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卫将军,南青州,司徒,大行台,太师,孝昌,尔朱荣,并州 (古代),广州 (北魏),建義 (北魏),录尚书事,侍中,元桢,元法僧,元怡,元晔,光州 (山东),符节,給事中,青州 (311年-1131年),骠骑将军,魏孝庄帝,齐州 (济南),胶州 (北魏),肆州,恒州 (北魏),永熙 (北魏),河南省,河南郡,洛阳县,洛阳市,拓跋晃,普泰。
卫将军
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 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预闻政务。 三国时魏汉吴均置卫将军,魏制秩第二品。晋朝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晋代卫将军开府者为位从公,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东晋南朝尤为要重,以中书监、尚书令兼任,统兵出征。北魏初加卫大将军则次仪同三司。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加卫大将军则位在太子太师之上,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改为二品。南梁、南陈改为镇卫将军。隋唐时废除。.
查看 元肃和卫将军
南青州
#重定向 南青州 (北朝).
查看 元肃和南青州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元肃和司徒
大行台
#重定向 行台.
查看 元肃和大行台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查看 元肃和太师
孝昌
孝昌可以指:.
查看 元肃和孝昌
尔朱荣
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先世為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可能為鮮卑化的羯人。祖先居於爾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故以爾朱為姓氏,後為北魏权臣。.
查看 元肃和尔朱荣
并州 (古代)
并州,中国汉朝到宋朝时的州。.
查看 元肃和并州 (古代)
广州 (北魏)
广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永安中设置,治所在鲁阳县。东魏武定中陷,徙治襄城县。领七郡,十五县。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六。口九万六千七百八十。.
查看 元肃和广州 (北魏)
建義 (北魏)
建义(528年四月—九月)是北魏的君主孝莊帝元子攸的第一个年号,共计6個月。.
查看 元肃和建義 (北魏)
录尚书事
錄尚書事是中國東漢章帝時開始設置的職位。它不是一個獨立職位,需附加其他朝廷重要官職之下。如195年(東漢獻帝興平2年),曹操官拜鎮東將軍、錄尚書事,221年(蜀漢建安26年、章武元年)蜀漢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等。至東漢末年時,錄尚書事已是掌握實權重臣的必要條件。.
查看 元肃和录尚书事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元肃和侍中
元桢
元禎(),鮮卑名乙若伏,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第十一子,生母劉椒房。.
查看 元肃和元桢
元法僧
元法僧(),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的宗室、官员,曾在525年短暂自立为帝。后投降南梁。.
查看 元肃和元法僧
元怡
元怡(),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南安惠王元桢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肃和元怡
元晔
元晔(),字华兴,小字盆子,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鄯善镇将、扶风王元怡之子,北魏宗室、官员,一度被尔朱兆与尔朱世隆拥立为皇帝。.
查看 元肃和元晔
光州 (山东)
光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置光州,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因境内有光水得名。辖境相当今天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青岛市大部和烟台市、威海市全部)。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名莱州。.
查看 元肃和光州 (山东)
符节
节、节钺等,是中国歷史上中央政权向官員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巡狩)的凭证与象征,其形态样式以及代表的权力各代有变化。.
查看 元肃和符节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查看 元肃和給事中
青州 (311年-1131年)
#重定向 青州 (古代).
骠骑将军
骑将军,中国古代武官职。 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元狩四年,令官阶、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以后,各代都有延设,有时加 “骠骑大将军” 。隋朝和唐朝初年,改為府兵制下基層軍府主官,秩正四品。唐顯慶元年改為武散官名「驃騎大將軍」,宋初延之,政和年間廢,明武散階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
查看 元肃和骠骑将军
魏孝庄帝
魏孝莊帝元子攸(),字彦达,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親為王妃李媛華。孝莊帝是尔朱荣拥立的傀儡皇帝,最终被尔朱兆绞杀。.
查看 元肃和魏孝庄帝
齐州 (济南)
#重定向 齊州 (濟南).
查看 元肃和齐州 (济南)
胶州 (北魏)
胶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析青州置,治所在东武县(今山东省诸城市)。因境有胶水,故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胶莱河以西,汉河、潍河以东地区。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改为密州。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东魏的州 Category:北齐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山东的州 Category:潍坊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2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58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元肃和胶州 (北魏)
肆州
肆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宣武帝时移治九原城(今山西省忻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淖沱河、牧马河流域。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移治广武县(今代县西南)。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改为代州。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东魏的州 Category:北齐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山西的州 Category:忻州行政区划史.
查看 元肃和肆州
恒州 (北魏)
恒州,北魏时设置,原为北魏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在的司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旧都平城的司州改为恒州。北齐北周因之。改新都洛阳所在的洛州为新的司州。 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查看 元肃和恒州 (北魏)
永熙 (北魏)
永熙(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三個年号,歷時2年。.
查看 元肃和永熙 (北魏)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元肃和河南省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查看 元肃和河南郡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元肃和洛阳县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元肃和洛阳市
拓跋晃
拓跋晃(),鮮卑名天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母贺夫人。文成皇帝拓跋-濬-的父亲。.
查看 元肃和拓跋晃
普泰
普泰(531年二月—532年四月,一作普嘉)是北魏時期节闵帝元恭的年号,歷時1年零二个月。 《历代建元考》作普嘉,注为:“诸书皆作普嘉。”.
查看 元肃和普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