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鑒 (安樂王)

指数 元鑒 (安樂王)

元鑒(),字長文,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孫,北魏平北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安乐武康王元诠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25 关系: 南北朝司空孝昌 (年号)侍中北魏元詮元法僧元斌之魏孝明帝魏文成帝鲜卑赵郡李氏葛荣邺城遗址李宪 (北魏)梁朝正光河南省河南郡洛阳县洛阳市源子邕拓跋略拓跋長樂拓跋濬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孝昌 (年号)

孝昌(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四个年号,共计近3年。.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孝昌 (年号)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元鑒 (安樂王)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元詮

元詮(),字休贤《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使持節驃騎將軍冀州刺史尚書左僕射安樂王墓誌銘」王諱詮,字休賢,高宗文成皇帝之孫,大司馬公安樂王之子。」少襲王爵,加征西大將軍,尋拜光爵,又以本官領太子中庶」子。及皇居徙御,詔王以光爵領員外散騎常侍,賚銅虎符。馳」傳往代,申勞留臺公卿,奉迎七廟。頃之,敕兼侍中,尋除持節」督涼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涼州刺史,尋又進號平西將軍。正」始之中,南寇侵境,詔王使持節都督南討諸軍事平南將軍,」攻圍鍾離。以振旅之功,除使持節都督定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定州刺史。歲屬災饉,王乃開公廪,捨秩粟數百萬斛,以餼」饑民。元愉滔天,王忠誠首告,表請親征。敕王都督定瀛二州」諸軍事,餘如故。氛霧剋清,除侍中。又以安社稷之勳,除尚書」左僕射,增封三百戶。春秋卅有六,永平五年太歲壬辰三月」廿八日戊午遘疾薨于第。詔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絹布七」百匹,禮也。追贈使持節驃騎將軍冀州刺史僕射,王如故,謚」曰武康。粵八月廿六日甲申窆于河陰縣西芒山。」精緯昺靈,蘭殖帝庭,是惟盛德,有馥其馨。玄猷岳峻,雅量川」渟,堂堂武略,煥煥文經。纓紱兩禁,珩組二蕃,金鏘玉響,秋鏡」春暄。重加惠弁,再撫寅軒,彝倫式序,海水澄源。允膺納籙,且既賓門。報施徒聞,仁壽誰覿,一夢兩楹,長淪七尺。痛纏樞扆,」哀震衢陌,遄哉夕菟,迅矣晨烏。龜筮襲吉,毀躐戒途,哀笳北轉,楚挽西徂。羨扃既掩,蘭釭已滅,泉夜冥冥,松颸屑屑。天地長久,陵谷或亏,惟功與德,不朽傳斯。,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孙,大司马、安乐王拓跋长乐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元詮 · 查看更多 »

元法僧

元法僧(),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的宗室、官员,曾在525年短暂自立为帝。后投降南梁。.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元法僧 · 查看更多 »

元斌之

元斌之(),字子爽,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孫,北魏平北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安乐武康王元诠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鑒 (安樂王)和元斌之 · 查看更多 »

魏孝明帝

魏孝明帝元诩(),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宣武帝元恪第二子,生母胡充华,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在位13年。.

新!!: 元鑒 (安樂王)和魏孝明帝 · 查看更多 »

魏文成帝

魏文成帝拓跋濬(),鮮卑名烏雷,拥有直懃头衔,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是魏太武帝的嫡孫,景穆太子拓跋晃長子。452年-465年在位,在位十三年。.

新!!: 元鑒 (安樂王)和魏文成帝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元鑒 (安樂王)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赵郡(含今河北赵县、隆尧县、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临城县等地)为郡望的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以战国名将李牧为始祖。 赵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显赫,在唐朝被列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新!!: 元鑒 (安樂王)和赵郡李氏 · 查看更多 »

葛荣

葛荣(),北魏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鲜卑族人。.

新!!: 元鑒 (安樂王)和葛荣 · 查看更多 »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新!!: 元鑒 (安樂王)和邺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李宪 (北魏)

李宪(),字仲轨,赵国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北魏官员。.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李宪 (北魏) · 查看更多 »

梁朝

梁朝可指:.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梁朝 · 查看更多 »

正光

正光(520年七月—525年六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5年。.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正光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洛阳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源子邕

源子邕(),字灵和,西平乐都(在今青海海东市)人,北魏骠骑大将军冯翊惠公源怀之子。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任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起兵叛乱,夏州统万城的乱党也起事呼应。源子邕据城自守,城中粮尽,留下儿子源延伯守城,自己出城求粮,被朔方胡帅曹阿各拔俘获,他虽被囚禁,但胡人仍很敬重他的文雅,最终被他劝降。源子邕向大行台北海王元颢陈述诸贼可以消灭的方略,元颢于是给予他兵马,先行出击。转战九旬,凡数十战,平定东夏全境反叛。孝昌三年(527年),骠骑大将军萧宝夤被叛军击败,大败而回雍州长安,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兵马和夏州募义人,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擒贼帅康维摩于锯谷,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打通与北魏朝廷的联络。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受到孝明帝玺书劳勉。子邕在白水郡(今陕西省白水县)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527年3月,北魏任命源子邕为北讨都督,率兵进讨葛荣。7月,相州刺史、安乐王元鉴在邺城反叛并降附葛荣。子邕与都督李神轨、裴衍先行征讨元鉴,8月攻陷邺城,将其斩首传送洛阳,以功改封阳平县公,增邑千五百户,进号镇东将军。11月,葛荣攻陷冀州(治信都县),俘虏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令其继续进讨。12月,源子邕、裴衍与葛荣10万起义军在阳平郡(今山东莘县)东北漳水曲大战,魏军战败,源子邕、裴衍战死。北魏赠子邕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县公如故。永安中,重赠司空,谥曰庄穆。.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源子邕 · 查看更多 »

拓跋略

拓跋略(),鮮卑名賀略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寧朔將軍諫議大夫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誌銘》:魏故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誌銘」王諱煥,字子昭,河南洛陽人也。獻文皇帝之曾孫,趙郡靈王之次孫,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相州諸軍事中軍將軍相州刺史之第二子也。永平元年,」宣武皇帝旨紹廣川哀王焉。長源浩淼,聯光天首,鴻本扶疏,列萼雲端。攀宵宅」日,既彪炳於圖書;握符控海,又炤?於墳史。今不復言之矣。王資玄樹操,得一」為心,忠敬發於天然,仁孝出自懷抱。溫柔惇厚,越在岐嶷,聰惠明敏,稟之獨悟。」去彼所天,來纂大國,泣盡蒸嘗,思深霜露,內表至誠,外形容色。又愛詩悅禮,不」捨斯須,好文翫武,無癈朝夕,味道入玄,精若垂幃,置觴出館,懽同林下。故皎皎」之韻,高邁群王;斌斌之稱,遠聞聖上。正光六年,有詔除寧朔將軍諫議大」夫。方欲追蹤陳楚,緝綜九家之奧;遠慕梁平,砥厲三善之樂。而仁壽徒聲,福賢」空設,以孝昌元年秋七月甲辰朔四月丁未寢疾薨于國第,時年廿一。蘭桂淪」芳,琬琰摧質,悲慟百寮,酸感二聖。迺追贈龍驤將軍荊州刺史,謚曰孝,禮也。」粵其年冬十一月壬寅朔八日己酉葬于西陵之陰。哀日月之永昧,痛玄夜之」不暘,鐫聲影於斯石,庶萬古而無亡。迺作銘曰:」玄丘振耀,黑水騰光,既誕聖哲,又播帝皇。統彼四海,奄此萬方,本枝蔚藹,」華萼鏗鏘。分條孤挺,別葉獨秀,明發天誠,敏起懷袖。德緣心精,道非師授,高藝」月將,鴻才日就。悅文出俗,愛古入微,儀形梁孝,景行陳思。金情風舉,玉韻泉飛,」嘉譽既遠,好爵來依。乾義中斷,坤仁橫絕,樑後夏彫,棟先秋折。國喪璵璠,家亡」綠結,痛毀慈顏,悲零賓血。月維仲冬,日纏上旬,庭建龜祧,堂啟龍輴。白楊思鳥,」青松愁人,一潛長夜,千載何春。」本祖幹,侍中使持節征東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司州牧趙郡靈王。」祖親南安譙氏,父釐頭,本州治中從事史濟南太守。」父諶,給事黃門侍郎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相州諸軍事中軍將軍相州刺史。」親勃海高氏,父信,使持節鎮東將軍幽瀛二州刺史衛尉卿惠公。」妃河南穆氏,父纂,荊州長史。」繼曾祖賀略汗,侍中征北大將軍中都大官,又加車騎大將軍廣川莊王。」曾祖親上谷侯氏,父石拔,平南將軍洛州刺史。」祖諧,散騎常侍武衛將軍東中郎將廣川剛王。」祖親太原王氏,父叡,侍中吏部尚書衛大將軍尚書令太宰公中山文宣王。」父靈遵,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廣川哀王。」親河南宇文氏,父伯昇,鎮東府長史懸氏侯。,又名贺兰汗,魏文成帝拓跋濬第三子,生母曹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拓跋略 · 查看更多 »

拓跋長樂

拓跋長樂(),魏文成帝拓跋濬次子,生母李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拓跋長樂 · 查看更多 »

拓跋濬

#重定向 魏文成帝.

新!!: 元鑒 (安樂王)和拓跋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