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

指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理(Perdana Menteri Republik Indonesi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从1945年至1966年实行议会内阁制期间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官职。存在期间,总理是印尼的行政首长、内阁的负责人,而当时的内阁与最高立法机构(相当于议会,开始时是印度尼西亚中央国民委员会,后为人民协商会议)和总统并为印尼政府的三大组成部分。1959年7月5日总统令颁布后,时任总理朱安达率领内阁总辞职,苏加诺总统遂自行兼任总理,组成新内阁并开始行使总理职权,直到他因九三零事件而于1966年下台後,继任的苏哈托总统才正式废除总理职位。.

46 关系: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内阁列表印度尼西亚国徽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内阁印度尼西亚总统反对党不信任动议中国出版集团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内阁九三零事件人民协商会议伊斯兰国家國家元首商务印书馆穆罕默德·哈达穆罕默德·纳席尔穆斯林立法机构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第一届夏赫里尔内阁第一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第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第二届夏赫里尔内阁第二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第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独裁韦洛坡議會制议会阿米尔·谢里夫丁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蘇卡諾蘇哈托苏基曼·维尔约桑佐约苏丹·夏赫里尔苏桑托·蒂尔托普罗佐朱安达朱安达·卡塔维查亚朱安达内阁日本军日本投降政府首脑政体总理总统制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内阁列表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内阁(Kabinet Republik Indonesia)是由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任命的各部长组成的理事会,与总统和副总统一同组成印尼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印尼自1945年独立以来已经组成几十届内阁,除了在苏哈托统治下的新秩序时代多届内阁任满五年而并不改组外,其余各届内阁都经历过改组。多数内阁在组成时都会起一个特定的名称。.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印度尼西亚内阁列表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国徽

印度尼西亞國徽被稱為金翅鳥潘查希拉。印尼國徽的主要部分是在迦樓羅的胸部前方有一個紋章盾和一條被其腿部抓住的捲軸。盾徽的五個部分各自代表了印尼的建国五项原则。迦樓羅的鳥爪抓住一個白色綬帶捲軸,綬帶上刻有以老爪哇語寫上的國家格言,可以翻譯成“異中有同”。金翅鳥潘查希拉是由坤甸的蘇丹哈米德二世設計的,由蘇卡諾監督,1950年2月11日被採納為國徽。.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印度尼西亚国徽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内阁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内阁(Kabinet Republik Indonesia Serikat)是印度尼西亚在联邦制时期的中央行政部门(内阁),是在荷属东印度当局将主权移交给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又称印度尼西亚合众国)后成立的。该届内阁任期内,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及其内阁(苏桑托内阁和哈利姆内阁)继续存在,但是作为印尼联邦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只是地方性政府,并不拥有印尼的全部主权。直到联邦解体,印尼重新成为统一的单一制共和国,该届内阁不久即解散。.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内阁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总统

印度尼西亚总统即为印度尼西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自2004年第六任总统的选举产生开始,总统和副总统改由全国直接选举,只能连选连任一次,每任五年;之前印尼总统由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現由經至少五分之一的國會議員提名,再由全国直接选举。 总统就任後可任命内阁,但需徵得国会同意和表決,若總統所屬的政黨在國會並未取得多數,需要與其他政黨結盟。.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印度尼西亚总统 · 查看更多 »

反对党

反对党(Opposition party),或反對派,是多党政治体制中与执政党或執政聯盟对立的政党,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执政党的行为,同时也为在将来的选举中获胜从而成为执政党打基础。有效管治之實現,不僅有賴於當權者,也有賴於那些反對者和監督者。.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反对党 · 查看更多 »

不信任动议

不信任动议(Motion of No Confidence 或 Motion of Non Confidence)、不信任投票(Vote of No Confidence)或不信任决议(Resolution of No Confidence),中文又俗稱倒閣,是一种议会议案,一般適用於議會制及半總統制國家的議會。传统上由反对派提交给议会,希望打败政府(內閣)或使政府难堪。在少数情况下,它也可能由对政府已失去信心的昔日支持者放入议会的议程,该议案由议会投票决定通过或拒绝。一般而言,假如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动议或无法通过信任动议,政府只有辭職或解散议会并进行大选這兩個選擇。此制度源於十八世紀末葉,值美國獨立,英軍屢敗時。時英國下議院通過決議稱:「本議院毋可就現任各大臣身保信任。」致時任英國首相诺斯勋爵請辭。雖未即時成為定例,亦開後制先河。.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不信任动议 · 查看更多 »

中国出版集团

#重定向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中国出版集团 · 查看更多 »

布尔汉丁·哈拉哈普

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Boerhanoeddin Harahap,新拼写法:Burhanuddin Harahap)一般简称哈拉哈普,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人物,是印尼第9任内阁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他是印尼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反对苏加诺总统的亲共左倾政策,在朱安达内阁时期,与穆罕默德·纳席尔等人公开支持地方分裂势力发动的叛乱。.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布尔汉丁·哈拉哈普 · 查看更多 »

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内阁

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内阁(Kabinet Ali Sastroamidjojo Pertam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15届内阁,内阁首脑是布尔汉丁·哈拉哈普总理。该届内阁于1955年8月11日成立,於1956年3月3日倒台,任期内印尼举行了独立后首次议会选举。.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布尔汉丁·哈拉哈普内阁 · 查看更多 »

九三零事件

#重定向 九三〇事件.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九三零事件 · 查看更多 »

人民协商会议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人民协商会议(印尼语:Majelis Permusyawaratan Rakyat Republik Indonesia)是印度尼西亚的国家立法机关。人民协商会议实行两院制,由人民代表会议和地方代表理事会共同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和颁布宪法,并对总统进行监督。如总统违宪,有权弹劾罢免总统。每5年换届选举。本届人民协商会议于2014年10月成立,共有议员692名,包括560名人民代表会议议员和132名地方代表理事会成员。人民协商会议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现任主席为祖尔基夫里·哈桑。 Category:印度尼西亚政治 Category:各国立法机构.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人民协商会议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国家

#重定向 穆斯林世界.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伊斯兰国家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长老会美國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于1897年2月11日始创于上海,秉承“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務印書館初期承印商业簿记表冊、帳本、教會圖書等印務,故得名商务。.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商务印书馆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哈达

罕默德·哈达(印度尼西亚语: )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家。他与苏加诺同为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印尼独立后任首任副总统,也曾兼任过总理和外交部长。由于与苏加诺政见不合,他最终辞去了副总统之职,但仍为印尼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穆罕默德·哈达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纳席尔

罕默德·纳席尔(Mohammad Natsir)通常简称纳席尔,是已故印度尼西亚宗教和政治人物,穆斯林,曾任印尼新闻部长,是印尼第5任内阁总理,宗教右翼势力代表人物,反对苏加诺总统的亲共左倾政策,在朱安达内阁时期曾公开支持地方分裂势力。.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穆罕默德·纳席尔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又稱立法部門或立法機關,是現代社會中負責議定法律的機構,屬於一種合議性團體,通常由所在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除了制定、修改與廢除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各式法案(如審批政府的公共預算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如聽取施政報告與質詢、召開公聽會或聽證會)等功能。如為國家層級的立法機構,還會負責執行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批准緊急狀態、选举與罷黜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立廢国家元首等國家權力。而部分政府間國際組織也設有立法機構。立法機構通常稱為「議會」或「議院」,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 在議會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而在總統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立法機構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單位組成(中文多稱呼為「院」,英文則稱為「chamber」或「house」),主流形式則為一院制與兩院制。多院形式的立法機構,各單位往往有著不同的職責、權力、以及產生成員的方法。立法机构的决策方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为此各国都设有一套自己的架構和议事程序。.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立法机构 · 查看更多 »

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

三届夏赫里尔内阁(Kabinet Sjahrir Ketig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4届内阁,也是印尼首任总理苏丹·夏赫里尔领导的最后一届内阁。本届内阁自1946年10月组建,至1947年6月,由于执政联盟内部就《林牙椰蒂协定》的实施以及随后与荷兰人的谈判等问题发生分歧,内阁倒台。本届内阁还诞生了印尼第一位华人阁员陈宝源。.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一届夏赫里尔内阁

一届夏赫里尔内阁(Kabinet Sjahrir Pertam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二届内阁,是印度尼西亚在议会民主制下的第一届内阁,也是首任印度尼西亚总理苏丹·夏赫里尔领导的第一届内阁。.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一届夏赫里尔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一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

一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Kabinet Amir Sjarifuddin Pertam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5届内阁,也是阿米尔·谢里夫丁总理领导的第一届内阁,1947年7月3日成立,同年11月11日改组解散。.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一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

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Kabinet Ali Sastroamidjojo Pertam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14届内阁,也是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总理领导的第一届内阁,於1953年8月1日成立,於1955年7月24日总辞职。除了阿里总理外,该届内阁的主要领导人还有两位副总理翁索内戈罗和宰因·阿里芬,故又称阿里-翁索-阿里芬内阁(印尼文:Kabinet Ali-Wongso-Arifin)。该届内阁任期内还在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阿里总理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二届夏赫里尔内阁

二届夏赫里尔内阁(Kabinet Sjahrir Kedu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3届内阁,也是苏丹·夏赫里尔总理领导的第二届内阁,1946年3月组成,同年6月即垮台。本届内阁中出现了印尼史上第一位女部长玛丽娅·乌尔法·桑托索。.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二届夏赫里尔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二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

二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Kabinet Amir Sjarifuddin Kedu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6届内阁,也是阿米尔·谢里夫丁总理领导的最后一届内阁。本届内阁的组成是因为马斯友美党的加入,该党获得了三个职位。本届内阁从1947年11月12日到1948年1月23日,只持续了两个月又八天,倒台又是因为马斯友美党的原因,该党反对政府与荷兰人签订《伦维尔协定》,属于该党的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二届阿米尔·谢里夫丁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

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Kabinet Ali Sastroamidjojo Kedu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16届内阁,也是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总理领导的最后一届内阁,1956年3月26日成立,1957年3月14日总辞职。除阿里总理外,该届内阁的主要领导人还有两位副总理穆罕默德·鲁姆和伊达姆·哈立德,故又称阿里-鲁姆-伊达姆内阁(印尼语:Kabinet Ali-Roem-Idham)。.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第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韦洛坡

韦洛坡(Wilopo,)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人物,穆斯林,曾任印尼劳工部长,是印尼第7任内阁总理,兼任外交部长。.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韦洛坡 · 查看更多 »

議會制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民主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政府首脑(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授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党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不完全分離,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民意基礎。.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議會制 · 查看更多 »

议会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家議會,簡稱「國會」。 現代民主国家的议会一般都以歷史最悠久的英国國會作为典範,英國是第一個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奉行兩院制。虽然议会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所以不論前或後者在議會內的議員人數非常重要。 國會的首長稱為「議長」,之下有「副議長」,再之下還有各事務「委員會主席」,他/她們都是由議員互選或內部進升;只有「秘書長」是政府委任的官員,所以秘書長沒有發言、投票或裁決權,只有審批文件的權利。 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通常代表著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议会 · 查看更多 »

阿米尔·谢里夫丁

阿米尔·谢里夫丁·哈拉哈普(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Amir Sjarifoeddin Harahap,新拼写法:Amir Syarifuddin Harahap;),通常简称阿米尔·谢里夫丁,是已故印度尼西亚左翼政治家,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第二任内阁总理,因在与荷兰的圆桌会议谈判中让步太多而下台。他在茉莉芬事件中被军方逮捕,不久遇害。.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阿米尔·谢里夫丁 · 查看更多 »

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

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Ali Sastroamidjojo,新拼写法:Ali Sastroamijoyo)通常简称阿里或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家,穆斯林。 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是印尼第8、10任(第14、16届)内阁总理,他1903年5月21日生于中爪哇的格拉巴格,1976年3月13日逝世于首都雅加达。.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 · 查看更多 »

蘇卡諾

蘇加諾(,,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印尼總統,1959年至1966年間兼任印尼總理,不料卻因為親共立場被推翻,1967年起被軟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為第五任总统。.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蘇卡諾 · 查看更多 »

蘇哈托

蘇哈托(Suharto,,民間常用“Soeharto”,),印尼獨裁者。印尼自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執政超過32年。 蘇哈托生於荷屬東印度日惹市附近一個名叫奇姆薩克(Kemusuk)的小村莊,出身寒微。父母為爪哇族穆斯林,在他出生後不久即離婚,因此他大部份的童年都是在輪換的寄養家庭下度過。日佔印尼期間,蘇哈托加入了日軍組成的印尼保安部隊。但他後來加入了印尼獨立武裝部隊,並在印尼獨立之後升上了少校的位置。 1965年9月30日,印尼發生一次流產政變——九三零事件。一批左翼军官被指联同共产党试图夺权,政變被時任總統蘇卡諾鎮壓后,蘇哈托领导陆军战略指挥部趁機獨攬大權。蘇哈托反指政變是由蘇卡諾親信發動的,乘機推翻了親共親蘇的蘇加諾政權,掌握實際權力。除肃清左翼人士,他还在全国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並且奪取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權力,並在1967年被任命為代總統,並在隔年成為正式總統。 1970年代到1980年代,蘇哈托的權力達到鼎盛,但在1997年遭逢到金融危機之後引發的黑色五月暴動造成蘇哈托於1998年5月後。 蘇哈托統治的32年間所造成的影響相當有爭議性。在他所宣稱的「新秩序」下,蘇哈托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軍事主導且強大的政府。由於他有能力使紛亂的印尼維持穩定,且建立一個反共的政府,讓他在外交上和經濟上在冷戰期間得到西方的支持。在他總統任期內,印尼在經濟、衛生、教育和生活水平上有顯著的進步,且帶領國家進入了工業化 。 蘇哈托還強行吞併了東帝汶,造成了至少100,000人死亡。到了1990年代,蘇哈托政府的獨裁主義和嚴重的貪污情形,讓他招致了人民的不滿。於是,在他下台之後,他任內的不法行徑,以及針對華人的種族屠殺事件讓他在下台之後遭到起訴,但因為他日漸惡化的身體狀況,和國內輿論的興起,讓此追訴行動最後作罷,並在2008年去世。.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蘇哈托 · 查看更多 »

苏基曼·维尔约桑佐约

苏基曼·维尔约桑佐约(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Soekiman Wirjosandjojo,新拼写法:Sukiman Wiryosanjoyo)一般简称苏基曼,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人物,曾任印尼内政部长,是印尼第6任内阁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 dipunundhuh tanggal 27 September 2011) dipunundhuh tanggal 27 September 2011).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苏基曼·维尔约桑佐约 · 查看更多 »

苏丹·夏赫里尔

苏丹·夏赫里尔(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Soetan Sjahrir,新拼写法:Sutan Syahrir) 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家,是一位激进而又理想主义的人物,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是印尼民族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印尼独立后他成为首任内阁总理,曾三次组阁。 九三零事件后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苏丹·夏赫里尔 · 查看更多 »

苏桑托·蒂尔托普罗佐

苏桑托·蒂尔托普罗佐(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Soesanto Tirtoprodjo,新拼写法:Susanto Tirtoprojo)一般简称苏桑托,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人物,曾任印尼共和国内政部长、司法部长和代理内阁总理等职。不过他代理总理时,印尼共和国是印尼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成员,并不拥有整个印度尼西亚的主权。.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苏桑托·蒂尔托普罗佐 · 查看更多 »

朱安达

朱安达·卡塔维查亚(巽他语:Djuanda Kartawidjaja,印度尼西亚语旧拼写法:Djoeanda Kartawidjaja,新拼写法:Juanda Kartawijaya)通常简称朱安达,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无党派政治家,属印尼巽他族,穆斯林。 朱安达生前多次进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内阁,担任过多部门的部长,是印尼第11任、第17届内阁总理,同时兼任国防部长,他所领导的内阁即朱安达内阁。由于朱安达卸任总理后苏加诺总统自称总理,苏加诺下台后苏哈托废除总理职位,故朱安达常被视为印尼历史上最后一任总理。卸任总理兼防长后,他任苏加诺内阁首席部长(第一部长)直至逝世,也是印尼史上唯一的首席部长。 朱安达任部长、总理和首席部长期间执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把握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大方向,同时团结国内各党派和政治集团,打击各地分裂势力,重视经济建设,为印尼的独立、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批评者认为他是苏加诺的橡皮图章,而且他任职期间印尼的经济状况未见起色。.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朱安达 · 查看更多 »

朱安达·卡塔维查亚

#重定向 朱安达.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朱安达·卡塔维查亚 · 查看更多 »

朱安达内阁

朱安达内阁(Kabinet Juanda),也称工作内阁或非常事务内阁(Kabinet Kary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17届内阁,由朱安达总理领导,于1957年4月9日正式成立,也是印尼在议会制下的最后一届内阁。1959年7月5日,苏加诺总统颁布总统令,恢复总统制,朱安达内阁同日宣布总辞职。.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朱安达内阁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政府首脑

政府首脑是國家(或地區)政府或内閣的领导人,在議会制政治体制下一般為总理(如德国)或称首相(如英国),在總統制政治体制下一般为總統(总统同时也是国家元首,例如美国),而在半总统制政治体制下政府首長由总统在议会多数政党中指定(如法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般为总理,例如前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總理。此外,也有比較特殊的政治制度,例如中華民國: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行政首長為行政院長,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由民選的總統逕行任免之。 政府首腦是行政部門的最高負責人,因此也可稱為行政首長。.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政府首脑 · 查看更多 »

政体

政体(form of government),是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即國家政治體系運作的形式。一般用來指涉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政体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总统制

總統制,是一種共和制政体,总统是政府首脑同時也是國家元首,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总统的行政权與立法和司法機構三权分立,形成制衡。美国是最早的总统制国家,也是目前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

新!!: 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和总统制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印尼总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