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子都

指数 子都

子都(),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爲鄭國公族(姬姓),名閼(中古切韵:【釋文】於葛反),又稱公孫閼,子都乃其字,是著名美男。《詩經·鄭風》有:“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孟子·告子》有:“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前712年夏,鄭莊公與魯隱公伐許國時,子都與潁考叔()爭車不成,在戰場中暗箭射死潁考叔。鄭莊公得知後,未懲罰子都,僅在祭祀時詛咒射潁考叔者。以此故事爲題材,有名爲《罰子都》(又作《伐子都》)的包括京劇在内的許多文藝作品,其中考叔之魂索走子都性命。成語“暗箭傷人”也源出於此。 其後人取其字爲姓,即都姓來源之一。.

13 关系: 姬姓孟子 (書)宗室京剧表字许国诗经鲁隐公都姓鄭國鄭莊公潁考叔春秋时期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新!!: 子都和姬姓 · 查看更多 »

孟子 (書)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戰國時代中后期。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參與;趙岐、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採用司馬遷等人的說法。该书詳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

新!!: 子都和孟子 (書) · 查看更多 »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新!!: 子都和宗室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子都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子都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许国

許國,中國歷史上西周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男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建國君主是許文叔,许男结為最後一位已知君主。.

新!!: 子都和许国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子都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鲁隐公

魯隱公(,前722年-前712年在位),姬姓,名息姑,魯国第十四代国君。魯惠公之子,生母是声子。傳世的魯國史書《春秋》及其三傳的記事都是從魯隱公開始的。.

新!!: 子都和鲁隐公 · 查看更多 »

都姓

都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9位。.

新!!: 子都和都姓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新!!: 子都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鄭莊公

鄭莊公 姬姓,名寤生(),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係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並曾發生多次戰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共叔段發動的叛亂,併吞戴國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 鄭莊公對幾名兒子均相當寵愛,加上宋國和齊國進行干預,鄭國在莊公死後發生長達二十年的內亂。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先後出任國君,分別為世子忽 (鄭昭公)、公子突 (鄭厲公)、公子亹及公子婴(子儀),最後以子儀被殺、鄭厲公復國結束,並由鄭厲公的子孫繼承鄭國君位。.

新!!: 子都和鄭莊公 · 查看更多 »

潁考叔

颍考叔(),中国春秋时期郑国颍邑大夫,稱為「颍封人」。 前722年,庄公母亲武姜與莊公之弟共叔段合作,發動共叔段之亂,郑庄公討伐弟弟共叔段,共叔段流亡。 庄公把參與叛變的母亲武姜軟禁,並发誓「不及黃泉,毋相見也。」(「不到黄泉不相见」)。庄公後悔,希望能接回母親,又不想要違背誓言。在颍考叔的建议下,让莊公挖了條隧道,能看見黃色的地下水(黃泉),郑庄公和武姜便在“黄泉”相见。 前712年,子都和颍考叔争车,子都怀恨在心,颍考叔在攻打许国最早登上城头,被子都暗中射杀。.

新!!: 子都和潁考叔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子都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公子閼公孫閼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