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兴威

指数 兴威

兴威(Hsenwi),又称赛尼(Hseni)或登尼(Theinni,သဵၼ်ႈဝီ,သိန္နီ,,แสนหวี,,)缅甸掸邦臘戌縣兴威镇区下辖的一个镇,位米界河北岸附近。距离臘戌以北28英里,海拔2,100英尺。.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2 关系: 佤族佛教德昂族忽必烈傈僳族元朝米界河緬甸華人縣 (緬甸)缅甸缅甸行政区划缅甸标准时间缅族瑞丽江鎮區 (緬甸)贡榜王朝臘戌臘戌縣掸邦掸族拉祜族景颇族

  2. 掸邦城市

佤族

佤族(佤文:publisher / si viex / Brāog / Vax Ba Rāog / Vāx qux (口语) / Vā (文学语),旧佤文:Praok / Va;中国标准罗马字母:Va)是亞洲的一個跨國民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山地,分屬於緬甸與中國。在緬甸境內超過60萬人,主要分佈於佤邦,也分布於撣邦。在中國約43萬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瀾滄、孟連、雙江、耿馬、鎮康等縣。传统上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现在则多信仰基督教或佛教。有木鼓崇拜。佤族使用佤語,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有巴饒克、佤和阿佤3個方言。中國的佤族原來沒有文字,1956年創製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查看 兴威和佤族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兴威和佛教

德昂族

德昂族,於緬甸稱巴朗族。是中国、緬甸、泰國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愿改为德昂族(有岩石的意思)。中國武術梅花拳發源於此。.

查看 兴威和德昂族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查看 兴威和忽必烈

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發源於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緬甸、印度、和泰國的一个跨國性質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國原來的西康省(即現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間的州縣)和古代雲南騰越州的坎底地區、江心坡地區(即現今緬北克欽邦的葡萄縣,為中国傳統線和英國麥克馬洪綫東段之間的未定界领土於1960年歸屬緬甸邦聯而設立的)。.

查看 兴威和傈僳族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查看 兴威和元朝

米界河

米界河(မြစ်ငယ်), 又称多塔瓦底江(ဒုဋ္ဌဝတီမြစ်)或南渡河,又译作米坦格河,中国史籍称其为錫箔江,是缅甸伊洛瓦底江左岸第三条支流。“米界”(Myitnge,缅甸语)或“多塔瓦底”(Dokhtawaddy,巴利文)都是“小”的意思,“米界河”意为小江,而伊洛瓦底江的意思就是大江。.

查看 兴威和米界河

緬甸華人

緬甸華人(မြန်မာတရုတ်လူမျိုး),簡稱緬華,是指生長於緬甸或移民緬甸的華人。他們是海外華人(華裔)一部分。在人口上,緬甸華人的人口少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儘管官方數字認為緬甸汉族佔緬甸總人口3%左右,但實際數字很可能更高,沒有被統計在內的人包括:混血兒、在清朝因满清镇压而来到缅甸的汉族人後裔、許多為逃避缅族人歧視而瞞報華人身份的緬甸華人、自1990年代以來移居上緬甸的中国新住民(據估計多達200萬,但由於缺乏可靠的人口普查,不算在內。)截至2012年,緬甸華人人口估計為160萬。 緬甸華人是公認的中產階級族群,在緬甸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很好的代表性。緬甸華人也在緬甸的商業領域發揮主導作用,把持著緬甸經濟,同時也積極融入緬甸當地主流文化。緬甸華人雖然在經濟上取得較大成功,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嚴重壓迫。緬甸華人中除了果敢華人以外,其民族身分基本不被緬甸政府承認。此外,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在緬甸政治舞台上有很強的影響力,其中包括欽紐、奈溫、等幾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緬甸華人一般分為閩南人(福建人)、廣府人、客家人和云南人。閩粵兩省的僑民佔緬甸華人總數的45%。.

查看 兴威和緬甸華人

縣 (緬甸)

緬甸的行政區劃共劃分成67個縣(ခရိုင်;)。.

查看 兴威和縣 (緬甸)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兴威和缅甸

缅甸行政区划

缅甸全国划分为七个省(တိုင်းဒေသကြီး,Region)、七个邦(ပြည်နယ်,State)和一個聯邦區(内比都联邦区;နေပြည်တော် ပြည်တောင်စုနယ်မြေ,Naypyidaw Union Territory)。7个省的主要人口为缅族,7个邦的主要人口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构成。.

查看 兴威和缅甸行政区划

缅甸标准时间

缅甸标准时间(မြန်မာ စံတော်ချိန်,)是缅甸的标准时间,以东经97°30′的时间为标准,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快6小时30分(UTC+06:30),与领国相比,较中国的UTC+8慢1小时30分,较老挝、泰国的UTC+7慢30分钟,较印度的UTC+05:30快1个小时,较孟加拉国的UTC+6快30分钟。 缅甸全年均使用缅甸标准时,没有实行夏令时间。.

查看 兴威和缅甸标准时间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查看 兴威和缅族

瑞丽江

丽江,又名龙川江或陇川江,发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保山腾冲县明光乡大汗坝(非龙陵县大汉坝)的一條河川,流经腾冲、陇川及梁河等县,经畹町及瑞丽流入缅甸,在缅甸伊尼瓦(Inywa)附近注入伊洛瓦底江。 瑞丽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元明时期称麓川江,清代既称龙川江,也称瑞丽江。瑞丽江在云南境内长53公里,宽100-200米。瑞丽江其中20余公里属中缅两国界河,是云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属亚热带长流河。瑞丽江水流平缓,清平如镜,江畔良田万顷,傣家村寨树竹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十分秀丽。.

查看 兴威和瑞丽江

鎮區 (緬甸)

鎮區(မြို့နယ်;)為緬甸的三級行政區,乃緬甸縣份下分的行政區。2007年12月,根據緬甸資訊管理部(Myanma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nit,MIMU)的資料,緬甸現有325個鎮區 Myanma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nit (MIMU)。以下列出了緬甸全部的鎮區,包含其鎮區所屬的省邦及縣份:.

查看 兴威和鎮區 (緬甸)

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ကုန်းဘောင်ခေတ်,英語:Konbaung Dynasty)為緬甸最後的王朝,為雍笈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擴張疆土,於1758年在右擊敗暹羅大城王朝及中南半島各國,曾雄霸東南亞,並多次和清朝发生战争。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併入英屬印度。.

查看 兴威和贡榜王朝

臘戌

臘戌(緬甸語: လားရှိုးမြို့; 撣語:လႃႈသဵဝ်ႈ),緬甸掸邦北部重要城市、撣邦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0萬人(2013年)。 臘戌市是緬甸北部重要公路匯集及貨物集散地,為滇緬公路起點,是緬甸曼德勒往木姐、中國雲南省的必經之處。腊戌的最主要的边境贸易伙伴是中国。由臘戌市可前往仰光、泰國及新加坡等中南半島國家,是中國、印度跟東南亞的交流大城。交通方面,除水路外,公路、鐵路、航空都有。臘戌市以北低南高、東低西高的地形呈現。臘戌市分為12個區,還有1990年代開發了幾個新區。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人口為華人,並且有10所左右的華文學校。最高學府至高中。政府所辦的學校,除有小學、中學、高中共約20幾所外,還有幾所學院及一所大學。 臘戌市是很典型的緬甸多民族文化代表之一,有傣族(當地華人稱為擺夷人)、華人、印度人、緬族人、苗族人、以及十幾種當地民族及少數民族。華人就有雲南人、果敢人(據考為明代永曆帝流亡緬甸所跟隨的後裔)、福建、廣東、客家人、山東人等等。宗教以佛教居多,亦有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還有當地一些信仰的一些神教等等。因此,臘戌市可說是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的城市。.

查看 兴威和臘戌

臘戌縣

臘戌縣(လားရှိုးခရိုင်)為緬甸撣邦轄下的縣,其區域面積為12,867.0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612,248人。該縣下分4鎮、2,431村莊。臘戌為該縣之首府。.

查看 兴威和臘戌縣

掸邦

掸邦(Shan States)(ရှမ်းပြည်နယ်,掸语:မိုင်းတႆး ),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邦,155,801平方公里,人口约800多万人(2005年),是缅甸联邦裡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个邦。主體居民掸族自称傣族。首府东枝。.

查看 兴威和掸邦

掸族

掸族(တႆး;,ရှမ်းလူမျိုး;;ไทใหญ่ or ฉาน)一般是指緬甸掸邦的壮侗语族,自称“傣”。“掸”是緬族對他們的稱呼,可能是暹罗一词的讹传。“掸”指的是缅甸境内的泰老民族,英治缅甸时期,英国曾将Shan一词指称所有泰老民族(包括老挝、泰国和中国云南)。掸族缅甸曼德勒省、克钦邦与克倫邦也有,估計人數約600萬。狭义的掸族指的是大傣(傣亞〔Tai〕或傣隆〔Tai Long〕)。 按照自称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分支:.

查看 兴威和掸族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双江自治县,在普洱、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人口约为45.3万(2000年)。拉祜族在缅甸掸邦有约25万人,并有其政党组织。泰国有8万6千人,老挝亦有1萬6千人。越南54个民族之一的拉祜族(La Hủ)实际是苦聪人,人口6874(1999年普查)。佤族对拉祜族的称呼为“Mian”。.

查看 兴威和拉祜族

景颇族

景颇族,緬甸稱克钦族,是一个主要居住在缅甸克钦邦、撣邦和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民族,共有約100万人,现在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在印度阿萨姆邦和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鲁纳恰尔邦”)亦有景頗族(印度稱Singpho)數千人,他們與中國及緬甸的其他景頗族人有密切的關係。.

查看 兴威和景颇族

另见

掸邦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