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第二国际
二国际(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称是社会主义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工人政党组成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191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内部分裂,该组织陷于瓦解。一战结束后,原第二国际左派组建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中派组建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右派重组了社会主义国际(伯尔尼国际、黄色国际)。.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USA),简称美共(CPUSA),是美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目前,该党办有电子刊物《人民世界》。.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和莫斯科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查看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和柏林
另见
1920年建立的組織
1930年解散的組織
-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
共产党妇女组织
共產國際
-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 人民陣線
- 八一宣言
-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
- 农民国际
- 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 国际列宁学校
- 国际工人救济会
- 国际赤色济难会
- 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 塔特林塔
- 巴爾幹聯邦
- 延安日记
- 第三国际
- 苏联之友
- 莫斯科中山大学
- 赤色职工国际
- 青年共产国际
妇女大会
-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
- 塞内卡福尔斯会议
蘇聯外交
- 1970年约旦内战
-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三和路线
-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 东欧剧变
-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 克格勃
- 全俄罗斯合作社
-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刚果危机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
- 友谊输油管道
- 反苏
- 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
- 国际宇航员计划
- 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 國際廣播與電視組織
- 寇松線
- 巴黎统筹委员会
- 德国苏占区
- 德蘇軸心談判
- 德黑兰会议
- 我们要埋葬你们
- 敲桌事件
- 新思维 (苏联)
- 柏林封鎖
- 核保护伞
- 核軍備競賽
- 波茨坦会议
- 社会帝国主义
- 第三国际
- 缓和政策
- 美俄熱線
- 芬蘭化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苏联外交部
- 莫洛托夫計劃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辛納屈主義
- 邪惡帝國
- 铁幕
- 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