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出埃及記

指数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天主教思高譯本稱《出谷紀》)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记传统上认为是摩西在旷野完成的第二本书,因此在一些圣经译本如德文圣经中,它也简称作摩西二书(2.

72 关系: 埃及埃及王子埃及第十九王朝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歷史偶像十誡古埃及古希臘語司提反天使太阳神宗教安息日尼罗河少数民族一神論乳母幼发拉底河亞伯拉罕亞倫以琳以色列以撒地理学冰雹割禮創世記犹太人犹太教神的國米利暗約瑟 (舊約聖經)約櫃红海约瑟夫爱琴海瘟疫蝨毛目蝗蟲血液風俗西奈半島西奈山鹌鹑黃昏迦南阿肯那顿蘆荻...苏伊士雅各耶利米耶和華耶稣逾越節考古学Palestine杰里科棕榈科水稻法老新王國時期新約聖經无尾目旧约圣经摩西摩西律法拿破仑一世拉丁化拉美西斯拉美西斯二世 扩展索引 (22 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出埃及記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及王子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是梦工厂的一部动画片,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

新!!: 出埃及記和埃及王子 · 查看更多 »

埃及第十九王朝

埃及第十九王朝 约公元前1190年,塞特纳赫特创建第二十王朝。.

新!!: 出埃及記和埃及第十九王朝 · 查看更多 »

埃及第十八王朝

十八王朝,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第十八王朝所处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约公元前1575年-约公元前1308年),由阿赫摩斯继位开始,到哈伦海布死后传位给拉美西斯一世结束,共经历了近300年和14位法老。 约公元前1575年,第十七王朝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继位。阿赫摩斯在位期间成功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并统一了上下埃及,强大的第十八王朝建立了。其间埃及称为帝国,在一个世纪时间内,势力延伸深入亚洲,很多名义上独立的国家都承认埃及为其领主国。位于非洲尼罗河上游第五瀑布的努比亚也归附埃及。埃及人开始与北叙利亚和南部非洲进行频繁的贸易。王朝前几任法老还消灭了国内敌对的地方势力,建立了法老对政治和军事的中央集权。这一集权模式持续了几乎500年未曾改变,并使埃及王朝度过了几个危机,例如图特摩斯一世政变,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摄政等。第十八王朝后期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宗教领袖的影响力变大,严重威胁了法老的权力和统治。由于宗教影响力的增加,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为阿肯納頓)试图更改埃及信仰称为一神总教(仅崇拜太阳神阿顿),但他死后继位的法老,特别是图坦卡蒙,又恢复了埃及传统的宗教和法老统治。穆尔内(William J. Murnane),《古埃及》(The Penguin Guide to Ancient Egypt),英国:企鹅图书公司,1984年约前1308年,任政府官员和大祭司拉美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结束。.

新!!: 出埃及記和埃及第十八王朝 · 查看更多 »

埃及歷史

#重定向 埃及历史.

新!!: 出埃及記和埃及歷史 · 查看更多 »

偶像

偶像是一种人创造的对象,以某种方式崇拜。可能在政治、企業、技術、學術、宗教或娛樂的形式出現。.

新!!: 出埃及記和偶像 · 查看更多 »

十誡

十誡(עשרת הדיברות Asereth ha-Dibrot;Ten Commandments 或 Decalogue),根據《聖經》记载,是上帝耶和華藉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領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頒佈的律法中的首要的十條規定。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聖經》記載,那時候,上帝在西奈山上單獨見摩西,頒布十誡和律法,親自將十誡用指頭寫在石板,摩西下山后看到以色列人離棄上帝在崇拜一只金牛犊,愤然将石板摔碎。后來上帝又再一次頒布十誡,寫在石板,放在約櫃,存放在敬拜上帝的會幕的至聖所,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以后,就放在圣殿的內殿。后來石板失傳,可能是在公元前587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焚毁第一圣殿時被毀。.

新!!: 出埃及記和十誡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出埃及記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

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region.

新!!: 出埃及記和古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司提反

聖斯德望(中国基督教新教汉譯作聖士提反或聖司提反;基督教譯為司提反St.;Sanctus Stephanus)是基督教會首位殉道者。天主教定其慶日於12月26日。 耶路撒冷説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在每天所分發的糧食方面,説希伯來語的猶太教徒受到優待,以致他們的寡婦受到忽略。使徒任命了七個男子去照料「這件必需的事」,藉此將難題解決了。這些男子之一是斯德望。.

新!!: 出埃及記和司提反 · 查看更多 »

天使

天使(angel),本指上天的使者,在其它不少宗教中也有類似概念,並汉譯為“天使”。.

新!!: 出埃及記和天使 · 查看更多 »

太阳神

太阳神的传说见于世界上许多的古老民族。太阳神代表着太阳或太陽星君,成为太阳人格化的神。.

新!!: 出埃及記和太阳神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出埃及記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安息日

安息日(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据神的有关命令纪念神创世六日后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获得的十诫中有明确指出。 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 每七年一次和每五十年一次的聖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它是一個記念上帝和思考生命的精神層面,並花時間陪伴家人的一天。現代社會的星期六作為多數國家的公眾假期,便是受此影響。.

新!!: 出埃及記和安息日 · 查看更多 »

尼罗河

尼罗河(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是一条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罗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长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但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維多利亞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藍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納湖(),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藍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它注入地中海。.

新!!: 出埃及記和尼罗河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出埃及記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新!!: 出埃及記和一神論 · 查看更多 »

乳母

乳母,又稱乳娘、奶娘、奶媽、奶母、奶婆,是僱用來以母乳餵哺嬰兒的婦女。在古代,奶粉或其他母乳代用品未發明或未普及時,嬰兒的生母如不能或不願意哺育其子女,往往會僱用乳母。尤其是上層社會、宮廷,不少女性都不會親自餵哺子女,因此僱用乳母在上層社會十分普遍。 僱用乳母的原因有:.

新!!: 出埃及記和乳母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出埃及記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אַבְרָהָם,意为“多國之父”;Abraham;إبراهيم),原名亞伯蘭(希伯来语:אַבְרָם)或亞巴郎(Abram,意為“崇高之父”),是亚伯拉罕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先知,是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包括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共同祖先。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記載,亞伯拉罕是拿鶴的孫子、他拉的兒子,拿鶴居住在迦勒底的乌尔。據《創世記》記載,他拉有三個兒子,聖經紀載依序為亞伯蘭、拿鶴(與祖父同名)、哈蘭(Haran)。哈蘭死在吾珥,留下一個兒子羅得(Lot),他拉帶著全家打算搬到南方的迦南(Canaan),途經哈蘭(地名哈蘭市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不同)便決定留下。最後死在哈蘭。 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亞伯拉罕在這三個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猶太教的傳統中,他被稱為“Avraham”、“Avinu”或 “我父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透過他的子民,使天底下所有的國都被祝福,基督教將此解釋為透過耶穌基督得到救贖。 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認他為以色列人的始祖,是以撒之父。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從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追溯)。 其妾基土拉為內蓋夫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之子示巴是閃米特人的祖先。.

新!!: 出埃及記和亞伯拉罕 · 查看更多 »

亞倫

亞倫(Aaron),舊約聖經人物,摩西的兄長,屬利未支派。他是古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大祭司,亦是祭司職位的始創人。 當摩西向埃及法老王請求釋放以色列人時,他是代表摩西與埃及法老打交道的發言人。以色列人民出走時,與摩西為伴。雖然期間他曾帶領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但仍然得到原諒。在建造約櫃和聖所之後,他和他的兒子們被授予聖職為祭司,並被稱為亞倫子孫(Aaronites)。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後四十年,五月初一日,祭司亞倫遵著耶和華的吩咐上何珥山,就死在那裏。亞倫死在何珥山的時候年一百二十三歲。.

新!!: 出埃及記和亞倫 · 查看更多 »

以琳

以琳 (希伯来语: אֵילִם,英语:Elim)是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经过的一个地点,记载在《出埃及记》15、16两章和民数记33章。 根据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以琳位于靠近红海东岸的地方,在汛的旷野以西.出埃及记和民数记都记载在以琳“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以色列人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 一些慈善机构、基督徒机构都以以琳命名。 Category:出埃及四十二站口.

新!!: 出埃及記和以琳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出埃及記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撒

以撒(希伯來語: ;阿拉伯語: إسحٰق;英語:Isaac),又譯依撒格或易司哈格,是《舊約聖經·創世記》中的人物,亞伯拉罕的原配撒拉所生的唯一兒子,以掃和雅各的父親。 「以撒」在原文中的意為喜笑。在猶太列祖中,以撒是最長壽的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沒有改過名字的一位,還是唯一沒有離開過迦南的一位(雖然他一度試圖離開但上帝告訴他不要這樣)。與聖經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經歷較為平淡,一生中變故較少。 新約聖經中提到以撒的次數不多。早期基督教會認為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命令將以撒獻作祭物是信心和順服的榜樣。 那時亞伯拉罕100歲,撒拉90歲。對亞伯拉罕有子的許諾令撒拉“因為我和我主都老了”就“笑了”,(創世記18:1-15)而當孩子出生,她說上帝使她喜笑(21:6)。 在以撒出生一段時間後,上帝命令亞伯拉罕要他到摩利亞地的一座山上獻祭,祭品為他那獨生的兒子以撒(創22)。當他正要犧牲自己的兒子時,天使出現阻止。 根據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以撒當年25歲,他勒穆說是37歲。無論任何一樣以撒已是成年人,絕對能制服年老的亞伯拉罕(那時已125或 137歲)。40歲的時候,他父親亞伯拉罕差遣僕人回到本地本族,為他娶來妻子利百加。60歲時利百加生下孿生兄弟以掃和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亞伯拉罕把所有家產歸以撒,把妾侍所生子生前已打發出迦南。.

新!!: 出埃及記和以撒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出埃及記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冰雹

雹或冰雹(Hail)屬於突發性天然災害,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 5~50毫米,大的則可达到10厘米以上,。 冰雹是在對流雲所形成的积雨云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直到因其重量增加而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凝結成冰粒又不断凝结变大,直到因自身重量而下落。若降到地面時未融化解成水,则仍呈固態的冰粒或冰雹。.

新!!: 出埃及記和冰雹 · 查看更多 »

割禮

割禮(又名包皮切割),天主教名割损,是一種宗教儀式,通常是指對男孩施行的割禮,方法是把陰莖上的包皮割去。 早期的山洞壁畫和古埃及墳穴已有關於割禮的描述,中東的不少宗教也有施行割禮。猶太教則視割禮為上帝吩咐的命令、是必須遵行的宗教行為,男孩在出生後第八天要進行割禮,至今大部分的猶太人都遵從這規則。在其他地方,一般是建議在出生7天後,有的禁止超過10歲才施行,有的則允許到成年以前都可以。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沒有規定男孩要進行割禮,但是中東不少的伊斯蘭國家都有此習俗,乃因紀錄穆罕默德言行的《赫諦斯經典》中曾提及之故。男性割禮由於猶太教傳統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仍普遍存在。 至於替女性進行割禮,則以非洲居多。當地人對於割禮非常重視,他們往往都看成是人生比較重要和值得慶祝的事情。女性割禮由於其造成的危險,受到聯合國及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反對;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目標5「實現兩性平等,並賦予所有婦女權力」有具體目標「消除各種有害的做法,例如童婚、未成年結婚、強迫結婚,以及女性生殖器切割」含消除女性割禮。.

新!!: 出埃及記和割禮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出埃及記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出埃及記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出埃及記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神的國

國」或稱為「上帝的國」(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 Basileia tou Theou;天主教思高譯本:天主的國),基督教術語,意義是神掌權的領域(国度),记载見於《圣经》不同經卷。根據耶穌的教導,神的國不是一個有形的國家,是所有的基督徒所進入的國度。 實際上,依基督教的教義論述,神掌權的領域,包括天上(宇宙)、地上、陰間等萬由的事物均數之,當然也包含惡人、撒旦、異教、意外、災難、死亡及各種負面事物亦均受神的掌管。 “神的王權/統治”(kingship of God)的概念出現在所有亞伯拉罕宗教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宗教也使用“神的國”和“天國”的概念。“神的王權”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希伯來聖經,它提到“他的國”,但不包括“神的國”。另外,“諸神的王權/統治”在異教徒中是常見的,例如在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或“諸神之王”的短語。 在《馬太福音》中,“神的國”及其同等短語“天國”是耶穌教導的關鍵要素之一。建立在舊約的教導上,基督教關於上帝與人之間關係的描述在本質上涉及到“神的王權”的概念。 《古蘭經》不包括“神的國”一詞,而是指亞伯拉罕尋找“天國”。 然而,巴哈伊的典籍確實使用“神的國”這種表達。.

新!!: 出埃及記和神的國 · 查看更多 »

米利暗

米利暗(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英语:Miriam),天主教思高聖經譯米黎盎,是前十三世紀的耶和華的女先知,是暗蘭和約基別的大女兒,亞倫和摩西的姊姊。她在旧约圣经中首次出现于出埃及记。米利暗這名子在新約希臘語文中的形式是馬利亞(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出埃及記P143) 根据出埃及记的记载,埃及法老命令杀死新生的希伯来男孩,約基別生下摩西以后,就派米利暗把婴儿方在河边芦荻中,被法老的女儿发现并收养。米利暗又建议法老的女儿雇用約基別为奶妈,因此,摩西在希伯来家庭中养育。()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前往上帝所應許的流著奶與蜜之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当法老的军队淹死在红海中,无法追上以色列人时,米利暗被称为女先知,领头唱起庆祝胜利的歌曲()。 “你们要歌颂耶和华, 因祂大大战胜, 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后来,她因为不满摩西娶了一个古实女子,就毁谤他,因而患了痲疯。摩西为她哀求耶和华“神阿,求你医治她。”(El nah refa nah-la),于是在7天后得到復原。() 。弥迦书显然也将她列为先知:“我曾将你从埃及地领上来,从为奴之家救赎你;我也差遣摩西、亚伦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 M M M hu:Mária.

新!!: 出埃及記和米利暗 · 查看更多 »

約瑟 (舊約聖經)

約瑟(公元前 ? ~ 公元前1657年)(希伯来语:,標準 Yosef Tiberian ;"He(主)加添/將增添",阿拉伯语:;Ἰωσήφ,Iōsēph)是《希伯来圣经創世紀》以及《古兰经》中的人物。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都認為他是一位重要的聖經人物。.

新!!: 出埃及記和約瑟 (舊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約櫃

約櫃(אָרוֹן הָבְּרִית、),又稱「法櫃」,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聖物,「約」是指上帝跟以色列人所訂立的契約,而約櫃就是放置了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約的櫃。這份契約,是指由先知摩西在西乃山上從上帝耶和華得來的兩塊十誡法版。.

新!!: 出埃及記和約櫃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出埃及記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

约瑟夫可以指:.

新!!: 出埃及記和约瑟夫 · 查看更多 »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新!!: 出埃及記和爱琴海 · 查看更多 »

瘟疫

瘟疫,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又會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廣大區域或全球多處傳染人或其他物種。現代醫學衛生發達,許多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瘟疫都有效控制為流行病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新!!: 出埃及記和瘟疫 · 查看更多 »

蝨毛目

蝨毛目(學名:Phthiraptera)是原蝨目和食毛目的合稱,通稱虱或虱子(louse)。全世界約有3,000種。虱寄生于人体、其他哺乳动物(除了单孔目和蝙蝠外)和鳥類的身上。以人类为宿主的虱有三种:人头虱、人体虱和阴虱(又称耻阴虱)。其中,人头虱和人体虱属于人虱科(Pediculus humanus),阴虱属于阴虱科(Pthirus pubis)。 虱体型较小,无翅,身体扁平,寄生于毛发处,有善于勾住毛发的足(攫握器)。虱为渐变态发育,终生寄生于宿主体表,以宿主血液、毛发、皮屑等为食。寄生于人体的虱主要以宿主血液为食,其若虫每日吸血1次,成虫每日吸血数次。.

新!!: 出埃及記和蝨毛目 · 查看更多 »

蝗蟲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數種,但因為蝗蟲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此兩種昆蟲常有各種相異的俗稱,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或是「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Premium 2005 DVD.

新!!: 出埃及記和蝗蟲 · 查看更多 »

蠅科(Muscidae)簡稱fly,俗作螥蠅或狂蠅,為雙翅目短角亞目昆蟲的總稱,全世界約有3000種。别名:螐蠅、青蝇。其幼虫被称为蛆。 成蟲飛翔能力非常出色,可在空中固定盤旋,或在高速飛行中急劇轉換方向等,振翅以每秒鐘振動300次的頻率,飛行速度約每小時40公里。.

新!!: 出埃及記和蠅 · 查看更多 »

血液

血液(英語:blood)是在動物的循環系統、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可以將氧氣及營養素送到各器官,並將細胞的代謝廢棄物帶離細胞。血液組織是結締組織的一種,由血浆和血球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體和细胞代謝產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類的血液具有凝血機制,血管破裂時,血小板會結集,堵塞血管破口,此時血漿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纖維蛋白等凝固成為血塊,剩餘的透明液體就叫做血清。 生物體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類的血液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摩每升。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類,可分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還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類還有淋巴循環系統,跟血液和組織液有關係的。蚯蚓、昆虫等的循環系統液體稱為血淋巴,作用不是免疫而是类似血液运输营养和废物。.

新!!: 出埃及記和血液 · 查看更多 »

風俗

習俗是指在地區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之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民間的風俗又稱作民間習俗。風俗的涵括範圍很廣,可以包括食、衣、住、行、娛樂、社交、戀愛、性愛、生育、婚嫁、丧葬、宗教、歲時及藝術等。.

新!!: 出埃及記和風俗 · 查看更多 »

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阿拉伯语:شبه جزيرة سيناء;英文:Sinai Peninsula)是一块北接地中海南鄰红海的三角形半岛。其西部边界是苏伊士运河,东北部边界为以色列和埃及国界。.

新!!: 出埃及記和西奈半島 · 查看更多 »

西奈山

西奈山(طور سيناء)是埃及西奈半岛南端的一座山。.

新!!: 出埃及記和西奈山 · 查看更多 »

鹌鹑

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又名红腹鹑,是鸡形目雉科鹑属鸟类。.

新!!: 出埃及記和鹌鹑 · 查看更多 »

黃昏

黃昏,可能指:.

新!!: 出埃及記和黃昏 · 查看更多 »

迦南

迦南(天主教譯為客納罕)(Canaan,כְּנַעַן,腓尼基语:,Χαναάν,کنعان)原意为“低”,指地中海東岸的沿海低地,是一个古代地区名称,大致相当于今日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加上临近的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临海部分。.

新!!: 出埃及記和迦南 · 查看更多 »

阿肯那顿

阿蒙霍特普四世(按不同的时间体系估计,去世于前1351年~前1334年之间),后改名阿肯那顿(Akhenaten,亦譯做埃赫那顿),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 阿蒙霍特普四世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其母亲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王后提伊。他的较可信的出生时间是在其父在位的第26年(前1379年至前1362年)。他不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长子(长子是图特摩斯王子)。 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了17年(始自前1364年至前1347年之间,结束于前1351年至前1334年之间)。他在其在位时期推行的宗教改革活动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课题。.

新!!: 出埃及記和阿肯那顿 · 查看更多 »

蘆荻

蘆荻又名芦竹(学名:Arundo donax),是多年生挺水高大宿根草本,形如芦苇。地下茎短缩、粗壮,多分枝,叶片广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穗状呈扫帚状,9-12月为花果期。为主要水边观景植物。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出埃及記和蘆荻 · 查看更多 »

苏伊士

苏伊士(السويس),又譯蘇彝士,埃及东部蘇伊士省的港口城市,位于苏伊士运河南端出口,苏伊士湾北岸,人口约49.7万人。 苏伊士历史上是尼罗河和红海之间航运的重要中转站,1867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该港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苏伊士一度废弃,其后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遭到以色列军队的围攻。战后,埃及重新获得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苏伊士得以重建。 S.

新!!: 出埃及記和苏伊士 · 查看更多 »

雅各

雅各可能指以下其中一人:.

新!!: 出埃及記和雅各 · 查看更多 »

耶利米

耶利米(希伯來文: יִרְמְיָהוּ)是《聖經》中猶大國滅國前,最黑暗時的一位先知,《舊約聖經》中《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列王紀上》及《列王紀下》的作者。他被稱作「流淚的先知」,因為他明知猶太人離棄上帝後,所注定的悲哀命運,但不能改變他們頑梗的心。.

新!!: 出埃及記和耶利米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新!!: 出埃及記和耶和華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出埃及記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教節日,紀念上帝在殺死埃及一切頭胎生物,並殺死埃及人的長子時,越過以色列人的長子而去。.

新!!: 出埃及記和逾越節 · 查看更多 »

考古学

考古學(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臘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學問」),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與。由於考古學運用許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認定為一門科學與一門人文學,Renfrew and Bahn (2004:13)而且在美國,它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2005)在歐洲則是一門獨立學科。 考古學研究人類歷史,從距今250萬年前東非最早的石器的發展,直到近代。這個學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學科,在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資料可供歷史學家研究,而且這個時代佔了人類整體歷史的99%以上,從舊石器時代直到書寫文字出現之前。考古學具有各種不同的目標,範圍從研究人類演化到文化演化與瞭解文化史。 考古學包括、以及最後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以便更瞭解人類的過去。就宏觀的視野來看,考古學仰賴跨學科分析,學科上的協助來自人類學、歷史學、遺傳學、演化生物學、生物科技、藝術史、古典學、民族學、地理學、Aldenderfer and Maschner (1996) 地質學、Gladfelter (1977)Watters (1992)Watters (2000) 語言學、物理學、資訊科學、化學、統計學、古生態學、古動物學、古生物學、與古植物學。 考古學在19世紀由歐洲的發展出來,從那時開始就成為遍佈世界的學科。從一開始,各種特別型態的考古學就已發展,包括與考古天文學,以及多樣的科學技術以輔助考古學調查。然而今日考古學家面對許多問題,包括面對、盜掘掠奪器物、與反對人類遺留的發掘。.

新!!: 出埃及記和考古学 · 查看更多 »

Palestine

#重定向 巴勒斯坦.

新!!: 出埃及記和Palestine · 查看更多 »

杰里科

杰里科(Jericho;英語:,此譯名不合於當地的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名稱發音),或譯耶利哥或耶律哥(希伯來語:,Yeriḥo;阿拉伯語:;,Arīḥā;希腊语:Ἱεριχώ),在中文聖經中譯為耶利哥,是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一個城市。杰里科是杰里科省的省會,目前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法塔赫派系控制。根據2007年人口統計,杰里科有人口18,346名。而杰里科省是巴勒斯坦国西岸地区十一省之一,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32,713。 杰里科位於耶路撒冷以北,是一個擁有超過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但根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1千年前就已經有在這裡居住,被認為是之一。位於城市和其周圍的豐富泉水在這數千年來吸引不少人來居住Bromiley, 1995, p. 715。 在《聖經·舊約全書》申命記34章第3節就以「棕樹城耶利哥」來形容這裡。在過去,由於耶利哥城有充足的水源,而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與加利利至耶路撒冷兩條路線之間,所以經濟與貿易十分發達。.

新!!: 出埃及記和杰里科 · 查看更多 »

棕榈科

棕榈科(学名:Arecaceae)又稱槟榔科,棕榈目下的一个科。目前已知棕榈科下有202属,大约2,800余种。.

新!!: 出埃及記和棕榈科 · 查看更多 »

水稻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草本稻屬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又称为亚洲型栽培稻,簡單來說也可以說是稻。.

新!!: 出埃及記和水稻 · 查看更多 »

法老

法老(希伯來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将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国家政权的最高代表,掌握军、政、神权。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新!!: 出埃及記和法老 · 查看更多 »

新王國時期

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的一個時期,起於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涵蓋了第十八王朝、第十九王朝及第二十王朝。 在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對外擴張勢力,但人民的精力却為戰事所消耗,文化的進步也因此遲滯了。此時埃及的國都已由孟斐斯移至尼羅河上流的底比斯。最著名的對外擴張的國王是圖特摩斯三世。他組編了一支强而有力的軍隊,自己做了大將,把埃及的版圖向東邊擴張到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向南邊擴張到紅海的南口。.

新!!: 出埃及記和新王國時期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出埃及記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无尾目

无尾目(学名:Anura)是属于两生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生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新!!: 出埃及記和无尾目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出埃及記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摩西

摩西(מֹשֶׁה),天主教依拉丁文汉译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華)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故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才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向摩西爭鬧,摩西因情急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說了急燥的話,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跟著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当代学术界共识视摩西为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William G. Dever 'What Remains of the House That Albright Built?,' in George Ernest Wright, Frank Moore Cross, Edward Fay Campbell, Floyd Vivian Filson (eds.)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Scholars Press, Vol.

新!!: 出埃及記和摩西 · 查看更多 »

摩西律法

摩西律法(Mosaic law)指的是上帝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原犹太人)颁布的诫命;在基督教中,简称律法。 根据指示的宽泛程度,摩西律法可以指:.

新!!: 出埃及記和摩西律法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出埃及記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丁化

#重定向 罗马化.

新!!: 出埃及記和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拉美西斯

拉美西斯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许多位法老的名字。.

新!!: 出埃及記和拉美西斯 · 查看更多 »

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 或 拉姆西斯二世(Ramesses II,)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约公元前1279年5月31日-约公元前1213年7月或8月在位),其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法老塞提一世之子。拉美西斯二世進行了一系列的遠征,以恢復埃及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他在敘利亞與同時代的另一強大帝國赫梯發生利益衝突。雙方在前1274年發生一次著名的戰役(卡疊石戰役)。约前1258年,赫梯王国的國王病逝,新任國王哈杜西勒三世繼位,两国缔结和约,成为军事同盟。埃及赫梯和約可說是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其埃及文本與赫梯文本均被保存下來,並為近代考古學者所發現。可能是出於對赫梯軍事力量的擔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東北尼羅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為首都,並將其命名為培爾—拉美西斯(意為拉美西斯的家)。 拉美西斯二世也許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根據的記載,他10歲就擔任軍隊首領,年少便輔佐父親,公元前1279年(此日期仍有爭議)就已登基,在位67年。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擁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家庭。 拉美西斯二世無疑是古埃及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然而他統治的時代已是埃及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埃及就開始走下坡。 當他以91歲高齡過世時,已成了埃及的代表人物。.

新!!: 出埃及記和拉美西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出埃及出埃及记出谷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