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指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簡稱HKCCCC)是香港的基督教新教教會,總部位於九龍太子道西191號馬禮遜紀念會所內。區會除安排堂會舉行崇拜外,還有開設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區會現為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成員。.

75 关系: 培英中學基督教基法小學(油塘)南京市合一堂合一堂馬鞍山堂合一堂香港堂太子道小学屯門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中学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愛蝶灣)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嶺東堂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必列者士街)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九龍九龍真光中學...幼稚園五四运动志道堂全完堂粤语真光女書院牧师独立香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島闽南语長老宗英華女學校英華小學英華書院沙田培英中學潮州话澳門海南語新界新教教会普世教會協會普通话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培英中學

培英中學可以指:.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培英中學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法小學(油塘)

#重定向 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油塘).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基法小學(油塘)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合一堂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p Yat Church,又稱合一堂)是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理的教會。.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合一堂 · 查看更多 »

合一堂馬鞍山堂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馬鞍山堂(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p Yat Church (Ma On Shan))為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開辦的子堂,位於香港新界馬鞍山鞍誠街26號。.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合一堂馬鞍山堂 · 查看更多 »

合一堂香港堂

合一堂香港堂,全稱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香港堂,是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的總堂,位於香港島半山區般咸道2號,建於1926年,現已被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合一堂香港堂 · 查看更多 »

太子道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是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條主要道路,貫穿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三個行政區域。道路由大角咀東部開始,經旺角、九龍塘、九龍仔、九龍城、馬頭圍及新蒲崗,到達牛池灣經彩虹交匯處接駁觀塘道、清水灣道或龍翔道。.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太子道 · 查看更多 »

小学

小學(Element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小学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屯門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建構和完善「維新派」的民族理論的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在現階段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希望建立有如美國的國家,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吳啟訥,。 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华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学

中學(High School、Secondary school)是中等學校的簡稱,為緊跟著小學教育之後的學歷教育機構,通常也稱為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機構。此階段的教育是為了之后的更深等的教育或是職業訓練而設。中學和小學之間的界限隨著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一般是在入小學後的第七到第十二學年之間,有些國家會在這之間設立初级中學(臺灣地區,1970年代改稱「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除了包含高等教育(例如大學)預備學程的一般中學外,就業訓練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也屬於二級教育的一環。.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学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ei Heep Secondary School,簡稱CCC Kei Heep Secondary School),香港九龍黃大仙區一所全日制津貼男女中文中學,於1963年創立。校舍位處東頭村道,鄰近黃大仙下邨,該校為一基督教學校,直屬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每年提供大量的大學獎學金予就讀學士學位的學生,每位就讀本地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及其他學士學位的學生每年可分別獲得$10000及$5000港幣。.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CCC Kei Yuen College)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於香港元朗區成立的一所津貼男女英文中學,主要收生為區內第一組別(Band 1)學生。坐落於元朗鳳攸東街,創校於1982年,建立目的是見證基督在元朗。本校與附近的基朗中學為姊妹校,鄰校為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ei Wan Primary School)位於香港東區西灣河 ,創辦於1970年,前身是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下午校,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直屬小學之一,於2002年12月2日 開始,正式轉為全日制小學。全校設一至六年級,共24班。.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愛蝶灣)

#重定向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愛蝶灣)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位於荃灣梨木樹邨,辦學團體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校於1975年創辦,後於1990年代結束營辦,舊校址現在已經成為香港聖公會開辦的聖公會主愛小學 (梨木樹).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理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位於香港黃大仙區彩虹邨,於1964年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辦。該校學生來自各區,約有700人。.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CCC Kei Long College)是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的一所津貼男女文法中文中學,部份校舍與鄰校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並建共用,創校於1982年,建立目的是見證基督在元朗。基朗中學位於香港元朗鳳攸南街8號,與基元中學為姊妹校。於2008-2009年度,基朗宣佈逐漸轉型為一間英文中學(EMI)。.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朗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CCC Kei San Secondary School,簡稱KS),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在香港北區粉嶺所成立的一所政府津貼男女文法中學。校訓為「學以致用」,社別共有仁(紅色)、誠(黃色)、勤(綠色)、毅(藍色)4社。.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英語: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ei Wai Primary School)是一間男女津貼小學,校監為余煊博士,而校長為何麗雯女士,校訓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CCC Kei Tsz Primary School)是香港黃大仙區的一所資助小學,亦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小學,於1968年創辦,1995年轉為全日制。1999年至2004年間,社會各界人士、校董會、校友、家長、教師和該校學生不斷爭取興建新校舍,結果2004年成功爭取在旁邊的慈雲山遊樂場原址興建新校舍。新校舍已於2006年9月完工。.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CCC Kei Chi Secondary School)是位於九龍觀塘區瑞寧街的一所中學,也是觀塘區第一間男女津貼中學。現任校長為李淦章博士,而副校長為何穎文女士和何巍毅先生。 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屬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

協和小學(全稱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C.C.C. Heep Woh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一間小學,位於旺角太子道西,鄰近新世紀廣場,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及旺角東站。協和學校於1911年創辦(上午校於1947年創辦,下午校於1970年創辦),現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小學。 2011年轉為全日制,下午校留在太子道原址,上午校則遷往長沙灣東京街並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C.C.C. Heep Woh Primary School (Cheung Sha Wan)),是香港一間小學,校風良好,位於深水埗東京街,鄰近元州邨,聖公會聖多馬小學及港鐵長沙灣站。協和學校於1911年創辦(上午校於1947年創辦,下午校於1970年創辦),現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小學。學校在2009年小一新生入學前興建。.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協和書院(全稱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eep Woh College)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管理,位於九龍蒲崗村道171號,是香港一所政府津貼男女中學,採用英語教學。該校學生在公開考試中成績良好,在學術、體育及音樂方面均有成就,是一所著名地區學校。 於1911年,美國傳教士碧盧夫人(Mrs.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嶺東堂

中華基督教會嶺東堂創於1967年,在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禮堂舉行崇拜及團契聚會。本著堂校一家的精神,彼此共同培育青少年人,使其健康成長。本堂之教友及團契之團友,不少為基華小學的舊同學,其中有完成學業,已在社會工作,亦仍有就讀於大學、中學及小學者。 該堂於週末及主日舉行各樣的聚會,由導師帶領,透過唱詩,遊戲,聖經故事,球類等多姿多彩的活動,教導正確的人生道理,引領行走正路,健康快樂地成長。.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嶺東堂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是香港屯門區一間男女津貼小學,據官方網站指出,該校校訓為「爾識真理,真理釋爾」。.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CCC Hoh Fuk Tong College)是香港一所資助中學,校舍位於新界屯門新墟青山公路28號,校訓為「Integrity and Dedication」。.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CCC Nim Tsi School)是香港首間專為「學習遲緩兒童」提供初中學位的技能訓練中學。念慈中學的創立緣於1977年為國際兒童年,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響應而特別設立「國際兒童年事工小組」推展各項事工。其中一項為照顧弱能兒童而計劃開辦特殊學校。適蒙梁知行先生、梁知用先生、梁慧殊女士、梁藹生女士捐款支持區會此項計劃,遂將學校命名為「念慈中學」以紀念慈母撫養之恩。 學校創立於1977年,但已於2005年結束。學校原址位於九龍土瓜灣 靠背壟道170號。校舍現已改為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原來的中學亦遷往天水圍,成為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是一所位於香港葵青區上角街的基督教中學,由中華基督教會於1969年創辦。校舍佔地近5,000平方呎,樓高六層,有標準課室24間,特別室11間。校內設施包括禮堂、籃球場、圖書館、停車場。.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是由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教派英国长老会、伦敦会、公理会於1927年联合而成。这是1920年代,外国传教组织为了应付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进行基督教组织本土化的尝试之一。 1927年10月在上海举行第一届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与会88位代表中有66位是华人领袖,代表了12个教区51个分区会12万教友。诚静怡被选为首任会长。总部设在上海。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組織採四級制:最高級是全國之「總議會」,之後有省級行政區性之「大會」(或稱協會),地區性之「區會」,及基層之「堂會」。 現時,只有香港仍有保留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之組織,就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的中華基督教會廈門教區沙美教會現時已由臺灣基督教長老會掌管。.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China Congregational Church)又名中華公理會,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堂會,現址位於香港島銅鑼灣禮頓道119號。舊堂於1950年3月動工興建,同年12月落成。2008年議決全面重建,2010年2月28日動土,2012年10月底落成,2013年3月31日作新堂獻堂禮。.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必列者士街)

#重定向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必列者士街)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CCC Kung Lee College)是一間位於香港銅鑼灣的直資高中書院,前身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是港島區第一所高中學校。該校舍於1967年正式啟用,2003年正式轉為高中學校。現任校長為阮愛馨女士。公理高中書院是屬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校舍位於香港銅鑼灣大坑徑17號。 公理高中書院是一所直資高中,只招收中四或以上學生。全香港共四所高中書院,分別為明愛華德中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CCC Kung Lee College,英文簡稱KLC,中文簡稱公理),又稱公理書院(Kung Lee College,1967年 - 2003年),前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公理書院(Kung Lee College,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ng Kong Council),是昔日香港男女津貼中學,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於1967年創立及管理,校舍位於香港銅鑼灣大坑徑17號。學校在創校初期以私立實驗中學模式辦學,在1972年轉為按額資助學校。隨著政府於1978年實施普及教育,學校遂接受政府之邀請由1979年起分期轉為津貼中學,直至1982年正式成為政府全津貼中學。學校在1999年9月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學校因在2003年搬遷到紅磡土瓜灣新校舍並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而結束,學校辦學36年,原有校舍則成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於2003年9月1日起開課。最後一任校長為周耀堅牧師,校監為余英嶽牧師。.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CCC Chun Kwong Primary School)是香港元朗區的一所資助小學,於1906年創辦,2006年9月轉為全日制小學。舊址為新界元朗屏信街九號,於2006年9月遷移至鐘聲徑五號。現任校長為何妙玲女士。 East of CCC Chun Kwong Primary School.jpg|校舍東面.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Yenching College)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青衣島,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於1977年創立的津貼男女子文法中學。該校開設中一至中六級共24個班別,採用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Ming Kei College)是於1967年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辦的一所英文文法中學。.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Ming Yin College)是於1966年由中華基督教會創辦的英文中學,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現時銘賢書院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是「學以明道,榮神益人」(Learn to perceive the Word of God,Glorify Him and do good to others。.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Shing Kwong Church,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為中華基督教會的會堂,位於香港島銅鑼灣東院道7號,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2007年是聖光堂「建堂八十周年」。.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CCC Tam Lee Lai Fun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香港屯門區屯門新市鎮的一所資助男女子文法中文中學,於1990年創校。校舍位處屯門紅橋的屯門河畔,鄰近屯門公路井財街段,澤豐花園。該校曾培育多位科技及體育人才。學術表現方面,2016年文憑試四大核心科目、五科最佳科目,均獲九級最高增值。.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簡稱蒙民偉書院;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Mong Man Wai College,縮寫:CCCMMWC)是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曉明街的一所文法學校。1970年,信興電器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蒙民偉捐贈30萬元作建築校舍之部份費用,故被命名為「蒙民偉書院」。校舍於1974年正式啟用。蒙民偉書院之校訓爲明辨篤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現任校長為葉信德先生。蒙民偉書院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屬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wei Wah Shan College)於1977年落成,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建。.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新市鎮天耀邨的小學,於2015年9月1日開學。在眾多辦學團體申請營運新校計劃中,方潤華小學所設計之理念、課程、配套及支援均備受讚賞,因此最終獲得辦學權。由於同時得到方潤華先生捐贈100萬元,故此學校沿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之名。辦學團體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該小學原於1993年創校,其後因為收生人數不足被「殺校」,於2012年9月停辦,變成空置校舍。 然而,隨着元朗區跨境學童需求增加,校舍於2015年「復活」,由原辦學團體以原有校名營辦有時限性的資助小學至2023—2024學年。.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CCC Fong Yun Wah Secondary School),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方潤華博士贊助。為政府津貼的男女合校中學,校舍位於香港元朗區天水圍天業路6號,於2002年創校,佔地約13,000平方米,校園面積寬敞。.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Rotary Secondary School),香港一所全日制津貼男女中文中學,位於九龍黃大仙區龍翔道157號,該校為一基督教學校,直屬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辦於1972年9月,因獲九龍西區扶輪社慨捐鉅款資助興建,故以「扶輪」命名。1970年代該校只提供三年初中實用課程,1981年起開辦香港中學會考課程,1992年9月開始,該校增辦兩年制預科課程。2006年起進入六年一貫新學制。小學畢業生入讀本校可由中一讀至中六,分階段完成初中、高中及香港中學文憑課程,然後因應其能力及志趣,申請入讀各大專院校。學校經歷45年穩步發展,現已成為一所編制完整之新型中學。同時為配合時代進展及社會需要,該校亦較著重提供多元化設計之商業及科技課程。.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真光中學

九龍真光中學(Kowloon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為一所位於香港九龍塘的學校,為基督教女子中學以,鄰近港鐵九龍塘站,並被隔音板所覆蓋。原本是以中文為教學語言,後來改用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1872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Ms Harriet Noyes)在廣州創校。1949年廣州真光遷港,事實上九龍真光乃廣州真光的正統繼承。.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九龍真光中學 · 查看更多 »

幼稚園

--(Kindergarten),又称--。在一些地区,幼儿园是国民教育正式学制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地区则不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适合他们年龄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及生活常识,以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幼稚園 · 查看更多 »

五四运动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中华民国8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有國人極度不滿,從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 广义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及批判華夏传统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團體的組織展開“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生日),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共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国大陸的固定節日)。.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五四运动 · 查看更多 »

志道堂

志道堂(Igreja Chi Tou),中華基督教會在澳門的屬下堂會,是澳門最古老的基督新教華人教會之一。此教會位於澳門馬大臣街,會友有六、七十人,在澳門教會來說,算是中型教會。.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志道堂 · 查看更多 »

全完堂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堂(Chuen Yuen Church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位於荃灣大屋街2-4號。是二十世紀初由新界傳道會在荃灣開辦,亦是荃灣區最早的基督教教會。.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全完堂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真光女書院

真光女書院(True Light Girls' College)是位於香港油麻地的一所傳統名校,為了紀念真光校祖美國傳教士那夏理女士(Ms Harriet Noyes)。1973年,九龍真光中學校董會得到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協助並創立此校。現任校長是譚劍虹先生。由於學校是按30年前的標準興建,為了迎合新的需求,學校作了很多工作翻新校舍基本設施,新翼已在2005年中落成。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41位。.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真光女書院 · 查看更多 »

牧师

牧師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雖然天主教會也有類似的職位,但「牧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特指新教的基層神職人員。.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牧师 · 查看更多 »

独立

立可以指:.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独立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是香港基督教教會聯合組織,創立於1954年。目標為基督教教會的宣教及見證事務,成員主要是香港人,植根香港。友好組織包括普世教會合一組織,大家分享教會資源,致力發揚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基督教協進會屬於香港選舉委員會宗教界中代表基督教的十個選委,在選舉委員會選舉中經抽籤選出十個選委,但並非只有成員機構的教會會員才可參與選委抽籤。.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闽南语

閩南語(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分布於現今的中國大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廣西、浙江部份地區,以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海外華人之間。闽南语在台灣與东南亚等地一定的影响。狭义的闽南语指福建南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行的闽台泉漳片闽南语。闽南语分支之下再分为潮汕片、海陆丰片、龙岩片、头北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雷州片和海南片等方言。闽台泉漳方言作为主流闽南语 ,是闽南语系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片分。在其原乡福建省和台湾,闽台泉漳片闽南语是闽语支中占优势的语言,流通程度仅次于标准汉语 (普通话)。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认为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於與闽台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於2017年,全球以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海南話等)為母語的人數約為4834萬人,其中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人口(包括潮汕話、海南話)則是2710萬人(2013)。全球閩南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並非定值而會浮動,估計位居世界第20~30名之間。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閩南話或閩南方言。在臺灣,最常用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少部分人則稱為河洛話或福老話(亦作鶴佬話、Holo話,台羅:Hô-ló-uē)。居住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之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此外,於臺灣日治及戰後時期亦有福建語的稱呼。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洞头一带亦稱之為福建話。 閩南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無法相通,因而被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在中國大陸被官方認定為漢語方言之一,稱為閩南方言。而在臺灣,認同語言說與方言說的學者皆有。閩南語及華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本有許多差異,又由於分支較早,彼此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至於閩南語中許多來源不明的字詞,也並非源自漢語。有統計研究指出,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比同屬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10%。 閩南語曾在鄭氏王朝與西班牙、英國等西洋國家外交通商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以後推行國語運動,使台語在臺灣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直到解嚴之後,才廢除國語運動,改行推廣本土語言。(論文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2000年,中華民國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閩南語成為法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 在中國大陸,泉州话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语的标准音。至清末五口通商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廈門話和台湾话混合优势腔取代。今日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语混合优势腔是闽南语的代表方言。中國大陸采用厦门话作为閩南语广播的标准音。在臺灣,北中南都各有些微的發音差異,被稱為偏泉通行腔、偏漳通行腔、海口腔(偏泉腔)和內埔腔(偏漳腔),但由于台湾的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以及台湾闽南语电视节目和闽南语歌曲专门采用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闽南裔台湾人(尤其是城区地带)的闽南语腔调趋向于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闽南语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1900年2月創立,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旗下的女子中學,由香港政府津貼。 全校學生人數約1,000人,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是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在2018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九。.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英華女學校 · 查看更多 »

英華小學

英華小學(Ying Wa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一所男子小學,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英華街三號。.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英華小學 · 查看更多 »

英華書院

英華書院(Ying Wa College,縮寫YWC,舊稱Anglo-Chinese College)於1818年成立,是香港一所直資基督教男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也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之學校,被視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1911年,多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設立在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45位。.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英華書院 · 查看更多 »

沙田培英中學

沙田培英中學,是位於香港沙田禾輋邨,於1978年建校,與沙田蘇浙公學為鄰,為一間第一組別基督教英文文法中學。全校共27班,包括中一至中三各4班,中四至中六各5班。.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沙田培英中學 · 查看更多 »

潮州话

潮州話(潮州話拼音方案:),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的一種方言。潮州話屬閩南語潮汕片,是潮汕民系的母語,在海外的潮汕民系聚居的地區也頗具影響力,仅次于粤语和闽台片闽南语。 潮州话这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潮州话即潮汕話,指整个闽南语的潮汕片(),通行于潮汕地區,即廣東省東部的潮州市、汕頭市、揭阳市以及梅州市管辖的豐順縣。狭义的潮州话指潮州市通行的潮汕话方言,也是潮汕片传统上的代表方言。 潮州話在英文被稱為 或者,分别是“潮州”兩字在潮州話和在粤语中的音譯。在历史上,整个潮汕地区都属于潮州府辖境之内,因此仍有不少詞典、專著等學術著作将整个潮汕片方言统称为“潮州話”,《潮州話拼音方案》便是基於汕頭話為標準編纂的,而《潮汕大字典》則是基於潮州府城音。現今潮汕一帶多以“潮汕話”來稱呼潮汕片方言。.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潮州话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海南語

#重定向 海南话.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海南語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普世教會協會

普世教会协会,又称世界基督教协会或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缩写:WCC),簡稱普世教协,是一个创立于1948年的基督教跨教派合一运动组织。目前,其会员包括了基督教各种主流派系的教会,不过天主教会尚未参与其中,天主教会仅以派出观察员的形式参加会议。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并以下列声明作为其基础: 普世教会协会将其自身描述为“一个具有348个全球性、地区、地区分支、民族性和地方性教会的团体,寻求统一、共同见证以及基督教服务”。该协会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心(Ecumenical Centre)。作为普世教会协会成员的基督教派系总共拥有大约5亿9千万信徒,覆盖了大约150个国家。 普世教会协会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派系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它大力宣传“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宣称“教会是超越国家、民族和阶级的普世性实体”,号召新教、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终止历史上的对立,采取联合行动。普世教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冷战时期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及其附庸国——加入为会员的教会,并接受他们的经费支持的基督教组织。普世教會協會主張國際社會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准許其加入聯合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1年-1970年及1980年至今為其會員。.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普世教會協會 · 查看更多 »

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新!!: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和普通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