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印度经济
印度經濟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以IMF公佈的全球購買力平價(PPP)數據,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美元作為貨幣單位的GDP計算,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並且一直保持著高速度增長。因此,許多專家均預測直至2050年印度將會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之後的經濟體,並且與美國經濟總量相等。在成長速度方面,印度在2014/15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人口數量龐大,人口可能在2020至2030年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其人均收入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龐大的人口和貧窮人口數量使印度面對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6至2007年印度有25%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印度经济
已開發國家
发达国家(也称作--,developed country)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較高,人民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又稱作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藉由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類發展指數,但未必屬於已開發國家(比如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國)。 發達國家大都處於後工業化時期,服務業(也就是商業)為主要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大都處於工業化(製造業,也就是工業)時期,未開發國家則還在農業時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的統計資料,發達國家的GDP佔世界60.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42.9%,人口佔世界比率約16%。.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已開發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中產階級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国内生产毛额或本地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區域內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亦有相當重要性。它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國大陆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經濟體系大多是市場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但仍有部份國家如古巴(现已宣布进入市场化的改革)、朝鲜、委內瑞拉、老撾採用計劃經濟。.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計劃經濟
貧窮門檻
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或貧窮線、貧困線,是為滿足生活標準而需的最低收入水平。一如貧窮的認定,在已發展國家裡貧窮門檻(如美國)的認定標準明顯比第三世界高。故聯合國在1993年把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全球超過12億人處於極度貧窮狀態,每天靠著不到1.5美元生活,更有24億人靠不到2美元過活,且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貧富不均日益顯著,他呼籲國際合作消除貧窮,避免社會撕裂與造成不穩定。 如何釐定貧窮門檻時常引起廣泛討論。實際上,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貧窮門檻,但普遍來說他們都會利用單一貧窮門檻來比較經濟福利程度。在比較國際間的貧窮時常以購買力平價為基準,避免貧窮門檻因兌換率改變。因此「以少於1.5美元生活一天」解釋為「一天內購買貨物及服務的總開支少於在美國以1.5美元所能購買貨物及服務」(自行生產的貨物及服務也計算在內)。 幾乎所有社會都有貧窮的民眾。貧窮門檻是一个有用的經濟工具,可以用来统计贫困人口,并有助政府来考慮是否利用福利、失業保險去減少貧窮。 釐定貧窮門檻須要找出所有必需品總開支,即成人一年開支的平均數。此方法是評估能夠維持可忍受的生活的最少開支。其基礎源自美國貧窮門檻,並隨通貨膨脹上升。在发展中国家,最昂貴的開支常是房屋租金。因為它對貧窮門檻有很大影響,经济学家常常留意房地產市場及住屋價格。 對於不同情況,個別因素也會考慮,譬如是否單親,是否年老幼小,婚姻狀況等等。 比較世界銀行2013年報告,台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之人口比率為全球最低 (但是台灣非世界銀行成員,台灣數據來源不明);貧窮線為相對標準,係考量該國最低薪資能否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如食、衣、住、行(包括搭乘基本的交通工具)、健保等要素,無法滿足最低生存所需者,即列入赤貧。2008年世銀依據2005年購買力平價作調整,將貧窮線由1.25美元提高至1.5美元。 全球低於貧窮線之人口比率排名前10名為台灣地区(1.5%)、馬來西亞(3.8%)、愛爾蘭(5.5%)、澳洲(6.2%)、泰國及法國(7.8%)、瑞士(7.9%)、加拿大(9.4%)、荷蘭(10.5%)及沙烏地阿拉伯(12.7%)。而查德、海地與利比里亞被列為全球最貧窮的國家,有逾8成的人口生活在赤貧的條件下。.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貧窮門檻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據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在個別國家的購買力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购买力平价
房地产
房地产是指覆盖土地并永久附着于土地的一类实物,比如建筑物。房地产一般也被称为不动产(real property,也写作realty),与之相对应的是私产,即动产(personal property,也被称作chattel或者personalty)。在技术层面上,一些人试图将房地产与土地和设备等其他不动产相分离,同时将房地产所有权与房地产本身相分离。在不动产(immovable property)归于民法权限下的同时,普通法中使用的是房地产(real estate)和不动产(real property)来这类权利。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 、建筑物、房地合一的。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随着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发展,房地产已经成为商业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购买房地产是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
查看 印度生活水准和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