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伏尔加保加利亚

指数 伏尔加保加利亚

伏爾加保加利亞,又名伏爾加卡馬河保加利亞,從7世紀維持至13世紀。範圍是現在的楚瓦什共和国與鞑靼斯坦共和国,現在俄羅斯的楚瓦什人與韃靼人是他們的後裔。尤其是喀山韃靼人,被稱為新保加爾人。.

目录

  1. 55 关系: 基辅罗斯南斯拉夫可萨人君士坦丁堡多瑙河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太阳神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巴颜巴格达东晋帕米爾高原乌拉尔语系亞速海伊斯兰教伊斯蘭教法弗拉基米尔保加尔市保加尔人匈人喀山喀山汗國哥特史哲別突厥人突厥语族維京人烏揭白益王朝芬兰芬兰-乌戈尔语族鞑靼人鞑靼斯坦共和国萨莫耶德语族萨满教裏海西突厥马扎尔人默西亞 (羅馬行省)黑海阿斯巴鲁赫薩馬拉薩馬拉河之戰蒙古金帳汗國苏瓦尔速不台楚瓦什人楚瓦什共和国欽察... 扩展索引 (5 更多) »

  2. 1240年代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3. 伏爾加保加利亞
  4. 俄羅斯歷史地區
  5. 歐洲前穆斯林國家
  6. 蛮族王国

基辅罗斯

基輔羅斯(古东斯拉夫语:Рѹ́сь,Рѹ́сьскаѧ землѧ,Ῥωσία,Rus(s)ia, Ruscia, Ruzzia, Rut(h)enia,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Ки́ївська Русь,Кіеў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882年至1240年,以基輔為首都,维京人奥列格建立的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东欧君主制國家。在1236—1240年的拔都西征时被毁灭。基辅罗斯的正式名称为罗斯,俗称“罗斯之地”,罗斯是维京人的后裔。基辅罗斯这一名称是19世纪俄罗斯史学界为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中心位于基辅而创造的。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及)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Правда роусьскаꙗ)。.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基辅罗斯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

可萨人

可薩人,又譯作卡扎人,常指一西突厥的屬部落,他們的汗國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國。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杜环《经行记》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們半定居在東歐大平原至北高加索。 他們與西突厥只有稀疏的關係(統治者是西突厥宗室,後來全然獨立),他們在公元7世紀下半葉,在北高加索草原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中轉站,疆域東至今花剌子模、今西哈薩克斯坦州、西至多瑙河与今烏克蘭,達吉斯坦是核心,南至格鲁吉亞、車臣、克里米亞、小亞细亞東北、他們與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密切的關係。 他們的可汗名號是答剌罕。“可薩”一词在德文有“異教徒”,希臘文有“匈奴騎兵”,在俄文與希伯來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語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亚美尼亞與格魯吉亞有“北方”的意思,在突厥语解为“遊蕩”,古代波斯史說可薩人好劫掠與長途奔襲,長矛是主要武器,亞洲人後來把类似于可薩人那样生活的也稱為可薩人,在1480年代,格魯吉亞還有自稱可薩人的突厥語游牧民,哥薩克與哈薩克也源於此字。在車臣語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谷地”。 汗国民族有突厥语部落、波斯人、烏戈尔、斯拉夫人、哥德人和高加索人。《世界境域志》中说可萨汗国可汗姓氏是阿史那(Asna)。.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可萨人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君士坦丁堡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多瑙河

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

旧大保加利亚(中世纪希腊语:Παλαιά Μεγάλη Βουλγαρία),或称老大保加利亚、大保加利亚,是拜占庭帝国所形容的一个在库弗拉特汗统治下的君主制国家,位于伏尔加河至亚速海一带,主体民族是钦察与北高加索的保加尔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

太阳神

太阳神的传说见于世界上许多的古老民族。太阳神代表着太阳或太陽星君,成为太阳人格化的神。.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太阳神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Respublika Bashkortostan;Башҡорто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һ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位於東歐平原東部、烏拉爾山西麓,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面積約143000平方公里,占整個俄羅斯面積的0.8%。北邊和彼爾姆邊疆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相鄰,東邊與車里雅賓斯克州接壤,南邊為奧倫堡州,西邊則是韃靼斯坦共和國、西北邊為烏德穆爾特共和國。該共和國從北到南距離約550公里,從東到西約430公里。和莫斯科的直線距離為1519公里。根據2011年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其人口總數為4,064,300人,在俄羅斯83個聯邦主體中排名第七,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4人(俄羅斯聯邦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3人)。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包含54個行政區,最大的城市烏法同時也是該共和國的行政首府。官方語言為巴什基爾語及俄語。該共和國和其他地區間的交通網路相當發達,除了高速公路之外,其行政中心烏法市和薩馬拉、車里亞賓斯克、奧倫堡、烏里楊諾夫斯克以及俄羅斯其他城市都有鐵路連結 成立於1919年3月23日,稱為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1990年宣佈擁有主權,但随后废除。1992年宣佈獨立並改為現名。1994年與俄羅斯聯邦達成協議,共和國留在聯邦之中,但并没有主权。.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

巴颜

巴顏,保加爾人,老大保加利亞汗國庫弗拉特汗長子。他統治的地方是黑海以北的波塔瓦至阿速海一帶草原。 在668年,他曾經與克里米亞開戰。得到克里米亞。後來670年被可薩人攻擊。這支保加爾人離開南俄至伏爾加河中游建國(伏爾加保加利亞)。另一支與他有關的就留下。現在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及巴爾卡爾人也是這兩支的後人。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Category:690年逝世.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巴颜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巴格达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东晋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Помир),古稱蔥嶺,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之必經之地。據《西河舊事》「其山高大,上生蔥」而得名,地理上屬亞洲中部,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上。高原最高峰爲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山(7649米)。帕米爾高原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五大山脈,號稱亞洲屋脊。目前除東部傾斜坡仍為中國所管轄外,大部分屬於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爾屬於阿富汗。.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帕米爾高原

乌拉尔语系

乌拉尔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划分的一组语群,包括38种语言,讲该语系语言的人有25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为匈牙利语、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分别为匈牙利、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官方语言。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有厄尔兹亚语、莫克沙语、马里语、乌德穆尔特语和科米语,分别在俄罗斯不同地区被认定为地区性官方语言。有的语言学家把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劃分为同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由于绝大多数该语系的语言分布于乌拉尔山的两侧,“乌拉尔语系”由此得名。根据的假说,乌拉尔语可能发源于乌拉尔山附近。.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乌拉尔语系

亞速海

亞速海(Азовське море;Азовское море;克里米亞韃靼語:Azaq deñizi)是一個陸間海:西面有克里米亞半島,北面為烏克蘭而東面為俄羅斯。只有刻赤海峽與黑海相連。 長349公里、闊135公里,面積37,555平方公里。主要的河流有頓河和庫班河:這降低了海水的鹽度和帶來了沉積物。事實上,它是世界上最淺的海,平均深度只有13米,最深處僅15.3米,在塔甘羅格灣(Taganrog),水深甚至不足1米,西面有長達110公里名為阿拉巴特岬的沙洲和錫瓦什湖。 亞速海海流以逆時針方向運動,潮水高度不定,但最高可達5公尺。冬季大幅封凍。根據黑海沉降理論,形成於前5600年。在水下有新石器時代遺跡。古代希臘語和拉丁語分別稱為“ἡ Μαιῶτης λίμνη”和“Palus Maeotis”。 一般人認為亞速海的名字是來自於一為名為Azum或Asuf的欽察王子—他在1067年的一場城池保衛戰中被殺,但多數學者認為是來自一座稱為Azov(又名Azak)的城市,這詞語在土耳其語是「低」的意思,旨在說明城市的地勢。 沿海主要港口有別爾江斯克(Berdyansk)、馬里烏波爾、頓河畔羅斯托夫、塔甘羅格和葉伊斯克。有兩條運河分別連繫亞速海與裡海和伏爾加河。本海也擁有重要的漁場和油氣田。有記錄的魚類有80種,無脊椎動物有300種,但種類與數量都因污染與濫捕而減少。 File:Sea of Azov-NASA.jpg|亞速海(右),留意與黑海海水顏色的差異 File:1stsiege_taganrog.jpg|克里米亞戰爭中的亞速海艦隊 File:Sea_of_Azov.jpg|亞速海東岸 File:Ice-breaker_Captan_Demidov.jpg|冬季冰封 File:Разволнилось.JPG|Azov-Syvash國家公園.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亞速海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法

伊斯兰教法,音译为沙里亞(شريعة,,),意为“道路”,是一套以伊斯蘭教教義為準則的法律,根據《古蘭經》和可靠聖訓的內容,對人民日常生活和行為作出法律規定,因此又被稱為伊斯蘭法律(Islamic law)。.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伊斯蘭教法

弗拉基米尔

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英语:Vladimir),俄罗斯城市,弗拉基米尔州首府,位于莫斯科市东北方向190公里克里雅吉马河北岸。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340,700 (2006年)。 弗拉基米尔建城于990年,城中有一所大学和三所学院,还有博物馆和两个剧场。 12世纪长手尤里扩建了弗拉基米尔城,此地成为东北罗斯的中心。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大公以此地为基地同以基辅为首的西南罗斯诸公争雄。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击溃以后,弗拉基米尔受到严重破坏,从此一落千丈,东北罗斯的中心也由弗拉基米尔转移到了莫斯科。.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弗拉基米尔

保加尔市

保加尔市,在八至十五世纪是伏尔加保加利亚首都,在伏尔加河傍,在喀山以南130公里。遗址在1991年发掘,被命名为保加尔市。.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保加尔市

保加尔人

保加尔人(Прабългари)是從公元二世紀起,在歐洲不同地區定居的游牧民族,分散生活歐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为巴尔卡尔人与保加利亚人、楚瓦什人、塔塔尔族的先祖,为突厥人的一支(另一説法是來自帕米爾,與塔吉克人有關的東伊朗人),使用鄂爾渾文书写他们的保加尔语(他们可能受匈人统治接受突厥语),与今天的伏尔加鞑靼人(中国的塔塔尔族大多为伏尔加鞑靼)及楚瓦什人有联系(這支在伏爾加河中游建國)。 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已经斯拉夫化,他们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他們本來住在南俄,有自己汗國(古大保加利亞),因受阿拉伯人與可薩人攻擊,分三支遷移。一支隨阿斯巴鲁赫南遷至多瑙河下游建国,另一支隨巴颜北遷至伏尔加河中游建立伏爾加保加利亞。 Category:东欧古代族群 Category:突厥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保加尔人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匈人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喀山

喀山汗國

喀山汗國(Qazan xanlığı/Казан ханлыгы;Казан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金帳汗國瓦解後產生的汗国(1441—1552年),由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後人兀魯·穆罕默德和兒子馬赫第提克住在喀山建立的獨立汗國,範圍大約是伏尔加保加利亚區域、現今的楚瓦什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和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喀山汗國

哥特史

《哥特史》(拉丁語原名: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為《論該塔伊人的起源和行為》;德語名:Gotengeschichte),由6世紀投效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人約達尼斯(又譯作約爾南德斯、約達爾南迪斯,約生活於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寫成。該書使用拉丁語,記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遷入東歐、中歐、西歐,導致西羅馬帝國崩潰的民族大遷徙歷程。該書取材自現已散佚的當代史籍,以及約達尼斯的親身見聞,雖然書中存有內容粗糙、輕信、文筆較差的情況,但因其史料價值,而獲得後世史家的重視。.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哥特史

哲別

哲別(,),别速惕姓,《蒙古秘史》作者别,原名只儿豁阿歹。铁木真收服泰赤乌部後,臣服於铁木真並赐名哲别。並有蒙古帝国第一猛将稱號,亦是四狗(四勇、四虎将、四先锋)之一。 哲别骁勇善战,精於射术,能百发百中地射击飞动中的碗,曾於战斗中,徒手抓著敌军射来的無箭头的箭,仍搭上弓射去,竟能一箭穿透敌方主将心窝。此外哲别的刀法也是非常了得,在一生中的南征北討,哲别手持蒙古弯刀殺敵,如入无人之境。1218年奉成吉思汗之令,率兵兩萬消滅西遼,掌握絲路中、東商貿,為蒙古軍隊即將開始的西征先行佈署;1223年哲别與速不台於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北)中击溃基輔罗斯诸国王公与钦察忽炭汗的联军,途經基輔罗斯南境,又转攻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的突厥名,又译亦的勒)上的伏爾加保加利亞,但於回國途中病逝。成吉思汗以国葬厚葬哲别。.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哲別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突厥人

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Turkic languages)是阿尔泰语系中最大的一个语族,语族内部包括40多种语言。突厥语族语言简称突厥语,突厥语的使用人口在1.65亿至2亿人之间,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上。东起新疆,西至東歐,北自西伯利亞,南抵伊朗。 突厥语是一种黏着语,元音和谐是该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突厥语有悠久的书面语历史,有文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时期的古突厥语碑铭,并在各历史时期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与国际交流用语。现在,土耳其语是突厥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在土耳其语中,突厥语和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突厥语族

維京人

维京人(víkingr)是诺尔斯人的一支(斯堪的納维亚人),他们是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侵扰并殖民欧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的探险家,武士,商人和海盗Roesdahl, p. 9-22.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維京人

烏揭

烏揭是欽察與回紇的一個族源,蘇聯學者伯恩斯坦指烏揭人與欽察人有關係。遊牧於焉耆與伊犁河上游,阿爾泰山,被匈奴冒頓单于征服。烏揭首領稱為單--,後被廢,後被鮮卑統治,之後融入敕勒。有人说他们与乌古斯人有关。 category:古代族群.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烏揭

白益王朝

白益王朝(آل بویه Āl-e Buye,或譯布韋希王朝、布耶王朝)是945年至1055年間統治伊朗西部及伊拉克的一個王朝,由裡海南岸(吉蘭省)的德萊木人建立。王朝名稱來自创建者白益。.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白益王朝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芬兰

芬兰-乌戈尔语族

芬蘭-烏戈爾語族(也譯稱為芬-烏戈爾語族或芬諾-烏戈爾語族)是烏拉爾语系的一支,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芬蘭语、匈牙利语和爱沙尼亚语都包含在此语族中。与欧洲其他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芬蘭-烏戈爾語族并不属于印欧语系。很多使用人口較少的芬蘭-烏戈爾諸語言都属濒危、接近消亡。.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芬兰-乌戈尔语族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鞑靼人

鞑靼斯坦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Respublika Tatarstan,Татар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是一个在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国,屬伏爾加聯邦管區。面积6.8万平方公里,人口3,779,800(2002年數據),首府喀山。.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鞑靼斯坦共和国

萨莫耶德语族

萨莫耶德语族是在亚欧大陆最北部的乌拉尔山脉两边居民所用的语言,使用该语言的被称为萨莫耶德人,粗略计算有30,000使用者。 萨莫耶德语族与芬兰-乌戈尔语族组成乌拉尔语系。.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萨莫耶德语族

萨满教

萨满教是分佈于北美洲和北亞、中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萨满敎、蒙古族萨满敎、中亞萨满敎、西伯利亞萨满敎、北美洲薩滿教(北美洲原住民巫毒)。萨满(珊蛮)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目前最盛行于美國,美音美洲的原住民(尤其是北美洲)非常相信,即使是被基督教的美國征服以後。在亞洲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有很多信奉薩滿教的人群,並且有薩滿。.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萨满教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裏海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西突厥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马扎尔人

默西亞 (羅馬行省)

西亚(希腊语:Μοισία,拉丁语:Moesia),巴尔干半岛历史上的地区名,位于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曾为帝国在东南欧的一个行省。 该地区得名于居住在这里的默西人,他们是一支色雷斯人部落。.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默西亞 (羅馬行省)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黑海

阿斯巴鲁赫

阿斯巴鲁赫(Аспарух,)一译阿斯帕鲁克,也称伊斯佩里赫(Исперих)。保加尔人首领。保加尔人原居住于今乌克兰及俄罗斯北高加索一带,建立了被称为老大保加利亚的政权。阿斯巴鲁赫就出生于统治老大保加利亚的王族咄陆家族中。后来老大保加利亚受到可萨人的进攻。公元7世纪中叶,阿斯巴鲁赫率领一部分保加尔人迁至多瑙河下游南岸。公元680年,与当地斯拉夫人共同打败了东罗马帝国,次年创立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阿斯巴鲁赫

薩馬拉

薩馬拉 (Сама́ра,俄语拉丁字母拼写:Samara),1935—1991年稱為古比雪夫(Ку́йбышев),是俄羅斯薩馬拉州首府、伏爾加河上的港口。2002年人口為1157880人。 建於1586年。1935年,为纪念苏联领导人瓦列里安·古比雪夫,萨马拉被改名为“古比雪夫”,1991年改回原名。.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薩馬拉

薩馬拉河之戰

薩馬拉河之戰,是蒙古與伏爾加保加利亞(保加爾汗國)於1223年的交戰,也是蒙古初嘗敗果的一仗。.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薩馬拉河之戰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蒙古

金帳汗國

#重定向 欽察汗國.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金帳汗國

苏瓦尔

蘇瓦尔,是中世紀東欧突厥语民族,可能是匈人后人。 韃靼人宣称他们是沙比尔人后人,他们八世纪时转入伏尔加河中游,他们居住地方也以苏瓦尔命名,是伏尔加保加利亚中的小王国。他们成为现在多数楚瓦什人祖先。 category:突厥.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苏瓦尔

速不台

速不臺(;,又作雪不台、唆伯台、速別額台、書部台等)為蒙古帝國大將,蒙古侵略歐洲中的实际領軍主帅,被成吉思汗封為「四犬」之一。曾參與第一和第二次蒙古西征,令帝國版圖擴展至俄羅斯一帶。其征战所及东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西达欧洲的波兰、匈牙利等,北到西伯利亚,南抵中国开封,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公元1241年窝阔台之死,导致速不臺放弃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的计划,从而结束了蒙古侵略歐洲战争。.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速不台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数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楚瓦什人历史上虽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丰富的民间创作。.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楚瓦什人

楚瓦什共和国

楚瓦什共和國(Чува́ш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 Чува́шия, Chuvashskaya Respublika — Chuvashiya; Чăваш Республики, Čăvaš Respubliki)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位於東歐平原中部,伏爾加河在北部邊界流過。面積18,300平方公里,人口約1,360,000(2002年)/1,251,619(2010年)。首府切博克薩雷,是伏爾加河上的一個港口。成立於1920年6月24日。 俄羅斯人佔總人口27%,楚瓦什人佔67%。俄語及楚瓦什語同為官方語言。.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楚瓦什共和国

欽察

欽察是古代中亞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欽察部落聯盟在11世紀中葉時曾經佔據黑海北濱的欽察草原,其中一些部落则与庫曼人合併,在突厥遷移中遷移到了西伯利亞西部,後來蒙古帝國所建立的欽察汗國部分領土即欽察人的原居地。一些阿拉伯学者把咸海至烏克蘭以北稱欽察草原一带的地方稱為庫曼尼亞,因為這地區幾乎只有欽察-庫曼人居住。在波斯历史著作《史集》中,“钦察”意为空心树。.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欽察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正教會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成吉思汗

戰神

戰神:.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戰神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斯拉夫人

托勒密

#重定向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查看 伏尔加保加利亚和托勒密

另见

1240年代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伏爾加保加利亞

俄羅斯歷史地區

歐洲前穆斯林國家

蛮族王国

正教會成吉思汗戰神斯拉夫人托勒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