江獺
- 河水牛
- 漁貓
- 灰麝鼩
- 爪哇伏翼
- 爪哇野牛
- 白臀葉猴
- 皺唇犬吻蝠
- 短尾猴
- 短翼菊头蝠
- 短耳犬蝠
- 紅頰黑猿
- 纹猫
- 褐扁颅蝠
- 豬獾
- 豹貓
- 越南大麂
- 长尾大麝鼩
- 长舌果蝠
- 雲豹
- 食蟹獴
- 食蟹獼猴
- 馬來穿山甲
- 高頭蝠
- 黑鬚墓蝠
牛屬
馬來西亞哺乳動物
- 何氏葉猴
- 印度象
- 印度野牛
- 合趾猿
- 婆罗洲象
- 婆羅洲猩猩
- 小毛猬
- 小鼷鹿
- 山地树鼩
- 懒猴
- 水牛
- 灰麝鼩
- 爪哇犀
- 爪哇野牛
- 短尾猴
- 筆尾樹鼩屬
- 長鼻猴
- 食蟹獼猴
- 馬來穿山甲
- 馬來貘
- 马来亚虎
- 鬚豬
- 鬣羚
- 鬱烏葉猴
- 麂
- 黑掌长臂猿
亦称为 大额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