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子鲜

指数 子鲜

子鲜,姬姓,名鱄,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卫定公之子,卫献公的弟弟。 前559年夏,孙林父驱逐了卫献公,四月廿六,子展作为卫献公的亲信,逃到了齐国。子鲜跟随卫献公随后也逃到了齐国。鲁国郈成叔到卫国访问,回去对臧武仲说,卫献公终会回国,内有太叔仪留守,外有同胞兄弟公子鱄跟随。臧纥到齐国慰问卫献公,与卫献公交谈。卫献公态度粗暴,臧纥对下人说,卫献公说话像粪土,不知悔过,大概不能复位了。之后又和子展、子鲜交谈。臧纥事后又对下人说,卫侯一定能回国,有子展、子鲜,一个拉他,一个推他,想不回国都难。 前547年,卫献公想让子鲜帮助他复辟,子鲜知道卫献公没有信用,不想答应。他母亲敬姒请求,子鲜只好答应。二月初六庚寅,甯喜要帮助卫献公回国复辟,要求一定和子鲜接洽。子鲜告知卫献公的态度,复辟成功,“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甯喜派右宰榖到夷仪见卫献公。右宰榖对卫献公非常失望,但是甯喜非常信任子鲜。二月初七辛卯,甯喜杀死国君卫殇公,立卫献公复辟。 前546年,卫献公处死甯喜、右宰榖,子鲜逃亡晋国。卫献公在黄河岸边阻止了他。子鲜住在木门,不向卫国的方向就坐,终身不仕。去世后,卫献公为他服丧终生。.

22 关系: 厚成叔卫国姬姓孙林父左传世叔仪庚寅二月初七二月初六四月廿六甯喜衛定公衛獻公衛殤公鲁国黄河齐国辛卯臧武仲春秋时期敬姒晋国

厚成叔

厚成叔,即郈成叔,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政治人物,'''姬'''姓,名瘠,郈氏。 前559年夏,孙林父驱逐了卫献公,四月廿六,子鲜跟随卫献公随后逃到了齐国。鲁襄公派郈成叔到卫国访问,说:“寡君使瘠(厚成叔),听说卫君失去社稷,流在别国,怎能不来慰问?以同盟之故,谨派瘠私下对执事说:‘国君不善良,臣下不明达,国君不宽恕,臣下不尽责,积怨已久而发泄,怎么办?’”卫国人派太叔仪回答:“群臣没有才能,得罪了寡君。寡君不依法惩处下臣却抛弃他们,成为国君之忧。国君不忘先君之好,承蒙慰问群臣,又再加哀怜。谨拜谢国君之令,再拜大贶。”回去对臧武仲说,卫献公终会回国,内有太叔仪留守,外有同胞兄弟公子鱄(子鲜)跟随。.

新!!: 子鲜和厚成叔 · 查看更多 »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子鲜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新!!: 子鲜和姬姓 · 查看更多 »

孙林父

孙林父,即孙文子,姬姓、孙氏,卫武公後裔,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84年,孙林父被卫定公厌恶,出奔晋国。前577年,在晋厉公、郤犨的干涉下,卫定公被迫接纳孙林父回国,不久,卫定公去世,其子卫献公即位。前576年,孙林父和范文子、叔孙侨如、华元等与吴国会盟。前571年,参与筑虎牢。前566年,聘问鲁国,叔孙豹评价孙氏必亡。前563年,楚国公子贞、郑国子耳伐宋国,卫献公救援。郑国子展、子驷派兵伐卫,孙林父与子孙蒯抵御。前562年,随诸侯伐郑。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召他们赴宴,却爽约。卫献公当着孙蒯的面让乐工师曹唱《巧言》终章。孙蒯告知父亲,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献公之弟卫殇公。卫献公逃到齐国。前556年,孙蒯挑衅曹国,引起卫国和曹国的战争,晋国调停,扣押孙蒯。前554年,孙林父伐齐。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立卫献公复辟,孙林父以戚地归附晋国避难。.

新!!: 子鲜和孙林父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子鲜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世叔仪

世叔仪,《左传》作太叔仪,即太叔文子,'''姬'''姓,谥号文,名仪,卫国世叔/太叔氏。 前559年夏,孙林父驱逐了卫献公,四月廿六,太叔仪跟随卫献公随后逃到了齐国。鲁襄公派郈成叔到卫国访问,太叔仪回答:“群臣没有才能,得罪了寡君。寡君不依法惩处下臣却抛弃他们,成为国君之忧。国君不忘先君之好,承蒙慰问群臣,又再加哀怜。谨拜谢国君之令,再拜大贶。”回去对臧武仲说,卫献公终会回国,内有太叔仪留守,外有同胞兄弟公子鱄(子鲜)跟随。 前548年夏,宁喜同意帮助卫献公复国。太叔文子听说了,说:“《诗经》‘我躬不说,皇恤我后(我一身还不能被人容纳,哪来得及顾念我的后代)?”宁子可说是不顾后代。可以吗?大概一定不可以。君子有行动,要考虑到结果,想到下次能再如此。《书经》:‘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经》:‘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围棋,怎能免于祸难?下棋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对方,何况安置国君犹豫不定?必定不能免祸。九代相传的卿族,一举被灭,可悲啊!” 前547年二月初十日,卫献公复归,派人责备太叔文子:“寡人流亡在外,各位大夫都使寡人早晚知到卫国的消息,独独大夫不问候寡人。古人说:‘非所怨勿怨。’寡人可要怨恨了。”太叔文子回答:“下臣知罪。下臣无才,不能背着马笼头、马缰跟着国君保护财物,是下臣第一罪。有人在国外,有人在国内,下臣不能三心二意,传递内外消息事奉国君,是下臣第二罪。两条罪状,岂敢忘记一死?”于是太叔文子出走,从近处的城门出国都。卫献公派人阻止了他。 前546年,卫献公让公孙免馀做卿,公孙免馀辞谢:“太叔仪没有二心,能够赞助大事,君王还是任命他吧。”于是就让太叔仪做卿。 前544年,晋国荀盈、齐国高止、鲁国仲孙羯、宋国华定、卫国世叔仪、郑国公孙段、曹国人、莒国人、滕成公、薛国人、小邾国人在杞国筑城。游吉见到太叔仪,太叔仪说:“为杞国筑城过分了!”游吉说:“拿他怎么办好啊!晋国不担心周室衰微,反而保护夏朝的残馀,也就可以想象到他会丢弃姬姓诸国了。丢弃姬姓,谁还去归向他?游吉听说:丢弃同姓,亲近异姓,这叫做离德。《诗》说:‘协比其邻(同姓近亲),昏姻孔云。’晋国把近亲不看作近亲,谁会和他友好往来?”.

新!!: 子鲜和世叔仪 · 查看更多 »

庚寅

庚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前一位是己丑,后一位是辛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子鲜和庚寅 · 查看更多 »

二月初七

二月初七,农历二月第七天。.

新!!: 子鲜和二月初七 · 查看更多 »

二月初六

二月初六,农历二月第六天。.

新!!: 子鲜和二月初六 · 查看更多 »

四月廿六

四月廿六,农历四月第二十六天。.

新!!: 子鲜和四月廿六 · 查看更多 »

甯喜

宁喜(),即宁悼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卫殇公。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驱逐孙林父,立卫献公复辟。晋国出兵执宁喜,不久放回。前546年,结果卫献公害怕宁喜专权,公孙免余受命杀死了宁喜,灭掉了宁氏。.

新!!: 子鲜和甯喜 · 查看更多 »

衛定公

衞定公,即姬臧,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他為衞穆公兒子,承襲衞穆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588年-前577年(在位12年)。.

新!!: 子鲜和衛定公 · 查看更多 »

衛獻公

衞獻公,即姬衎,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定公兒子,在位期間為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前559年,國內發生政變,他奔齊國避難。前546年回國復位(在位3年)。.

新!!: 子鲜和衛獻公 · 查看更多 »

衛殤公

衞殤公,即姬秋,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獻公堂弟。孫林父趕走了衞獻公。獻公逃亡到齊國,齊國把他安置在聚邑。孫林父、宁惠子共立公弟秋爲衞國國君,是為衞殤公。 殤公十二年(前547年),寧喜與孫林父因爭寵而至相攻訐,殤公讓寧喜攻打孫林父。林父逃奔到晉國,又請求晉國護送衞獻公回國。當時,獻公在齊國。齊景公聽到消息,和衞獻公一起到晉國請求幫助返回衞國。晉國便去討伐衞國,誘使衞與晉結盟。衞殤公前去會見晋平公,平公逮捕了殤公與寧喜,緊接著送衞獻公回國。獻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返回故國。獻公後元元年(前546年),誅殺殤公及寧喜。.

新!!: 子鲜和衛殤公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子鲜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子鲜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子鲜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辛卯

辛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8个。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子鲜和辛卯 · 查看更多 »

臧武仲

臧武仲,臧孫氏,名紇,一名臧孫紇,東周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治人物。.

新!!: 子鲜和臧武仲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子鲜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敬姒

敬姒,'''姒'''姓,卫定公的妾,子卫獻公、子鲜。 前577年(鲁成公十四年、卫定公十二年),卫定公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十一月,卫定公去世,衎即位為卫獻公。卫定公夫人定姜見太子并不悲哀,叹气说此人将会使卫国败亡,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前559年,卫献公被孫林父驅逐出國。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卫殇公十二年)卫献公派子鲜为自己谋求復辟,子鲜辞谢。敬姒一定要子鲜去,子鲜回答:“国君没有信用,下臣怕不能免于祸难。”敬姒说:“尽管这样,为了我,你还是去干!”子鲜答应了。子鲜没有得到敬姒的指示,就把献公的命令告诉宁氏。二月初六庚寅,宁喜和子鲜接洽,复辟成功。.

新!!: 子鲜和敬姒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子鲜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子鱄公子鱄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