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分離板塊邊緣

指数 分離板塊邊緣

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y)是地殼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地函上部經熔融作用冒出產生新的岩石圈,形成洋脊。這個地區成為大陸的末端,最終形成大洋盆地(Oceanic basic)。大陸板塊移離成為裂谷(Rift valley),而海洋板塊移離則成為中洋脊。熔岩在板塊間流出冷卻,形成盾狀火山和火山島。.

9 关系: 加科爾山脊大西洋洋中脊太平洋-南極洋脊中洋脊地塹盾狀火山東太平洋海隆板块构造论海洋地殼

加科爾山脊

加科爾山脊,又稱南森海嶺、北冰洋中脊,是一條位於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脈。由東經120度、北緯80度起延伸至本初子午線、北緯80度止 (即界乎於西伯利亞和格陵蘭之間)。隔歐亞海盆與羅蒙諾索夫海嶺大致平行。 1966年由蘇聯探險家雅可夫·雅可夫利維奇·加科爾發現並以其名命名。 Category:海嶺 Category:北冰洋.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加科爾山脊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洋中脊

大西洋洋中脊(又稱大西洋中洋脊;英文:Mid-Atlantic Ridge)是一個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底的山脈,橫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緯87度(距離北極333公里)伸延至南緯54度的布韋島。大西洋中脊的最高點突出海面,形成海島。大西洋洋中脊為全球中洋脊(Mid-ocean ridge)系統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認為與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把板塊分開。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在南大西洋則有南美洲板塊及非洲板塊互相分離。由於它們的分離作用仍然持續,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東西方向成長。.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大西洋洋中脊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南極洋脊

太平洋-南極洋脊位於太平洋南部张裂邊界的海床,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分開,被認為是東太平洋海隆的東南部分,伸延至紐西蘭以南的麥夸里三向聯結構造。 Category:板塊.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太平洋-南極洋脊 · 查看更多 »

中洋脊

中洋脊(Mid-ocean ridge),又稱洋脊、大洋中脊、中央海嶺,是位於全球海中張裂性板塊邊界的一系列火山結構系統,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海底山脈,長達,其中連續的山脈長達,與之相對應的地質結構是陸地上的裂谷(地塹),地函的熱對流在中洋脊中央處上升,岩漿在此湧出後,快速冷卻為玄武岩,形成新的海洋地殼,並將較舊的地殼向兩旁推開,從而使海底擴張,也正因為如此,正斷層作用產生了裂谷,也出現了平行斷層。離大洋中脊愈遠的岩石愈年老,而大洋中脊中央則是最年輕的新生地殼。另一方面,由於軟流圈内的岩漿對流背離,再加上各部份的對流速度不一,因而形成轉換斷層,雖然朝著同一方向擴展(脊推機制),但移動方向卻不相同,而這些轉換斷層會出現剪切作用。 最有名的中洋脊是大西洋中脊,冰島則是大西洋中洋脊露出海面的一部分,因此被認為是觀察中洋脊構造最方便的區域。.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中洋脊 · 查看更多 »

地塹

地塹(graben)在地質學上是一沉陷的地塊、兩旁有平行斷層接壤。 地殼產生斷裂變位時,地層沿著斷層線斷裂後,相對向下陷落的部分,成為地塹。.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地塹 · 查看更多 »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是一类火山,具有寬廣緩和的斜坡,底部較大,整體看來就像是一個盾牌。此種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漿構成,流動性高,黏滯性較低,故能夠分布在很大的區域,才能形成寬廣的山形。盾狀火山錐是由一層層的岩流,流到火山周圍而形成。這多發生於海洋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島,這個群島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在美國加州北部和俄勒岡,許多盾狀火山有三或四英哩寬的直徑和高達1500到2000英尺。 此型火山在太陽系其他行星和衛星也可發現,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 Category:火山学 Category:盾状火山.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盾狀火山 · 查看更多 »

東太平洋海隆

東太平洋海隆是太平洋海底位於張裂性板塊邊界的中洋脊,把西面的太平洋板塊與東面的北美洲板塊、里維拉板塊、科科斯板塊、納斯卡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分隔(從北到南)。 海洋地殼以每年70毫米移離東太平洋海嶺,東面的科科斯板塊和納斯卡板塊向東移動沉入南美洲板塊和北美洲板塊,形成安第斯山脈、中美洲和墨西哥一帶的火山弧。 東太平洋海隆在復活節島附近與智利海隆相接,在智利南部的秘魯-智利海溝沉入南美洲板塊,南部突出的部分(又稱太平洋-南極洋脊)在紐西蘭以南的麥夸里三向聯結構造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連。.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東太平洋海隆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偏向鹼性,與大陸地殼相比,硅酸鹽較缺乏,密度也較大,平均密度約3.0g/cm^3(大陸地殼2.7g/cm^3),由於密度較大,根據大陸均衡學說,海洋地殼無法像大陸地殼般在地幔之上浮得那麼高。 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海洋地殼的厚度約在5至10公里之間,地球內部由於熱的作用產生對流,岩漿上升處,是在地表張裂板塊,產生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中洋脊是為代表,該地區會有許多淺的、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大部分情況下,和板塊碰撞時隱沒,因此地質年齡也較年輕,現存的海洋地殼年齡都在200百萬年之內。在中洋脊由深部岩漿加進來,所產生的是為海洋板塊,在淺部都是玄武岩,深部則為輝長岩。 海洋地殼上的大板塊只有太平洋海板塊,其餘均為較小的板塊。 海洋板塊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向外擴張(稱為海底擴張學說),直到碰到大陸板塊邊緣,由於海洋板塊密度較大,會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聚合板塊邊緣(convergent boundaries)。海洋板塊在擠壓過程中,會推動大陸板塊移動,產生「大陸漂移」,目前世界五大洲分佈,是由二億年前一大塊「盤古」大陸(泛大陸)張裂開來的。聚合板塊邊緣由於兩種不同性質的板塊碰撞,不斷的在擠壓,不斷的在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遂將累積之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這種巨大的碰撞力量,使聚合板塊邊緣產生許多淺至深的、逆衝斷層(擠壓作用)式的大地震。海洋板塊沿著隱沒帶,俯衝下插到大陸板塊之下約七百公里,才會與周遭物質同化,因此最深的地震也可到達七百公里。 Category:地球的结构 Category:地球物理學 category:地质学.

新!!: 分離板塊邊緣和海洋地殼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