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吴国
吴国,也叫句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096年—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查看 伍氏和吴国
太子建
太子建(?-公元前522年),芈姓,熊氏,名建,字子木,是楚平王的嫡长子。被大夫费无极陷害,出奔鄭國,又因與晉國合謀奪取鄭國,被鄭定公所殺。.
查看 伍氏和太子建
孙武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兵書《孙子兵法》的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山東、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兵聖廟。.
查看 伍氏和孙武
伍参
伍参,伍氏,名参,楚国大夫,,據說是楚公族羋姓,伍子胥曾祖父。 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围攻郑国。六月,晋国三军出动,救援郑国。此时楚庄王已降服了郑国,驻军于郔地,准备在黄河饮马后就回国,楚庄王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便想要回去,他的宠臣伍参想打仗,令尹孙叔敖不想打,说:「去年攻入陈国,今年攻入郑国,不是没有打仗。打起来以后不能得胜,你的肉难道就够大家吃了吗?」伍参針鋒相對:「如果作战得胜,就是孙叔敖没有谋略。不能得胜,我的肉将会在晋军那里,哪里还能讓你們吃得上呢?」孙叔敖身為令尹,並不在乎伍參的話。見楚王按兵不動,便先行回车向南,倒转旌旗,准备回国。伍参是楚王信任之士,对楚庄王说:「晋国执政的荀林父是新人,不能行使命令。他的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想要专权行事不能办到。想听从命令而没有上级,大军听从谁的命令?这一戰,晋军一定失败。况且我军由國君統領,敵軍卻只由一個大臣領軍,撤退就是国君逃避臣下,国君怎能蒙受这番耻辱?」楚庄王听了很不高兴,命令孙叔敖把战车改而向北,以待晋军。不久,双方在邲开战,晋军大败,楚庄王奠定了自己春秋五霸的地位。.
查看 伍氏和伍参
伍奢
伍奢(),楚国乾溪(今属安徽利辛)人。祖父為楚庄王重臣伍參,父為伍舉,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景平王時任太子太傅,子伍尚、伍子胥。 由於費無忌對太子建的陷害,也牽連太子太傅伍奢。費無忌擔心伍奢的兒子伍尚和伍子胥要報仇,於是召他們來,表示來了就放過伍奢,不來就馬上殺了伍奢。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親獨自受死,打算前去。伍子胥勸其兄伍尚勿往,父親死了之後還可以為父報仇,伍尚依然不忍見父親被害,於是向伍子胥說;「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負責為父親而死,你負責為父親報仇。」還是前去,果然伍尚、伍奢一起被殺。 伍奢知道伍子胥沒有來,說:「楚王和大夫恐怕要宵衣旰食,好好加班了!」最後,伍尚就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處決。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稱霸,最終成功報仇,攻破楚國,把楚景平王鞭屍。.
查看 伍氏和伍奢
伍姓
伍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9位。在中國大陸,伍姓約佔人口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伍姓分布廣泛,但以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和广东尤多此姓。.
查看 伍氏和伍姓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以字行。春秋时期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伍杨村)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祖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后,对其“联齐抗越”战略不满,又听信伯否的谗言,最终赐死伍子胥。.
查看 伍氏和伍子胥
伍尚
伍尚(),中国春秋時期楚国政治人物,伍奢的儿子,伍子胥的兄长,官至棠邑(今江蘇南京一帶)大夫。 前522年,费无忌向楚景平王陷害太子建、與太子太傅伍奢,楚景平王囚禁伍奢,又召伍尚、伍子胥兄弟到郢都,要把父子三人都殺死,並欺騙伍尚與伍子胥说:“只要你們兩個人回到郢都,我就赦免你们的父親。”伍子胥勸兄長不要去,因為父親必死無疑,一定要留下性命為父親報仇,不要送死。 伍尚说:“你出奔好了,我要去郢都送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負責为父亲而死,你負責为父亲報仇。听到赦免父亲的命令,不能不赶去;亲人被杀,不能没有人报仇。我為了救父而赴死,是孝道;你為了成功而行動,是仁德;你选择重任而前往,是明智;我明知必死而不避,是勇敢。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棄,你努力去做罷!这样比两个人一起死掉好多了。” 伍尚抵達郢都後,伍奢知道伍子胥没有来,说:“楚王和大夫恐怕要宵衣旰食,好好加班了!」然後伍尚與父親同時被殺。.
查看 伍氏和伍尚
伯嚭
伯嚭,(嚭,音「痞」,拼音:pǐ),又作伯否 ,春秋晚期人,出身於楚國貴族,吳王夫差時期太宰,人稱太宰否。.
查看 伍氏和伯嚭
椒鸣
椒鸣,又稱伍鸣,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椒举(伍举)的儿子,伍奢的兄弟,伍子胥的伯父。 前547年,伍举因为是申公王子牟的女婿出逃郑国,还想去晋国。蔡国大夫公孙归生(声子)和伍举关系好,出使完晋国,又出使楚国。楚国令尹屈建问他,晋国的卿大夫比楚国如何。声子说晋卿不及楚,晋大夫都是卿的材料。并且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材晋用)。说楚国的人才都流落到晋国,帮助晋国对付楚国。还举了的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例子,说如果和伍举帮助晋国,楚国就危险了。屈建和楚康王于是同意召伍举回国,声子派伍举的儿子椒鸣去接回了伍举。.
查看 伍氏和椒鸣
楚平王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楚滅陳、蔡二国後,棄疾為陳公、蔡公,是楚靈王之弟,楚共王的幼子。後兵變推翻楚靈王、子干即位,登上王位后改名居。.
查看 伍氏和楚平王
楚庄王
楚莊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一作荆莊王,是東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
查看 伍氏和楚庄王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查看 伍氏和楚国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楚王熊員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後遭到子干、子皙、蔡公棄疾推翻,自縊。.
查看 伍氏和楚靈王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伍氏和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