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乌克兰化

指数 乌克兰化

乌克兰化(Українізація)是指乌克兰政府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和促进乌克兰文化发展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出版,政府和宗教。 这一术语,最突出时代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同化政策,以加强对其境内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地区的统治。乌克兰历史虽然有些不同的目标和历史背景,但乌克兰化政策在二十世纪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以各种形式进行。 乌克兰化通常被认为是应对和手段,以解决消除在的许多公共生活领域对乌克兰语和文化上的同化压迫政策,最常见的为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时代,而且还包括一些西乌克兰地区的波兰化和罗马尼亚化。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了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阻止俄语,已逐渐挤压出该国的教育系统Volodymyr Malynkovych,, Politicheskiy Klass, January, 2006、政府与国家电视台,电台节目和电影之外。 乌克兰《教育法》规定乌克兰家庭(父母和子女)有权选择本土语言学校和学习本土语言。, Council of Europe (2009).

43 关系: 基輔去俄罗斯化卢甘斯克宗教布尔什维克乌克兰乌克兰语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今日俄罗斯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德国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环球频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正教会俄语地区党列昂尼德·库奇马哈爾科夫出版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Crimea犹太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索契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綜藝 (雜誌)罗斯托夫州顿河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西蒙·彼得留拉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红军英國廣播公司新聞欧洲委员会波兰第二共和国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政府政變敖德薩教育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乌克兰化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去俄罗斯化

去俄罗斯化是指为扭转俄罗斯化而出台的政府或其它机构政策、方针。去俄罗斯化发生在1917年俄罗斯帝国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中;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非俄罗斯族地区中;在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中;最近一次是在苏联解体后众多独立后的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程度、速度和强度的态势。.

新!!: 乌克兰化和去俄罗斯化 · 查看更多 »

卢甘斯克

卢甘斯克(Луганськ;Луганск)位于盧干斯克东部,人口大多讲俄语。現為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首都。 卢甘斯克是东欧重要的工业中心,尤其以铁路机车制造而著名。 卢甘斯克在1935年至-1958年和1970年至1990年间称为伏罗希洛夫格勒(Ворошиловград),以纪念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

新!!: 乌克兰化和卢甘斯克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乌克兰化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乌克兰化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乌克兰化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是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的一种语言。它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乌克兰两种主要通用语言之一。乌克兰文采用西里尔字母,所用字母同俄文有一定区別。乌克兰语使用人数有4700万,在斯拉夫语族中,仅次于俄语和波兰语。 乌克兰语源于中世纪基辅罗斯所用的古东斯拉夫语。从1804年至俄国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东乌克兰地区(重要是乌克兰中部、东部和南部),乌克兰语被所有学校禁用。但在非俄国统治的西乌克兰地区,由于未被禁止教学,乌克兰语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影响力。 标准乌克兰语由隶属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乌克兰语言所、乌克兰语言信息基金会和波特本尼亚语言研究所共同规范。从词汇角度来看,与乌克兰语最接近的是白俄语(有84%共同词汇),然后依亲疏关系依次为波兰语(77%),塞-克语(68%),斯洛伐克语(66%)。而与俄语的共同词汇仅为62%.

新!!: 乌克兰化和乌克兰语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新!!: 乌克兰化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今日俄罗斯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p,Rossiya Segodnya克里姆林宮官網:.

新!!: 乌克兰化和今日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

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Пётр Ефи́мович Ше́лест;Петро Юхимович Шелест,)是乌克兰人,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新!!: 乌克兰化和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乌克兰化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乌克兰化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环球频道

俄罗斯环球频道(РТР-Планета,RTR-Planeta),又称“俄罗斯RTR”(Россия РТР),是俄罗斯的国营媒体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VGTRK)拥有的的一条俄语国际频道,2002年7月1日开播,通过卫星及有线电视向全球播出。 俄罗斯环球频道的节目主要来自VGTRK的两条国内频道——“俄罗斯-1”(全国广播的综合频道)和“”(全国广播的文化频道),包括新闻、访谈、电视剧及历史、艺术文化类节目和纪录片。在一些与俄罗斯交恶的国家,该频道可能会受到审查甚至被禁播。在乌克兰,俄罗斯环球频道则提供了一个本地化的版本。.

新!!: 乌克兰化和俄罗斯环球频道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乌克兰化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Moscow Patriarchate)。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 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 與俄正教會頗有淵源的美國正教會不是俄正教會的一部分,雖然其教會的建立源自18世紀俄正教會傳教團在阿拉斯加的傳教。但美國正教會已经於1970年成為東正教自治教會(儘管并沒有受到完全承認)。 在外俄羅斯正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總部位於紐約,於1920年由當時在蘇聯控制以外的俄羅斯正教信徒組成。其拒絕了俄羅斯正教會谢尔盖一世領導。直到2007年5月17日,雙方正式和解。目前該教會為俄羅斯正教會下的半自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乌克兰正教会 (莫斯科宗主教圣统)、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

新!!: 乌克兰化和俄罗斯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乌克兰化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地区党

地区党(Партія регіонів;Партия регионов),乌克兰政党,成立于1997年10月。其支持者多位于乌克兰俄语州。该党立场亲俄,反对北约东扩。.

新!!: 乌克兰化和地区党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库奇马

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Леоні́д Дани́лович Ку́чма,Leonid Danylovych Kuchma,),乌克兰政治人物。第二任乌克兰总统。.

新!!: 乌克兰化和列昂尼德·库奇马 · 查看更多 »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新!!: 乌克兰化和哈爾科夫 · 查看更多 »

出版

出版或稱发表,是指将作品通过任何方式公之于众的一种行为。在大多数国家,作品一经完成,不论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权。作品获得国际标准书号并经過一定资质的出版机构印刷成书籍称为出版物;出版物内容以数码形式呈现的称之为电子出版物或叫做电子书。以出版为主的生产或者产业领域称为出版业。拥有大量复制或同等规模的传播力的公开发表都统称之为出版。.

新!!: 乌克兰化和出版 · 查看更多 »

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Krasnodarskiy kray),位於前高加索西部、大高加索北麓,亞速海—黑海東岸,與克里米亞隔刻赤海峽相望。南面與阿布哈茲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面積76,000平方公里,人口5,337,700 (2013年)。首府克拉斯諾達爾。 其他城市有索契和新羅西斯克。.

新!!: 乌克兰化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 · 查看更多 »

Crimea

#重定向 克里米亚.

新!!: 乌克兰化和Crimea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乌克兰化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重定向 第聂伯罗.

新!!: 乌克兰化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 查看更多 »

索契

索契(Сочи、亚美尼亚语:Սոչի, 格鲁吉亚语:სოჭი,拉丁字母轉寫:Sochi),另譯素溪,俄羅斯聯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阿布哈兹接界处、黑海沿岸,是俄罗斯受欢迎的渡假胜地。2013年有人口368,011人,Численност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о муниципальным образованиям на 1 января 2013 года.。。索契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疗养地点,他在这里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博物馆。 2007年7月4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宣布索契获得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也亦將舉行201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新!!: 乌克兰化和索契 · 查看更多 »

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Віктор Андрійович Ющенко,),前烏克蘭總統。在2004年11月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中,他以「我們的烏克蘭」政黨聯盟領導人名義參選,同時也是主要的反對派候選人。在12月26日的重選點票結果當中,他以52%得票率擊敗對手亞努科維奇。而后,因为失败的经济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减少税收导致政府濒临破产,学校医院不能正常运作,又在选举中输给被推翻的亚努科维奇。.

新!!: 乌克兰化和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 查看更多 »

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維克托·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俄语:Виктор Фё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乌克兰语:Віктор Фе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是烏克蘭政治人物,前任乌克兰總統,曾經三度出任總理。2014年2月,烏克蘭國會表決通過将其革職,但逃亡到俄罗斯的他仍宣称自己是被暴力非法奪權,是合法的乌克兰總統,并为俄罗斯所承认。2015年1月12日,国际刑警组织宣布将亚努科维奇列入“红色通缉令”名单,对其全球通缉。.

新!!: 乌克兰化和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 查看更多 »

綜藝 (雜誌)

《綜藝》(Variety)是一本美國娛樂界的行業週刊,是娛樂界行內兩大報刊之一(另一份是《荷里活報道》)。該雜誌由Sime Silverman於1905年在紐約創辦,最初只報導紐約市中有關歌舞雜耍表演(Vaudeville)的資訊,但自電影業逐漸起飛後,Silverman則於1933年創辦了該雜誌的洛杉磯版,一份名為《每日綜藝》(Daily Variety)的日報。 現時雜誌及日報均是由里德·愛思唯爾(Reed Elsevier)其中一個部門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所擁有。 二十年來,雜誌的主編是曾在派拉蒙電影公司及《紐約時報》工作的Peter Bart,但於2009年4月,該職位已由Timothy M. Gray接手。.

新!!: 乌克兰化和綜藝 (雜誌)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夫州

罗斯托夫州(Rostovskaya oblast)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位於東歐平原和前高加索之間,庫馬-馬內奇窪地從中穿過,亞速海從西南伸入。面積100,80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404,013,首府頓河畔羅斯托夫。 成立於1937年9月13日。.

新!!: 乌克兰化和罗斯托夫州 · 查看更多 »

顿河

#重定向 頓河.

新!!: 乌克兰化和顿河 · 查看更多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Західно-Українська Народна Республика、Zakhidno-Ukrayinska Narodna Respublyka 或 ЗУНР、ZUNR)是在1918年10月18日至1919年7月短暫出現在加利西亞東部的共和國,領土範圍覆蓋布科維納和喀爾巴阡魯塞尼亞部分地區及利維夫、普熱梅希爾、科羅亞、史坦尼斯拉維夫(即現時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等城市。紋章以藍色作背景,中間為一頭朝左的黃色獅子。國旗的顏色是藍、黃。.

新!!: 乌克兰化和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西蒙·彼得留拉

西蒙·瓦西里耶维奇·彼得留拉(Symon Vasylyovych Petliura,Си́мон Васи́льович Петлю́ра,Симо́н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етлю́ра; ),烏克蘭政治、軍事人物,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十月革命之後,組織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軍隊與蘇聯紅軍、白軍作戰,试图維持烏克蘭獨立自主,最終失敗,後流亡歐洲。1926年5月25日,在法國巴黎被暗殺身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許多描述、讚揚蘇聯革命時期的文化作品,作為共產主義文化宣傳品翻譯成中文,流傳入中國,其中許多創作將彼得留拉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均以「彼得留拉匪幫」的負面形象呈現,包括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33年所著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歌曲《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中國流傳甚廣,故一般生長在1950年代之後的中國人,對彼得留拉此人普遍存有相當印象。.

新!!: 乌克兰化和西蒙·彼得留拉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乌克兰化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加盟共和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SSR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構成國,亦可視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苏联解体後,當時的15个加盟共和国已全部独立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1940年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为今这些国家的政府及一些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欧盟)认为是非法的。苏联政府认为这一行动合法,但在1991年9月6日(其解体三个月前)承认其独立地位。.

新!!: 乌克兰化和苏联加盟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乌克兰化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新聞(BBC News)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負責播報新聞節目的一個部門 。在BBC第一台,除了早上的《BBC早餐》之外,還在下午1點和傍晚6點以及晚上10點播出約30分的新聞。BBC在英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也會製作面向各地區播出的新聞節目。除了電視和廣播之外,BBC也通過網絡提供新聞。BBC新聞網在1997年11月上線,現在每月的訪問者數超過1500萬人,是英國最具人氣的新聞網站之一。許多BBC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網上公開。.

新!!: 乌克兰化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查看更多 »

欧洲委员会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Conseil de l'Europe)是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國際法地位、並且為聯合國觀察員身份的國際組織,是歐洲整合進程中最早成立的機構。 歐洲委員會總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新!!: 乌克兰化和欧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语:II Rzeczpospolita),或称战间期波兰,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国家。其正式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时建立,并且取代了德国的傀儡政权波兰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周边国家有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罗马尼亚、苏联、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该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坐落于格丁尼亚,是波兰极少数的沿海城市。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不断地受到来自邻国及国内分裂分子的压力,但是该国一直存在至1939年(持续约20年),该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同时受到纳粹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的入侵并被瓜分,这次入侵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范围,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不同,大部分第二共和国的东部领土不属于第三共和国的管辖范围。 第二共和国的边境于1921年确立,1938年10月的面积约389,720平方公里(欧洲第六)。1931年,第二共和国共有人民3136万,波兰人占68.9%,乌克兰人占13.9%,犹太人占8.7%,白俄罗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其餘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捷克人等,估计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万人。国外方面,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与乌克兰(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苏联(波苏战争)都发生过战争;国内方面,发生过大波兰起义(1918年-1919年)和西里西亚起义(1919-1921)。 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沿海城市十分的少,但是该国仍保持发展缓慢但稳定的经济。两次世界大战后,华沙、克拉科夫、波兹南、利沃夫和维尔纽斯都是拥有高度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欧洲大城市。1939年时,波兰已是“欧洲大国”之一。尽管如此,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水平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相比要低得多(据估计,在1929年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50-60亿美元,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到达约422亿美元)。2007年波兰在国际贸易份值中占1.1%,而在1937年是0.8%。.

新!!: 乌克兰化和波兰第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Stavropolsky krai)位於前高加索西部、大高加索北麓,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成立於1924年2月13日,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面積66,500平方公里,人口2,735,139(2002年),首府斯塔夫罗波尔。.

新!!: 乌克兰化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 查看更多 »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新!!: 乌克兰化和政府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乌克兰化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敖德薩

敖德萨(Одеса;Одесса),位於黑海西北岸的港灣都市,亦是烏克蘭重要的各種物資集散地及重要貿易港口,也是敖德萨州首府,人口1,012,500,大多以俄语为母语。(2004年)。.

新!!: 乌克兰化和敖德薩 · 查看更多 »

教育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廣義的教育則包含社會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例如家教、禮儀等文明與社會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一系列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等。与之相对地,职业教育中只教授单一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出现。 迄今,受教育权已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1952年发表的《欧洲人权公约》和联合国1966年发表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承认此项权利。.

新!!: 乌克兰化和教育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