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卅間
卅間,又稱三十間,是香港一個近乎消失的地名,位於香港島中區中環與太平山之間,具體範圍約為荷李活道以南、堅道以北、卑利街以西的地帶,以必列者士街與士丹頓街為中軸。「卅間」的名源自該處昔日有三十間屋而得名。自二戰之前,該區已是來自潮汕和海陸豐的貧民聚居之地,每年農曆七月都會進行盂蘭勝會。.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卅間
山窿謝記魚蛋
山窿謝記魚蛋(簡稱謝記魚蛋)是香港一家已結業的著名老字號食肆,位於香港仔舊大街,於1946年開業,主要售賣魚蛋、魚片、魚皮雲吞、炸魚皮及腐皮卷。.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上環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中環
八間屋
八間屋(簡稱八間)是香港七個二級歷史建築及一個三級歷史建築連成一組的歷史建築群,位於香港島赤柱赤柱大街二號,因八間相連的小屋而得名。 小屋群處於赤柱灣東岸,黃麻角道後方,行人須經赤柱大街南端的小路進入。這些建築於1930年代由香港政府興建,以安置因建設赤柱軍營及黃麻角炮台而須搬遷的黃麻角村八個客家原住民家庭。現時該處仍有居民居住。八間小屋樓高一層,紅磚灰瓦,木門及窗框則為綠色。 目前尚未完成評級的赤柱八間8號之瑞典籍白人業主因為計劃清拆改建所以反對赤柱八間8號的歷史評級。按古諮會機制,一級歷史建築已被納入「備用名單」,供古物事務監督按其文物意義、遭拆卸的風險等逐一考慮是否應宣布為法定古蹟。若業主欲清拆建築物,有關建築將即時被列為暫定古蹟,凍結其重建權,但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則不在此限。.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八間屋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香港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香港島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香港仔
香港仔大道
香港仔大道 (英文:Aberdeen Main Road),是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市區內的大馬路,西起香港仔漁類批發市場,經過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之南邊工廠大廈群,至聖伯多祿中學轉東行,在香港仔水塘道轉南,和香港仔舊大街平行,出香港仔巴士總站上行車天橋止。此後香港仔大道自西向東單向行車,與香港仔海傍道分工,至逸港居為止。.
香港仔舊大街
香港仔舊大街(英文:Old Main Street, Aberdeen)是香港街道,位於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
香港仔海傍道
香港仔海傍道(英文:Aberdeen Praya Road)是香港1號幹線的起點,位於香港島西南部的香港仔,為一條海邊道路。它毗鄰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及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東面連接黃竹坑道及鴨脷洲大橋交界(並與香港仔大道並行),西面連接石排灣道。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
赤柱
赤柱(Stanley)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石澳以西,是著名旅遊景點。 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树上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陽光照耀下,树木看起來像赤紅色的柱,因而称为「赤柱」。.
查看 十五間 (香港)和赤柱
涌尾 (香港仔)
涌尾,又名士丹頓灣(Staunton Creek),是香港香港島南部石排灣與黃竹坑之間的一個地方。範圍包括香港仔工業學校、南朗山道以西及黃竹坑道以南的工業區、香港仔警署、香港仔網球及壁球中心及逸港居。 涌尾所指的涌,便是指今日的黃竹坑明渠,當時明渠還是一條河流,出海口則位於南朗山道及黃竹坑道交界以西附近。早於1816年有英國艦隊途經香港補給,第三欽差大臣士丹頓(George Thomas Staunton)途經該處,便將河流連同其出海口的泥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Staunton Creek(士丹頓灣)。 涌尾於昔日該處尚為海面之時,有大量漁船在該處停泊。至約1967年,香港政府決定在該處填海,新香港仔警署率先在1969年落成,其餘土地也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陸續填好;而鴨脷洲大橋分別於1977和91年動工,1980和94年落成,東面用地主要用作興建工廠大廈之用,而西面則興建臨時房屋區。1983年7月14日,臨時房屋區旁之木屋發生大火,600多間木屋被焚毀,900多人無家可歸。 該處的臨時房屋區於1980年代中至末拆卸後,土地一直空置。至1990年代末,香港仔網球及壁球中心及居屋項目逸港居才相繼落成,南區區議會會議廳及辦公室同時由香港仔中心遷至逸港居。2016年,近明渠出口一帶新建的寵物公園獲命名為「黃竹坑涌尾寵物公園」,令「涌尾」這個地名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