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87 关系: 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巴勒斯坦託管地,世界盃足球賽,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亞美尼亞,以色列,以色列地,德奧合併,德國國家足球隊,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兩德統一,克罗地亚,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爱沙尼亚,白俄罗斯,荷屬東印度,西德,馬其頓,阿塞拜疆,蘇聯,蒙特內哥羅,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東德,格鲁吉亚,波斯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愛爾蘭國家足球隊,扎伊爾,拉脫維亞,1930年世界盃足球賽,193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1934年世界盃足球賽,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1938年世界盃足球賽,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1950年世界盃足球賽,... 扩展索引 (37 更多) »
- 世界盃足球賽代表隊
- 国家足球队纪录及统计数据
- 国际足联世界杯纪录与统计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指的是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解體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戰爭。這些相互關聯的戰爭包括1991年的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又稱斯洛文尼亞戰爭)、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戰爭、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內戰通常被認為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民族對立與衝突、種族清洗、戰爭罪等都是其特徵。戰爭的結果導致了前南斯拉夫境內多個主權國家的產生。 此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
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国 (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直到二战后结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馬其頓共和國,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1929年之前国名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ncev),或者简称为SHS王国 (Краљевина СХС / Kraljevina SHS)。.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查看 世界盃足球賽決賽週參賽球隊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Ҷумҳур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Республики Таджикистан),简称--,中亚国家之一,位於阿富汗、烏茲別克、吉尔吉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間,在中亞國家之中國土面積最小。.
巴勒斯坦託管地
巴勒斯坦託管地(Mandatory Palestine,Palestine;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巴勒斯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瓦解後,國際聯盟委託英國暫時統治巴勒斯坦期間的名稱。其範圍大致上包括現今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領土。.
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國際足協世界盃.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烏茲別克語名稱為拉丁文字的「O'zbekiston Respublikasi」和西--爾文字的「Ўзбек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通稱--,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內陸國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以色列地
以色列地,亦即是迦南地,大致对应于由南地中海东部包围的区域的名字。圣经中,宗教和历史的术语包括迦南地,应许之地,圣地,相當于今日的巴勒斯坦地區。 这一领土的界限的定义圣经章节之间变化,与这些特别是在创世记第15章,出埃及记第23章,民数记第34章和以西结书第47章。其他地方的圣经九次,在落脚地被称为“from Dan to Beersheba”。以色列地今天的黎凡特地區,現在的國家包括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和約旦等(亦有指包括位于埃及的西奈半島,在聖經中西奈半島具有神聖意義,在出埃及記中記載以色列人在摩西領導出埃及後曾在此居住四十年,摩西在西奈山颁布十誡).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德國國家足球隊
德國國家足球隊(Die deutsche Fußballnationalmannschaft)是德國官方的男子國家足球代表隊,由德國足球協會負責管轄,並代表德國參加大型國際性足球賽事。德國由於政治因素引致在國際大賽以不同形式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分裂成東德,西德以及薩爾保護領,大戰結束後東西德及薩爾保護領分別成立自己的國家隊參與國際賽,薩爾保護領於1956年歸入西德。西德在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國際成績比東德彪炳,東德只參與過1974年世界盃但從未晉身歐洲國家盃決賽周,直至1990年東西德重新統一,得以「德國」隊名義繼續參加國際大賽,繼承之前西德的戰績,並於1996年奪得拿下歐洲國家盃冠軍,為兩德統一後首座冠軍。而2014年拿下世界盃冠軍,為兩德統一後首座世界盃冠軍,隊徵上的星星由三顆增至四顆。 德國國家隊被譽為世界上最有名及最成功的國家足球隊之一,曾經四次奪得世界盃(1954年,1974年,1990年、2014年),是繼巴西後與意大利並列奪得第二多世界杯冠軍的球隊,由1954年開始從未缺席過世界盃決賽周。德國亦曾經三次奪得歐洲國家盃冠軍(1972年,1980年,1996年),該項賽事的奪冠次數和西班牙國家足球隊並列第一。.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土库曼斯坦
--(Türkmenistan/Түркменистан/تۆركمنيستآن)是一個中亞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時期的名稱為土库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從蘇聯獨立。.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寫為RDC),是位於非洲中部的國家,簡稱民主剛果(RD Congo)、剛果(金)(Congo-Kinshasa)。陸地面积約234.5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2大(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暨世界第11大的国家。人口超过8100万,是世界人口第16多、非洲人口第4多的国家,同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法語國家。首都暨最大都市為金沙薩。 民主剛果的前身為剛果自由邦與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建國。由於建國時與鄰近稍早獨立的原法屬剛果同樣以「剛果共和國」做為國號,國際社會在兩國名稱後括注首都名稱以作區別,因此又別名为刚果共和国(利奥波德维尔)。1964年8月1日改國名为剛果民主共和國, Library of Congress。1971年10月27日,時任總統蒙博托為去殖民化而將國名更改為薩伊(Zaïre),1997年5月17日,洛朗·卡比拉领导的攻占金沙薩推翻蒙博托政權,并恢復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至今。 1998年开始的第二次刚果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因为这场战争涉及了9个非洲国家和大约20个武装势力,因此也被称为“非洲的世界大战”。尽管在2003年签署了和平协定,但战斗仍在在该国东部地区继续。在刚果东部,强奸和其他性暴力的发生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场战争自1998年以来造成54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死于疟疾、腹泻、肺炎和营养不良。.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荷屬東印度
荷屬東印度是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度尼西亞。1596年,荷兰人霍特曼率领的一支荷兰船队到达爪哇岛的万丹。1603年,荷兰在爪哇建商站;1605年,征服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中的安汶岛、帝利岛。1619年,攻占爪哇岛上的雅加达,命名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总部。在荷兰人到来之前,葡萄牙人已经在印尼地区建立了一些商站。之后,英国人也登陆印尼,建立殖民地。而荷兰变成了这些欧洲国家裡面占领最多领土的国家。荷兰最初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这些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799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史称荷属东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荷蘭本土被德國完全佔領後,荷蘭政府宣佈終止與當時最大貿易伙伴日本的貿易,觸發日本對印尼的侵略行動。這可以說是印尼得以獨立的原因。日本二戰投降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蘇加諾立即在之後一日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之後在短短五日間,印尼全國都宣告脫離荷蘭政府的管治,荷兰欲夺回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有日軍兩千多人改名換姓,偽裝為當地人,他們幫助印尼訓練士兵與荷蘭作戰,又联合国向荷蘭施壓的緣故,印尼在战争中占了上风。最終荷蘭當局在1949年与印尼签署,宣佈放棄對印尼的管治權,使印尼得以正式獨立,苏加诺當選为印尼第一任总统。.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蒙特內哥羅
黑山(黑山语:Црна Гора,拉丁字母:Crna Gora)意即“黑色的山”,是位於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过去多采用其英文名稱“Montenegro”的音译,如「门的内哥罗」,中國大陸、新馬、港澳則意譯作「--」; 台灣則譯作「--」。 黑山的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单方面宣布独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克羅埃西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為地中海的其中一個部分)。 黑山原为1910年建立的黑山王国,一战后加入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二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独立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同時成为联合国会员国。2017年6月5日,黑山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第29個會員國。.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波斯尼亚
波斯尼亚常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波斯尼亚也可解作: 地方:.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enská republika),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4.9万平方公里,约540万居民。西北邻捷克,北邻波兰,东邻乌克兰,南邻匈牙利,西南邻奥地利,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2009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Moldova, ),正式名稱是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a Moldova),是一個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涅夫。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爲奧斯曼帝國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的大塊領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區)又割讓給沙皇俄國。領有其餘領土的摩爾達維亞其後參與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割讓給俄國的比萨拉比亚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1940年,蘇聯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納粹德國一度攻佔摩爾達維亞地區並將之歸還給盟友羅馬尼亞,但1944年蘇聯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蘇東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又因在內戰中戰敗,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事實上獨立至今,演變成德左問題。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第一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年GDP僅有兩千餘美元。政治上,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加入歐盟的機會。.
愛爾蘭國家足球隊
愛爾蘭國家足球隊(Republic of Ireland national football team)是愛爾蘭的足球代表隊,由愛爾蘭足球協會管理,愛爾蘭的球衣贊助商是New Balance。.
扎伊爾
#重定向 薩伊.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Latvij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Latvijas Republika),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欧理事会、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1930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3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是首屆國際男子足球國際足協世界盃。賽事在7月13日至7月30日於烏拉圭舉行。由於烏拉圭獨立100周年,以及該國的國家足球隊奪得1928年夏季奧運會金牌,國際足協(FIFA)決定將主辦權交給烏拉圭。所有賽事皆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舉行,主要賽事是在賽會為本屆賽事而建的世紀球場舉行。 本屆賽事共有 13 支球隊參賽,其中 7 支來自南美洲、4 支來自歐洲,2 支來自北美洲。由於不少歐洲球隊認為遠赴南美洲參賽成本太高且浪費時間,因此本屆賽事只有少數歐洲球隊願意參賽。參賽球隊分成4組,每組的首名晉級準決賽。首兩場賽事同時进行,分別由法國和美國勝出。法国队以 4–1 擊敗墨西哥,美国队则以 3–0 击败比利時。-zh-hans:洛朗; zh-hk:羅倫-為法國取得世界盃史上首個入球。 阿根廷、烏拉圭隊、美國隊和南斯拉夫分列小組首名,進入準決賽。主辦國兼大熱門烏拉圭隊在 93,000 名觀眾見證下以 4–2 擊敗阿根廷隊,成為首屆世界盃冠軍。.
1934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34年5月27日至6月10日在意大利举行。本次比赛首次采用预选赛来决定决赛阶段参赛队伍。本届比赛的参赛国家比首届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有 10 支球队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最终意大利在决赛中 2–1 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欧洲的首个世界杯冠军。 本届比赛有两点非常特别:首先,上届冠军乌拉圭为了抗议欧洲球队对于首届比赛的不重视,拒绝了本次比赛的邀请,成为世界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夺冠后没有参加下届比赛的球队。其次,意大利队也是唯一参加预选赛的东道主队(因為此時還沒有設立主辦國保障名額)。本届比赛不同于上届,在首轮比赛中就采用单场淘汰制。进入第二轮的球队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八强赛中出现了世界杯上的首次重赛。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加时赛后仍然以 1–1 打平,于是两队举行了重赛。最终意大利以 1–0 淘汰了西班牙,之后又以同样的比分击败了奥地利。同时,捷克斯洛伐克 3–1 战胜德国队,也进入了决赛。 最终决赛在Del Partiti球场举行。捷克队在大多数时间内以 1–0 领先,但在终场哨声前被意大利追平,在之后的加时赛中,意大利再入一球,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1938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於1938年6月4日至19日在法国举行。意大利在决赛中以4–2的比分击败匈牙利,蝉联了世界盃冠军。.
1950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50年于巴西举行。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本届世界盃与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相隔 12 年。本届比赛也是唯一没有举行单场决赛的世界盃。在本届盃赛上,为了纪念主席儒勒·雷米特为国际足联服务 25 周年,世界盃奖盃被正式命名为雷米金盃。最后,首届世界盃冠军队乌拉圭於 20 年后再次捧起了奖盃。.
1954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54年6月16日至7月4日在瑞士举行。由于当年也是国际足联成立 50 周年,因此将主办国定为国际足联总部所在地瑞士是一个很不错的构想。在决赛中,西德以 3–2 击败匈牙利,夺得了该国的首个世界杯冠军,同樣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重要錦標,也因兴奋剂问题备受争议。.
1958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5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於1958年6月8日至29日在瑞典举行。这是继瑞士世界杯后连续在欧洲举行的一次世界盃。在决赛中,巴西以 5–2 击败了东道主瑞典,首次赢得了冠军,也是直到現時為止,南美洲球隊唯一一次在歐洲舉行的世界盃奪冠。本届世界盃上,巴西 17 岁小将贝利(Pele)大放光彩,他在日后成为了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甚至被称为“球王”。.
1962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6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6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6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62年5月30日至6月17日在智利举行。卫冕冠军巴西在决赛中 3–1 战胜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蝉联了世界杯冠军。 本届比赛共有三个国家申请主办,分别是欧洲的西德和南美洲的阿根廷与智利。由于上两届比赛都在欧洲举行,因此西德被首先排除。阿根廷与智利相比,拥有更悠久的足球传统,而且在场馆设施上也更为完善,加上1960年智利发生大地震,死亡5,000余人,所以支持阿根廷举办世界杯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智利在灾后迅速地重建了体育场,加上智利足协主席的竭力争取,最后东道主的任务还是交给了智利人。本届比赛决赛阶段的规程与上届相同,先由16支球队进行小组赛,然后各小组前两名进入淘汰赛,直到决出冠军。.
1966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6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6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6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66年7月11日至30日在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举行。英格兰在决赛中以 4–2 战胜西德,首次夺得了世界杯冠军。而葡萄牙的尤西比奧则以 9 个入球成为世界杯最佳射手。.
1970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7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70年5月31日至6月21日在墨西哥举行,被广泛公认为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世界杯。巴西在决赛中以 4–1 战胜意大利,夺得冠军。这也是球王比利第三次捧起雷米金盃。 本届比赛的规程依然是 16 支决赛队伍分成 4 个小组,各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 本届比赛后,由于巴西队已经三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国际足联决定让巴西队永久保留雷米特杯。巴西队主教练马里奥·扎加洛也成为首位以球员(58年、62年)和教练身份多次获得世界杯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世界杯预选赛阶段,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为了争夺小组出线权,居然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足球战争,也因此可见足球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7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74年6月13日至7月7日于西德举行。东道主西德队在决赛中以 2–1 战胜橙色军团荷兰,于1954年后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本届比赛首次使用是现今的“FIFA世界盃”(即“大力神盃”),之前的“雷米特盃”已经被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巴西队永久保存。 本届比赛的规程与1970年有所不同:16 支通过预选赛的球队分成 4 个小组进行循环赛。之后各小组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8支球队被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再进行一次循环赛,最后积分排首位的两支球队进行决赛,两小组的第二名之间进行三四名决赛。 第一轮比赛中,西德队与东德队在汉堡展开一场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比赛。东德队以 1–0 赢得了这场比赛。 决赛在西德和荷兰之间展开。西德队的核心人物是弗兰兹·贝肯鲍尔和蓋德·穆勒。荷兰队由约翰·克鲁伊夫领军,他们之前一直表现得很出色,但是在决赛中他们的全攻全守战法却失去了效果,最终获得亚军。波兰队的哥尔泽戈斯·拉托以 7 个入球荣获世界杯金靴奖的荣誉。.
1978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78年6月1日至25日于阿根廷举行。东道主队在决赛中通过加时赛以3–1战胜了荷兰队。这是阿根廷成为世界杯史上的第六个获得冠军的国家(在乌拉圭、意大利、德国、巴西以及英格兰之后)。 本届比赛与1974年的规程相同:16 支球队进行两轮循环赛,决出参加决赛和三四名决赛的球队。本屆也首次引入互射十二碼方式決定淘汰賽的勝負,但本屆沒有賽事需要使用這方式決定勝負。.
1982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8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8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8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82年6月13日至7月11日于西班牙举行,本届比赛的规程与上届有所改变:首次由24队参加决赛阶段,共分成6个小组。各小组的前两名(共12队)进入第二轮,然后再分成4个小组。各个小组的第一名(共4队)将进入半决赛,最后决出冠军。这也是唯一一届采用这个规程的世界盃比赛。.
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86年5月31日至6月29日在墨西哥举行。在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的决赛中,阿根廷以 3–2 击败西德队,第二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本届杯赛原定由哥伦比亚主办,但是在1982年下半年哥伦比亚政府宣布其无力承办世界杯比赛之后,墨西哥就成为了首个两次主办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国家,而且距离上次举办只有 16 年的间隔。開賽前一年,墨西哥城發生 7.8 級強烈地震,但不久很快就迅速重建,令世界盃如期順利進行。 本届比赛的规程与1982年有所变化:24 支参加决赛阶段的球队分成 6 个小组进行循环赛。然而第二轮比赛中,由六个小组的前两名和四个成绩最好的第三名,共16支球队进行淘汰赛,直到决出冠军。.
1990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9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90年在意大利举行。决赛中,西德以 1–0 战胜了阿根廷,第三次捧起了世界杯奖杯。 夺得三次冠军和三次亚军的西德队成为当时世界杯比赛中最成功的球队,直到1994年巴西队第四次夺得世界杯,这个地位才被动摇。西德队主教练弗朗茨·贝肯鲍尔也是继巴西的马里奥·扎加洛之后以球员(1974年)和教练身份两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人。弗朗茨·贝肯鲍尔也是首位以队长和教练两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1994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9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94年6月18日到7月17日在美国举行。决赛中,此前分別三奪冠軍的兩隻球隊相遇,巴西在点球决胜中以 3–2 战胜了意大利,第四次捧起了世界杯奖杯。 本届世界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超过了1950年比赛创造的纪录,而总观众人数也以将近360万人次成为目前的最高纪录,1998年世界盃决赛阶段扩充至32队之后,仍然未能突破这个纪录。.
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199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9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英语:1998 FIFA World Cup,法语:Coupe du Monde – France 98,1998年6月10日–7月12日),通常称为“98年法国世界杯”、France '98,於1998年在法國舉行。法国队由此首夺至今唯一一座世界杯冠军,而且也成为全世界第 6 支东道主冠军队。 决赛里,法国队 3–0 完胜卫冕冠军巴西队,其中齐达内单人独中 2 球,由此首夺世界杯冠军;并且 2 年之后,法国队成为全世界第一支“先夺世界杯,接着欧洲杯”的至尊双冠王传奇。.
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0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0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0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2002 FIFA World Cup Korea/Japan),於2002年5月31日至6月30日在韩国和日本舉行。這是歷史上首次由兩個國家聯合舉辦的國際足協世界盃,亦是首次在亞洲舉行的世界盃。因此,本屆作賽也有2支東道主隊和衛冕冠軍隊直接參加決賽階段作賽,也正是從這屆世界盃以後,衛冕冠軍需要參加預選賽才能進入世界盃決賽。這也是首次在歐洲和美洲以外的地區舉行的世界盃。在最終的決賽中,巴西與德國這兩個常勝軍展開了他們在世界盃史上的第一次交鋒,最後,巴西隊以 2–0 戰勝德國隊,第5次贏得了世界盃冠軍。.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0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0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0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2006 FIFA World Cup)决赛圈為國際足協第十八屆舉行的世界盃足球賽,於2006年6月9日至7月9日於德國十二個城市舉行。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2隊球隊參與,進行64場比賽。在決賽中,意大利與法國在90分钟內以 1–1 言和,--未有新的进球出現,最終意大利於互射点球中以 5–3 取勝,第四度捧起冠軍獎盃贏得冠軍。另外,德國以 3–1 擊敗葡萄牙則獲得季軍。 在32支隊伍中,除了主辦國德國,其餘的決賽週名額會由198支球隊透過外圍賽及附加賽来決定。從本屆世界盃開始,衛冕冠軍需要參加外圍賽,最終上屆冠軍巴西成功出線。雖然傳統上揭幕戰由衛冕冠軍出賽,但基於衛冕冠軍有可能無法入圍,故改由主辦國(德國)出賽。 本次世界杯無論是從全球關注度,經濟收入乃至整體的影響力,都開創了世界盃賽歷史的新高,令早已成為世界最受歡迎單項體育賽事的世界盃賽能夠與綜合性運動會奧運會平起平坐。 32支隊伍中,多哥、安哥拉、迦納、象牙海岸、千里達和多巴哥和烏克蘭隊為首度晉級會內賽,塞爾維亞隊是改國號後首度參賽(當時仍用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但蒙特內哥羅已在5月獨立)。澳大利亚於该年元月加入亞洲足協,本屆是澳大利亚隊最後一次以大洋洲身分參賽。.
2010 FIFA World Cup
#重定向 201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查看 世界盃足球賽決賽週參賽球隊和2010 FIFA World Cup
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1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官方名稱: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是國際足協第十九屆國際足協世界盃,於2010年6月11日至7月11日在南非 9 個城市的 10 個球場舉行,由來自世界各地的 32 支球隊參加賽事,進行 64 場比賽決定冠軍隊伍。 本屆是首次在非洲舉行的世界盃比赛。除了主辦國南非,其餘 31 個決賽週名額需要由 202 支球隊通過外圍賽及附加賽来決定。共有超過 320 万人次的觀眾通過電視直播觀看本屆賽事,成為歷史新高。.
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2014 FIFA World Cup Brasil)是第二十届國際足聯世界盃,於2014年6月12日至7月13日在巴西舉行。巴西是在2007年獲得本屆賽事的舉辦權。這是巴西第二次舉辦世界盃比賽。第一次是在1950年。這也是南美洲第五次舉辦世界盃足球賽。 共有32支國家隊通過資格賽進入決賽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是首次登場。在12個足球場舉行共64場比賽。德國隊在決賽加時擊敗阿根廷隊,奪得冠軍,成為了世界盃史上第一支在美洲國家舉辦的世足賽裡奪冠的歐洲國家足球隊。 本届赛事是最後一次由五大洲輪流舉辦的一屆。这是首届使用门线技术、飲水時間和隱形噴劑的世界盃。.
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1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201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為第21屆國際足協世界盃的賽事,於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羅斯舉行,共進行64場對戰,其中前15日的48場為分組賽。 國際足協將2018年與2022年世界盃申辦程序一併進行,2018年世界盃的正式申辦國家包括:英格蘭、俄羅斯、比利時與荷蘭(聯合申辦)及西班牙與葡萄牙(聯合申辦)。原本墨西哥與印尼亦有意申辦,惟墨西哥其後於2009年底撤銷申請,印尼則於2010年初被國際足協評定不符合資格而遭拒絕申請。經過正式投票後,國際足聯宣佈俄羅斯成為2018年世界盃主辦國。雖然俄羅斯國土橫越歐亞兩洲,但基於歐洲足球協會會籍,主辦會場除葉卡捷琳堡中央體育場以外均位於俄羅斯在歐洲地區的城市,決賽將於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場舉行。 本届世界盃首度導入影像輔助裁判系統(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此技术将會協助裁判執行關於进球、点球与越位的判罰。.
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
#重定向 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另见
世界盃足球賽代表隊
国家足球队纪录及统计数据
国际足联世界杯纪录与统计
亦称为 世界盃足球賽參賽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