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洪水时代

指数 大洪水时代

大洪水时代(Potop;Tvanas)是波兰立陶宛联邦17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代,其中包括一系列战役。广义上讲这个时代以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为始,以1667年的安德鲁索沃休战为终,这样俄波战争与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波兰阶段便也处在这一时期。狭义上讲,大洪水时代指的是瑞典帝国对联邦的入侵与占领时的这一阶段,这样便只包括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的联邦阶段(1655年-1660年),这也被称为“瑞典大洪水时代”(Švedų tvanas,Potop Szwedzki)。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战争中丧失了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与大国地位。.

53 关系: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大波兰天主教奥地利奥利瓦条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奥斯曼帝国丹麥-挪威乌克兰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亨利克·显克微支修道院院长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俄罗斯俄羅斯沙皇國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北方战争利沃夫哥薩克哈布斯堡君主國凱代尼艾光明山修道院克里米亞汗國勃兰登堡-普鲁士勃蘭登堡-普魯士立陶宛大公国第二次北方戰爭红衣主教约翰二世 (波兰)瑞典君主瑞典帝國瓦拉幾亞特兰西瓦尼亚萨尔马提亚主义西里西亞鲁塞尼亚人贵族民主制阿瑪柯德赫梅尔尼茨基起义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耶稣会陣亡沙皇俄国波兰犹太人历史波兰立陶宛联邦波茲南波蘭立陶宛聯邦札波羅結哥薩克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施拉赫塔摩爾達維亞公國普鲁士公国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博赫丹·齐诺维伊·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尔尼茨基(Богдан Зинові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ький;Bohdan Zenobi Chmielnicki;r,),哥萨克酋长国首任酋长,也是烏克蘭國父,又譯波格丹·赫梅利尼斯基。根据很多同时代犹太人的一手资料,他是迄今为止对犹太人最残忍的暴君之一。他领导了针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权贵的赫梅尔尼茨基起义(或稱波蘭哥薩克戰爭、赫梅利尼茨基之亂,1648年-1654年),而这次起义也让哥萨克国家建立。1654年,他与沙皇俄国订立佩列亚斯拉夫条约,而这份条约让乌克兰最终并入俄罗斯帝国。.

新!!: 大洪水时代和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是1654年至1660年間的瑞典國王。他是卡爾九世的外孫。他的妻子是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的海德維希·伊麗歐諾拉,二人育有一名兒子卡爾十一世。 他率領軍隊出征波蘭、德意志和丹麥,在位大部分時間都不留在國內。他的軍隊成功地橫渡了貝爾特海峽,並與丹麥簽訂了《羅斯基勒條約》,開拓了帝國時代的領土。.

新!!: 大洪水时代和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 查看更多 »

大波兰

大波兰(Wielkopolska,Großpolen,Polonia Maior)是位于波兰中西部的历史地区,其首府为波兹南。行政上,该地区大多数地方属于大波兰省(województwo wielkopolskie),也有一些地方位于卢布斯卡省,库亚维-滨海省和罗兹省。.

新!!: 大洪水时代和大波兰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大洪水时代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大洪水时代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利瓦条约

《奥利瓦条约》(德语:Vertrag von Oliva、波兰语:pokój oliwski、瑞典语:Freden i Oliva)也称《奥利瓦和约》,于1660年4月23日在波兰王国王家普鲁士省但泽附近的奥利瓦签署,签署方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和波兰国王约翰二世。 条约中,约翰二世宣布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同时放弃利沃尼亚和里加,上述地区自1620年代后被瑞典控制。条约解决了自齐格蒙特战争(1598年-1599年)、波兰-瑞典战争(1600年-1629年)、北方战争(1655年-1660年)以来瑞典和波兰之间一直持续的战争状态。 条约还确认霍亨索伦家族拥有曾是波兰附庸的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但如果霍亨索伦家族被结束其统治,则普鲁士仍归波兰王室拥有。 《奥利瓦条约》和同年《哥本哈根条约》的签署代表瑞典帝国的实力达到顶峰。 Category:17世纪欧洲条约 Category:1600年代欧洲 Category:神圣罗马帝国条约 Category:德国条约 Category:波蘭條約 Category:瑞典條約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波兰政治史 Category:瑞典帝国 Category:1600年.

新!!: 大洪水时代和奥利瓦条约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为奥斯卡奖中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提名电影应在每年10月至翌年9月间於所在國家或地區公映。该奖仅颁给电影的导演,但被认为是对出品国的奖励。 外語片獎項的設立起始於1947年,前幾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頒發給一些優異的外國電影,藉以提高世界各地觀眾對奧斯卡的注意。榮譽獎頒發至1955年,期間義大利、法國、日本各得三次獎座。然於1956年起,最佳外語片成為競賽單元,正式制訂評審辦法。 最佳外語片的獎項的決選與其他的奧斯卡獎項不同。一般而言,奧斯卡的獎項是由職業委員會(如演員委員會、導演委員會)投票選出入圍名單,最終再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得獎者。但外語片則是另成立評選委員會,由較少的評審委員選出入圍名單,再由參予過外語片放映活動的會員們來選出得獎影片。因此外語片的獎項與普選的其他獎項較為不同,是由少數的評審委員所選出來的。 多年來,美國影藝學院都會邀請每個國家推派一部劇情片來參加最佳外語片的競賽。「每個國家推薦一部影片」的規定招致了不少的非議,因為一些多產的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所製作的電影,也許足以獲得數個提名,但卻受限於最多僅能獲得一個提名。而另外一個令人詬病的地方,是由於本身的制度關係,使得每個國家所推派的影片可能會受到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影響,像是因政治因素而未能獲得國家的推薦,或是運用報名的機會來支持某位導演或是某個片廠。 然後支持這個制度的擁護者則認為,這種制度能保護較小的國家能得以和電影多產的國家相庭抗爭。這樣的制度對一些電影產量不多的國家來說(像近年被提名的格魯吉亞、尼泊爾和南非等國),就容易映演給更多的學院會員來看見。 而每年差不多有100個國家會遞交影片到影藝學院,近15年來每年都有影片報名的國家及地區則有以下16個:阿根廷、比利時、加拿大、克羅埃西亞、法國、德國、匈牙利、冰島、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墨西哥、挪威、西班牙、瑞典和台灣。 一些國家過去曾有報名五次以上的記錄,但卻未曾獲得提名,分別是:保加利亞、埃及、印尼、南韓、菲律賓、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泰國、土耳其和委內瑞拉。而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斯洛伐克雖未獲得正式提名,但在這些國家獨立前曾以南斯拉夫或捷克斯洛伐克之名義入圍。報名最多次卻未曾獲得提名的國家是葡萄牙。.

新!!: 大洪水时代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大洪水时代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丹麥-挪威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丹麥文/瑞典文:Danmark-Norge),1524年-1814年,北欧国家,由原卡尔马联合(1397年-1523年)演变而来。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此後数百年间,丹麦和瑞典不断争雄,挪威长期作为丹麦牵制瑞典北方的基地而存在。 1658年与1660年之间,瑞典王国一度冲破丹麦的封锁,占领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港,但最终由于1659年瑞典侵略丹麦失败而被后者收复。 1801年,英国怀疑丹麦与法国结盟,故用军舰轰击哥本哈根,且封锁挪威,造成其境内大饥荒。 1814年,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麾下大将,瑞典王储卡尔·约翰(后来的卡尔十四世)进攻丹麦,迫使之于1月14日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5月17日,丹麦王储——挪威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后来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宣布挪威独立,卡尔·约翰前往征讨,最终于8月14日签订莫斯和约,将挪威并入瑞典。丹麦-挪威联合体终结。1815年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承认挪威是瑞典的领土。 *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新!!: 大洪水时代和丹麥-挪威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大洪水时代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

特兰比支系的亲王亚努什·拉齐维乌(Janusz Radziwiłł,也被称为“亚努什二世”或“小亚努什”,1612年-165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著名的贵族和权贵。他曾担当国家政府中的多项职务,其中包括立陶宛宫廷侍臣(自1633年起)与立陶宛陆军指挥官(蓋特曼,自1654年起)。他也是维尔纽斯省省长,以及萨莫吉希亚、卡缅涅茨、卡齐米日与赛伊维的长老。 那时他是联邦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常被称为整个立陶宛大公国的实际统治者(藉由蓋特曼的權力與自家巨大的領土財產)。在大洪水时代,或瑞军入侵联邦时期他站在瑞典国王一方。但是这一举动让他与其他大多数贵族树敌,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家族成员。他的军队最终战败,而他自己也死在了蒂科钦一个被包围的城堡中。.

新!!: 大洪水时代和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显克微支

亨利克·亞當·亞歷山大·皮烏斯·显克微支(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卫国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及《星火燎原》,主要反映的是17世纪时波兰人民反抗外國入侵的故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沙漠与荒野中》等。由于“他史诗一般的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成就”,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創作的卓越成就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20世纪初时,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开始将显克微支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如今他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都有中文版本。.

新!!: 大洪水时代和亨利克·显克微支 · 查看更多 »

修道院院长

#重定向 修道院长.

新!!: 大洪水时代和修道院院长 · 查看更多 »

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

1676年至1681年之间的俄土战争,也称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发生的战争。先是在1672年到1676年之间,波兰遭受土耳其人入侵,丧失大片领土。1676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于1681年签署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涅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新!!: 大洪水时代和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大洪水时代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沙皇國

#重定向 俄罗斯沙皇国.

新!!: 大洪水时代和俄羅斯沙皇國 · 查看更多 »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Русско-польская война (1654—1667)、Wojna polsko-rosyjska (1654–1667)))亦称为十三年战争或第一次北方战争,这时沙皇俄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1655年至1660年间,第二次北方战争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爆发,因此这几场战争在波兰并称为洪水之战。这场战争以俄罗斯的重大领土扩张结束,标志着俄国崛起的开始。.

新!!: 大洪水时代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 查看更多 »

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可以指:.

新!!: 大洪水时代和北方战争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

利沃夫(Львів;Lwów;Lemberg,中文译为“伦贝格”;Львов)是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有獅城之稱,利沃夫州首府。人口860,000 (2006年),其中乌克兰人占88%,俄罗斯人占8%,波兰人占1%,另外每天有20万人从郊区进城上班。 该市是乌克兰西部主要的工业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工厂、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和著名的利沃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利沃夫的舊城區拥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利沃夫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利沃夫市內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

新!!: 大洪水时代和利沃夫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大洪水时代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大洪水时代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凱代尼艾

凱代尼艾是立陶宛的城市,位於考那斯以北51公里的內韋日斯河畔,由考那斯縣負責管轄,海拔高度39米,2008年人口30,21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鎮上的猶太人居民在1941年8月28日被納粹德國全數殺害。.

新!!: 大洪水时代和凱代尼艾 · 查看更多 »

光明山修道院

光明山修道院(Jasna Góra)是位于波兰琴斯托霍瓦的天主教修道院,是波兰最重要的朝圣地,亦是许多波兰人的精神首都。1382年由奥波莱公爵邀请来的匈牙利神父创建。在波蘭備受尊敬的琴斯托霍瓦黑色聖母聖像畫供奉於此。 光明山修道院內的琴斯托霍瓦黑色聖母,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据称行了许多奇迹而受到波蘭人民廣泛的尊敬,是此修道院最珍贵的财富。其中之一,是在大洪水時代(17世纪瑞典入侵)期間時,奇迹般地拯救這座修道院。尽管这一事件在军事上并不重要,但它激励波兰人民奋起抵抗。虽然波兰人未能立即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在联合了克里米亚汗国之后击退瑞典人。此后不久,1656年4月1日,波兰国王扬·卡齐米日在利沃夫主教座堂,庄重地发誓将波兰奉献在圣母的保佑之下,宣布她是波兰的主保圣人和女皇。.

新!!: 大洪水时代和光明山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大洪水时代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普鲁士

#重定向 勃蘭登堡-普魯士.

新!!: 大洪水时代和勃兰登堡-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勃蘭登堡-普魯士

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eußen)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國家,指近代史中從1618年至1701年存在的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的國家。 勃蘭登堡與普魯士都是霍亨索倫家族血統,而主系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家族以政治联姻方式控制了普魯士公國,更趁1618年普魯士公國霍亨索倫家族絕嗣之機,奪得了該國的繼任權。該次聯姻更使勃蘭登堡在1614年簽訂了桑騰條約中,獲得了吞併三個萊茵河域的附屬國(馬克伯國、萊溫斯堡伯國與克里維斯公國)的准許。三十年戰爭將德意志地區毀壞殆盡,選帝侯三度變更,軍隊恣意蹂躪,到處燒殺搶掠。及至戰爭完結,德意志人口驟減一半,柏林等城市一片穨垣敗瓦,歷時很久才得以復興。 三十年戰爭以1648年簽訂的西發里亞和約作結,普魯士獲得了明登和赫伯斯達,還有遠波美拉尼亞(1653年吞併之)與馬德堡(1680年吞併之)的繼承權。而在1657年簽訂的布倫堡條約則使普魯士公國脫離波蘭的藩屬地位,並獲得了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地區及德拉咸地區,更將波美拉尼亞的版圖擴展到奥得河。 勃蘭登堡-普魯士是共主邦聯,也是普魯士王國的前身。在普魯士升格為王國之後,勃蘭登堡-普魯士常簡稱為普魯士。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波兰历史政权 Category:普魯士.

新!!: 大洪水时代和勃蘭登堡-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新!!: 大洪水时代和立陶宛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北方戰爭

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亞、克里米亞汗國、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之间的战争。波蘭在這場混戰中受創最重,雖然最後免於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破敗與中衰;在這場災難的「大洪水時代」(1655–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喪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與大國地位。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輕易地攻入華沙,以后一些相關國家先後参戰。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瑞典軍的奇襲之下,被迫選擇瑞典為盟友,在1656年與瑞典簽下拉比傲條約,瑞典獲得東普魯士之宗主權,領主腓特烈·威廉必須將一半的關稅與地方稅收交給瑞典,並提供一千五人的兵力。1656年10月,瑞典、哥薩克酋長國、外西凡尼亞、勃兰登堡、摩達維亞、瓦拉幾亞等國正式組成同盟,該同盟的目的即在瓜分波蘭,而波蘭雖有克里米亞汗國為同盟(11月還加上俄羅斯為同盟),一時間卻難敵眾多敵人,大有瓦解崩潰的趨勢。勃兰登堡-普鲁士後來轉而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合作,在1657年簽下衛勞條約,波兰立陶宛联邦承認東普魯士之獨立主權。此時瑞典軍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俄瑞戰爭(1656-1658年)因此進入白熱化狀態。 接著羅馬教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丹麥、荷蘭聯合起來反對瑞典。此時波蘭名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的救國行動逐漸看到成果,波蘭因此從谷底向上回升,把越來越多的敵軍趕出國土,譬如在1657年,外西凡尼亞軍團被斯特凡·恰爾涅茨基徹底擊敗,終於在7月22日與波蘭簽定和約、退出戰爭;哥薩克酋長國也獨木難支,8月6日酋長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死之後,酋長國也正式結束對波蘭的戰爭。 雖然瑞典為了對付丹麥,大膽渡過冰封的海峽,在1658年攻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但卻被荷蘭與新加入戰局的英吉利共和國之聯合艦隊擊敗,放棄哥本哈根。1660年5月,因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世突然病逝,双方签订和平的奧利瓦條約。波蘭立陶宛聯邦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羅的海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條約並正式確認霍亨索倫家族擁有本是波蘭附庸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

新!!: 大洪水时代和第二次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红衣主教

#重定向 樞機.

新!!: 大洪水时代和红衣主教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波兰)

#重定向 扬·卡齐米日.

新!!: 大洪水时代和约翰二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瑞典君主

典君主是瑞典王國的國家元首。瑞典奉行君主立憲制,實行代議民主的議會制,故此君主雖然擁有瑞典最高官職和軍階,但只負責國家禮儀。1810年的《繼承法案》指定貝爾納多特王朝為瑞典王室,也規定國王(同時暗示女王)必須為新教徒。 現任瑞典君主為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

新!!: 大洪水时代和瑞典君主 · 查看更多 »

瑞典帝國

典帝國(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个帝国。这一时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stormaktstiden)。.

新!!: 大洪水时代和瑞典帝國 · 查看更多 »

瓦拉幾亞

拉幾亞(羅馬尼亞文:Ţ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在中世紀時期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歷史地區,位置大約在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

新!!: 大洪水时代和瓦拉幾亞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大洪水时代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萨尔马提亚主义

萨尔马提亚主义(Sarmatyzm)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波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思想。并与贵族民主制一起构成了联邦文化独一无二的一面。 这一主义的名称和文化可以在扬·赫雷佐斯托姆·帕塞克(Jan Chryzostom Pasek)的回忆录,或瓦茨瓦夫·波托茨基(Wacław Potocki)的诗之类的波兰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贵族穿着由毛皮修剪成的长袍(茹潘)和及臀的长筒靴,并配着马刀(szabla);蓄胡也很流行。他们力求达到的“萨尔马提亚式”形象是骑在马背上、享有均等的权利(“贵族民主制”)、让外国人感到不可战胜的理想。萨尔马提亚主义赞颂波兰军队过去的胜利,需要波兰贵族维持这种传统。他们不可分元的一件节日饰品是被称为“卡拉贝拉”的马刀(karabela)。 萨尔马提亚(波兰语:Sarmacja)是波兰富有诗意,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这个名字在整个18世纪都很流行,其特点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广大疆域上的文化人息息相关。波兰贵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萨尔马提亚主义的影响。它是东西方与本土文化融合所构成的独一无二的产物。这个流行趋势对其他国家,譬如匈牙利、摩尔多瓦和斯拉夫地区的贵族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后来,波兰文化继续深受萨尔马提亚传统的影响。在受到波兰启蒙运动的强烈批判的同时,萨尔马提亚主义也得到了同时代的波兰浪漫主义者平反昭雪。在经历了常识上的实证主义,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后,它通过波兰首位诺贝尔奖得主(1905年)显克微支所著的《三部曲》而得以成功回归。.

新!!: 大洪水时代和萨尔马提亚主义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大洪水时代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鲁塞尼亚人

鲁塞尼亚人(Русины,; Русини/Руські,; Русіны, 鲁森语: ,)是称呼不同的东斯拉夫民族的一个民族名。历史上这个名字指的是生活在奥匈帝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位于现在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的领土上。魯森人是广义的鲁塞尼亚人的一支。鲁塞尼亚人有时也用于狭义,等同于魯森人。 Category:欧洲民族 Category:斯拉夫民族.

新!!: 大洪水时代和鲁塞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贵族民主制

贵族民主制(Aurea Libertas;Złota Wolność),有时翻译为黄金自由制,贵族自由制或贵族联盟(Szlachecka或Złota Wolność,áurea libertas)为一种在波兰王国和卢布林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贵族制政体。在这个政体中,所有拥有直接财产的贵族(施拉赤塔)的权力相当,并掌控强大的权利和特权。贵族控制立法机关(瑟姆—波兰议会)和联邦的获选君王。.

新!!: 大洪水时代和贵族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阿瑪柯德

《阿瑪柯德》(Amarcord)是義大利導演費德里柯·費里尼所執導的一部電影,是費里尼的半自傳式電影,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新!!: 大洪水时代和阿瑪柯德 · 查看更多 »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或稱赫梅利尼茨基之亂、波蘭哥薩克戰爭,Powstanie Chmielnickiego,Хмельниччина)是一起从1648年起,到1657年(或1654年 )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由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正规军和準正规军爆发了几次冲突。这次起义根除了波兰贵族与他们的犹太调解人对乌克兰的统治,也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圣经派和其他“租赁人”)对全国的教会裁判权。 这次起义最开始只是哥萨克起义,但在其他居住在乌克兰的东正教徒(农民、市民、小贵族)加入他们后,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便变为成立乌克兰的主权国家。这次起义在终结了波兰对这些哥萨克地区的统治这一方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沙俄手中。这些事,以及波兰的内政冲突,还有与瑞典和俄罗斯的战争,一起导致波兰在这一时期内国力日衰(在波兰历史中,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洪水时代)。.

新!!: 大洪水时代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20年2月16日-1688年4月29日),霍亨索倫家族的族長,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640年至1688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是勃蘭登堡選侯與妻子之子,1620年2月16日生於柏林。因其軍事和政治技巧卓越,被稱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腓特烈·威廉是加爾文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在位期間積極推廣商貿,在國內進行改革,使普魯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生效後逐漸強大,從而成為中北歐的領導者之一,奠定其後繼者能將普魯士由公國進一步成為王國。.

新!!: 大洪水时代和腓特烈·威廉 (勃蘭登堡)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大洪水时代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陣亡

陣亡(Killed in Action,簡稱KIA)是軍隊當中廣泛用來描述部隊傷亡人員的軍事用語,意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而死亡的士兵。美國國防部聲明,已經陣亡的軍士主要是遭受敵軍的攻擊,無力反擊時死亡,陣亡士兵來源不包括交通事故、恐怖主義及其他「非敵軍」的原因,陣亡所意指可包括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隊伍和陸海空的後援隊伍中的士兵。 KIA代表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到攻擊而在到达医疗设施前死亡。而「受傷而死亡」(Die of Wounds,簡稱DOW)意指士兵生還至接受醫學治療,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歷史上軍隊與歷史學家都使用前一種首字母縮略字(即KIA)。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一年后就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八千左右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新!!: 大洪水时代和陣亡 · 查看更多 »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新!!: 大洪水时代和沙皇俄国 · 查看更多 »

波兰犹太人历史

波兰犹太人的历史长达一个千禧年,既经历过漫长的宗教宽容时期,该国的犹太人群体繁荣昌盛;也在20世纪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期间,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整个群体几乎遭受了彻底的种族灭绝。 自从10世纪波兰王国创建,以及1569年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以来,波兰是欧洲最宽容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最大、最活跃的犹太人群体之一。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外部侵略和内部文化变迁而逐漸衰落下来,新教的宗教改革和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使波兰宽容的传统开始。1795年瓜分波兰以后,波兰被列强瓜分。 波兰在20世纪赢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拥有活跃的犹太人群体,總人數超过300万。在犹太人大屠杀期间,超过90%的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害。 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波兰犹太人只有1/12得以逃生。战火熄灭后,波蘭政府将猶太人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分给了波兰人。为避免让已属于自己的财物“物还其主”,一些波兰人便对刚刚逃离战火、满怀希望返回家园的犹太人举起了屠刀。从纳粹淫威下“十二死一生”侥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他们或远走他乡,或逃到深山野外隐居起来。 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排外”的阴霾一直盘旋在战火乍熄的波兰大地上。“一部分别有用心的波兰人,将第三帝国对犹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过来。” 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发生了至少50次谋杀犹太人的案件,被谋杀者都是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谋杀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犹太人重返家园。这一切促成了1945-1947年和1956-1957年两次波兰犹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有人认为,波兰犹太人历史研究所,实际上是在波兰几乎没有犹太人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968年波兰又爆发了新一轮反犹浪潮,波兰犹太人口剧减,大部分犹太人都逃离了波兰。1989年,共产党政权在波兰,波兰犹太人的处境已经正常化了。 今天在波兰,反犹太主义的水平可与其它欧洲国家诸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相比。当代的波兰犹太人社區估计有大约8千到1萬2千名成員。.

新!!: 大洪水时代和波兰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大洪水时代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波茲南

波兹南(Poznań,官方全名:波兹南首府城市;拉丁语:Posnania;德语:Posen,中译为波森;意第绪语:פּױזן Poyzn、卡舒比語:Pòznóń)是波兰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人口578,900人(2002年),是波蘭第五大城市。该市位于瓦尔塔河沿岸,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該國重要的历史中心。是河港城市。波兹南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是波兰最早的一座主教座堂,堂内有波兰早期统治者的墓穴:梅什科一世大公、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国王梅什科二世、卡西米尔一世大公、大波兰普热梅斯瓦夫一世大公及国王普热梅斯瓦夫二世。波茲南參加過漢薩同盟。波茲南被捲入過三十年戰爭和大北方戰爭。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后被劃入普魯士。一战结束前曾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波森省的首府,战后割予波兰,改名波兹南。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在這裡展開激烈戰鬥。城市的55%在戰爭中被毀。在戰後城市得到了修復。戰後這裡發生過大規模反蘇示威。波蘭民主化之後,波茲南是大波蘭省的省會。 今日波兹南是贸易、工业及教育的中心。波兹南是波兰第五大的城市及第四大的工业中心,波兹南亦是大波兰省的行政首府。也舉辦有不少展覽會。是波蘭西部重要的交通中心都市。 File:Złota Kaplica Poznań RB1.JPG File:Poznan 10-2013 img10 Town hall.jpg File:Poznan 10-2013 img06 University.jpg File:Poznan Opera House.jpg File:PLL LOT Boeing 767-300ER Poznan 2.jpg Poznań.

新!!: 大洪水时代和波茲南 · 查看更多 »

波蘭立陶宛聯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大洪水时代和波蘭立陶宛聯邦 · 查看更多 »

札波羅結哥薩克

札波羅結哥薩克是15世紀出現的哥薩克集團。 札波羅結哥薩克居住在現在烏克蘭的聶伯河中游一帶,其故地大多因為興建卡霍夫卡水庫而被淹沒。起源是為了逃離波蘭的農奴制,最後發展成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18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強制解散。.

新!!: 大洪水时代和札波羅結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Stefan Łodzia de Czarnca Czarniecki,),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将军和贵族。波兰王国王冠领地陆军指挥官。他被视为波兰民族英雄。他在波兰历史中的地位因波兰国歌有提及他的名字而得到认可。.

新!!: 大洪水时代和斯特凡·恰尔涅茨基 · 查看更多 »

施拉赫塔

#重定向 什拉赫塔.

新!!: 大洪水时代和施拉赫塔 · 查看更多 »

摩爾達維亞公國

#重定向 摩尔达维亚公国.

新!!: 大洪水时代和摩爾達維亞公國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公国

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Prusy Książęce)位于普鲁士地区东部,存在时间为1525年至1701年(其中1618年-1701年间以勃兰登堡-普鲁士形式存在)。普鲁士公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人口中德语使用者為主,亦有為數不少的波兰语和立陶宛语人口。.

新!!: 大洪水时代和普鲁士公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大洪水 (波兰历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