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

指数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

特兰比支系的亲王亚努什·拉齐维乌(Janusz Radziwiłł,也被称为“亚努什二世”或“小亚努什”,1612年-165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著名的贵族和权贵。他曾担当国家政府中的多项职务,其中包括立陶宛宫廷侍臣(自1633年起)与立陶宛陆军指挥官(蓋特曼,自1654年起)。他也是维尔纽斯省省长,以及萨莫吉希亚、卡缅涅茨、卡齐米日与赛伊维的长老。 那时他是联邦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常被称为整个立陶宛大公国的实际统治者(藉由蓋特曼的權力與自家巨大的領土財產)。在大洪水时代,或瑞军入侵联邦时期他站在瑞典国王一方。但是这一举动让他与其他大多数贵族树敌,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家族成员。他的军队最终战败,而他自己也死在了蒂科钦一个被包围的城堡中。.

目录

  1. 25 关系: 加爾文主義华沙反宗教改革大波兰大洪水时代奥地利乌拉赫公爵亨利克·显克微支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克拉科夫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国王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二世 (波兰)维尔纽斯省 (波兰)瑟姆萨莫吉希亚耶稣会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兹南省 (14世纪–1793)明道加斯二世斯摩棱斯克战争施拉赫塔拉齐维乌家族

  2. 1612年出生
  3. 1655年逝世
  4. 帕内韦日斯县人
  5. 波兰加尔文主义者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加爾文主義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华沙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Contrareformatio),又稱為天主教改革或公教改革(Reformatio Catholica),是天主教會自1545年起召開脫利騰大公會議至1648年三十年戰爭期間,為回應宗教改革的衝擊而實行的革新運動。.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反宗教改革

大波兰

大波兰(Wielkopolska,Großpolen,Polonia Maior)是位于波兰中西部的历史地区,其首府为波兹南。行政上,该地区大多数地方属于大波兰省(województwo wielkopolskie),也有一些地方位于卢布斯卡省,库亚维-滨海省和罗兹省。.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大波兰

大洪水时代

大洪水时代(Potop;Tvanas)是波兰立陶宛联邦17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代,其中包括一系列战役。广义上讲这个时代以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为始,以1667年的安德鲁索沃休战为终,这样俄波战争与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波兰阶段便也处在这一时期。狭义上讲,大洪水时代指的是瑞典帝国对联邦的入侵与占领时的这一阶段,这样便只包括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联邦阶段(1655年-1660年),这也被称为“瑞典大洪水时代”(Švedų tvanas,Potop Szwedzki)。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战争中丧失了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与大国地位。.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大洪水时代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奥地利

乌拉赫公爵

乌拉赫公爵(Herzog von Urach)是符腾堡王国于1867年3月28日所创制的一个头衔。第一代公爵即成为乌拉赫家族的族长。.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乌拉赫公爵

亨利克·显克微支

亨利克·亞當·亞歷山大·皮烏斯·显克微支(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卫国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及《星火燎原》,主要反映的是17世纪时波兰人民反抗外國入侵的故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沙漠与荒野中》等。由于“他史诗一般的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成就”,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創作的卓越成就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20世纪初时,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开始将显克微支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如今他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都有中文版本。.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亨利克·显克微支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Русско-польская война (1654—1667)、Wojna polsko-rosyjska (1654–1667)))亦称为十三年战争或第一次北方战争,这时沙皇俄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1655年至1660年间,第二次北方战争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爆发,因此这几场战争在波兰并称为洪水之战。这场战争以俄罗斯的重大领土扩张结束,标志着俄国崛起的开始。.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Kraków,;Krakau,克拉考)是波蘭第二大城市,為小波蘭省首府,也是波蘭的舊都。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全市人口約76萬人。在波蘭歷史上,克拉科夫自1038年起成為首都,直至1596年遷都華沙為止Jagiellonian University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Kraków", see: ;波蘭在1795年至1918年期間,則以該城為中心先後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及。其擁有非法定的城市全銜,稱為(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AGH, ACK Cyfronet.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克拉科夫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国王

立陶宛国王是教皇所承认的立陶宛国家统治者的头衔。第一位立陶宛国王是明道加斯,他建立了信奉基督教的立陶宛王国;但是他的继任者仍称为大公,因为立陶宛恢复了异教信仰,直到14世纪。虽然如此,立陶宛大公国在拉丁文中仍自称为“rex”,也就是“王”,而且格迪米纳斯在信件中试图缓解条顿骑士团的压力,并商谈直接通过罗马,而非周边国家使立陶宛改宗时,使用这一称号。 1429年,在立陶宛接受基督化后,大公维陶塔斯被承认为立陶宛国王,但在他在加冕前即去世。 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立陶宛国王出现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德意志帝国占领立陶宛时。立陶宛议会推选德国贵族乌拉赫的威廉为立陶宛国王,即明道加斯二世,以期德国会允许立陶宛在此独立。但是,因为同盟国战败,此提议被废除,立陶宛成了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立陶宛国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约翰二世 (波兰)

#重定向 扬·卡齐米日.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约翰二世 (波兰)

维尔纽斯省 (波兰)

维尔纽斯省(Palatinatus Vilnensis,Vilniaus vaivadija,Віленскае вайводзтва,województwo wileńskie)是一个1413年由立陶宛公国和邻区的部分土地构成的立陶宛大公国省份。.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维尔纽斯省 (波兰)

瑟姆

#重定向 众议院 (波兰).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瑟姆

萨莫吉希亚

萨莫吉希亚(萨莫吉希亚语:Žemaitėjė,Žemaitija,意为“低地”)是立陶宛五大历史地区之一。它位于立陶宛西北部,最大城市希奥利艾。该地区有漫长且独立的文化史,这可以从萨莫吉希亚方言的存在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方言,而不是受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的语言,但在2009年后萨莫吉希亚语的地位得到提高(2010年萨莫吉希亚语获得其ISO 639-3代码“sgs”).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萨莫吉希亚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耶稣会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波兰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波兹南省 (14世纪–1793)

波兹南省 波兹南省(Palatinatus Posnaniensis,Województwo Poznańskie)是一个14世纪创建,1772年至1795年瓜分波兰时撤销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为大波兰行省的一部分。.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波兹南省 (14世纪–1793)

明道加斯二世

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即乌拉赫的威廉(Wilhelm (II.) von Urach,Vilhelmas fon Urachas),全名威廉·卡尔·弗罗雷斯坦·格罗·克莱申提乌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代乌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选为立陶宛国王,四个月后立陶宛君主制覆亡。.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明道加斯二世

斯摩棱斯克战争

斯摩棱斯克战争(1632年–1634年)是一起发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沙俄之间的武装冲突。 1632年10月,沙俄为了重夺曾经是俄罗斯属地的斯摩棱斯克而发起了这场战争。虽然在这次战争里的各场小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俄军主力部队在1634年2月投降并签署了波尔亚诺夫卡条约。条约中俄罗斯承认波兰立陶宛联邦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但实际上这一条约只维持了20年,随即爆发了新的波俄冲突,并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再次丢失对斯摩棱斯克的控制。.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斯摩棱斯克战争

施拉赫塔

#重定向 什拉赫塔.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施拉赫塔

拉齐维乌家族

拉齐维乌家族(Radziwiłł;Радзівіл, Radzivił;Radziwill;Radvil;Radvila)是一个出身于立陶宛的国际性家族。其也是先在立陶宛大公国,随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普鲁士家族享有很大特权的上等贵族家族。该家族在立陶宛、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主要在普鲁士)等国的,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及文化当中,名人如云。拉齐维乌家族从神圣罗马帝国得到“亲王”(Reichsfürst;książę;князь, kniaź;kunigaikštis)头衔。该家族自16世纪起到1939年为止建造的一系列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而白俄罗斯、芬兰、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08年联合提出将拉齐维乌家族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而该家族档案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名录中。.

查看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和拉齐维乌家族

另见

1612年出生

1655年逝世

帕内韦日斯县人

波兰加尔文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