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卵巢癌
卵巢癌是發源自女性卵巢的癌症,會產生會入侵以及轉移到其他部位的異常細胞。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隨病情進展,才會出現許多癌症的典型症狀,包括脹氣、腹脹、等。癌症較容易擴散到腹膜、淋巴結、肺臟、肝臟等部位 。 排卵越多的人,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也會變高。所以從未產子的、較早開始排卵的,或是較晚進入更年期的人,罹患的機率都會上升。其他危險因子包括 停經後的、,和肥胖症等等。降低風險的方法則包括、輸卵管結紮術,以及哺乳等。大約有1成的病例是來自遺傳風險,而或基因突變者,有將近一半的機會誘發此症。卵巢癌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卵巢上皮細胞癌 (ovarian carcinoma),高達95%的病例都屬於此類型。卵巢上皮細胞癌包含了五種亞型,其中高分化漿液性(high-grade serous)卵巢癌是最常見的。一般相信這些腫瘤是來自卵巢表面的細胞,雖然有些可能是形成於輸卵管。比較罕見的類型則有 生殖細胞瘤和性索基質腫瘤。要確診是哪一種類型,通常是透過對手術中移除的部分做活體切片檢察。 一般健康女性不建議進行卵巢癌筛查,因為證據並未顯示卵巢癌筛查能降低死亡率,而且假陽性的比例高,會造成不必要的手術,而且手術本身也有其風險。若是罹患卵巢癌風險非常高的女性,可以切除卵巢以避免罹患卵巢癌。若在卵巢癌的早期就發現並加以治療,卵巢癌是可以治癒的,治療方式一般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及化學療法,結果視疾病的程度及卵巢癌的類型而定。卵巢癌在美國的五年存活率為45%。在開發中國家的存活率較低。 2012年全世界共有23萬9千名女性罹患卵巢癌,造成15萬2千人死亡。是癌症中罹患人數第七多的癌症,也是造成女性死亡癌症中的第八位。卵巢癌在北美洲及歐洲較盛行,比在非洲及亞洲要常見。.
查看 劳拉·尼罗和卵巢癌
琼尼·米歇尔
罗伯塔·琼·“琼妮”·米歇尔(Roberta Joan "Joni" Mitchell,舊姓安德森〔Anderson〕;),是一个加拿大音乐家,作词者,画家。 米歇尔的歌唱生涯始于故乡,加拿大的西部小城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市。六零年代中期,琼妮辗转多伦多、美国等地,在夜总会唱歌、街头卖艺。随后,她与1960年代中期在纽约市的民间音乐的萌芽有了联系。米歇尔在1960年代末有了名气,并被认为是南加利福尼亚民间摇滚中重要的一部分。整个1970年代,她都致力于探索和合并流行音乐与爵士乐。米歇尔创作了很多作品,同时受到评论家与音乐界同行的好评,富有影响力的allmusic这样陈述,“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后,琼尼·米歇尔可能会成为20世纪晚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歌唱家”。 米歇尔同时也是一个有成就的视觉艺术家。她通过摄影和绘画,创作了她每一张专辑的图像,在2000年多伦多《环球邮报》的一次采访中,她将自己描述为“在某种情况下中途出轨的画家”。作为一个坦率的对音乐工业界的批评者,在过去几年米歇尔停止了录制唱片,主要从事她的视觉艺术,直到2007年发行了新专辑Shine,九年来她第一张含有新歌的专辑。.
查看 劳拉·尼罗和琼尼·米歇尔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查看 劳拉·尼罗和福音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劳拉·尼罗和纽约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劳拉·尼罗和美国
爵士乐
爵士樂(Jazz)是一種音樂流派,它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的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並且由其發展而來。自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其後,爵士樂亦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亦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
查看 劳拉·尼罗和爵士乐
靈魂樂
魂樂(Soul music),又稱騷靈樂、騷靈音樂,是1950年代发源自美国的一种结合了节奏藍調和福音音乐的音乐流派。紧扣节奏、拍掌、即兴形体动作,是其重要特征。此外,独唱与伴唱之间的交流对唱、特别紧绷的发声,也是其主要特色。早期灵魂乐的代表作是雷·查尔斯演唱的《I Got a Woman》。 整个1960年代后期,灵魂乐开始颓废,像Rascals,the Box Tops,Mitch Ryder,Tony Joe White和Roy Head乐队受到一系列的重创。 1970年代时,灵魂乐继续发展,如霍爾與奧茲、Robert Palmer、Average White Band、Boz Scaggs,和大卫·鲍伊等乐队的推进,使演奏风格更加现代化。 2000年代時,英國歌手艾美·懷絲以低沉的嗓音將靈魂樂融合爵士樂和雷鬼音樂等低混合的風格,獲得國際性成功。 2010年代以後,愛黛兒、山姆·史密斯等著名影響力歌手,將靈魂樂加入更多流行音樂或另類搖滾等大眾化商業元素,形成全球性認同。 2017年,香港男歌手方大同及臺灣女歌手艾怡良在第28屆金曲獎分別獲金曲歌王以及金曲歌后加冕,象徵靈魂唱腔於華語樂壇嶄露頭角的一大標幟。.
查看 劳拉·尼罗和靈魂樂
藍調
藍調(英文:Blues,被稱為藍調,音譯為布魯斯)是一個音樂流派和音樂形式,起源於19世紀末,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南方腹地及美國各地。這種流派的根源是從非洲傳統音樂而來,非裔美國人的歌曲作品,黑人聖歌及歐洲白人移民美國傳統的民間音樂,藍調融合了黑人靈歌、工作歌曲、現場大聲叫喊及回應、歡呼、吟唱和押韻成簡單的民謠。爵士樂、節奏藍調和搖滾樂中無處不在都有藍調音樂形式的特點,就是呼叫-回應模式,藍調音階和特定的和弦進行,其中十二小節藍調是最常見的。藍色音符(或“擔憂音符”),通常是音高變平的三分之一或五分音符,也是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藍調洗牌或行走低音加強恍惚般的節奏,並形成一個重複的效果,被稱為凹槽。 藍調作為一種音樂流派的特點是在於歌詞、低音線和樂器。早期的傳統藍調詩歌由四行重複的單行組成。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最普遍的現行結構才成為標準:AAB模式由四條第一條線上的一條線組成,它在下四條線上重複,然後是一條較長的結束線最後的節拍。早期的藍調經常採用寬鬆的敘述形式,往往涉及非洲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和其他挑戰。 許多元素,如呼叫和響應的格式和使用藍色的音符,可以追溯到非洲的音樂。藍調的起源也與非裔美國人的宗教音樂黑人聖歌有著密切的關係。藍調的第一次出現往往是在奴隸制結束之後,以及後來的的發展。這與前奴隸新獲得的自由有關。編年史開始在20世紀初報導藍調音樂。藍調樂譜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08年。藍調已經從無伴奏聲樂和口頭傳唱的奴隸演變成各種風格和其他風格。藍調其他風格包括鄉村藍調如三角洲藍調和皮埃蒙特藍調,以及城市藍調風格如芝加哥藍調和西海岸藍調。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從原聲到藍調的轉變,藍調音樂逐漸向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白人聽眾開放。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逐漸發展了有快慢節奏的藍調搖滾的混合形式,將藍調風格與搖滾音樂融為一體,及節奏藍調。.
查看 劳拉·尼罗和藍調
Smile
Smile在英語是微笑之意。又可能是:.
查看 劳拉·尼罗和Smile
民歌
民歌或民谣可以指:.
查看 劳拉·尼罗和民歌
摇滚名人堂
摇滚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位於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中心伊利湖岸邊的博物馆及研究机构,致力于纪录一些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摇滚樂艺术家、唱片制作人、錄音室工程師和其他对唱片工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的历史。搖滾名人堂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4月20日,由大西洋唱片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艾哈邁德·艾特根創立。1986年,克利夫蘭被選為名人堂的永久居所。.
查看 劳拉·尼罗和摇滚名人堂
摇滚乐
摇滾音樂(Rock Music)是20世紀50年代初起源於“搖滾” 音樂中的一種廣泛音樂類型,並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發展成為一系列不同的風格。W.
查看 劳拉·尼罗和摇滚乐
另见
双性恋犹太人
- 伊雯·瑞秋·伍德
- 伦纳德·伯恩斯坦
- 凯西·阿克
- 劳拉·尼罗
- 南·戈丁
- 卡爾文·克雷恩 (設計師)
- 卢·里德
- 塔瑪拉·德·藍碧嘉
- 布萊恩·辛格
- 李·安克里奇
- 杰罗姆·罗宾斯
- 林肯·柯尔斯坦
- 芮貝卡·薛格
- 苏珊·桑塔格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邁克爾·法布里坎特
康涅狄格州癌症死者
- 亞瑟·米勒
- 伊凡·亨特
- 伊莱·惠特尼
- 保罗·兰德
- 劳拉·尼罗
- 勒萊·安德森
- 厄莎·凯特
- 大卫·斯文森
- 奥斯卡·德拉伦塔
-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 杰克·特鲁特
- 桑迪·丹尼斯
- 泰迪·威爾森
- 潔西卡·坦迪
- 費雪·布雷克
- 龚品梅
猶太裔女性主義者
- 丹尼爾·韓德勒
-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
- 伊芙·恩斯勒
- 伊迪娜·曼佐
- 伯尼·桑德斯
- 凯西·阿克
- 劳拉·尼罗
- 卡罗尔·吉利根
- 卡莉·克劳斯
- 吉爾·斯泰因
- 喬瑟夫·高登-李維
- 埃丽卡·容
- 埃玛·戈尔德曼
- 妲薇·蓋文森
-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 安德里亞·德沃金
- 愛蓮·西蘇
- 文立彬
- 朱迪·芝加哥
- 朱迪斯·巴特勒
- 朱迪斯·霍伯斯坦
-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 格特鲁德·斯泰因
- 比特里斯·亚瑟
- 琼·瓦拉赫·斯科特 (历史学家)
-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 艾德丽安·里奇
- 艾米·舒默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苏珊·桑塔格
- 莉娜·丹恩
- 莎賓娜·史碧爾埃
- 莱斯利·戈尔
- 蒂莉·奧爾森
- 蓋兒·魯賓
- 蘇珊·法露迪
- 貝蒂·傅瑞丹
- 雪莉·桑德伯格
- 霍华德·津恩
- 馬特·麥高瑞
-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紐約州爵士音樂家
- Snarky Puppy
- 乔治·格什温
- 伍迪·艾伦
- 伦纳德·伯恩斯坦
- 佩蒂·奧斯丁
- 克莉絲汀·錢諾維斯
- 劳拉·尼罗
- 勞勃·戴維
- 卡拉·貝利
- 厄莎·凯特
- 吉姆·豪尔
- 吉米·希斯
- 塞隆尼斯·孟克
- 安內特·皮考克
- 巴比·达林
- 康尼·凱
- 拉维·柯川
- 歐文·柏林
- 洛珊·西門
- 溫頓·馬沙利斯
- 班尼·古德曼
- 畢克斯·拜德貝克
- 米特·傑克遜
- 約翰·威廉斯
- 约翰·卢瑞尔
- 艾伦·格林斯潘
- 艾塔·瓊斯
- 艾拉·費茲潔拉
- 蓮納·荷恩
- 蕾吉娜·史派克特
- 诺拉·琼斯
-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 阿隆·科普兰
- 馬克·艾沙姆
- 馬克思·米勒
- 鲍勃·迪伦
- 麥斯·羅區
美國作詞家
- GG Allin
- 佩勒姆·格伦维尔·伍德豪斯
- 劳拉·尼罗
- 史蒂芬·福斯特
- 大卫·林奇
- 大衛·艾爾曼
- 奥迪·墨菲
- 尼爾·佩爾特
- 泰勒·约瑟夫
- 洛珊·西門
- 科特·柯本
- 约翰·佩里·巴洛
- 霍克·霍肯
- 马克·安东尼 (歌手)
美國搖滾鋼琴家
- The Rev
- 丹·佛格柏
- 乔·沃尔什
- 傑克遜·布朗
- 傑瑞·李·劉易斯
- 克里斯·艾倫
- 劳拉·尼罗
- 史蒂芬·史提爾斯
- 哈利·尼爾森
- 埃米·李
- 塞尔日·坦基扬
- 多莉·艾莫絲
- 小理查德
- 尼爾·楊
- 布赖恩·威尔逊
- 格林·佛萊
- 比利·乔尔
- 特倫特·雷澤諾
- 王子 (音樂家)
- 理查·马克斯
- 瑞恩·泰德
- 胖子多米诺
- 艾克·特纳
- 莎拉·芭瑞黎絲
- 詹姆斯·紐頓·霍華
- 阿曼达·帕尔默
- 雪瑞兒·可洛
- 雷·查尔斯
- 麥克·篠田
美國爵士歌手
- 伊娃·卡斯迪
- 佩蒂·奧斯丁
- 保羅·安卡
- 克莉絲汀·錢諾維斯
- 冰·哥羅士比
- 凡妮莎·威廉斯
- 凯文·马哈戈尼
- 凱伯·凱洛威
- 切特·贝克
- 劳拉·尼罗
- 勞勃·戴維
- 厄莎·凯特
- 喬治·班森
- 塞思·麦克法兰
- 夏卡·康
- 妮娜·西蒙
- 安內特·皮考克
- 小亨利·康尼克
- 巴比·达林
- 巴迪·瑞奇
- 愛絲佩藍薩·斯伯汀
- 托尼·班奈特
- 拉蒂法女皇
- 斯盖拉·格蕾
- 朱迪·西爾瓦諾
- 桃乐茜·丹缀之
- 比莉·荷莉戴
- 法蘭·仙納杜拉
- 米爾翠·貝莉
- 納·京·高爾
- 胖子華勒
- 艾塔·瓊斯
- 艾拉·費茲潔拉
- 艾爾·喬遜
- 艾爾·賈諾
- 茱莉·倫敦
- 莎拉·沃恩
- 莫利·林沃德
- 菲爾·派瑞
- 蓮納·荷恩
- 诺拉·琼斯
- 賀比·漢考克
-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 迪安·马丁
- 達克·奇特漢
- 雷·查尔斯
- 霍奇·卡迈克尔
- 馬修·莫里森
-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