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指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也称《因信称义联合声明》,是一份由天主教会和于1999年正式签署的一份声明。该联合声明宣称双方教会对“通过对基督的信念,凭借神的恩典称义”这一观点的一致。 签署双方認為,聲明基本上解决了对于称义本质认识的争议,而这一争议正是宗教改革的基础。至於另外兩大國際性信義宗組織,包括國際路德會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則對《因信稱義聯合聲明》普遍持否定態度,認為聲明內容含糊不清,簽署雙方實際上只是各說各話,嚴格來說不算是一份「協定」。 在2006年,投票決定採納JDDJ。2016年,普世聖公宗咨議會發表歡迎和肯認JDDJ重要性的聲明。2017年,投票決定採納JDDJ。.

8 关系: 基督基督教的神天主教會宗教改革信念 (基督教)称义聖座恩典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的神

基督教教義相信一位独一的-神、主,名为YHWH(聖經和合本譯作耶和華,天主教聖經思高本譯作雅威),祂是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恆的神,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與維護者。祂是三位一體的神:有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祂創造了人,也拯救犯罪墮落的人,祂派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人的罪被釘死,付上罪的贖價,拯救一切信靠祂(基督耶穌)的人。.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基督教的神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信念 (基督教)

基督教里的信念(faith),也称信心(并非“自信心”)或信仰,是耶稣基督传道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在大量有关福音的内容里有所表现。信念是一种不借助于人自身力量的行为,这种行为植根于对他们所信之人的力量和教导的精神寄托。宗教改革之后,对这个术语意义的不同理解成为了教会不同派别的重要神学争议之一。这一理解差异在1999年签署的《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中得到了较好的和解。在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中,对于该词的解释大多遵循了的内容:“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在其他的亚伯拉罕诸教中,信念包括了对于上帝、上帝之国等的确信。.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信念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称义

义(Justification)是指在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中,上帝使一个有罪的人具有“公义”、“無罪”(righteous)的身份。“称义”的概念出自于基督教的《新约圣经》、犹太教的《塔纳赫》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称义 · 查看更多 »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恩典

在圣经中,“恩典”这个词语翻译自χάρις(charis),原意为“带来满足、愉快、欢乐和好运”Roetzel, Calvin J., PhD.

新!!: 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和恩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