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7 关系: 天花,崇明州,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疗机构列表,上海市立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国抗日战争,圣约翰大学 (上海),國民政府,国共内战,種痘,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非典型肺炎,霍亂,SARS事件,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天花
崇明州
崇明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治所在今上海市崇明區东北。属扬州路。因受风涛侵扰,屡有迁徙。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崇明县。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上海的州 Category:崇明区行政区划.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崇明州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卫生局,原为负责主管上海市内公共医疗卫生和中医药发展的上海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并加挂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牌子。2013年3月,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组建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列表
本表列出今上海市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者须注明情况)。.
上海市立医院
上海市立医院,建于1936年,为上海特别市政府为实施大上海计划所建造的市政配套工程,由董大酉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造。 上海市立医院是全市医疗中心,包含医药研究、疾病治疗和医学教学三种功能。其中市立医院大部分建筑为4层,建筑面积4676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首任院长由国立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兼任。.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上海市立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中华民国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中国抗日战争
圣约翰大学 (上海)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散。 該校解散以后,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會同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合併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在內的中國大陸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學,創立崇基學院;崇基學院於1963年被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教堂聖壇兩旁仍然排列国民政府时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徽木刻。.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國民政府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国共内战
種痘
可以指:.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種痘
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
H7N9(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7N9,記作A(H7N9)或H7N9)是一種甲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一個亞型,因病毒在禽鳥類的死亡率低,經基因交換後轉移到人類上感染後成為病發期短、重症率與死亡率均相對於SARS略高而引發社會注意。 H7N9原本屬於低致病性感冒病毒,仅在禽间发现。2006年美国卫生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开了1988年发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火鸡身上第一个病毒记录。2013年3月下旬,人类感染甲型流感H7N9病毒與病例在上海開始陸續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帶的城市被发现,這是該病毒全球首次感染人類,中国農業部獸醫師于康震表示:家禽、鴿子中分離到的H7N9與患者分離出之病毒高度同源,該病毒經基因交換後仍能感染雞、鴿子等禽鳥,對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後沒有顯著症狀或大規模患病與死亡,尚未發現豬感染該病毒(該病毒在活禽市場檢出率最高,在養禽場尚未檢出),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中心主任田代正人表示,H7N9病毒相對於其他禽流感病毒(如H5N1)较难追查,病毒在禽鸟间传播而不能被飼養者以至衛生部門及時發覺」 中国国家衛計委與世衛组织駐華代表藍睿明均認為確診病例間未發現流行病學聯繫,目前疫情處於散發狀態,尚未發現人傳人,但至今病毒來源不明、傳播途徑不清,不排除通過候鳥遷徙帶入國內的可能;5月22日中新社報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教師熊成龍、張志傑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傳染病領域著名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研究成果顯示,H7N9病毒起源於華東地區,而非學界之前所認為的「來自於中韓禽類混血」。國家衛計委在4月17日之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馮子健表示,不排除該病毒存在有限「人传人」的能力。.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简称非典,是一个总称,泛指所有由某种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這些病原體,有可能是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退伍軍人菌引起的肺炎症状,也可泛指不是由细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状。 2003年4月起在中国广东省及香港地区和首都北京所爆发的流行病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也正是由某种冠状病毒引起的,属于非典之一。该病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有超过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在中国大陆,“非典”成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的代名词。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最早在1938年提出,当时有7名患有肺炎的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细菌性肺炎并不相同,因此被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症与流感病人相似,病症会发烧、肌肉疼痛等,但肺部有发炎迹象。与典型细菌性肺炎最大的不同在于患者不会有毒性病容,例如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状况。非典型肺炎病人也不会有浓痰。 支原体肺炎是这类肺炎最重要的致病原因,除此之外其他病原还包括了嗜肺军团菌、鹦鹉热、甲型流感并发肺炎等。 非典型肺炎病症的潜伏期大约在4-11天左右,病人表现为发热,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和乏力,还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干咳等: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多数病人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肺部可闻少许干湿罗音。多数病人白细胞不升高,少数白细胞降低或/和血小板降低。该病症可能通过飞沫、分泌物和接触呼吸道而感染。.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非典型肺炎
霍亂
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 -->。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可能合併有嘔吐、肌肉抽搐的現象 。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甚而導致眼窩凹陷、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 發病。 霍亂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各個菌種致病力不同 -->:一些菌種可致更為嚴重的病症。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該細菌的人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 -->。霍亂弧菌僅對人類造成影響。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飲用水不潔、以及貧困 -->。一些學者也表示海平面上升也可能會利於該病的傳播。至今仍為霍亂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現市面有試紙條供霍亂快速檢測,但其準確性不佳。 預防霍亂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與提供潔淨的用水。口服的霍亂疫苗約可有半年的免疫力 -->,更有能預防由大腸桿菌所導致的其他不同種腹瀉情況 -->。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當屬,也就是用電解質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口服補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 ,針對幼童霍亂患者,會考慮補充鋅。在部分病例裡,有時會需要加入靜脈注射的治療,像是施打乳酸鈉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對患者也有些許助益 --> ,前提是要先一步進行測試,以了解哪種抗生素能有效的對抗霍亂弧菌。 霍亂估計影響全球三百萬至五百萬人並在2010年內造成58,00-130,000人死亡。儘管霍亂常被分類為瘟疫,但它在已開發國家是少見的 -->,儿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霍亂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區流行病出現。持續增加霍亂風險的區域包含非洲與東南亞 -->,雖然被感染後的死亡風險通常小於5%,但對沒有渠道接受治療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達50%。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由約翰‧斯諾醫師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霍亂
SARS事件
SARS事件是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於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率先爆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7月16日疫情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至同年9月2日完全消灭。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國对该病的處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关--等等。.
查看 上海卫生史和SARS事件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简称上海甲肝大流行或上海甲肝大爆发,发生于1988年春季的上海市,主要由市民食用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此次疫情共造成310,746人感染和31人死亡,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并给当时的上海卫生防疫系统以很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