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下村脩

指数 下村脩

下村脩(,),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現任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下村教授是生物發光研究的第一人,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60 关系: 名古屋大學名古屋市大阪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陸軍天野浩学习院大学學士尾道市岸義人中西香爾下村努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京都京都府廣島縣信息安全北京大学分子生物学福知山市科學 (期刊)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網誌绿色荧光蛋白美國美国国家科学院生物学牛頓 (雜誌)華盛頓大學諫早市计算物理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麻薩諸塞州黑雨舊制專門學校赤崎勇野依良治長崎長崎大學長崎市原子彈爆炸長崎醫科大學蛋白质水母素波士頓大學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满洲国朝日獎朝日新聞...有机化学海洋生物学文化功勞者文化勳章日语日本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日本文化勳章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扩展索引 (10 更多) »

名古屋大學

名古屋大學(;英語譯名:Nagoya University),簡稱名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名大創基於1871年,前身名古屋帝國大學創立於1939年。現正籌備組成日本最大的國立大學法人「東海国立大学機構(暫稱)」。 名大師生共有6名諾貝爾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學術排名世界第72、日本第3。2018年入選全國頂尖五校「指定国立大学法人」之一。.

新!!: 下村脩和名古屋大學 · 查看更多 »

名古屋市

名古屋市()是位於日本爱知县西部(尾張地方)的都市,也是愛知縣縣治,同時是中部地方的中樞都市、以及上述區域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230萬,在日本各都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橫濱市及大阪市,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中京圈的主要城市。由於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因此又被稱為「中京」。全市劃分為16個區。 名古屋是中部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領域的中樞,市中心的(名古屋站商圈)、榮、、、是全市主要的商業區,其中前兩地擁有大規模的地下街廓。2008年,名古屋市和神戶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創意都市」。2017年,名古屋的城區人口約有1007萬人,在世界排名第37位。此外,在美國智庫AT Kearney頒布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古屋市被評為世界第69位的都市。 名古屋的市徽由圓形中置一「八」字而成,取自江戶時代在此當家的尾張德川家的印記「丸八印」。.

新!!: 下村脩和名古屋市 · 查看更多 »

大阪

#重定向 大阪市.

新!!: 下村脩和大阪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下村脩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新!!: 下村脩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天野浩

天野浩(,),日本工程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專長半导体器件制造。現任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榮獲文化勳章,並被表彰為文化功勞者。 2014年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赤崎勇、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下村脩和天野浩 · 查看更多 »

学习院大学

学习院大学 (日文:学習院大学;英文:Gakushuin University)是由日本“学校法人学习院”设置、位於东京都丰岛区内的一所私立大学,與學習院女子大學、學習院中學(高等科與中等科)、學習院幼稚園等機構同屬學校法人學習院所有。由于日本的大多数皇族就读于此,所以学习院大学作为皇家大学而在日本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的学生数相对说来人数较少,在1万人左右。.

新!!: 下村脩和学习院大学 · 查看更多 »

學士

學士(Bachelor或Bachelor's Degree,衍生自中世纪拉丁語Baccalaureus一詞)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

新!!: 下村脩和學士 · 查看更多 »

尾道市

尾道市()為位於廣島縣東南部的城市,位於岡山市與廣島市中間處,也因此成為兩都會區的「緩衝地帶」。在臨瀨戶內海處為尾道水道,因此自古就是海運的物流集散地;明治時代山陽鐵道開通後,更成為鐵路運輸與海運的轉運處。因此成為廣島縣東部的最大城市。 1999年5月西瀨戶自動車道通車後,更可直接連結四國,加上興建中的中國橫斷自動車道,未來將成為「瀨戶內地區的十字路口」。.

新!!: 下村脩和尾道市 · 查看更多 »

岸義人

岸義人(,),日本有機合成化學家,專長天然物化學,現任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衛材株式会社副社長。瑞寶重光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岸教授是NHK反應的發現者之一,被看好與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K·C·尼古劳、一同角逐諾貝爾化學獎。.

新!!: 下村脩和岸義人 · 查看更多 »

中西香爾

中西香爾(,),誕生於英屬香港的日本化學家,人體抗老權威,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entennial Professor of Chemistry)。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中西教授發表的論文超過800篇,通曉日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他曾獲得日本人首座與,也是繼野依良治之後日本人第2位費薩爾國王國際獎得主。美國化學會與共同設有「中西獎」(Nakanishi Prize)紀念其功績。 中西教授以研究馳名,世稱「構造生物有機化學之父」。.

新!!: 下村脩和中西香爾 · 查看更多 »

下村努

下村努(Shimomura Tsutomu,)是日裔美籍的電腦安全專家、計算物理學專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脩的兒子。.

新!!: 下村脩和下村努 · 查看更多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發動,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在日本广岛市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場核武器空袭行動,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超過十万名居民死亡,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 美国在3天后的1945年8月9日,再次对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摧毀了位於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9天后,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日语中,如果将广岛县、广岛市的“”用片假名写作“ヒロシマ”(Hiroshima),则通常是在描述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事件。.

新!!: 下村脩和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 查看更多 »

京都

京都()是日本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於794年起被定為日本的首都,當時名為「平安京」,此後多次成為日本首都,成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當時稱為「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 在平安時代之前,飞鸟京和恭仁京等故都称为京都。而平安京的都城京都,则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才定为都城,曾同时被称为“京”或“京都”。此后,曾依次被称为“京之都”(きょうのみやこ)、“京”(きょう)。京都最后成为平安京的固有名称被沿用下来。建都之时曾被称为“北京”、“北都”,奈良則当时被称为“南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都”也成为奈良的代名词。.

新!!: 下村脩和京都 · 查看更多 »

京都府

京都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縣之一。自794年遷都至此(平安京),京都就成為天皇的御所所在地。以令制國來說,京都府約當山城國的全域、丹波國的大半與丹後國的全域。.

新!!: 下村脩和京都府 · 查看更多 »

廣島縣

廣島縣()位於日本本州西端中國地方,並面向瀨戶內海的一個縣。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東接岡山縣、北接鳥取縣與島根縣、西鄰山口縣、南濱瀨戶內海。首府位于廣島市。.

新!!: 下村脩和廣島縣 · 查看更多 »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意为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进入、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检视、记录及销毁。 政府、军队、公司、金融机构、医院、私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他们的雇员、顾客、产品、研究、金融数据的机密信息。绝大多数此类的信息现在被收集、产生、存储在电子计算机内,并通过网络传送到别的计算机。 万一诸如一家企业的顾客、财政状况、新产品线的机密信息落入了其竞争对手的掌握,这种安全性的丧失可能会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法律诉讼甚至该企业的破产。保护机密的信息是商业上的需求,并且在许多情况中也是道德和法律上的需求。 对于个人来说,信息安全对于其个人隐私具有重大的影响,但这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看法差异相当大。 信息安全的领域在最近这些年经历了巨大的成长和进化。有很多方式进入这一领域,并将之作为一项事业。它提供了许多专门的研究领域,包括:安全的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安全测试、信息系统评估、企业安全规划以及数字取证技术等等。 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不能有未授权的操作等行为。.

新!!: 下村脩和信息安全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新!!: 下村脩和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对生物在分子層次上的研究。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

新!!: 下村脩和分子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福知山市

福知山市()為位於近畿地方北部,京都府西北部的行政區劃。是京都府內第三個成立的城市行政區劃,亦是京都府北部的主要都市。 轄區位於福知山盆地及周邊山區,其中約76%為山林地,市區位於盆地中沿岸。.

新!!: 下村脩和福知山市 · 查看更多 »

科學 (期刊)

#重定向 科学 (期刊).

新!!: 下村脩和科學 (期刊) · 查看更多 »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

弗吉尼亚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簡稱VCU),是美國一所大型學術性綜合公立大學,主校區位於維吉尼亞州首都里士满市。在美國大學中,該校以其國家級的藝術、社工、醫管,及醫學等相關科系聞名,並擁有優異的排名。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是維吉尼亞州內最大的大學之一,學生總數在2005年初的統計中已超過29,000名,根據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表的分類,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是維州被定義為博士級/研究級/成人延伸教育級的四個大學之一。 里奇蒙專業學院 (Richmond Professional Institute, RPI)與維吉尼亞醫學於西元1968年兩校合併成為今天的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該醫學院可說是美國器官移植計畫最原始的發源地,享譽盛名,而VCU的多樣性也是非常有名的,在維州的公立大學中,VCU擁有最高比例的少數民族學生。VCU同時也是一年一度VCU法國影片節慶祝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在VCU所舉行的法國電影節慶典,其規模可說是全美國最大的。.

新!!: 下村脩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學名:Aequorea victoria),又名水晶水母、水晶果凍水母,是一種分佈在北美洲西岸能發光的水母。它們曾被認為是下村脩所發現的Aequorea aequorea的異名。下村脩聯同馬丁·查爾菲及錢永健因發現及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原先維多行亞多管發光水母是用來描述分佈在太平洋的變種,而aequorea則是指分佈在大西洋及地中海的群落。這個起初的分法受到質疑,而下村脩亦確認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處。.

新!!: 下村脩和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 查看更多 »

網誌

網誌(Blog)是一種由个人管理、張貼新的文章、圖片或影片的網站或線上日記,用來紀錄、抒發情感或分享資訊林東清,管理資訊系統,。網誌上的文章通常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方式由新到舊排列。 许多博客作者專注评论特定的--或新闻,其他則作为個人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其他博客或网站的超連結、及其它與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內容以文字为主,也有一些博客專注艺术、攝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種主題。網誌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新!!: 下村脩和網誌 · 查看更多 »

绿色荧光蛋白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是一个由约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线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螢光。虽然许多其他海洋生物也有类似的绿色荧光蛋白,但傳統上,绿色荧光蛋白(GFP)指首先从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分离的蛋白质。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發現。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水母素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在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它的发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譜中處於綠光偏藍的位置。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QY)为0.79。而從(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中,綠色螢光蛋白(GFP)基因常用做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通過基因工程,綠色螢光蛋白(GFP)基因能穩轉進不同物種的基因組,在後代中持續表達。現在,綠色螢光蛋白(GFP)基因已被导入并表达在许多物種,包括细菌,酵母和其他真菌,鱼(例如斑马鱼),植物,苍蝇,甚至人等的哺乳动物细胞。 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学家下村脩、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新!!: 下村脩和绿色荧光蛋白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下村脩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缩写:NAS), 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组织,其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在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法案创立的。截至到2014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有2214名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444名外国国籍院士。其中有170多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现任院士每年选举产生新的院士,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

新!!: 下村脩和美国国家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各種生命(上图) 大肠杆菌、瞪羚、(下图)大角金龟甲虫 、蕨類植物 生物學(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語、法語:biologie;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盡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和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創建的引擎。今天人們還了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 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新!!: 下村脩和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牛頓 (雜誌)

牛頓(ニュートン)是日本著名的科學月刊,目前在中國大陸、台灣與韓國各有出版授權翻譯版。牛頓雜誌的目標是以貼近日常生活、簡單易明、行文流暢的文章介紹科學知識,佐以大量照片及電腦模擬圖像作為賣點。每月的牛頓雜誌都會環繞特定的科學概念和事物作專題報導。 日本牛頓雜誌於1981年由東京大學的退休教授竹內均在教育社(現在的教育軟體公司)以主編身份創刊。1997年牛頓雜誌的經營和發行移轉至牛頓出版社。竹內教授於2004年4月逝世後,2005年由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宇宙科學研究本部教授水谷仁繼任主編一職。 中國大陸科學出版社於1999年起與日本牛頓出版社版權合作,將該社原有的雜誌「科學世界」搭配牛頓出版社授權翻譯的文章,創刊「Newton科學世界」。除了翻譯日本版的文章外,也會就中國大陸的科學事物,科研新聞及結果和環環保議題等方面作報導。同時,讀者來信也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 台灣牛頓出版公司在1983年5月創刊「牛頓雜誌」,內容主要譯自日本牛頓雜誌,曾多次獲頒金鼎獎。2006年牛頓出版公司因財務問題將牛頓雜誌停刊。隨後量子媒體公司取得日方發行牛頓雜誌正體中文版的授權,在2007年11月發行「Newton牛頓科學雜誌」;並在次月改名為「Newton量子科學雜誌」。 韓國亦有出版社發行韓文版的牛頓雜誌。 自2010年1月量子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為使雜誌名稱與公司名稱能一致,公司更名為牛頓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已解決商標爭議並取得商標權,再將雜誌名稱更名與英文名稱相符的《Newton牛頓科學雜誌》。.

新!!: 下村脩和牛頓 (雜誌) · 查看更多 »

華盛頓大學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縮寫為UW),一所位于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大學,華盛頓州州立大學系統之一。創建於1861年,是美國西岸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美國西北部最大的大學。在1990年的時候,華盛頓大學分別在位於西雅圖北邊的巴薩爾(Bothell)和位於西雅圖南邊的塔科馬(Tacoma)設立了巴薩爾校區和塔科馬校區。 2018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0位,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13位,醫學與電腦科學研究所居全美頂尖(全美第1位,第6位)。諾貝爾獎得主14位。擁有超過500棟建築,26座图书馆,校地達兩千萬平方英尺,藏书达750万册。.

新!!: 下村脩和華盛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諫早市

諫早市()是位於日本長崎縣中央的城市,人口為長崎縣內人口第三多的。近年來該市面臨市街地空洞化的危機。 轄區內正在進行的為日本正在進行的大型围垦工程之一。.

新!!: 下村脩和諫早市 · 查看更多 »

计算物理学

計算物理學()是研究如何使用數值方法分析可以量化的物理学問題的学科。 历史上,计算物理学是计算机的第一项应用;目前计算物理学被视为计算科学的分支。 计算物理有时也被视为理论物理的分支学科或子问题,但也有人认为计算物理与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是物理学第三大分支《计算物理学》 刘金远等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4793-0。.

新!!: 下村脩和计算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Nobelpriset i kemi)是诺贝尔奖的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從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 根據诺贝尔的遺囑,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新!!: 下村脩和诺贝尔化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下村脩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新!!: 下村脩和麻薩諸塞州 · 查看更多 »

黑雨

黑雨是广岛、长崎市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用语,其本意是沾染了放射性落下灰的雨,因其放射性对人可产生危害。还可以指:.

新!!: 下村脩和黑雨 · 查看更多 »

舊制專門學校

舊制專門學校(旧制専門学校,きゅうせいせんもんがっこう),為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教育機關種類之一。經由專門學校令認可,實施專門教育的高等教育機關。 與現在日本設置的專門學校為兩種不同的體系。舊制專門學校較類似於現在的大學。.

新!!: 下村脩和舊制專門學校 · 查看更多 »

赤崎勇

赤崎勇(,),日本化學工程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及名譽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紫綬褒章、文化勲章、勳三等旭日中綬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赤崎教授於2014年凭借「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繼羅伯特·密立根之後,史上第2位兼有諾貝爾獎暨IEEE愛迪生獎章榮譽的科學家。.

新!!: 下村脩和赤崎勇 · 查看更多 »

野依良治

野依良治(,),日本化学家,日本学士院會員,專長有機化学。曾任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現任名古屋大学特別教授等職。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野依教授因有關不对称合成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日本人首位諾貝爾獎暨沃爾夫獎雙料得主,也是繼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之後,第3位獲頒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下村脩和野依良治 · 查看更多 »

長崎

长崎可能是指:.

新!!: 下村脩和長崎 · 查看更多 »

長崎大學

长崎大学(;英語譯名:Nagasaki University),簡稱長大(ちょうだい),是一所位於日本九州长崎县长崎市的国立大学,前身之一长崎医科大学是戰前6所醫科官立大学之一,也是世界唯一毀於核爆炸的大學。 長大校友包括1名諾貝爾獎得主、2名芥川獎得主、9名日本國會議員。.

新!!: 下村脩和長崎大學 · 查看更多 »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由美軍對日本長崎市發起的一次核攻擊,發生於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UTC+9),亦是人類歷史上第2次(也是最後一次)於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1次為8月6日對廣島市的核攻擊)。投下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屬於Mk-3型原子彈。當時長崎市人口有240,000人,戰後估計死者149,000人,而建築物大約36%受到全面燒燬或破壞。 對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戰略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利用核子武器威懾日本,打擊日軍作戰意願,並瓦解其本土決戰戰略。最後在長崎市原子彈爆炸6天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日本投降。 如果是將長崎縣、長崎市的「長崎」以片假名寫成「ナガサキ()」的情況,通常是在描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事件。.

新!!: 下村脩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長崎醫科大學

#重定向 長崎大學.

新!!: 下村脩和長崎醫科大學 · 查看更多 »

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旧称“朊”)是大型生物分子,或高分子,它由一个或多个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链条组成。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相邻氨基酸残基的羧基和氨基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改變原子的排序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某一特定功能。 与其他生物大分子(如多糖和核酸)一样,蛋白质是地球上生物体中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酶是最常见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尤其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除了酶之外,还有许多结构性或机械性蛋白质,如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以及细胞骨架中的微管蛋白(参与形成细胞内的支撑网络以维持细胞外形)。另外一些蛋白质则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同时,蛋白质也是动物饮食中必需的营养物质,这是因为动物自身无法合成所有氨基酸,动物需要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氨基酸。通过消化过程将蛋白质降解为自由氨基酸,动物就可以将它们用于自身的代谢。.

新!!: 下村脩和蛋白质 · 查看更多 »

水母素

水母素(Aequorin,又譯埃奎明,分子量:相对分子约35000)是一种生物发光蛋白质,屬荧光素酶,具蛋白质一般特性,双缩脲和茚三酮反应均呈阳性,遇硫酸铵时沉淀。高温时荧光迅速消失。pH低于4时即使在0℃也不稳定,但在10mmolEDTA中相对稳定。溶液在紫外线照射下无荧光,但在加入Cu2+后即显明亮蓝色荧光。水母素EDTA溶液在波长280nm处有吸收峰。等电点pH3.5以下(因水母素吸附于纸上,故用纸电泳很难测准)。在溶液中存在钙离子的情况下,水母素可以通过催化其底物腔腸素发生氧化反应而发光。由于其发光受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因此可以用它来检测生物体内的钙。.

新!!: 下村脩和水母素 · 查看更多 »

波士頓大學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通常简称 BU 或 Boston U)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該校主校区位於波士頓查爾士河河畔的現址。該校於波士頓市區南邊的長木醫學區設有醫學院校區。 波士顿大学拥有大约3800多名学术性教职工和33000多名在校学生,同时也是波士顿最大的大学。学校通过所属的18个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医学,牙科,商科和法学学位。波士顿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AAU)和爱国者联盟(Patriot League)成员。 波士顿大学的杰出校友包括马丁·路德·金和埃利·维瑟尔在内的8位诺贝尔奖得主,23位普利策奖得主,10位罗德奖学金得主,6位马歇尔奖学金得主,9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以及众多艾美奖和托尼奖得主。该校过去和现在还有多位 麦克阿瑟奖,斯隆奖和Guggenheim Fellowship得主。学校还拥有多名美国文理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此工作或曾于此就读。.

新!!: 下村脩和波士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前稱Y計劃、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承擔核子武器設計工作的兩個實驗室之一。另一個是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始於1952年)。該國家實驗室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隸屬美國能源部,管理和運行則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安全會(LANS)負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之一,它在國家安全、太空探索、 可再生能源、醫藥、納米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開展研究。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新墨西哥州北部最大的研究機構和最大的雇主,擁有大約9,000名的直接僱員和774人左右的合同雇員。此外還有大約120名的美國能源部員工駐紮在實驗室,負責監督那裡的工作和運行情況。實驗室約三分之一的技術人員是物理學家,四分之一是工程師,六分之一為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其餘的則在數學和計算科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工作。外部的科學家和學生也會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實驗室聯合大學和業界進行能源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016年的預算約為22億美元。.

新!!: 下村脩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下村脩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朝日獎

朝日獎是朝日新聞社與公益財團法人朝日新聞文化財團創設的獎項,為了表揚傑出的日本人文及自然科学等領域的學者。朝日獎創立於1929年(昭和4年)、當時為了記念朝日新聞創刊50周年,最早被稱為朝日文化賞、後來在1976年改名。 每年頒獎一次,在一月一日發表後、於一月下旬頒獎,受獎者可得銅像一尊和日幣五百萬元。.

新!!: 下村脩和朝日獎 · 查看更多 »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是日本的全國性報紙之一,由朝日新聞社發行。2008年,每日日報發行量超過770萬份,为日本国内日報發行量第二名,僅次於《讀賣新聞》。.

新!!: 下村脩和朝日新聞 · 查看更多 »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有機物質的结构、性质、反應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有机化学研究的對象是以不同形式包含碳原子的物質 ,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 有關有机化合物或有機物質結構的研究包括用光譜、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或其他物理或化學方式來確認其組成的元素、組成方式、實驗式及化學式。有關性質的研究包括其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也需評估其,目的是要了解有機物質在其純物質形式(若是可能的話),以及在溶液中或是混合物中的性質。有機反應的研究包括有機物質的製備(可能是有機合成或是其他方式),以及其化學反應,可能是在實驗室中的,或是In silico(經由電腦模擬的)。 有机化学研究的範圍包括碳氫化合物,也就是只由碳和氫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中也有可能还会参与其他的元素,包括氢、 氮、氧和卤素,还有诸如磷、硅、硫等元素。 。有机化学和許多相關領域有重疊,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有机金属化学、高分子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 有机化合物之所以引起研究者浓厚的兴趣,是因为碳原子可以形成稳定的长碳链或碳环以及许许多多种的官能基,这种性质造就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有機化合物是所有碳基生物的基礎。有機化合物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醫學、塑膠、藥物、、食物、化妆品、护理用品、炸藥及塗料等。.

新!!: 下村脩和有机化学 · 查看更多 »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在海洋性生存空间(即大海以及大洋)中栖息的生物及其生活历程的科学。 海洋生物的实地考察主要是由海洋考察队实行的。此外渔业也提供了一定的供科学研究的材料。对于上层海域还可以通过潜行进行开发研究。对于更深层的海域则需要利用潜艇以及潜水遥控机械装置。.

新!!: 下村脩和海洋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文化功勞者

文化功勞者,意譯為「文化有功人士」,是在日本對於文化的發展提昇有顯著功績的人,根據文化功勞者年金法(昭和26年法律第125號)所制定。其人數比文化勳章獲得者更多,是僅次於文化勳章的榮譽。除了已故人物,文化勳章的獲得者皆從文化功勞者中挑選。.

新!!: 下村脩和文化功勞者 · 查看更多 »

文化勳章

文化勳章,是日本授與在科學技術與藝術文化的發展提升有顯著功績者的勳章。由當時的首相廣田弘毅提案,於1937年2月11日頒布的「文化勳章令」(昭和12年勒令第9號)制定。.

新!!: 下村脩和文化勳章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下村脩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下村脩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係指日本人或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日本人完成獲獎研究,但獲獎時已移籍者,亦作為參考資料一併收錄。.

新!!: 下村脩和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 查看更多 »

日本文化勳章

#重定向 文化勳章.

新!!: 下村脩和日本文化勳章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新!!: 下村脩和普林斯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除经济学奖外,其他五个奖项都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这五个奖项也就都是由诺贝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奖都是由独立的委员会颁发,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瑞典学院颁奖文学奖,卡罗琳学院颁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和平奖。每位获奖者都将获得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首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2008年,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一千万瑞典克朗。除和平奖是在奥斯陆颁发外,另外五个奖都是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仪式上颁发,颁奖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 2008年10月时,普林斯顿大学有11位在职教师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得主。截至2015年,累计有3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该校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准,这些人包括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或是获奖时是该校雇员,还可以是在该校聘用期间从事了导致最终获奖的研究。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是与该校相关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八位普林斯顿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分享了四座奖项,分别是: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一起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一起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格娄斯和弗朗克·韦尔切克一起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赢得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有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8位是获物理学奖,超过其它任何奖项,有22位获奖者是该校教师,12位在该校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另外伍德罗·威尔逊、尤金·奥尼尔、盖瑞·贝克和迈克尔·斯彭斯曾是该校的本科生。.

新!!: 下村脩和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下村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