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京京剧院

指数 北京京剧院

北京京劇院,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的公營京劇院團,1979年組建。 前身是1955年末籌組,1956年初成立的北京京劇團,下分北京京劇一團、北京京劇二團、北京京劇三團等幾個京劇團,首任團長(總團長)是馬連良,首任各分團團長(總副團長)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 曾在劇院工作的演員和創作人員除了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4大頭牌,還有汪曾祺、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慕良、王瑞芝、汪本貞、何順信、姜鳳山、唐在炘、熊承旭、陸松齡、譚世秀、遲金聲等名家。 現有梅葆玖、李世濟、張克讓、安雲武、燕守平、金惠武、朱紹玉等多位獲評正高級職稱的演員和創作人員。 馬連良團長時代,創作演出了許多新編古裝京劇和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影響很大,新編古裝戲有:《趙氏孤兒》、《官渡之戰》、《海瑞罷官》(吳晗編劇)、《望江亭》、《秦香蓮》、《赤壁之戰》(與當時叫中國京劇院的中國國家京劇院聯演)等;現代戲有:《秋瑾》、《年年有餘》、《杜鵑山》(1964年)、《蘆蕩火種》(《沙家浜》的前身)等。 《望江亭》、《秦香蓮》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與中國京劇院聯演彩色京劇電影《群英會》。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樣板戲裡的《沙家浜》一劇由北京京劇團集體創作。 改革開放后上演的吳祖光劇作《三打陶三春》1983年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現任院領導是黨委書記劉勝利和院長李恩傑。 Category:京劇劇團 Category:中國劇團.

36 关系: 吴晗姜鳳山安雲武中國國家京劇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京劇現代戲京剧張君秋張克讓何順信北京市唐在炘王瑞芝熊承旭燕守平遲金聲裘盛戎馬長禮马连良譚富英譚世秀譚元壽趙燕俠金惠武陸松齡李世濟李慕良杜鹃山样板戏梅葆玖汪本貞汪曾祺沙家浜朱紹玉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

吴晗

吴晗(),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金华义乌人,是中國近代的历史学家。吳晗先加入民盟,再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海瑞罷官》這部剧而被當權者批鬥,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惨遭摧残。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在狱中被迫害致死,死因不明,死前头发被拔光;10月11日早晨、在獄中連流帶吐1000多CC的血液而亡。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新!!: 北京京剧院和吴晗 · 查看更多 »

姜鳳山

姜鳳山(1923年-2012年),京劇琴師,北京人。 姜鳳山是杜奎三(徐蘭沅的學生)的大弟子,與梅蘭芳合作多年,先是在梅蘭芳劇團樂隊演奏京劇二胡(京二胡),輔助琴師王少卿,王故去后,他升任琴師,給梅蘭芳操琴(以京劇胡琴;京胡配合唱腔和表演),直到梅去世。 與他搭配的京劇二胡是虞化龍。 1959年,梅蘭芳做院長的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獻演新編戲《穆桂英掛帥》,梅蘭芳領銜主演,庚金群打鼓,他做琴師和唱腔設計,音樂指導是徐蘭沅。 他的唱腔設計作品還有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洪湖赤衛隊》;新編古裝京劇《蘭梅記》等。 2012年12月22日姜鳳山與北京病逝,享年90歲。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京劇作曲家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1923年出生 Category:2012年逝世.

新!!: 北京京剧院和姜鳳山 · 查看更多 »

安雲武

安雲武(),京劇演員,工生行,馬連良弟子,楊寶忠乾孫子。 1958年考進北京戲曲學校,跟王少樓等先生學,1962年馬連良接任北京戲曲學校校長后,收他為門下弟子,同期還有倪啟勳、楊汝震、趙世璞等4位。 馬連良留有教導他和張克讓唱《清官冊》的錄音。 馬連良的所有門下弟子中以他的年紀最小。 他在河南鄭州工作18年,現在是北京京劇院演員,一级演员。 Category:中国男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生行演员 Category:安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安雲武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家京劇院

中國國家京劇院是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中國國營京劇院團。2007年11月28日以前名叫中國京劇院。現任黨委書記是劉孝華,前任院長是吳江,現任院長是宋官林。目前設有一團、二團、三團,另有舞台美術中心、藝術創作研究部、業務部3個部門。.

新!!: 北京京剧院和中國國家京劇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北京京剧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京劇現代戲

京劇現代戲,指相對於傳統京劇和新編歷史京劇(古裝京劇)的現代京劇(時裝京劇),以京劇表現和刻劃現代人的生活,服裝(行頭)、道具(砌末)都現代化,以符合現在的時代,古裝改為現代的時裝,並致力於打破流派和行當的限制,臉譜也多半改為較生活化的淡粧(自然粧)。.

新!!: 北京京剧院和京劇現代戲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北京京剧院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張君秋

張君秋(),京劇演員,工旦行,祖籍江蘇,1920年10月14日在北京出生,1997年5月27日在北京去世。 從小跟李凌楓學京劇表演藝術,后來又拜師尚小雲和梅蘭芳。 和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有四小名旦的稱號。 長期與馬連良合作,在英屬香港巡迴期間,與馬合拍彩色京劇電影《梅龍鎮》、《漁夫恨》,與俞振飛合拍彩色京劇電影《玉堂春》。 回到中國后,歷任北京京劇三團團長、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總副團長,獲評中國國家文藝一級。 代表作《望江亭》和《秦香蓮》被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他開創了張派京劇表演藝術,他的琴師(京劇胡琴;京胡)是何順信;鼓師是金瑞林;京劇二胡(京二胡)是張似雲;京劇月琴是尚長貴。他的演唱風格被人稱為張腔。 顧正秋等多人是他的學生,1990年,張顧師徒2人同時在美國紐約得到亞洲傑出藝人終身藝術成就金獎。 他的兒子張學津、張學海工生行,分別拜師馬連良和周信芳。 兒子張學浩工生行、旦行,女兒張學敏工旦行。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旦行演员 Category:北京人 J君秋.

新!!: 北京京剧院和張君秋 · 查看更多 »

張克讓

張克讓(),京劇演員,工生行,馬連良弟子。 1960年考進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學員班,先跟馬先生弟子遲金聲學,后被馬先生收為徒弟。 馬先生有《清官冊》教學錄音傳世,他和安雲武是裡面的學生。 他在吳祖光編劇的《三打陶三春》裡飾趙匡胤,拍成了彩色京劇電影。 Category:中国男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K.

新!!: 北京京剧院和張克讓 · 查看更多 »

何順信

何順信(1924年-2011年4月24日),京劇琴師、作曲家,祖籍河北,1924年在呼和浩特出生。 他的爸爸何福泉是河北梆子、京劇琴師。 1939年起拜師耿永清(楊小樓的琴師)學京劇音樂藝術。 1940年起做姨表兄張君秋的專任琴師。 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傍張君秋在英屬香港巡迴公演,並擔任當地攝製的京劇電影《玉堂春》的京劇胡琴(京胡)和京劇電影《梅龍鎮》、《漁夫恨》的旦行京劇胡琴(這2部電影的生行京劇胡琴是馬連良的學生李慕良)。 張君秋和馬連良回到中國后,他隨張君秋參加北京市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在北京京劇院與張君秋長期合作,直到張君秋過世。 他參與音樂創作的新編古裝京劇有《赵氏孤儿》、《望江亭》、《秦香蓮》、《诗文会》、《楚宫恨》、《状元媒》、《春秋配》、《彩楼记》、《怜香伴》等。 他擔任琴師的現代京劇有《秋瑾》、《年年有餘》(生行琴師是馬連良的學生李慕良)、《蘆蕩火種》等,都有錄音行世,頗有影響。 他是京劇電影《望江亭》和《秦香蓮》(與李慕良、汪本貞分任)的琴師。 在《蘆蕩火種》基礎上改編的樣板戲《沙家浜》,請他和王永泉(王泳泉)共同擔任甲組琴師和電影版琴師。 改革開放后,他設計了《情痴》、《花木蘭》等新編古裝京劇的唱腔。 2006年,他得到美國紐約第27屆亞洲傑出藝術家-終身藝術成就金獎。 2011年4月26日20時病逝北京。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京剧琴师.

新!!: 北京京剧院和何順信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北京京剧院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唐在炘

唐在炘(),著名京劇琴師、作曲家,師從穆鐵芬、周長華、徐兰沅等京劇音樂藝術家,上海出生。.

新!!: 北京京剧院和唐在炘 · 查看更多 »

王瑞芝

王瑞芝(1909年-1976年),京劇琴師,拜師錫子剛先生學習京劇音樂藝術。 他是余叔言生前最后1位琴師,與余門弟子孟小冬、譚富英合作多年。 精通京劇生行余派藝術,還與言菊朋、遲世恭等有過合作。 1949年隨孟小冬移民英屬香港,1955年回歸中國。 回国后曾与言慧珠前夫薛浩伟多年合作。 后專任譚富英的琴師。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新!!: 北京京剧院和王瑞芝 · 查看更多 »

熊承旭

熊承旭(),京劇琴師、作曲家,師承徐蘭沅。 上海人,在復旦大學讀書時,與學友唐在炘、鄰居閔兆華組成1個京劇樂隊,唐在炘京劇胡琴(京胡),閔兆華京劇月琴,他演奏京劇二胡(京二胡)。 1940年代后期,3人與趙榮琛、高華 (京劇)等程派藝術家合作,錄製了多套京劇唱片,1947年曾與程硯秋在上海合作《碧玉簪》等戲,程送給他們「3劍客」的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3人與李世濟、白登雲等組團巡迴公演,后加盟馬連良做團長的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 熊承旭和唐在炘在北京京劇團拜師徐蘭沅,與李慕良、陸松齡組成徐先生做音樂指導的4人唱腔設計小組。 作品有《蘆蕩火種》(《沙家浜》的前身)等。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京劇作曲家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復旦大學校友 Category:熊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熊承旭 · 查看更多 »

燕守平

燕守平,1941年在江蘇沛縣出生,京劇琴師,北京市戲曲學校畢業,現任北京京劇院琴師,以他的藝術成就獲評國家一級演員職稱,編著《京胡古今名段集》(2004年第1版)等書。 他的愛人馬小曼是馬連良的女兒,工京劇旦行,也是中國國家一級演員,2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培養的京劇藝術人才。 他最有代表性的京劇胡琴(京胡)伴奏;演奏作品是第2批樣板戲裡的《杜鵑山》1劇,他擔任甲組琴師和電影版琴師,錢江攝影,謝鐵驪導演的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電影裡的京劇胡琴就是他拉的(甲組和電影版鼓師是史镇鑫,管弦樂指揮是胡炳旭)。 他從1954年考進戲曲學校就開始從事京劇伴奏,到現在已經54年了。 他在學校師從楊寶忠等先生,1959年畢業后留在母校任教,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調北京京劇團(1979年改北京京劇院,直到現在),並師從劇團音樂指導徐兰沅學習京劇音樂藝術。 曾與馬長禮、譚元壽、張君秋、趙燕俠、孫毓敏、耿其昌、李維康、馬永安、楊春霞、李寶春、萬一英、于魁智、李勝素、孟廣祿、趙葆秀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合作。 他的學生有趙立新、高俊浩等。.

新!!: 北京京剧院和燕守平 · 查看更多 »

遲金聲

遲金聲(),京劇演員,工生行,師承馬連良,以中國國家1級導演的正高級職稱從北京京劇院離休。 新編古裝京劇《三打陶三春》(吳祖光編劇)舞台版是他的導演作品,影響很好,在1983年搬上大銀幕。 他和蕭甲合作執導京劇現代戲《地下聯絡員》(后來的《蘆蕩火種》,樣板戲《沙家浜》的前身,汪曾祺、楊毓珉、薛恩厚、蕭甲編劇,李慕良、陸松齡、唐在炘、熊承旭唱腔音樂設計,徐蘭沅音樂指導)。 他和馬崇仁合作執導《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共有460個劇目。 他和葉少蘭合作執導《楚宮恨》。 Category:中国男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中國導演 J金聲.

新!!: 北京京剧院和遲金聲 · 查看更多 »

裘盛戎

裘盛戎(),京劇演員,工淨行,1915年8月25日在中國北京出生,1971年10月5日在北京去世,他的爸爸裘桂仙工淨行,同時善長京劇胡琴(京胡)藝術。 他出身富連成科班盛字科,曾與楊小樓、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周信芳、金少山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任北京市京劇二團團長。 北京市京劇一團、北京市京劇二團、北京市京劇三團合併成北京京劇團(北京京劇院的前身)后,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趙燕俠、馬富祿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合作排演了許多新編古裝京劇和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 《群英會》(飾黃蓋)和《秦香蓮》(飾包拯)2部彩色京劇電影紀錄保存了他的舞台藝術。 他的琴師是汪本貞,鼓師是張繼武,張退休后改譚世秀。 他參演的新編古裝京劇除《秦香蓮》和《赤壁之戰》外,還有《赤桑镇》(飾包拯)、《除三害》(飾周處)、《趙氏孤兒》(飾魏絳,李慕良唱腔設計)、《舍命全交》(飾羊角哀)、《官渡之戰》(飾曹操)、《海瑞罷官》(飾徐階)、《林則徐》(飾林則徐)等,現代京劇有《雪花飄》(飾陳大爺,汪曾祺編劇)、《杜鹃山》(飾烏豆,1964年,李慕良唱腔設計,徐兰沅音樂指導)、《海港》(飾高志揚,唐在炘操琴、音樂設計,1968年)、《南方來信》(飾陳老四,越戰題材)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迫害,1971年離世。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净行演员 Category:裘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裘盛戎 · 查看更多 »

馬長禮

長禮(),又名馬崇禮,馬連良養子,譚富英入室弟子,京劇演員,工生行,在北京出生。.

新!!: 北京京剧院和馬長禮 · 查看更多 »

马连良

连良(),回族,北京人,字温如,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新!!: 北京京剧院和马连良 · 查看更多 »

譚富英

譚富英(),京劇演員,工生行,富連成科班富字科出身,拜師余叔岩,中國共產黨黨員。 祖籍湖北,在北京出生,祖父譚鑫培和父親譚小培都是京劇表演藝術家。 融會譚、--兩派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任北京京劇一團團長,1956年北京京劇一團併到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以后,任總副團長。195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馬長禮是他的學生,顧正秋是他的乾女兒(義女)。 他參與《蘆蕩火種》(后來的樣板戲《沙家浜》)的創作。 其子譚元壽、孫譚孝曾和曾孫譚正岩都是生行京劇演員。 Category:湖北人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生行演员 F Category:北京人.

新!!: 北京京剧院和譚富英 · 查看更多 »

譚世秀

譚世秀(1923年-1999年1月6日),京劇鼓師,富連成科班世字科出身,長期在北京京劇院及前身北京京劇團工作。 與馬連良、裘盛戎、馬長禮、譚元壽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合作多年。 京劇司鼓(打鼓)作品很多,包括列進8個樣板戲裡面的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沙家浜》(打甲組和電影版的鼓),還有拍成彩色京劇電影的《群英會》(與庚金群分任鼓師)、《秦香蓮》(與金瑞林分任鼓師)等新編古裝京劇。 裘盛戎的鼓師原請張繼武,張退休后,改譚世秀打。 香港中樂團署理樂團首席閻學敏是他的京劇打擊樂學生。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京劇鼓師 Category:1923年出生 Category:1999年逝世 Category:譚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譚世秀 · 查看更多 »

譚元壽

譚元壽(),京劇演員,工生行,在北京出生,祖籍湖北。 富連成科班元字科出身,曾祖父譚鑫培,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都是京劇表演藝術家。 他長期在北京京劇團(今北京京劇院)工作,在彩色京劇電影《秦香蓮》裡飾演陳士美的家將韓琪,在列為樣板戲的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沙家浜》裡演指導員郭建光,拍成了彩色電影,都很有影響。 他的兒子譚孝曾和孫譚正岩都是生行京劇演員。 Category:湖北人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生行演员 Y.

新!!: 北京京剧院和譚元壽 · 查看更多 »

趙燕俠

趙燕俠(),祖籍河北,中国共产党員,京剧演員,工旦行,師承諸茹香、荀慧生等多位先生,京剧旦角“赵派”艺术创始人。 曾自組燕鳴社(后來的燕鳴京劇團),1961年起參加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剧院)。 1979年起出任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現已離休。 1980年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演出作品有《紅梅閣》(李慧娘救裴)、《紅娘》、《辛安驛》、《碧波仙子》、《白蛇傳》和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蘆蕩火種》(后來的样板戏《沙家浜》等)。 2008年1月26日,她和張春華、李金泉、王金璐、譚元壽、杜近芳、梅葆玖、刘秀荣、楊秋玲、李世濟、孙毓敏、刘长瑜、李長春、李维康、叶少兰、張幼麟、李荣威、周仲博、汪慶元、尚長榮、陳少雲、王梦云、孫正陽、關棟天共同列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Category:中国女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旦行演员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趙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趙燕俠 · 查看更多 »

金惠武

金惠武,京劇鼓師,中國國家1級,正高級職稱,長期在北京京劇院工作,現已離休。 主要司鼓作品有新編古裝京劇《畫龍點睛》;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風雨同仁堂》等。 曾隨北京京劇院演出團到台灣國家戲劇院公演,經台灣中視錄製轉播,很有影響,已出版光盤。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京劇鼓師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金姓.

新!!: 北京京剧院和金惠武 · 查看更多 »

陸松齡

陸松齡(),京劇琴師、作曲家,師承徐蘭沅等。 參加北京京劇團樂隊工作多年,參與《蘆蕩火種》等多部李慕良、陸松齡、唐在炘、熊承旭,徐蘭沅音樂指導的京劇現代戲和新編歷史戲(古裝戲)的音樂創作,其中包括樣板戲《沙家浜》。 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專業,京胡師承李德山、齊善華、王瑞芝。 他是京劇電影《三打陶三春》(吳祖光編劇,1983年,長春)的唱腔音樂設計和指揮。曾參加馬連良、張君秋主演的現代京劇《年年有餘》等音樂創作。他的京劇唱腔音樂作品還有被拍成京劇電視劇的《風雨同仁堂》等。 曾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5個1工程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音樂奬等的表揚。 以中國國家1級作曲的正高級職稱從北京京劇院離休,2009年尾因肺癌在北京棄世。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京劇作曲家 Category:罹患肺癌逝世者 Song松齡.

新!!: 北京京剧院和陸松齡 · 查看更多 »

李世濟

李世濟(),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级演员,工青衣,宗程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获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新!!: 北京京剧院和李世濟 · 查看更多 »

李慕良

李慕良(),原名李孟鄂,京劇琴師、京劇作曲家,马连良和徐兰沅的學生,中國共產黨員,湖南長沙人,著有《京劇流派的產生與發展》等。 長期給老師馬連良操琴(以京劇胡琴;京胡為演員伴奏唱腔),完成多部新編古裝京劇和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的唱腔設計和音樂設計。 主要的京劇唱腔設計和音樂設計作品有新編古裝京劇《赤壁之戰》、《趙氏孤兒》、《海瑞罷官》(吴晗編劇);現代京劇《杜鵑山》(1964年版,老師徐兰沅做音樂指導)、《蘆蕩火種》(《沙家浜》的前身,與同學陸松齡、唐在炘、熊承旭合作,4人的老師徐兰沅做音樂指導)等。 編寫了好多新唱腔,給裘盛戎設計了《漢調二黃原板》「我魏絳」唱段;給趙燕俠設計了《徽調二黃原板》「親兒的臉吻兒的腮」唱段。 創作了《新東方贊》、《萬年歡慶》、《凝思曲》、《新八岔》(用在新編古裝京劇《趙氏孤兒》一劇裡面,據台灣出版的《梁訓益的平劇文場音樂》一書說,《新八岔》是徐蘭沅的創作,梁訓益和李慕良都是徐蘭沅的學生)、《新山坡羊》(用在1964年版京劇現代戲《杜鵑山》裡面)等京劇胡琴(京胡)曲牌和京胡協奏曲《長征頌》(1979年)等好多音樂。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京剧琴师 Category:京剧作曲家 Category:长沙人 Mu慕良.

新!!: 北京京剧院和李慕良 · 查看更多 »

杜鹃山

杜鹃山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京剧剧目,被列为样板戏(不是最初的八个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新!!: 北京京剧院和杜鹃山 · 查看更多 »

样板戏

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指1967至1976年间,由中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極左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中央文革小組對「革命樣板戲」負責,稱作八個樣板戲(最早是八個)。.

新!!: 北京京剧院和样板戏 · 查看更多 »

梅葆玖

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在上海出生,京劇演員,工旦行,是梅蘭芳的小兒子(第九个子女),也是僅有的一个學戲的兒子。他是中國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京劇團团长、第七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梅葆玖是梅兰芳家族中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新!!: 北京京剧院和梅葆玖 · 查看更多 »

汪本貞

汪本貞(1915年-1977年),京劇琴師,北京人,以與裘盛戎的合作見知於世。 早年師從張春芳先生學唱京劇花臉(淨行),青春期變聲后,改學京劇胡琴(京胡),拜師張玖先生。 曾在京劇科班富連成做琴師,也曾給金少山、王泉奎等京劇表演藝術家伴奏。 1949年起展開與裘盛戎的長期合作,1952年隨出任北京京劇二團團長的裘到北京京劇二團工作,馬連良回中國后,北京京劇一團、北京京劇二團、北京京劇三團合併成北京京劇團(就是現在的北京京劇院),他在團裡工作。 主要操琴作品有新編古裝京劇《除三害》、《秦香莲》、《赵氏孤儿》、《林则徐》;越戰題材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南方来信》等的淨行唱腔。 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音樂創作。 宋士芳(中國國家1級演員)和葉瑾良是他的學生。 他的兒子汪叔夜從小學琴,青年時拉過中央樂團《交響音樂沙家浜》裡的京劇胡琴。 汪錦生是他的女兒。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北京人 Category:1915年出生 Category:1977年逝世.

新!!: 北京京剧院和汪本貞 · 查看更多 »

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被视为京派作家,亦被视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创始人。.

新!!: 北京京剧院和汪曾祺 · 查看更多 »

沙家浜

沙家浜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齣京剧,被列为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新!!: 北京京剧院和沙家浜 · 查看更多 »

朱紹玉

朱紹玉(1946年-),在北京出生,祖籍遼寧省山海關市,音樂工作者,以他的音樂藝術成就獲評中國國家1級作曲的正高級職稱。 著有《朱紹玉音樂作品集》等書。 他少年時做過京劇老生演員和京劇胡琴(京胡)演員(琴師),在雲南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作曲專業(主修作曲)。 曾在青海省京劇團、福建省京劇團擔當作曲、樂隊指揮和行政工作。 曾任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當前在北京京劇院做編腔(唱腔設計)、作曲、樂隊指揮工作。 在福建省京劇團工作期間,應邀給2部閩劇(福州戲、福州大戲)《天鵝宴》、《丹青魂》編曲。 在北京京劇院工作期間,多次應邀到台灣,給台灣國立國光劇團的大型新編京劇做音樂,編腔(設計唱腔)、新曲作曲、指揮樂隊,第1部是《鄭成功與台灣》(李超等操琴),再來依序是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廖添丁》(范宗沛編曲配器)和古裝京劇《地久天長釵鈿情》(李門操琴、負責樂隊)、《牛郎織女天狼星》(李門負責樂隊)、《未央天》、《胡雪巖》(汪其楣編導)。 他也為台灣的李寶春京劇團;台灣新舞台劇團的現代京劇《原野》編腔作曲。 朱紹玉其他的京劇音樂設計作品還有實驗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閻惜蛟》、《張協狀元》、《霸王別姬》等;現代京劇《梅蘭芳》、《黨的女兒》、《孔繁森》等,少數民族題材京劇《夏王悲歌》、《格薩爾王》、《天馬歌》、《完顏金娜》等;歷史題材京劇《黃荊樹》、《拜相記》、《甲申記》、《香江淚》、《媽閣紫煙》、《宰相劉羅鍋》、《蔡文姬》、《洛神賦》、《袁崇煥》、《圖蘭朵公主》(《中國公主杜蘭朵》)等。 Category:1946年出生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京劇作曲家 Category:京劇琴師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S Category:秦皇岛人.

新!!: 北京京剧院和朱紹玉 · 查看更多 »

海瑞罢官

《海瑞罷官》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根據毛澤東在1959年4月號召學習明朝大臣海瑞「直言敢諫」精神而寫成的一齣京劇。 1960年底,本劇完成之後,交給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排演,馬連良、裘盛戎、李多奎主演,琴師是李慕良。 《海瑞罷官》的內容是海瑞因為不畏权贵徐阶,平反冤狱、退还民田而被罷官下獄,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吳晗之後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毛泽东曾经赠送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给吴晗,以示对其作品的认可。 时隔数年以后,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發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突然扭转了这一评价,斥责《海瑞罷官》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並指它影射了“彭德懷事件”。对《海瑞罢官》的定性被提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也由此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新!!: 北京京剧院和海瑞罢官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北京京剧院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京京劇院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