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美尼亚国旗

指数 亚美尼亚国旗

亚美尼亚国旗,即亚美尼亚三色旗,由三个等宽水平长条组成,最上面是红色,中间为蓝色,底部为黃色,每个长条宽20厘米。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8月24日采用了当前的国旗。2006年6月15日,亚美尼亚议会通过了《亚美尼亚共和国国旗法》。 在历史上,亚美尼亚国旗经历了许多变迁。在古代,亚美尼亚王朝的旗帜是由不同象征的动物图案构成。在20世纪,则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苏维埃旗帜。.Armenianheritage.com.於2007年1月5日查阅..

38 关系: 基督教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奥斯曼帝国布尔什维克三色旗亚美尼亚国徽亚美尼亚高原亚美尼亚议会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旗幟列表俄罗斯帝国俄语圖騰喬治亞民主共和國红色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维克多·雨果罗曼诺夫王朝衬线体黄色阿塞拜疆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札赫共和国阿尔扎赫国旗藍色锤子与镰刀苏维埃苏联苏联国旗格鲁吉亚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斯法国国旗挪亞无衬线体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国(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1918年4月到5月期間存在于外高加索地區(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的聯邦國家。在俄国内战之後,阿塞拜疆的“穆萨瓦特”党、亞美尼亞的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民族主義者)、格魯吉亞的孟什維克掀起了獨立運動,三個國家都從俄羅斯分離獨立。然而這個國家在獨立之後只經過了兩個月就分裂為三個國家。.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三色旗

三色旗是由三种颜色组成的旗帜,是三条旗的一种,多由水平或垂直的三个颜色条组成,中间可能加上某种图案。 很多国家的国旗都采用三色旗的形式,现在仍在使用的最早的三色旗是荷兰国旗,而法国国旗则是最早使用和最著名的垂直三色旗之一。 整體而論,可分為「等分三色旗」與「成分三色旗」,等分三色旗為採用三種不同顏色且等量分配於旗面,通常以水平或垂直呈現該三種顏色(如荷蘭國旗採水平紅白藍,法國國旗採垂直藍白紅),為狹義的三色旗,其變體則有在三等分中另增圖騰或文字、符號;成分三色旗為旗色共採三種不同顏色,不論其形式、形狀,如中華民國國旗採青天白日滿地紅、巴拿馬國旗為四等分之白底藍星、白底紅星、藍底、紅底等共三種顏色,為廣義的三色旗。.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三色旗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国徽

亞美尼亞國徽啟用於1992年4月19日,以采用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國徽設計蓝本而设计的。為一盾徽,由鷹和獅子護持。 中間的小盾為挪亞方舟停於阿拉臘山山頂,兩者都是亞美尼亞的象徵。盾的其餘部分分為四個象限。左下角為雙鷹回頭對視,象徵阿爾塔什斯王朝;左上角為背負十字架的獅子,象徵巴格拉提德王朝;右上角為雙頭鷹,象徵阿薩息斯王朝;右下角為爪持十字架的獅子,象徵魯本王朝。 盾下有劍、斷開的鎖鏈、麥穗、羽毛和綬帶。.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亚美尼亚国徽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Հայկական Բարձրավանդակ,Армянское нагорье)亦名亚美尼亚高地,是中亚北部三大内陆高原中最高且位于中央的高原。Hewsen, Robert H. "The Geography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亚美尼亚高原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议会

#重定向 国民议会 (亚美尼亚).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亚美尼亚议会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 Xalq Cümhuriyyəti),是伊斯蘭世界中首個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國家(早於土耳其)。 是由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解體後,設在提比利西的阿塞拜疆国民议会於1918年5月28日所成立。北與俄羅斯接壤,西北為喬治亞民主共和國,西邊則是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南邊則和波斯接壤。人口約兩百萬。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前共和國 Category:亞塞拜然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國家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0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亚美尼亚语:Դեմոկրատական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其法律上的名稱為亚美尼亚共和国。史称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是亞美尼亞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國。它的存在时期是从1918年至1920年。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乘机建立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其议会的203个席位中有103个由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占据。它成立时它的北边邻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西边邻奥斯曼帝国,南边邻波斯帝国,东边邻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新成立的共和国在高加索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导致了《巴统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该共和国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奥斯曼帝国战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建议扩张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这个建议最后导致《色佛尔条约》的签署。但是实际上这个条约从未生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由《亚历山卓普条约》、《卡尔斯条约》和《洛桑条约》决定。 1920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包括今天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卡尔斯、厄德尔和阿尔达汉的部分。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希切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休尼克的领土争议。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称拥有洛里的主权,但是这个地区当时受格鲁吉亚管理。亚美尼亚军队占据了与阿塞拜疆有争议的地区并能够维护当地的稳定,而阿塞拜疆则继续宣称拥有这些地区的主权。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问题。独立亚美尼亚国家崩溃后苏俄红军占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将它合并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Dr.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旗幟列表

這是與亞美尼亞共和國相關的旗幟列表。.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亞美尼亞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圖騰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及部落,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它具有增加群体的团结精神、加強血缘关系、令社会组织正常運作和互相区别的能力。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對自己和族群的认同,受到同個族群裏大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有人发现有鸟的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的,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的模型,屋顶竟然頂立了图腾柱,柱顶部有尾鸠。 图腾崇拜的动物是不能捕杀的,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祭祀时才能杀死它。 以澳洲原住民為例,他們認為靈魂會離開身體,並停留在圖騰(即生物的替身)上。 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因此,圖騰崇拜也可以說是對祖先的崇拜。圖騰與親緣的關係有很多,如:鄂倫春族族人把公熊稱為「雅亞」,意思為祖父,又稱母熊為「太帖」,有祖母的意思。.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圖騰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喬治亞文: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დემოკრატიულ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是第一個由喬治亞人建立的近代國家。.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重定向 阿尔扎赫.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一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积极参与許多社会运动,如废除死刑。 年轻时,雨果倾向保皇主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成为共和主义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作品触及时政、社会和艺术潮流。雨果被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遗产被各种方式纪念,包括法国钞票上的肖像。.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维克多·雨果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衬线体

衬線體指的是有衬線的字体,又称为有衬線体、襯線字、曲線描邊字,俗稱白体字;而与之相对的,没有衬線的称为无衬線体、無描邊字,俗稱黑体字。衬線指的是字形笔画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无衬線字体在西文中习惯称sans-serif,其中sans为法语的“无”的意思;而另外一些人习惯把無襯線體称grotesque(德语作grotesk)或“哥特体”,把衬線体称为“罗馬体”,但是这些词已经不是很常用了,只保留于字体名称中。.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衬线体 · 查看更多 »

黄色

黃色是由波長介乎565-590毫微米的光線所形成的顔色,色彩的三原色之一,紅、綠色光混合可產生黃光。黃的互補色是藍。但傳統上畫師以紫色作為黃的互補色。.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黄色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әрбајҹан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個加盟共和國,成立當時為第九個加盟共和國,简称阿塞拜疆,位于苏联外高加索地区。 阿塞拜疆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世纪初,阿塞拜疆北部(南部现在属于伊朗和土耳其)被沙俄占领。1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夏,英国和土耳其的武装干涉苏联,短暂占领过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后来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恢复蘇維埃政權。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阿塞拜疆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札赫共和国

#重定向 阿尔扎赫.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阿尔札赫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扎赫国旗

阿尔扎赫共和國國旗與亞美尼亞國旗相似。但在右側增加了數條白色條紋。該國旗于1992年6月2日開始使用。.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阿尔扎赫国旗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锤子与镰刀

锤子与镰刀(☭,серп и молот,IPA:,又称锤子镰刀、铁锤镰刀)是一种起于俄国革命的用来代表共产主义的标志。创立时,两个工具分別代表兩種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两个工具结合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合作及反抗反动运动与外国干涉。即使在组合成一个符号之前,这两种工具都是被长期用在欧洲纹章中的传统符号。内战后,镰刀与锤子广泛用于象征苏联的和平劳动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間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国际、社会主义国际有聯繫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镰刀与锤子(或其变体)为标志。 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大部分镰刀与锤子標誌被拆除或立法取締,而俄羅斯境內的部分蘇聯古蹟仍保留少數的镰刀与锤子雕刻;此外俄羅斯航空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仍照舊使用鐮刀與鐵鎚作為企業標識。.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锤子与镰刀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

蘇維埃(сове́т),俄罗斯语词汇,意为“代表会议”或者“會議”。.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旗

苏联国旗的左上角绘有交叉的镰刀和锤子。镰刀和锤子象征组成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根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法》第一条中的规定,苏联国旗为“苏联国家主权以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的牢固的工农联盟的象征”。 第一面苏联国旗在1923年11月12日制定。1955年调整了锤子的把手长度和镰刀的形状,1980年8月15日,旗面颜色被加强和明亮化。直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此旗一直是苏联的国旗。.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苏联国旗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設立當時為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國,简称格鲁吉亚。 格魯吉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国人称之为:.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法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挪亞

挪亚,或诺厄(天主教思高版翻译)(希伯來文:נוֹחַ,英文:Noah)是《圣经·創世記》和《古兰经》中的一个人物。原文在《創世紀》5:28-9:29及《古兰经》中多处。.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挪亞 · 查看更多 »

无衬线体

無襯線體(sans-serif)指沒有襯線的字體,與襯線字體相反,完全抛弃装饰衬线,只剩下主干,造型简明有力,更具现代感,起源也很晚。适用于标题、广告,瞬间的识别性高。这类字体在漢字等東亞字體中称“黑体”(或“方體”),与有衬线的“白体”相对。这类字体旧称“grotesque”(德语作grotesk)或“哥特体”,在日文中还有ゴシック体(Goshikku-tai,即“哥特体”)的称呼。.

新!!: 亚美尼亚国旗和无衬线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亞美尼亞三色旗亞美尼亞國旗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