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伯州犂

指数 伯州犂

伯州犂(),中国春秋時期楚国政治人物。晋国伯宗之子。历仕楚共王、楚康王、楚郟敖。.

目录

  1. 35 关系: 县令吴国太宰孙武左传中國伍子胥伯否伯宗伯州犂公子囊瓦皇颉穿封戌費無忌郏敖郤宛郤犨郤錡郤至郤氏鄢陵之战苗賁皇杀人楚康王楚共王楚国楚靈王楚昭王成语春秋时期晉厲公晋国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查看 伯州犂和县令

吴国

吴国,也叫句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096年—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查看 伯州犂和吴国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查看 伯州犂和太宰

孙武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兵書《孙子兵法》的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山東、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兵聖廟。.

查看 伯州犂和孙武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伯州犂和左传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伯州犂和中國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时期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伍杨村)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不满,又听信伯否的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查看 伯州犂和伍子胥

伯否

#重定向 伯嚭.

查看 伯州犂和伯否

伯宗

伯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 前594年,伯宗劝晋景公,不要以攻打楚国救援宋国,引用了一句明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大,也无力战胜楚国”。现代汉语的成语“鞭长莫及”由此而来。其后,被三郤(郤至、郤犨、郤錡)以讒言誣賴而被杀,其子伯州犁投奔楚国,伯州犁的孙子伯否在楚国内乱後,又投奔吴国。.

查看 伯州犂和伯宗

伯州犂

伯州犂(),中国春秋時期楚国政治人物。晋国伯宗之子。历仕楚共王、楚康王、楚郟敖。.

查看 伯州犂和伯州犂

公子

公子,原意指諸侯之子,也可以指诸侯之女。 後人遂将世家門閥子弟稱作公子。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婁公子捐金贖朋友,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公子一稱,今日常用於尊稱他人的子女。如:.

查看 伯州犂和公子

囊瓦

囊瓦,囊氏,名瓦,字子常,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他是公子贞的孙子。.

查看 伯州犂和囊瓦

皇颉

皇颉(),姓不详,'''皇'''氏,名颉,郑国大夫。 前547年,楚康王和秦国人联兵进攻吴国,因听说吴国有了准备,就退而入侵郑国。五月,郑国的城虞守将皇颉出城和楚军作战,被楚国的縣尹穿封戌俘虏。公子围和穿封戌争功,要伯州犁主持公正。伯州犁建议去问俘虏,于是就让皇颉站在前面。伯州犁对皇颉说:“所争夺的对象便是您,您是君子,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举起手说:“那一位是王子围,是我国国君尊贵的弟弟。”又放下手说:“这个人是穿封戌,是方城山外边的县尹。是谁俘虏了您?”皇颉答道:“我碰上王子,抵抗不住。”穿封戌大怒,抽出戈追赶王子围,没有追上。楚国人带着皇颉回国。这就是成语“上下其手”的来历。.

查看 伯州犂和皇颉

穿封戌

穿封戌,中国春秋時期楚国政治人物,知名將領。 开始楚康王时代,他作为方城外县尹,他俘虏郑国将军皇颉,楚共王次子令尹公子围和穿封戌争夺俘虏皇颉的功劳,找伯州犁评理。伯州犁向皇颉介绍两人,抬高手指着公子围,說這是公子、放低手指着穿封戌,說這是縣尹。皇颉理解伯州犁的意思,于是謊稱是被公子围擒获。穿封戌大怒,拿著戈要殺公子圍,公子圍奔跑逃脫了。这就是成语上下其手的来历。 但是,公子围即位为楚灵王后,依然重用穿封戌,把陈国滅亡後,由穿封戌驻守陈地,稱陳公。楚平王時為了外交考量,立陳惠公,恢復陳國。.

查看 伯州犂和穿封戌

費無忌

費無忌(?-前515年)(史記),或作費無極(左傳),楚國權臣。.

查看 伯州犂和費無忌

郏敖

郟敖,原名熊員,(左传称之为熊纴)楚康王之子。战国时代楚国竹简《楚居》和《繫年》分别称其为嗣子王和孺子王。.

查看 伯州犂和郏敖

郢(读作yǐng ㄧㄥ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国的首都。 楚国在建国初期定都丹阳(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后来为了和一些小国家争夺汉中,迁都郢(鄢郢,或作疆郢),后又东迁郢都(纪郢、南郢)。在今湖北省西部、荆州市荆州区北面三公里左右楚纪南故城,被认为是郢都所在。位于今周口市淮阳县的陈楚故城,则被认为是之后的陈郢。楚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国国都东迁至寿春,命名为郢,后世所称寿郢。.

查看 伯州犂和郢

郤宛

郤宛(),伯氏,又为郤氏,亦稱伯郤宛。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字子恶,伯州犁的儿子。楚昭王继位,他担任左尹,为人正直,很得人心。他被费无极嫉妒,费无极挑拨他和令尹囊瓦(子常)之间的关系。他让郤宛邀请囊瓦,在家展示他对吴国战争获得的兵器。而对囊瓦说,郤宛要在家中杀死囊瓦。囊瓦大怒,诛杀了郤宛一家,只有,其子(一说其侄)伯否逃到吴国。.

查看 伯州犂和郤宛

郤犨

郤犨(),'''姬'''姓。'''郤'''氏,名犨(ㄔㄡ),字家父,又称苦成叔,步扬之子。前580年,他出使鲁国时,强迫已经嫁给施孝叔的子叔声伯异父妹妹嫁给了他。他和侄子郤至、族侄郤錡号称三郤,贪鄙骄横,为诸侯所不喜。赵武出仕,他对赵武说:“抑年少而執官者眾,吾安容子?”(年轻人求官的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前575年,鄢陵之战之時,他担任新军将。鲁国叔孙侨如向他行贿,让他扣留季孙行父。前574年,他与晋厉公宠臣长鱼矫争田,长鱼矫、胥童向晋厉公建议诛杀三郤。郤錡听到风声,要攻击晋厉公,被郤至劝阻。十二月壬午,长鱼矫和清沸魋诛杀三郤,长鱼矫用戈杀死郤錡、郤犨,郤至逃到车上,也被杀死。.

查看 伯州犂和郤犨

郤錡

郤錡(),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郤氏,名錡,又号驹伯。郤克之子。前578年,他出使鲁国时,傲慢不敬鲁成公。赵武出仕,他对赵武说:“美哉!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他和族兄郤至、族叔郤犨号称三郤,贪鄙骄横,为诸侯所不喜。前575年,鄢陵之战之時,他担任上军将。前574年,他与晋厉公宠臣夷阳五争田,夷阳五、胥童向晋厉公建议诛杀三郤。郤錡听到风声,要攻击晋厉公,被郤至劝阻。十二月壬午,长鱼矫和清沸魋诛杀三郤,长鱼矫用戈杀死郤錡、郤犨,郤至逃到车上,也被杀死。.

查看 伯州犂和郤錡

郤至

郤至(),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将軍。郤氏,名至,又号温季。步扬之孙,蒲城鹊居之子。赵武出仕,他对赵武说:“誰之不如,可以求之。”前580年,他与周朝争田,周天子派刘康公、单襄公与郤至论理。前579年,出使楚国,与楚共王、子反相会,措辞颇为得体。他和族兄弟郤錡、叔父郤犨号称三郤,贪鄙骄横,为诸侯所不喜。前576年,三郤杀害伯宗。前575年,鄢陵之战之時,他担任新军佐。他提出此战为雪耻,积极主战。追击楚共王,数次下车致意。战后,晋厉公派他到王室献捷,郤至自矜,并且和孙周接触,被晋厉公猜忌。前574年,胥童向晋厉公建议诛杀三郤。郤錡听到风声,要攻击晋厉公,被郤至劝阻。十二月壬午,长鱼矫和清沸魋诛杀三郤,长鱼矫用戈杀死郤錡、郤犨,郤至逃到车上,也被杀死。.

查看 伯州犂和郤至

郤氏

郤氏,姬姓,晋国世族,为晋国公室后裔,与栾氏共同诬陷赵氏造成了下宫之难,势力膨胀,一度拥有三卿五大夫,最终因得罪了栾书和晋厉公,被栾书借晋厉公、胥童之手铲除。.

查看 伯州犂和郤氏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春秋中叶,为晋、楚争霸中原而进行的一次战役。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晋軍.

查看 伯州犂和鄢陵之战

苗賁皇

苗賁皇,中国春秋時期晋国政治人物。羋姓、闘氏,後按封地名為苗氏、諱賁皇。楚國斗越椒之子。 楚莊王討殺斗越椒、賁皇亡命晉國,晋景公把苗地賜給他。晋国与齐国会盟,齐国大夫高固逃盟,晋国执齐使晏弱、蔡朝、南郭偃,苗贲皇劝晋景公把他们放了。鄢陵之战,苗賁皇把楚国的虚实全都告知了晋厉公、郤至,献计以少量精兵牵制住楚国的左右军,用三军集中围攻楚国中军,击败楚军。再对释放的楚军俘虏说晋国再战,楚共王只好退兵了。.

查看 伯州犂和苗賁皇

杀人

殺人也稱為他殺是殺害另一个人的行為,即故意以任何方法結束他人生命。殺人通常是謀殺,但有時也會是誤殺或自衛殺人等。.

查看 伯州犂和杀人

楚康王

楚康王,名昭,楚共王之子。在位十五年,即公元前559年至前545年。.

查看 伯州犂和楚康王

楚共王

楚共王(),或作楚恭王,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龔王 ,名熊審,春秋時代楚國國君。楚莊王之子,而後參與了鄢陵之戰。.

查看 伯州犂和楚共王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查看 伯州犂和楚国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楚王熊員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後遭到子干、子皙、蔡公棄疾推翻,自縊。.

查看 伯州犂和楚靈王

楚昭王

楚昭王(?),出土楚国文献又写作卲王 ,原名熊珍,楚平王與秦公主孟嬴之子。 楚平王為其子太子建求妻於秦國,但孟嬴甚美,於是楚平王受到費無忌的挑動,自納為妃,生子軫,即楚昭王。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满10岁的太子继立,改名熊轸(珍),是为昭王。.

查看 伯州犂和楚昭王

成语

成语是東亞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於在漢語、日本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查看 伯州犂和成语

戈可以指:.

查看 伯州犂和戈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伯州犂和春秋时期

晉厲公

晉厲公(?─前574年)是晉景公之子,姬姓,名壽曼,《左傳》名州蒲。晋景公在生前即因病重而立他为君。 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安排晋国大夫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外弭兵。 前578年春,晋国会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的国君,夏天遣吕相(又名魏相)与秦绝交。随后晋厉公亲率晋国中、上、下、新四军联合各国伐秦,败秦军于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渡泾河,直抵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东)而回。麻隧之战后,晋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势力更加强大,中原诸国实际上都成了晋国的属国。而楚国因为没有及时救援秦国,已陷入被动。 前577年,郑国倚仗有晋国撑腰,派公子喜(子罕)率军攻打楚国的属国许国,为许所败。郑成公不甘失败,亲自率军攻许,许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郑请和。作为报复,前576年,楚率军伐郑,打到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打到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郑子罕反袭楚,取新石(今河南省叶县境内)。为此,晋中军将栾书意图对楚国进行报复,但遭韩厥反对。同年,应许灵公请求,楚共王派公子申“迁许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附庸于楚,而许国的原有领土都被郑所占。 前575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派公子成出使郑国,以汝阴的田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间)向郑国求和,郑国就依附楚国,背叛了晋国。夏天,郑子罕率兵攻打宋国,被败于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之间),但随后又败宋于汋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郑宋交战不久,晋国准备兴师讨伐郑国,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国、齐国、鲁国,准备和这些国家协同作战。郑成公得知后,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决定出兵救郑,由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统领三军,和蛮军会合,与晋军在郑国的鄢陵交战。 这就是鄢陵之战。晋厉公采纳投奔晋国的斗越椒之子苗贲皇的建议,先攻楚军的左、右军,再攻中军。晋国的魏锜一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随即被楚国的养由基射死。楚公子筏被俘。随后,苗贲皇故意放跑俘虏,让楚军得知晋军已有准备。楚共王召子反商议对策,子反却因醉酒不能应召,楚王只得撤军。子反后畏罪自杀。 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沙随重新结连诸侯,计划讨伐郑国,随后晋、齐、宋、鲁、邾等国联合伐郑、陈、蔡。郑子罕出兵夜袭,击败宋、齐、卫三国军队。前574年,郑公子騑(子驷)主动出击,攻打晋国的虚、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卫国出兵援助晋国。同年夏,楚派公子成、公子寅领兵驻扎在郑国,助郑抵抗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再次攻郑,楚子重率军救郑,晋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再次会同上述各国军队伐郑、围郑,楚公子申率军救郑,各国军队又因畏惧楚军强大而退兵。鄢陵之战因争郑而起,但晋并未征服郑国,战后又多次伐郑,楚国也多次出兵救郑。 前574年十二月,晉厲公指使外嬖胥童數人殺死郤至,胥童乘勢將欒書、荀偃劫持,後被厲公赦還。欒書聯合荀偃趁厲公出遊,誅殺胥童,將厲公囚禁,六天後,將厲公殺死,明年二月迎立晋厉公的堂侄孙周为君。 在位期間執政為:欒書、韓厥、荀庚、士燮、趙旃、郤犨、郤至、郤錡、知罃、荀偃。.

查看 伯州犂和晉厲公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伯州犂和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