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式75毫米戰車炮
三式75毫米戰車炮是一款二戰時期舊日本陸軍曾裝備過的戰車炮,主要裝備於三式中戰車上。三式炮戰車的主要武裝亦爲三式75毫米戰車炮。該炮在日本二戰期間量產過的戰車炮中威力最強。.
三菱
三菱(),可能指日本的:.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三菱
一式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是日本帝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用九七式中戰車改裝的一種驅逐戰車,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一式炮戰車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九〇式野砲,平假名:きゅうまるしきやほう)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75公厘火炮。.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九十式野炮
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チハ(chi-ha)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中葉所開發的中型戰車,與九五式輕戰車一同作為日本帝國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裝甲武器。九七式有兩種主要生產型號,分別是裝載57毫米口徑九七式戰車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兩種車型最終生產了2123輛。.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
二式炮戰車
二式炮戰車(二式砲戦車 ホイ(にしき ほせんしゃ ほい))是一款日本於二戰期間生產的支援坦克。二式炮戰車屬於一式中战车的一種衍生型號。與納粹德國四號坦克的早期型相似,二式炮戰車裝備了一門短身管的75毫米火炮。實戰中二式炮戰車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爲日軍的中型坦克提供近程火力支援,二是對敵方的反坦克防禦工事進行火力打擊。.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二式炮戰車
風冷
风冷,又稱氣冷,是冷却方式的一种,即用空气作为媒介冷却需要冷却的物体。通常是加大需要冷却的物体的表面积,或者是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物体的速率,抑或是两种方法共用。前者可依靠在物体表面加散热片来实现,通常把散热片挂在物体外,或是固定在物体上以使散热更高效。后者可用风扇(风机)来加强通风、强化冷却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加入散热片可以使冷却效率大大提高。 在任何情况下,所用的空气都要比物体及其表面的温度低,才能带走热量,这是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即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風冷
驅逐戰車
驅逐戰車,又稱--殲擊車、反--車,為裝甲戰鬥車輛的一種。英語的Tank destroyer或德語Jagdpanzer的中文翻譯而成。.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驅逐戰車
锥形装药
锥形装药,又名聚能裝藥,是反装甲弹药中的一种常见技术。在距离装甲一定距离时,装药引爆,漏斗状金属壳体受挤压变形,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使得壓力能集中於一點以穿透装甲。.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锥形装药
V12引擎
#重定向 V12发动机.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V12引擎
柴油引擎
柴油引擎(Diesel Engine)又名壓燃式發動機,是內燃機的一種。其主要特徵為使用壓縮產生高壓及高溫點燃氣化燃料,而毋須另外提供點火。柴油引擎使用的原理稱為狄塞爾循環,為德國工程師鲁道夫·狄塞爾在1892年所發明。目前大部份的柴油引擎使用的燃料為柴油,但狄塞爾的發明原意是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燃料。事實上,他在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他的發明時,使用的燃料是花生油。.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柴油引擎
本土決戰
本土決戰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日軍所想定的戰略之一,意味著在日本本土中陸上決戰之意。.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本土決戰
日立
日立可以指:.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日立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查看 三式炮戰車和日本投降