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喬治-歐仁·奧斯曼

指数 喬治-歐仁·奧斯曼

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法语: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法国城市规划师,因獲拿破崙三世重用,主持了1852年至1870年的巴黎城市規劃而闻名。當今巴黎的輻射狀街道網絡的型態即是其代表作。.

18 关系: 塞纳省塞瓦斯托波尔大道巴黎巴黎北站巴黎公社巴黎歌劇院圣米歇尔大道科西嘉岛阿爾薩斯法國參議院法國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法国大革命法语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

塞纳省

塞纳省(法语:département de la Seine)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省份,编号75。由塞纳河得名。 1790年设立时称巴黎省,1795年改称塞纳省。所辖区域是此前法兰西岛行省的一部分。 1968年撤销,拆分为巴黎省(1市镇)、上塞纳省(27市镇)、塞纳-圣但尼省(24市镇)和瓦勒德马恩省(29市镇)。 塞纳省被塞纳-瓦兹省四面围住。 Category:已撤销的法国省份.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塞纳省 · 查看更多 »

塞瓦斯托波尔大道

塞瓦斯托波尔大道(Boulevard de Sébastopol)是法国巴黎市中心区南北走向的主要轴线和交通干道,有4个车道(其中一个是公交车道),是第一区和第二区与第三区和第四区的分界线,也是玛莱区(Le Marais)和Les Halles的分界线。 该路全长1.3km,起于夏特雷广场(place du Châtelet),止于Saint-Denis大道,然后延伸为斯特拉斯堡大道(Boulevard de Strasbourg)。.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塞瓦斯托波尔大道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北站

巴黎北站(Gare de Paris-Nord)是法国国铁(SNCF)在巴黎的七大列车始发站之一,位于巴黎市区北部的第十区,包含了多种铁路运输服务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如巴黎地鐵,区域快铁(RER),远郊铁路(Transilien),省际列车(TER),TGV,欧洲之星等。就旅客人數而言(每年約有1.8億人次), 法兰西岛运输联合会.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巴黎北站 · 查看更多 »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个月中,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到后来它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由于公社卫队杀死了两名法国将军加上公社拒绝接受法国当局的管理,终于导致了被称为“血腥一周”的严厉镇压。 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资本主义或中立者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寧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巴黎公社 · 查看更多 »

巴黎歌劇院

加尼叶歌剧院(法语:Opéra Garnier),通常称为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于1861至1875年间建造,位於法國巴黎第九区,是一座擁有1979個座位的歌剧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尔斯·加尼叶(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在1989年坐落于巴士底广场的巴士底歌剧院落成前,加尼叶歌剧院是巴黎歌剧团的首选剧场。如今,加尼叶歌剧院多上演芭蕾舞剧目。 巴黎歌剧院与巴黎圣母院、卢浮宫以及圣心教堂被并称为巴黎的标志。.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巴黎歌劇院 · 查看更多 »

圣米歇尔大道

圣米歇尔大道(Boulevard Saint-Michel)是法国巴黎拉丁区的2条主要街道之一(另一条是圣日耳曼大道)。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林荫大道,北起塞纳河上的圣米歇尔桥和圣米歇尔广场,穿过圣日耳曼大道后继续沿着巴黎大学和卢森堡公园延伸,结束于皇家桥车站前的Camille Jullian广场和气象台大街。这条大道由奥斯曼男爵开辟,平行于圣雅克路,标志巴黎的南北向历史轴线。 该大道也是巴黎第五区与巴黎第六区的边界线。全长1380米,平均宽度为30米。该路得名于圣米歇尔桥。 作为拉丁区的中轴线,圣米歇尔大道是学生活动的温床,不过旅游业也是这条大道的一项主要商业活动,成衣店逐渐赶走了许多小型书店,尤其是在大道的北段,那里有Gibert Joseph 和Gibert Jeune等主要书店、咖啡馆、电影院和成衣店。 大道上的主要建筑有克吕尼博物馆、圣路易中学、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索邦大学区。.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圣米歇尔大道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科西嘉语:Corsica;Corse)是西地中海的一座島嶼,也是法國最大的島嶼,处于意大利西方,法国东南部及萨丁岛的北方。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 科西嘉島原属热那亚共和国,1768年协议卖给法国。科西嘉现在是法国的大區(région),不同于法国本土的其它大区,科西嘉大区拥有特殊领土集体地位。面积约8,682平方公里,2008年有30万人口。该岛分为南科西嘉省和上科西嘉省。该岛长期以来由于热那亚共和国实行的暴政而意图独立,被卖给法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存在从法国独立的欲望。岛上大部份地区都是山,最高点为Monte Cinto(海拔2,710米)。科西嘉的附加稅稅率比法国略低。 岛上有一个天然公园,保护几千种稀有的动植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斯坎多拉自然保护区也在内。.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科西嘉岛 · 查看更多 »

阿爾薩斯

#重定向 阿尔萨斯.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阿爾薩斯 · 查看更多 »

法國參議院

#重定向 参议院 (法国).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國參議院 · 查看更多 »

法國二月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七月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腓力,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國二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蘭西第一帝國(Empire français)是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又稱為拿破崙帝國,並對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影響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çais),結束法国执政府的統治。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魯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戰役(1807年)等。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結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甚至整個歐洲。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終。.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乔治-欧仁·奥斯曼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乔治·欧仁·奥斯曼奥斯曼男爵奥斯曼,G.-E.喬治-歐仁·歐斯曼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