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京安徽会馆

指数 北京安徽会馆

北京安徽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3号、25号、27号,原是安徽省人士在北京的会馆。安徽会馆戏楼是北京市现存的四座民间大戏楼之一(其他三座是正乙祠戏楼、湖广会馆戏楼、阳平会馆戏楼)。.

25 关系: 同治孙承泽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京剧强学会徽班北京市北京平阳会馆北京湖广会馆光绪程长庚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譚鑫培长生殿李瀚章李鴻章梅葆玖椿树街道正乙祠戏楼洪昇淮軍清朝戊戌变法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同治 · 查看更多 »

孙承泽

孫承澤(),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山東益都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孫承澤于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在大順政權中任四川防禦使。入清後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極受多尔衮的寵信,孙承泽批评说用满洲礼仪祭天不当,多尔衮仍聽得下去。順治十年(1653年),因題奏保舉大學士陳名夏擔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不滿,認為孫另有所圖,於是承泽“引疾乞休,(上)允之”,隱居西山櫻桃溝,順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閑者軒、硯山齋(今孫公園處)。晚號退--。著述頗豐,有《尚書集解》、記載明崇禎朝典章制度的《山書》、著錄書畫的《庚子銷夏記》、記明代京師地方沿革、名勝古跡、名臣行狀的《春明夢餘錄》和《天府廣記》等。 孫承澤精於品鑒書畫,收藏甚富。曾藏有孫過庭《書譜》、蘇軾《苦雨詩》等書法名跡,名帖中有《宋賜畢文簡淳化閣帖》、《定武契帖瘦本》等,名畫有荊浩《匡廬圖》、宋迪《秋山圖》、崔白《蘆鴈圖》、趙孟堅《水仙圖》、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等。所藏書畫常用鈐印有“孫承澤印”、“孫氏”、“承澤”、“深山閉戶”、“退翁”、“退--”、“退--逸叟”等。同時代的收藏家梁清標曾贈詩“畫圖何讓米家船,周鼎商彝不計年”(退--歌)。.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孙承泽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2018年3月撤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主管文化及艺术事业。.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强学会

强学会,清朝末期一个政治团体,现代政党的雏形。1895年中国惨败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内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痛思中国失败之教训,寻求中国转弱为强的途径。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萬國公報》,成为强学会组织的发端。该报因与上海基督教广学会的一个刊物同名,后改为《中外紀聞》,刊登海外新闻,时评政论和有关公文,以“渐知新法”为宗旨,“遍送士夫党人”。同时请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在达智桥胡同河南会馆或后孙公园胡同安徽会馆定期召集集会,演讲与讨论。11月中旬正式成立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或译书局。康有为作《强学会叙》,陈炽为提调,梁啟超为书记员,入会者众多。参加学会的除维新派、帝党外,还有一些开明人士、洋务派、传教士等。 袁世凯、张之洞、徐世昌等都列名参加,并出资赞助。李鸿藻、翁同和等也予支持。李鸿章也愿捐银2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不好,遭到拒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 北京强学会成立之后,康有为立即南下南京,游说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1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张謇、陈三立、黄遵宪、吳德潚等,和张之洞幕僚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梁鼎芬、汪康年等。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倡导维新变法。 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有湖北质学会、广州圣学会、湖南南学会、广东粤学会、苏州苏学会,陕西味经学会、上海有不缠足会、农学会、译书会、蒙学会等。 1896年1月20日,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严禁北京强学会议论时政,将之改为直隶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强学会等于被解散。张之洞也随之停发上海强学会经费,令其自动解散。1897年,康有为又在京成立“保国会”。 杨崇伊跟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是儿女亲家。.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强学会 · 查看更多 »

徽班

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扬州「三庆班」受闽浙总督伍拉纳推荐,入京为乾隆帝庆祝八十大寿,引起轰动,后遂长留燕京表演。随后各大徽班也纷纷入京,其中尤以“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著名,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 由于徽班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京師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后,带来了楚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京剧”。 Category:科班 Category:京剧 Category:昆曲演员.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徽班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平阳会馆

平阳会馆(讹称“阳平会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小江胡同36号,是清朝山西省平阳府设在北京的会馆。该会馆的戏楼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起,成为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场的所在地。.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北京平阳会馆 · 查看更多 »

北京湖广会馆

北京湖广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3号,是清朝时设在北京的湖广同乡联谊场所。北京湖广会馆戏楼至今仍在演出传统戏曲、曲艺,是北京有名的传统戏楼。.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北京湖广会馆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程长庚

程长庚(),清京剧演员、戏剧活动家。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安徽潜山(今潜山县)人,主演老生,是京剧形成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主持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并长期担任精忠庙的会首,演戏严肃认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为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当时同-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京剧老生三杰。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C C C C C.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程长庚 · 查看更多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共计1080处).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西城区

北京市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面积50.7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24.6万。西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核心区域,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民委等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區內有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故宮、白塔寺、月坛、广济寺、法源寺、西单、琉璃厂、什刹海、白云观、金融街、大栅栏等。.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西城区 · 查看更多 »

譚鑫培

譚鑫培(),名譚金福,又名譚金培,藝名小叫天,人稱譚叫天,湖北省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人,京劇演員,工生行。 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影響極大,他故去后,梁啟超寫的輓聯「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說明了影響。.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譚鑫培 · 查看更多 »

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1645年—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述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長生殿》全本共有五十折,體制宏大,演出壯觀,涉及人物眾多,有以李、楊為代表的皇室貴族人物,有雷海青、樂師李龜年等不畏強權的忠君愛國之人,更有安祿山、楊國忠等反面人物,以及作品後半部廣泛涉及的仙界人物。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尤侗作《長生殿》序。.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长生殿 · 查看更多 »

李瀚章

李瀚章(),字筱泉,一作小泉,安徽合肥磨店乡(今属安徽瑶海区)人,李文安之子,李鴻章之長兄。中國清朝大臣。.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李瀚章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梅葆玖

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在上海出生,京劇演員,工旦行,是梅蘭芳的小兒子(第九个子女),也是僅有的一个學戲的兒子。他是中國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京劇團团长、第七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梅葆玖是梅兰芳家族中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梅葆玖 · 查看更多 »

椿树街道

椿树街道是北京市西城区南部的一个街道。行政区域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2006年末),是北京市辖区面积最小的街道。街道办事处驻椿树园11号楼,因相传古时当地曾有一棵需要两人方能合抱的大椿树而得名。琉璃厂街区也位于该区域内。 1954年为香炉营、椿树、麻线3街道,1958年合并为椿树街道。同年改椿树公社,1979年复置。.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椿树街道 · 查看更多 »

正乙祠戏楼

#重定向 正乙祠.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正乙祠戏楼 · 查看更多 »

洪昇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别号南屏樵者,浙江钱塘縣(今杭州市)人,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以劇本《长生殿》聞名天下,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齊名,有“南洪北孔”之称。.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洪昇 · 查看更多 »

淮軍

1862年5月2日,李鸿章在上海创建的私人武装淮軍,与湘军齐名。李鸿章“率旧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珊、吴长庆、曾军将程学启、湘军将郭松林、霆军将杨鼎勋以行,又奏调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檄弟李鹤章总全军营务,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第一次参战是从上海配合英法联军向太平天国进攻。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名将有刘长佑與刘坤一兄弟、张树声與张树珊兄弟、周盛波與周盛传兄弟、聂士成、梅东义、卫汝贵、叶志超、丁汝昌、苏得胜等。.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淮軍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新!!: 北京安徽会馆和戊戌变法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