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南勢坑 (臺中市)

指数 南勢坑 (臺中市)

南勢坑,是臺灣臺中市沙鹿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南勢里、三鹿里、埔子里、六路里不含西北部凸出部分、晉江里南部邊界地帶。《臺中縣沙鹿鎮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目录

  1. 25 关系: 台12線台14線台17線大字大甲郡大肚中堡大正山腳 (臺中市龍井區)市道136號下橫山北勢坑福爾摩沙高速公路龍井交流道龍目井臺中州臺中市臺中廳臺中縣臺灣林厝沙鹿 (大字)沙鹿區沙鹿街明治新庄子 (臺中市龍井區)

台12線

台12線,為中華民國(臺灣)一條橫貫臺中市的省道 ,目前全線路名已整編為臺灣大道。西起臺中市梧棲區台中港,東至臺中市中區臺鐵臺中車站廣場,全長23.2公里,全路段均於臺中市境內;為連接臺中港區、國道一號高速公路與台中市區間最直接之路徑。.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台12線

台14線

台14線,是位於臺灣的一條省道,起自彰化縣彰化市,訖於南投縣仁愛鄉屯原,全長99.021公里,是進入埔里、日月潭、霧社的重要公路。 台3線的臺中市至草屯,接台14線草屯至埔里段與台21線的埔里至日月潭,這3段合稱「中潭公路」;而埔里至霧社段稱為「埔霧公路」。 此線原本計畫開闢霧社至花蓮縣秀林鄉銅門路段,稱為「新中橫公路霧社銅門線」,但已於2014年解編。未開闢的屯原至龍澗路段不再開闢,已開闢的龍澗至銅門路段從省道解編。 台14線有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全線大多與水沙連高速公路(國道6號)的交流道連接。.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台14線

台17線

台17線,又稱西部濱海公路,為台灣一條聯絡西南部沿海城鎮的省道,起自臺中市清水區甲南(台1線岔路),終至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接台1線),全長274.129km,另有兩條支線。台17線有部分路段是與西濱快速公路(台61線)共構。.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台17線

大字

大字(平假名:おおあざ)為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使用的區劃單位,其上層的區劃為市町村,下層的區劃為小字藤岡謙二郎・山崎謹哉・足利健亮《日本歴史地名辞典 新装版》,柏書房,pp.8-9。。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自1920年開始,也使用過大字和小字的區劃,為原街庄社鄉改制而來,直到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實施市町村合併時,將許多原本的村級行政區合併為新制的市町村行政區,便出現了許多村合併後,組成一個轄區更大的村,而原本的村名,就改成為大字。例如:○○村與其他村合併共同組成新的△△村時,新的地址變成為「△△村大字○○」。而原本在舊有的村級行政區下的更小的行政區單位,便成為小字。 現在已有許多地方不使用大字,甚至在最近的平成大合併中,有許多市町村合併時,同時廢除了大字的使用,地址的登記由原本的「▽▽市大字○○字□□」改成「▽▽市○○字□□」,沖繩縣則有許多地方直接將大字改為「字□□」。.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大字

大甲郡

大甲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該郡隸屬台中州。.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大甲郡

大肚中堡

大肚中堡,是台灣中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臺中市的梧棲區全部、沙鹿區南部及龍井區北部。 大肚中堡西邊瀕臨台灣海峽,北邊為大肚上堡,東邊為捒東下堡,南邊為大肚下堡。.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大肚中堡

大正

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使用時間從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5日止。承續年號為明治,接續年號為昭和。.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大正

山腳 (臺中市龍井區)

山腳,是臺灣臺中市龍井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北部偏東。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山腳里、忠和里東部。.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山腳 (臺中市龍井區)

市道136號

市道136號是位於台灣中部的市道,西起臺中市龍井區,東至南投縣國姓鄉龜溝,全長共計49.666公里。原起點為梧棲區台中港,,故起點修正至龍井區後壁崙。.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市道136號

下橫山

下橫山,是臺灣臺中市大雅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橫山里相近。《臺中縣大雅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下橫山

北勢坑

北勢坑,是臺灣臺中市沙鹿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偏南。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晉江里不含最南端、北勢里、福興里、六路里西北部凸出部分、美仁里東部、興仁里東南部、斗抵里東北部邊界地帶。.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北勢坑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編號為中華民國國道三號,簡稱福高(英文譯名:Formosa Freeway/Freeway No.),是臺灣第二條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因此一般俗稱為第二高速公路(簡稱二高),由於分為不同區段興建,因此民間常稱北二高、中二高、南二高等三大路段,但實際上都是同一條高速公路。全長431.5公里,為臺灣最長的高速公路,另有一條支線:國道三甲臺北聯絡線。 二高的主要功能為分擔中山高速公路趨近飽和的車流量,並且具有平衡城鄉發展的功能,因此全線穿越的地區以臺灣西部中小型城鎮與鄉村地帶為主,以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於中部轉彎進入南投縣,使該縣得以與西部其他縣市以高速公路連接,但影響是國道三號僅繞過彰化東北邊,不若其他西部縣市有兩條高速公路互相分擔車潮,使用路人常使用彰化系統交流道轉換路線,因此彰化段每逢過節時份常是嚴重塞車路段。 國道三號於1987年由北二高路段開始動工,1993年開始分段通車,2004年1月11日完成全線通車。.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龍井交流道

龍井交流道可以是指:.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龍井交流道

龍目井

龍目井,是臺灣臺中市龍井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龍泉里、龍岡里不含東南部。.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龍目井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臺中州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臺中市

臺中廳

台中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台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廳」下設「支廳」,台中廳下分設東勢角、塗葛堀(今龍井區)、牛罵頭、社口(今神岡區境內)、葫蘆墩等五個支廳;廳治設於廳直隸的藍興堡台中城(原臺灣省城)內,廳直隸範圍包含藍興堡、貓羅堡及栜東上堡各一部分,以及栜東下堡、大肚中堡、大肚下堡。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合併台中、彰化二廳及苗栗廳之一部分為台中廳。下轄東勢角、葫蘆墩、大甲、沙轆、彰化、鹿港、員林、北斗、二林等九個支廳。 大正9年(1920年)7月,時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為提高地方官的權限,廢西部十廳,實施「五州二廳」制度,台中廳與南投廳合併為台中州。.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臺中廳

臺中縣

臺中縣為中華民國已廢止的行政區,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彰化都會區內,以人口計曾為台灣第三大縣,下轄3縣轄市5鎮13鄉,縣政府設於豐原市。2009年6月23日,行政院核准「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台中直轄市。.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臺中縣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臺灣

林厝

林厝,是臺灣臺中市西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林厝里相近。.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林厝

沙鹿 (大字)

沙鹿,原寫為沙轆,是臺灣臺中市沙鹿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全區核心聚落所在地,位於該區西部偏南。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居仁里西半部、洛泉里西半部、美仁里不含東北端及東南端、沙鹿里、興仁里不含東南部、興安里、斗抵里不含東部邊界地帶。《臺中縣沙鹿鎮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沙鹿 (大字)

沙鹿區

沙鹿區(臺羅:Sua-Lak-Khu;拍瀑拉語:Salach)是臺灣中部城市臺中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中市西部海岸平原的中心位置,臺中市區與臺中港之間、鄰近中部科學園區,臺中國際機場所在地。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風強、雨量少。重要特產為甘藷、豬肉副食產品。.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沙鹿區

沙鹿街

沙鹿街,為1938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大甲郡,1920年設沙鹿--,1938年升格為沙鹿街。今台中市沙鹿區。.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沙鹿街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明治

新庄子 (臺中市龍井區)

#重定向 新庄子 (龍井區).

查看 南勢坑 (臺中市)和新庄子 (臺中市龍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