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7 关系: 埙,古琴,坠胡,中国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胡,三弦,乐器,京胡,二弦,二胡,低胡,唢呐,四胡,琵琶,秦琴,竽,笛子,笙,筝,管子,箫,箜篌,篪,缶,编磬,编钟,瑟,革胡,高胡,鼓,阮 (樂器),葫芦丝,钹,铃,锣,柳琴,柷,排簫,揚琴,板胡,椰胡,木鱼,月琴,文化,擂琴,敔。
- 中国艺术
埙
埙(xūn 廣東話:hyun1,音同「喧」)是一種吹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古老乐器,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称埙乐是“德者之音”。起源可能是先民用于模仿鳥獸叫聲以诱捕猎物,并随着文化的進步而发展为乐器。 埙的大小、颜色、纹饰、音域各异,部份埙的形状与陶笛类似,但没有陶笛的哨口,演奏者可转动埙以改變音调。 埙是土质乐器典范,音乐感染力极为强烈,即便只有几个乐句、五六个音符也足以让人肝肠为动、泪奔不止。埙声来自史前,携着土壤的气息,带着秋风的味道,浊而喧喧然,数千年来在灼灼的日光或皎洁的月光之下,洞穿人们的魂灵。她的音色幽深、悲戚、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高贵的精神气质。闻埙音,仿佛是在瞬间掏空了心肺的胸腔中旋转回荡,天地之间,一切成空,只剩听者的一缕幽魂,随着这呜咽之声荡漾。 贾平凹曾说:“埙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华丽的东西,但绝没有埙那样蕴含着一种魔怪。上帝用泥捏泥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人凿七孔有了灵魂,埙凿七孔便有了神韵。” 黄河泥埙同时又是黄河文化的符号、载体,它演奏的是抑扬顿挫波澜壮阔的黄河音乐,传播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黄河泥埙演奏出来的音乐原始古朴、浑厚悠远、深沉苍凉、大气凝重,黄河泥埙演奏的乐曲韵味袅袅,直抵人心,猎人魂魄,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给人以历史沧桑、人生厚重、意犹未尽、丰富多彩的美感。 黄河泥埙是用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黄河岸边的黄河泥精心制作的优秀民族乐器、高级工艺品。黄河泥埙选材自黄河边的胶泥,母亲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做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准规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色泽自然、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散发着黄河泥独特的幽幽远古气息。再配以精美典雅的绘画、古朴的文字,精心烧制后再涂漆上色,使黄河泥埙显得更加可人。精心烧制的黄河泥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集工艺品、民族乐器、旅游商品、玩具、纪念品于一体,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黄河文化气息。 2013年5月,在焦作市武陟县荣获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的过程中,黄河泥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黄河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桥梁。未经精雕细刻和包装的黄河泥埙在2015年10月中旬在加拿大举行的中加文化节上初露头角,即荣获银奖。.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埙
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为了與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臺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 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古琴
坠胡
#重定向 墜胡.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坠胡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中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重定向 中國傳統音樂.
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是中国的弓弦乐器的一种。1940年代中樂交響化的產物,由二胡的形制為基礎所發明,形體較二胡大。主要負責民族管弦乐队的中音声部。近年来,经改良過的中胡,音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许多胡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方为中胡创作独奏曲和协奏曲。.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中胡
三弦
三弦中国彈撥乐器。張3根弦,故名“三弦”。或為秦朝樂器“弦鼗”所演變而成。其名最早出現於明楊慎《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於元時」。而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在崑曲、淮海戲、大弦子戲等戲曲與單弦、大鼓、三弦書等曲藝中為主奏樂器,亦用於京劇的「三大件」、江南絲竹的「八大件」、廣東音樂的「五架頭」。由於其獨特音色,在民族樂團中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由戲曲伴奏音樂和古琴曲移植的合奏曲,卻缺乏專為發揮三弦特色之獨奏曲。 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三弦稱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長122厘米,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弦稱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長95厘米。 1920年代出現加弦三弦,並未普及。2000年代末,王振先改良加弦三弦,並編寫相關文章。.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三弦
乐器
樂器,泛指可以發聲演奏的工具。根據構造或發聲原理,樂器可以細分作多个分類: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和體鳴樂器。.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乐器
京胡
京胡,弓弦樂器。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称。京胡从徽戏中的徽胡发展而来。现在婺剧中的徽戏仍使用徽胡。清乾隆末年(1785年左右)随皮簧腔的发展逐渐形成,是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故得名。 京胡的琴杆和琴筒采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作,琴桿一般有5节,第一节和第二节有弦轴,最后一节插在琴筒中,琴杆在琴筒中的段开有长方形对穿的孔,成为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直径为釐米左右,一端开口,另一端蒙上蛇皮。音色清脆而嘹亮。 早期京劇流行高调儿,遂缩短琴杆,缩小琴筒,有的还蒙上蟒皮,用软弓拉弦。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使京胡的发音更刚劲、嘹亮。20世纪初,京剧演员讲究行腔圆润,不断降低音高,为之伴奏的京胡的琴杆、琴筒随之加长。 1930年前后,京剧空前繁荣,北京的乐器店有许多将牌匾改为胡琴铺,而有名的琴师也自己招聘工人制作销售京胡。.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京胡
二弦
二弦可以指:.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二弦
二胡
二胡是一种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现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製琴師通常以木材製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製琴師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製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总结来说,这导致了用原材料制作的二胡也随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中国為二胡的主要生產地,其中上海、北京及蘇州最为频繁。不同的地方生产的二胡音色各有不同及差异:傳統上,上海生產的二胡,音色較柔美;北京出產的胡,音色較高亢;蘇州出產的二胡,音色则揉合上海與北京的特色。.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二胡
低胡
低胡是低音二胡的简称,1930年代開始研發,材料与結構跟二胡相同,体积較中胡大,在引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前,用以填补国乐團中低音聲部的過渡樂器。因其音響效果不完善,而且拉奏不便,20世纪末開始式微,在民族樂團中被大提琴(或革胡)和低音提琴(低音革胡)所取代,現在仍被用潮州音樂等。 低胡有以下三种:.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低胡
唢呐
唢呐是中国一種簧片管樂器,在閩東語、粵語、閩南語、潮語中稱為「的禾」(粵拼︰Di1 Daa2; 啲打)、「吹」、「鼓吹」或“八音”。 傳統嗩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簧片)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稱為「碗」。現代加鍵嗩吶的外型則更像交響樂團中的雙簧管。.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唢呐
四胡
四胡,曾称为“提琴” ,蒙古语称为“侯勒”、“胡兀尔”,是胡琴中的一种,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为蒙古族极具代表性的独奏乐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四胡
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琵琶
秦琴
秦琴,撥弦類民樂器,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常用。 音箱(共鳴箱)、品項(琴格)、琴頸、旋軸都是木製,音箱常做成梅花形,所以又名梅花琴或梅花秦琴。 通常張3條弦,質地是蠶絲或尼龍。 台灣北管、歌仔戲、布袋戲亦有使用。 Category:中國琉特琴類.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秦琴
竽
竽是中國古代一種氣鳴樂器,屬自由簧,類似於笙,不過較之為大,到宋已失傳。亦有說法--大笙叫做竽,小笙叫做和。竽以竹為苗,以匏為斗,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实物,流行於東周平民與貴族階層。在合奏中調音和領奏。.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竽
笛子
笛子,又称竹笛,中國传统乐器。最早被發現的笛為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7孔骨笛,約有7000年歷史。笛子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多為竹製作,主要為苦竹與紫竹,也有以木、玉等材料製笛。.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笛子
笙
笙是中國的一種自由簧管樂器,屬於八音中的「匏」類,以簧、管共振發聲,為中國吹管樂器裡面,唯一吹、吸皆可發聲的樂器,也是唯一可以吹奏和聲的樂器。 笙在許多中國古文獻中都有記載,多用於慶典、筵席的伴奏,或當作小型樂團中的伴奏樂器。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傳播也讓日本、朝鮮分別發展出了雅樂笙和笙簧;隨著20世紀國樂現代化,復鑑於傳統笙不利合奏,笙也經歷大刀闊斧的改革,製造出「現代笙」,並在現代-zh-tw:國樂團;zh-cn:民乐团;zh-hk:中樂團;zh-sg:华乐团;-裡擔綱重要的角色。由於笙音色易與其他樂器混和,在樂團中常負責和聲伴奏,為十分理想的融合劑。.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笙
筝
箏族樂器是東亞地區一類半筒状箱型齊特琴類(box zither)撥弦樂器,上有可移動的弦柱(或稱雁柱),移動雁柱即可調校音高,包括有中國的古箏(中國箏)、日本的和箏、朝鮮的伽倻琴、越南的彈箏、琉球的琉球箏、蒙古的。而中國的古箏是東亞各類箏類樂器的始祖。.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筝
管子
管子可以指:.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管子
箫
箫又稱洞簫,是中國古老的吹管樂器,特徵為單管、豎吹、開管、邊稜音發聲。「簫」字在唐代以前本指排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便稱編管簫爲排簫,以示區別。至於「洞簫」之名,則來自於箫管底端之開孔。 其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箫
箜篌
(音ㄎㄨㄥㄏㄡˊ),是一种拨弦乐器。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风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调所作。因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声坎坎,所以叫坎侯。 分卧式和竖式两种。卧箜篌平放横弹似瑟,又称箜篌瑟,是公元前111年产生于汉代的乐器。 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竖头箜篌经过隋唐至明时期数代的的发展和改进,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习惯,创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兹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與琵琶、五絃、箏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絃。 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據残件與相关图像,音箱當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箜篌
篪
,音「持」,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横吹竹制吹管乐器,《广雅》中记载此乐器有八孔,但《周礼》中记载此乐器有七孔,而随着宫廷雅乐的逐渐衰落,现在此乐器已很罕见。已知台北孔庙收藏有古代精品“篪”,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对篪,分别为G调和F♯调。《》,“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网 篪与笛的明显区别是篪的底端为有竹节全封闭,而笛的底端开放。 郭璞《尔雅注》:“篪,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尔雅·释乐》注)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一词常用于比喻兄弟亲密和睦。.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篪
缶
缶,瓦或青銅製的酒器,“击缶”為飯後的娛樂。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有以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所设计的表演道具,由2008名表演者用红色缶槌击打。.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缶
编磬
编磬是源於中国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鲁,由石或玉做成「磬」,十六面「磬」編為一组。除可演奏出具有十二正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的音色外,另有四个半音。据传,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制磬的高手。.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编磬
编钟
编钟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始於青銅器時代。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由青铜铸成,它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编钟
瑟
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弹拨弦乐器,外形类似筝但略寬。按五声调式定弦,常作爲琴的伴奏樂器,常與古琴並稱琴瑟。 瑟最早的使用记载于《诗经》,唐朝以後為宮廷雅樂樂器。雖然瑟到現代開始衰微,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有很重要的地位。.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瑟
革胡
革胡於1950年代由楊雨森為取代交響化後的民族樂團中的大提琴而發明,在結構、發聲原理、定弦、演奏方法皆模仿大提琴。 張4弦,設指板,定弦與大提琴相同:由低音至高音C─G─D─A,弓架於弦上坐奏,使用大提琴的弓和弦。為加添蛇皮的音色而不減少音量,橋碼壓於琴筒上,以琴筒內的槓桿將震動傳導至琴筒一面的蛇皮上,此舉令其革胡的音質遠差於大提琴,琴身重心偏低,故亦較拉奏大提琴吃力。由於音響效果不如理想,加上價格高昂,僅有香港與臺灣少數樂團依然使用。.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革胡
高胡
胡,高音二胡的簡稱,又叫粵胡,是一種弓弦樂器,於1920年代由司徒夢巖及其學生呂文成創制,取代了二弦的位置,成為廣東音樂和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高胡的琴筒比二胡小,皮膜和音窗通常是圓形,定弦是G4到D5,比二胡高四度。高胡是坐著演奏,大腿夾住皮膜和音窗以控制音色、音量,並能減少狼音。演奏時皮膜向右,弓毛置於兩弦之間,弓桿置於外側。高胡的音色比二胡清澈明麗,因此常用於演奏歡快明媚的曲。 高胡原用於廣東音樂,為滿足模仿管弦樂團的民樂團對高音域弓弦樂器的需求,與二胡、中胡、板胡、大提琴(或革胡)和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組成弓弦樂器組。.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高胡
鼓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讯工具,非洲某些部落用以传达信息,中国古代军队用以发号施令。坚固的女(常为圆桶状)的一面或双面蒙上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槌)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鼓除了作为乐器外,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鼓来传播信息。 不同類型的鼓,如定音鼓等,均被調校至特定的音調中。更常見的是將不同類型的鼓或打击乐器互相組合,以構成常於流行音樂出現的爵士鼓。.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鼓
阮 (樂器)
#重定向 阮 (乐器).
葫芦丝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筚朗叨(傣语,“筚”是气鸣乐器的总称,“朗”和“叨”是一个词组葫芦的意思 用相近的泰语显示是 ปี่น้ำเต้า)、泼勒翁(阿昌语,“泼勒”是箫,“翁”是葫芦)、布赖(德昂族語,“布”是吹,“赖”是葫芦)、米伦、比格宝、渥格宝(德昂族各地方言)、拜洪廖(佤语,“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或同格满(布朗族)、背板(西盟佤族),是傣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属簧管乐器,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葫芦丝
钹
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的。它通常与锣、鼓一起组成锣鼓队进行演奏。中國鈸亦有在西洋音樂裡出現,但其尺寸通常都在11厘米以下,而且是用棒撞击发声的。 Category:東亞打擊樂器 de:Becken (Musikinstrument)#China-Becken.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钹
铃
铃是一種小型金屬器物,形狀有兩種,一種類似倒放的碗,內部有球狀硬物系在頂部,另一種呈球形,內有球狀硬物,用於發出清脆的響聲。鈴的材质大部分是铜质结构,也有其他金屬或玻璃製的鈴。外部有些會镂刻着各种图案。有搖鈴、風鈴等多種。中國以外的國家有巨型的鈴,懸放于建築物的某些部位。.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铃
锣
锣是一类属于打击乐器,以金屬制成,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鑼。.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锣
柳琴
柳琴是中国的一種拨弦乐器,又名柳叶琴、小琵琶、土琵琶、。 柳琴外形像琵琶但略小,彈奏柳琴戲的柳琴为2弦7品,音域1个半八度,右手中指戴一竹筒或牛角筒「柳琴套」。1958年,王惠然製作3弦、4弦高音柳琴,音品增至24个和29个,按十二平均律半音排列,改用拨子弹奏。.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柳琴
柷
柷(國語ㄓㄨˋ,普通話 zhù,廣東話音築)是中國漢代樂器,曾流通於全國各大城市。柷,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詩經有記載,《詩經·周頌·有瞽》:「鞉磬祝圍」,「祝」即柷,故柷也稱「祝」。 柷的形狀像大斗,木製。演奏時,奏者持椎撞柷,以向其他樂器奏者示意樂章開始及提示該樂章的節拍。柷僅用於古代宮庭雅樂跟祭祀音樂的開始時演奏。與敔的作用相近,都是示意音樂的開始,停止,古書中也有提及《尚書·益稷》:「合止柷敔」。 關於柷的形制與演奏法,古書上有兩種說法:.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柷
排簫
排簫是中國古代一種吹奏樂器,與編鐘、編磬均是上古時期中國重要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音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這樂器隨後失傳,直到近代被重新製造。韓國的簫(소)正是從排簫演變過來,並用於祭祠儀式上。在歷史上,它的名字分別有底簫、雅簫、頌簫、舜簫、參差、鳳翼、短簫、雲簫、秦簫,其形象或有差異,但用法大致相同。.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排簫
揚琴
揚琴是一種東亞民族樂器,亦有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稱呼(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其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之特色,但在-zh-tw:國樂團;zh-cn:民族管弦乐团;zh-hk:中樂團;zh:現代中華管弦樂團-裡還是編制為「彈撥樂器」。.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揚琴
板胡
板胡,中国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或椰子壳制成,蒙面板而得名。音色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北方的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的主要伴奏乐器,也作為独奏樂器。 板胡的别名甚多,不同戏曲所用的板胡有不同的别名,按音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板胡
椰胡
椰胡是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流行的弓弦樂器,粵語、客語、潮語、台語等語種的口語和書面語稱為「冇弦」,「冇」潮語、台語讀pah(帶鼻音);粵語、客語讀mou。 椰胡以椰子殼為琴筒,面板為桐木,琴馬為貝殼製。音色低沉、渾厚。廣東音樂、粵謳、粵劇、地水南音等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潮乐中作为主音樂器,亦用於潮州箏曲的伴奏;而在粵劇、粵曲、潮樂裡是胡琴的第2把手。 客家音樂,尤其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八音以及延伸發展出來的客家戲曲,椰胡是非常重要的特性伴奏樂器,搭配客語稱為「二弦」的殼子弦演奏。 北管、歌仔音樂和戲曲,有時以冇弦代替大管弦,做胡琴的第2把手。 在传统的潮乐独奏、潮州弦詩或潮州箏曲伴奏中,只可以一弓奏一音,連音是被禁止的。 Category:胡琴 Category:南音.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椰胡
木鱼
木魚是一種木製的敲擊樂器,形狀通常為類近拳頭狀的圓球體,中間部份為空心,以作為聲音共振和擴音之用。圓球體一邊留有音孔,作用和小提琴的F型孔相同,都是讓經擴音後的聲音可以傳開;另一邊則另加上長而扁的外邊,以方便用手或固定在支撐架上。演奏方法以利用鼓棍或小木鎚,敲打樂器外側的共鳴區以發出聲響。 木魚的尺寸可有不同大小,體積越大音高越低。.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木鱼
月琴
月琴是源於中國彈撥樂器,傳為樂器阮咸所演變而成。宋陳陽《樂書》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流傳於中國、越南。 琴頸短,圓形音箱為木製,有8角形,在面背板中間橫置2音樑,音樑中間有2音柱。張4根弦,通常是5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音域約2個8度。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氣氛,多用於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於合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革月琴,按十二平均律增加品數以拓寬音域,改良共鳴箱構造以放大音量,並開辦月琴專業,劉錫津等作曲家創作許多月琴曲和月琴協奏曲。.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月琴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文化
擂琴
擂琴(“擂”字亦作“雷”),又称擂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由坠胡改制而成。擂琴音色独特、音量较大,善于模仿人声,独奏、合奏均可。有大擂、小擂两种。.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擂琴
敔
敔(國語ㄩˇ,普通話yǔ,廣東話音語)是中國漢代樂器,曾流通於全國各大城市。敔,又名齟齣,詩經有記載,《詩經·周頌·有瞽》:「鞉磬祝圍」,「圍」即敔,故敔也稱「圍」。 敔的形狀像伏虎,木製塗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即木片)。演奏時,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刮動發聲,表示音樂的停止。敔僅用於古代宮庭雅樂跟祭祀音樂的結束時演奏。與柷的作用相近,都是示意音樂的開始,停止,古書中也有提及《尚書·益稷》:「合止柷敔」。 籈的形制以及演奏敔的方法,歷代各有變化。東漢鄭玄註《尚書》:「敔,狀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櫟之,所以止樂。」西晉郭璞註《爾雅》:「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尺櫟之。」《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唐朝奏敔:「碎竹以擊其首而逆刮之,以止樂也。」宋代聶崇義《三禮圖》在敔下說明「今唐禮,用竹長二尺四寸,破爲十莖,於敔背横櫟之。」從這些註解不難察覺,籈的材質和設計隨時間經過而有變化,早期甚至沒有專門的形制,後來以木長尺,唐朝改用末端分散的竹片,宋代則規定末端縱切為十段。察今日所見形制,則有三種分別:.
查看 中国乐器列表和敔
另见
中国艺术
- 798艺术区
- 中国乐器列表
- 中国动画
- 中国古典家具
- 中国大陆电影
- 中国画
- 中国美术史
- 中國剪紙
- 中國摺紙
- 中國結
- 中國舞
- 中國陶瓷
- 何藩
- 对联
- 掛軸
- 本命年 (电影)
- 法海寺 (北京市)
- 海上畫派
- 爱神进行时
- 白鹿原 (电影)
- 草场地
- 裝裱
- 连环画
亦称为 中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