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指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简称市三女中,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女子中学,也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公办重点女子中学。该校于1952年建立,为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中两所著名教会女中合并而成,校址江苏路155号。初中与高中在2000年分开。.

29 关系: 吉雪萍夏梦宋庆龄宋美齡上海市中学中國中西女中任文燕張愛玲俞庆棠圣玛利亚女中周慧珺王菊牛恩德顾圣婴黄量龚澎龚普生闻玉梅鄭佩佩长宁区陈亚珠Papi酱李世濟李狄維江苏路 (上海)沈殿霞朱丽兰

吉雪萍

吉雪萍,中国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曾经主持过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1997年《五星奖》,2003年《家庭演播室》等。.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吉雪萍 · 查看更多 »

夏梦

夏梦(),原名杨濛,生于上海,香港女演员,活跃于1950年代到1960年代。.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夏梦 · 查看更多 »

宋庆龄

宋庆龄(曾用名:宋庆林、宋庆琳;英文译名: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20世纪中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是已故中国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先生在中國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孫在前已有元配盧慕貞以及日配大月薰。 在国共内战时期,她堅持孙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对中国国民党“清党”。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电支持国共合作,并和宋家姐妹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还筹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务,并曾两次代理国家元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亦位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列。1981年,她获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士。同年,她因病于北京逝世。.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宋庆龄 · 查看更多 »

宋美齡

宋美齡(英文名:Soong May-ling,),冠夫姓尊称为蔣宋美齡女士或蔣夫人;前中華民國第一夫人,中國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第一、二、三、四、五届中華民國總統蒋中正的第四任妻子,前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及第六、七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繼母;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議主席团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同時亦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與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的創辦人。 美國維斯理大學博士。对近代中國歷史及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影響深遠。.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宋美齡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学

中學(High School、Secondary school)是中等學校的簡稱,為緊跟著小學教育之後的學歷教育機構,通常也稱為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機構。此階段的教育是為了之后的更深等的教育或是職業訓練而設。中學和小學之間的界限隨著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一般是在入小學後的第七到第十二學年之間,有些國家會在這之間設立初级中學(臺灣地區,1970年代改稱「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除了包含高等教育(例如大學)預備學程的一般中學外,就業訓練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也屬於二級教育的一環。.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中学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西女中

中西女中(McTyeire School),美国监理会于1892年上海创办的一间女校。.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中西女中 · 查看更多 »

任文燕

任文燕(),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担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原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分入第二十一组。.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任文燕 · 查看更多 »

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家。祖籍河北丰润,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長女李菊藕。父亲張志沂,生母黃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孫女,即前桂平梧鬱道黄宗炎的女儿,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特別是當代處於中西合併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时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吳語小说《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於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岁。 張愛玲一生游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張愛玲 · 查看更多 »

俞庆棠

俞庆棠(),字凤岐,江苏太仓人。中国教育学家。 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塾。1916年,就读于中西女塾与圣书院。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联大会。同年赴美国留学,先入哈佛大学,后进哥伦比亚大学专修教育学。192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928年在苏州创办民众教育学校,并任校长。1929年,该校迁无锡,与劳农学院合并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主办《教育与民众》月刊。1932年倡议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任常务理事和总干事。1935年主编《申报》。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及上海市实验民校校长。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著有《民众教育》。.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俞庆棠 · 查看更多 »

圣玛利亚女中

圣玛利亚女中(St.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圣玛利亚女中 · 查看更多 »

周慧珺

周慧珺(),中国浙江省镇海县人,当代中国女书法家。.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周慧珺 · 查看更多 »

王菊

王菊(),昵称菊姐,中国上海市人,是中国大陆的一位网络红人。2018年5月,王菊作为踢馆选手参加了腾讯视频真人秀节目《创造101》,因她不同于其他选手的独特风格:如皮肤黝黑、身材微胖,语言犀利、走欧美风路线而在网络上爆红。.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王菊 · 查看更多 »

牛恩德

牛恩德(Lily En-Teh New,),上海人,美国华裔钢琴家。.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牛恩德 · 查看更多 »

顾圣婴

顾圣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中国女钢琴家,文革受难者。.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顾圣婴 · 查看更多 »

黄量

黄量(),女,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市。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 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康乃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长期从事药物合成和新药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Category:中国化学家 Category:上海人 Category:宁波人 Category:宁波裔上海人 Liang量.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黄量 · 查看更多 »

龚澎

龚澎()女,原名龚维航,安徽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龚澎 · 查看更多 »

龚普生

龚普生()女,安徽合肥人,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龚普生 · 查看更多 »

闻玉梅

闻玉梅(),中国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闻玉梅 · 查看更多 »

鄭佩佩

鄭佩佩(),美國華人,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市,父亲蒋学成是浙江绍兴人,母亲是广东中山人。資深華語演員,香港元老武俠女星,走紅於臺灣演藝圈,有「俠女」之稱。前夫原文通是臺北富商,兩人育有三女一子,獨子原和玉為節目主持人,華語、英語流利。.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鄭佩佩 · 查看更多 »

长宁区

长宁区是中國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东连静安区,西南邻闵行区,东南接徐汇区,北与普陀区以吴淞江(苏州河)为界,区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户籍人口623,041人,常住人口690,571人。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长宁路。 长宁区是上海市的一个交通枢纽。上海轨道交通的2、3/4号线的换乘站中山公园站就是在长宁区内;同时,区内有四条高架路:内环高架路\延安高架路\中环路\外环线,而延安高架路的起发点,上海两大机场之一虹桥机场再扩建之后也有一半(一号航站楼)是位于长宁区内。区内主要的街道包括了长宁路、虹桥路、江苏路等。 位于长宁的虹桥开发区是上海最早的和最成熟的现代化商务区之一。最近几年,长宁区的发展迅速,区内建成了很多新的商业大厦,如多媒体生活广场、龙之梦购物中心。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的总部——联通大厦也处于长宁区。另外区内也有上海动物园和上海中山公园等休闲设施。.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长宁区 · 查看更多 »

陈亚珠

亚珠,中国高压电专家、生物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 1936年7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6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陈亚珠 · 查看更多 »

Papi酱

Papi酱,本名姜逸磊(),生于上海,中国大陆网络红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2016年因以变声形式发布原创视频而被人熟知,被誉为“2016年第一网红”。.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Papi酱 · 查看更多 »

李世濟

李世濟(),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级演员,工青衣,宗程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获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李世濟 · 查看更多 »

李狄維

李狄維 (英文名:Lydia Li),出生於上海,後隨家人移居香港,曾經是上海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主持過《五分鐘英語》,《娃娃樂》等。.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李狄維 · 查看更多 »

江苏路 (上海)

江苏路是中国上海市长宁区东部的一条南北向干道,在1943年以前名为忆定盘路(Edinburgh Road),属于上海公共租界在沪西的越界筑路。.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江苏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沈殿霞

沈殿霞( Lydia Shum Tin Ha;),暱稱肥肥、因地位崇高而被號肥姐、開心果,是一名已故香港實力派女演員、電視主持和女歌手。她亦是著名藝人張學友及陳庭威的誼母,其女兒是香港女歌手鄭欣宜。沈殿霞在1958年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及在1960年時被招聘為電影《一樹桃花千朵紅》的童星,而開始其演藝生涯,曾參與多部電影的演出,拍攝過的電影逾百齣,其後加入香港無綫電視,開始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主持工作,1970年代曾與張德蘭、汪明荃、王愛明組成「四朵金花」。 沈殿霞的招牌響亮尖銳的笑聲、貓頭鷹式髮型(她自譽為「銷魂勾」並稱之為她的「Trademark」康熙來了2005年8月5日《肥姊過江》集,第7-8分鐘的談話內容。)及稍向上的黑框眼鏡框深入民心,這種歡樂形象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2000年代中,被不少傳媒、政要及市民公認為香港人的「開心果」。她的前夫為鄭少秋,二人有一女兒鄭欣宜,離婚後女兒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沈殿霞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2006年因為健康狀況問題而暫時停止其演藝工作。她在2006年9月進行了通膽管手術,其後證實罹患肝腫瘤。2008年2月19日早上8時38分,沈殿霞於瑪麗醫院病逝,享壽62歲。 沈殿霞逝世後,各界對她有很崇高的評價。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對沈殿霞的逝世感到難過,指出她雖然被病魔纏擾,但她的堅毅意志代表了香港人尊敬的精神。沈殿霞是香港人的開心果,她的笑聲陪伴香港人成長,帶給香港人許多歡樂。 香港體育館因沈殿霞的逝世,打破先例首次用作追思用途,而至今未有第二次。《肥姐 我們永遠懷念您追思會》成為香港一次全港電視台同步直播的節目。.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沈殿霞 · 查看更多 »

朱丽兰

朱丽兰(),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出生于上海;苏联敖德萨国立理工大学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研究员职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曾在朱镕基内阁中,出任科技部部长;是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

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朱丽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市三女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