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利普斯基环形山

指数 利普斯基环形山

利普斯基环形山(Lipskiy)是月球背面赤道上的一座大型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苏联天文学家尤里·诺莫维奇·利普斯基(Yuriy Naumovych Lipskiy,1909年-1978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21 关系: 天文学家對蹠點代达罗斯环形山伊卡洛斯环形山地球國際天文聯會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科里奥利环形山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瓦利尔环形山赤道蒂塞利乌斯环形山苏联月球月球轨道器2号月球背面月面座標斯坦因陨石坑早雨海世撞击坑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對蹠點

對點(antipodes),亦有人稱為對蹠地,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球面上任一點與球心的連線會交球面於另一點,亦即位於球體直徑兩端的點,這兩點互稱為對蹠點。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蹠點。因此,對蹠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 因為人站在球面上均是頭朝天、腳踩地,如果兩個人站在地球直徑的兩端,兩人的腳底恰好彼此相對,所以對蹠點的英文是由「anti」與「pode」兩字所組成,前者有相對、反向的意思,後者則代表腳的意思,從字義上來看便是「腳與腳相對」之意。某位置的對蹠點是該位置在地球上距離最遠的地方,例如對西班牙城市加的斯來說,紐西蘭奧克蘭市可以算是距離最遠的城市。 尋找對蹠點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是由經緯度來推算(經度減180度,緯度南北互換),而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將一張世界地圖沿經度線對摺並撕開成兩半後,將其中一半相對於另一半旋轉180度後,彼此重疊的兩個點就是對蹠點。例如以香港为例子,香港城市的位置為北緯22.3度,東經114.2度。那麼,它的對蹠點則為南緯22.3度,西經65.8度,位於阿根廷胡胡伊省北部。 由於對蹠點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彼此的寒暑與晝夜剛好相反;此外,就電磁波通信而言,對蹠點之間的傳遞效果通常都較其週邊地區好,這就是所謂的「對蹠點效果(antipode effect)」。 由於地球的圓周為39,941公里至40,075.02公里(似乎以子午線或赤道圓周計算),因此地球上所有的對蹠點之間的(穿過地心)距離為12,720公里至12,756公里之間。 因為地球表面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所以在世界上很少有兩個城市剛好為相對應的對蹠點。臺灣大多數區域的對蹠點位於巴拉圭國境內,包括臺北市在內的臺灣西北區域之對蹠點則為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市及阿耶斯總統省與阿根廷的福爾摩沙省。上海的對蹠點為烏拉圭的薩爾托(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则更接近青岛的對蹠點)、紐西蘭基督城的對蹠點是西班牙的拉科魯尼亞、香港的對蹠點是阿根廷的聖薩爾瓦多-德胡胡伊、柬埔寨暹粒的對蹠點是秘鲁的皮斯科。 英國格林威治的對蹠點,非常接近紐西蘭的安蒂波德斯群島,這也是該群島名稱─「Antipodes Islands」的由來。.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對蹠點 · 查看更多 »

代达罗斯环形山

代达罗斯环形山(Daedalus)是月球背面中部附近一座相对年轻的醒目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的角色代达罗斯,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代达罗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伊卡洛斯环形山

伊卡洛斯环形山(Icaru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 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伊卡洛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

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Krasovskiy)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中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天文学家及大地测量专家费奥多西·尼古拉耶维奇·克拉索夫斯基(Feodosiy Nikolaevich.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克拉索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科里奥利环形山

科里奥利环形山(Coriolis)是月球背面赤道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机械师及工程师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1792年-184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科里奥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瓦利尔环形山

利尔环形山(Valier)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中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奥地利火箭先驱、德国星际航行协会创始人"马克斯·瓦利尔"(Max Valier,1895年-193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瓦利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蒂塞利乌斯环形山

蒂塞利乌斯环形山(Tiselius)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化学家阿尔内·威廉·考林·蒂塞利乌斯(1902年-197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蒂塞利乌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轨道器2号

月球轨道器2号自动探测器隶属月球探测器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拍摄月表平坦区,以选择和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另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6年11月6日,世界标准时23时21分,该探测器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13号发射台搭乘擎天神-愛琴娜運載火箭发射升空到地月轨道,飞行92.5小时后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轨道参数为196公里(近月点)×1850公里(远月点),即122英里×1150英里,倾角11.8度,在5天绕飞33圈后,近月点降至49.7公里。在12月7日最后一天读取数据日,放大器发生故障,导致6帧照片丢失。 1966年12月8日,为获取新的月球引力新数据,探测器轨道倾角调整为17.5度。 月球轨道器2号从1966年11月18日至25日对月表进行了为期8天的拍摄,并陆续传回至1966年12月7日,总计发回了609帧高分辨率和208帧中等分辨率的图像,大部分优质图像的分辨率高达1米以内(3英尺3英寸),其中包括一幅壮观的哥白尼环形山的侧视照,被新闻媒体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图片之一。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记录到三颗微陨石撞击。该探测器一直被跟踪直到1967年10月11日按指令撞毁在月面坐标北纬3度、东经119.1度处。 2011年,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相机(LROC)定位和拍摄到了月球轨道器2号的精确撞击点。撞击碎片呈45度或更像蝴蝶翅膀般地散布在月表上。 Image:Lunar Orbiter 2.jpg|月球探测器2号于1966年11月20日在距静海上空29英里(47公里) 的轨道上所拍摄的照片.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月球轨道器2号 · 查看更多 »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月球背面 · 查看更多 »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月面座標 · 查看更多 »

斯坦因陨石坑

斯坦因陨石坑(Stei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和耶稣会会员"约翰·威廉·雅各布·安东·斯坦因"(Johan Willem Jakob Antoon Stein,1871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斯坦因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早雨海世

早雨海纪是月球地质时代中的第一阶段,指從45億5千萬年前(月球初步形成时期)至39億2千萬年前(酒海形成于隕石撞击)的這段時期。紧随它之后的是酒海纪。 该时期的上下界限标志是以二座最年青的大型月球撞击盆地的出现而确定:雨海盆地的形成为开始端(38.7-37.5亿年前,最新数据为39.38亿年± 0.04亿年前),东方海盆地形成为结束(3.8-3.72亿年前)。根据这二座盆地所包含的早雨海纪撞击喷发物,该时期开始于创建第一座盆地的撞击,结束于第二座盆地的溅射物堆积的时候。其他占据月球正面大部分地区的大型盆地(如危海、静海、澄海、丰富海及风暴洋等)也都形成于该时期。这些盆地绝大部分都在随后的晚雨海纪期被熔岩覆盖。早雨海纪前面是酒海纪。1987年美国地质学家唐纳德·威尔森(Donald Wilhelmsen)提出将雨海纪阶段划分为早雨海世和晚雨海世时代。 雨海盆地形成于早雨海纪(但雨海自身形成更晚) 东方海盆地中堆积的溅射物标志着早雨海期的结束 图中显示形成于雨海盆地溅射物(“雨海刻纹”)的典型山脉-海玛斯山脉,宽170公里;盆地边缘位于左上,距离300公里。.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早雨海世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利普斯基环形山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