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港學派

指数 南港學派

南港學派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的學派,以近史所位於臺北市南港區,故有此稱呼。.

18 关系: 劉鳳翰南港區區域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張玉法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王萍社会科学统计学经济史黃嘉謨郭廷以臺北市李國祁洋务运动清朝

劉鳳翰

劉鳳翰,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00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新!!: 南港學派和劉鳳翰 · 查看更多 »

南港區

南港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東南側,為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近年來投入許多重點建設如高鐵南港站、南港金融園區、南港軟體園區與南港展覽館,中央研究院也設於此區,近年人口呈逐漸增加狀態。 本區的舊--為臺北市極東點,為臺北市重要農業地帶之一;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南港區為桂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南港學派和南港區 · 查看更多 »

區域研究

區域研究(英語:area studies)是主要以國家規模的區域為對象,在注意各地區的共時性的同時,注意地區的特色并比較其他地區,廣泛研究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產業、法律制度、社會、文化、民俗的學科。區域研究一般在傳統上是屬於地理學領域,區域地理學收集各種資料,包括自然與人文,採用複合體概念建構區域的獨特性。區域研究的發祥地源於法國,並形成以白蘭士為首的法國區域學派。而當代區域研究則以美國發展快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世界全體的關係加強,但之前美國因門羅主義的影響,美國對中南美以外的第三世界的瞭解較為有限。因此美國為推進其世界戰略需要大量的知識和信息,美國也因此投入鉅資培養亞洲問題和非洲問題的專家。因這些地區的情況無法簡單的西洋知識來分析,因此除了舊有的地理學,也常用經濟學、法學、歷史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成果及手法等學際性手法分析。 Category:區域研究 Category:區域科學 Category:民族誌 Category:文化人類學.

新!!: 南港學派和區域研究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簡稱近史所,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遷台後所成立的研究所之一,研究範圍主要以中國近代史為主。.

新!!: 南港學派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国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通常指以晚清為開端,中國面對內憂外患的一段歷史。其研究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有所不同,.

新!!: 南港學派和中国近代史 · 查看更多 »

張玉法

張玉法(),中華民國的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 南港學派和張玉法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

新!!: 南港學派和國立中央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灣師大、臺師大、臺師或師大,前身為1946年創立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有校本部、公館校區與林口校區三個校區。省立師範學院與國立臺灣大學、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是1940年代中華民國臺灣省僅有的四所高等教育機構。 臺師大目前為臺灣三所師範大學其中之一,其主要教學目標為培育中等學校師資 。另外校內的一級單位-心測中心為國內重要教育機構,每年負責研發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影響國中升學走向,未來除了試題研發,也將承辦試務行政的工作,完整辦理國中升學的業務。 目前與同樣位於大安區之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南港學派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查看更多 »

王萍

王萍(),山东海阳人。女,汉族。1975年11月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历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副处长、办公室主任,江西省妇联副主席,中共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中共吉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等职。2011年8月,任中共吉安市委书记。2016年9月,不再担任中共吉安市委书记。.

新!!: 南港學派和王萍 · 查看更多 »

社会科学

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種種现象。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會科學起源於西元1930年出版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內容包含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犯罪學、生物學、地理學、醫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倫理學、藝術、社會工作學及法律學等與社會科學概論相關的一門學科。.

新!!: 南港學派和社会科学 · 查看更多 »

统计学

统计学是在資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數據資料,以便给出正确訊息的科學。這一门学科自17世纪中叶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它廣泛地應用在各門學科,從自然科学、社會科學到人文學科,甚至被用於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隨著大数据(Big Data)時代來臨,統計的面貌也逐漸改變,與資訊、計算等領域密切結合,是資料科學(Data Science)中的重要主軸之一。 譬如自一組數據中,可以摘要並且描述這份數據的集中和離散情形,這個用法稱作為描述統計學。另外,觀察者以數據的形態,建立出一個用以解釋其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數學模型,以之來推論研究中的步驟及母體,這種用法被稱做推論統計學。這兩種用法都可以被稱作為應用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则是討論背後的理論基礎的學科。.

新!!: 南港學派和统计学 · 查看更多 »

经济史

经济史,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经济状态的变迁史。经济者,微而言之,研究家庭之收支巨细财务详略;宏而言之,经世济民,解释社会变化中蕴含的深刻规律。如此观之,经济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这个经济和经济学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國富論》发表为诞生的标志,至今200余年,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而这样一个年轻而朝气蓬勃的学科在诺贝尔奖中已然拥有一席之地,在人类的知识圣殿中开始崭露头角。经济学的流派众多。.

新!!: 南港學派和经济史 · 查看更多 »

黃嘉謨

黃嘉謨(),籍貫福建晉江,生于廣西都安。電影編劇,電影理論家,學者。 黃嘉謨早年在上海從事電影編劇等活動。1944年於重慶畢業于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學系。畢業後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外事局任翻譯官。抗戰勝利後,任職于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廣西分署。1947年後,任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專員、勞工保險部主任。1956年後,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歷史研究。.

新!!: 南港學派和黃嘉謨 · 查看更多 »

郭廷以

郭廷以(),字量宇,出生於河南舞陽,中国歷史學家,1949年前往台湾。他是中國近代史學及中國口述史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共同創建者,並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 南港學派和郭廷以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南港學派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李國祁

李國祁,()台灣歷史學家,德國漢堡大學博士。1949年至1973年任職於中研院近史所,為南港學派第二代學者。1996年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2000年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研究專長為中國近現代史,著有:《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張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李鴻章的家世與人際關係》、《中山先生與德國》。.

新!!: 南港學派和李國祁 · 查看更多 »

洋务运动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大清後期時,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基礎,在全國展開之工業運動,口號和目標先後分別是「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此運動自1861年至1894年,持續約34年,歷經同治光緒二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所主導推動,在專制皇權之背景下發生。 洋務自強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全國規模之西方工業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則帶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最終洋務運動卻難逃失敗之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之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新!!: 南港學派和洋务运动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南港學派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